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年端午節徵文精選

2016年端午節徵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每年五月初,端午節來臨,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年端午節徵文精選,歡迎大家參考!

2016年端午節徵文精選

  【我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們當孩子時最喜歡過的節日,那能夠飄入雲端的糉香,那讓人回味無窮的鹹鴨蛋香使我們的村莊與仙人之境沒有差別。每到端午節,我非常渴望父母能夠多給我一些鴨蛋糉子,因爲我特別喜歡吃鴨蛋糉子。如果那時有記者採訪我“你認爲幸福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幸福就是吃上美味的鴨蛋糉子,就是過美美的端午節。

那時過端午節真有意思,端午節到來前,母親在趕集時就買來了五彩絲線、閃亮精緻的小鈴鐺。端午節那天,母親很細心地把絲線小鈴鐺扣在我的兩個手腕上。和小夥伴們玩耍時,我把我的絲線小鈴鐺和他們的比較了一下,彼此差不多,小夥伴們有我也有,一開始,我對這些五彩絲線小鈴鐺感到很新奇,心中因此有了繽紛的快樂,之後,它們的蹤跡,我就不清楚了。

在端午節,我們小夥伴在一起玩得特別開心,我們口袋裏有鴨蛋糉子,吃鴨蛋糉子,香甜甜,美滋滋,在小河邊釣釣小魚,在草垛旁玩捉迷藏,快快樂樂,我們就想粘糊在一起玩玩樂樂,可是到了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我們中有的小夥伴要到他們的丈人家去,他們每一次去他們丈人家之後回來,都能帶回一籃子鴨蛋糉子,這讓我特別羨慕,而且他們一般端午節當天不回來,晚上要在丈人家住一晚,不論丈人家離自己的家是近還是遠,他們端午節當天就是不回來。第二天,他們才大模大樣、快快樂樂、晃晃悠悠地回來,這更讓我羨慕了。我明白了,端午節去丈人家是一件美差。我想,我的父母爲什麼不給我找一個丈人呢。這樣,我也會像我的朋友一樣在端午節下午兩三點鐘大聲地自豪地對大家說我馬上要去我丈人家了,高高興興、快快樂樂、神采飛揚。

我也想,這“丈人家”是什麼意思呢。聽大人們說,也聽小夥伴們說,“哪家的小几子把給他。”這“哪家的小几子把給他”是什麼意思,我當時不明白,也弄不清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話對我來說是天書。

看父親包糉子,是我感興趣的事。左鄰右舍都誇我父親糉子包得好看,父親包糉子時,我就認真地看他是怎麼包的,果然,他包糉子的動作很熟練,糉子形狀或較纖細或較敦厚,包裝扎線有力結實。看他包糉子就像閱讀一篇精美的散文,也像欣賞一篇精緻的小小說,愜意充盈在心中。

那時,端午節裏,糉香飄滿整個村莊田園,我們小夥伴在快樂中翻騰着。

長大了,聽老師講,百姓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人,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愛國者,他有滿腔愛國情,卻遭小人排斥,他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他報國無門,懷沙投汨羅江而死。百姓聞訊,划船爭相找尋,又撒米江中,祈求魚兒不要吃了屈原。後世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吃糉子民間習俗就是從此中演化而來的。可我們做孩子時候,不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我們只知道糉子鴨蛋好吃,只知道有的朋友會在端午節下午兩三點鐘時去丈人家。

幾天前,還未到端午節呢,母親到我家來小住,就帶來了一些糉子,我拿來一個看看聞聞,糉葉青青,糉香飄飄。那年那月的快樂很快在我的心中奔流起來。昨天中午,我趕回家吃午飯,一進門,糉香撲鼻。噢,妻子爲今年端午節準備的糉子已經做好了。妻子說孩子端午節回來,今年端午節要多包一些糉子給孩子吃吃。

啊!那糉子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那清雅的糉香飄進了我的心裏,也飄到了的雲端。

  【我的端午情懷】

前幾天到菜市場買菜,發現賣艾草和幹糉葉的小販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多了起來。超市、商場裏,也都是各種糉子產品的廣告。頓時覺得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糉葉香——端午又要到了。

我是70後,在我的孩提時代,貧乏卻快樂。在草叢裏捉迷藏,在平房大院裏跳房子,在馬路上滾着自制的鐵環賽跑,用廢紙精心疊着心愛的手槍……童年的快樂讓我們暫時忘確了物質的貧乏,我們的生命也像路邊不經意的野花小草一般生機盎然。而每到逢年過節,更足以讓我們像小鳥般歡呼雀躍。

在童年關於過節的記憶,往往一字個佔據了我大部分的記憶,那就是——“吃”字,而童年時與衆不同的糉香,就是我眼中的端午節的味道。至於一到過年奶奶就給我們講憂國憂民的屈原身投汨羅江的故事,對我們來說似乎並不關心,畢竟在我們的眼中,香噴噴的、各式各樣的糉子遠比屈原的故事更有誘惑力。節日臨近的日子,我們在嬉戲中期待的笑聲總能穿過盈滿清香的悠長的弄堂。

那時的糉子都是各家自己包得。所以,每當臨近端午的日子,那種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瀰漫整個庭院並且溢出屋外。記得每次家裏包糉子都是母親的事兒,母親拿了幾片事先泡好的糉葉,把糉葉捲成圓錐體,把糯米放進去,中間再放上幾顆蜜棗,一會一個糉子就包成了,母親包的可好看了,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包好後,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鍋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清香四溢。

在母親包糉子的時候,我和父親也忙個不停,那就是插艾葉,我把艾葉用紅毛線捆好,父親把捆好的艾葉插在屋門上,傳說這樣可以辟邪福。艾葉還可以做藥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時候,奶奶用艾葉燒一大盆熱水,給我泡澡,可以治療皮膚病。

母親包糉子時總是很專心很仔細,彷彿包進去的不只是幾勺糯米,更有貧寒生活中最簡單的心願和希望。這樣的糉子,讓我們吃在嘴裏,甜在心裏。

我最愛吃糉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爲止。媽媽做的糉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糉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時光如梭。在一年一年的端午中,我告別了青蔥歲月,成長大人母親也漸漸蒼老了。那個喜歡看母親包糉子的我,卻始終未能學會包糉子。而孩提時“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除病去邪快樂又安康。這兒也端陽,那兒也端陽,處處都端陽”的兒歌,卻依然能在飄滿糉香的端午如約地從我的記憶深處飄出。或許是成長的緣故吧,童年時期原本快樂的端午節,也平添了幾份憂傷的情懷——每逢端午臨近,我便會想起屈原,一個不願與世皆濁而苟活、寧赴清流以死明志的孤獨的愛國者。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母親的身體也一年不如一年,我們家可能有六七年不再自己包糉子了吧,市面上什麼都有,自然很容易就能吃上一頓糉子。可是,買回來的糉子,卻再也吃不出當年脣齒留香的味道,更感覺少了些許別樣的情懷。因爲,當年那小小的糉子,裹着濃郁的愛。

曾經收到過這麼一條短信:送你一隻香甜的糉子,以芬芳的祝福爲葉,以寬厚的包容爲米,以溫柔的叮嚀做餡,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願你品嚐出人生的美好和這五月五的情懷。

過節,何嘗不是一次情感的沐浴?

端午到了,不再裹糉子的我們,要好好陪陪自己親愛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