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

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不用看日曆,我也知道,端午節正在來臨,又是一個糉子飄香的時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

  【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1】

日子過的恍恍惚惚,全無了時間的概念。不經意間的一個擡頭,竟看見牆上那厚重的日曆已經揭去了一半,然後靜下心了暗自回顧逝去的光景,這才意識到我又一次把大把的光陰給浪費掉了。離了家出門在外,開始面對形形色色的人,開始慢慢學會堅強學會自愛,開始了慢慢的悔悟和救贖。這個時候,方纔體會到老人們說過的“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話來,幡然醒悟,卻驚覺時間已經流走於指尖。放佛是一個轉身,身後還是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的春節,面前卻早已是薄汗津津糉香飄飄的端午了。

而今雖是身在異鄉,但情繫一處,回想起小時候老家過端午節的情形,歷歷在目。

許是地區差異的緣故,在老家沒有“端午”這一說法。大人們都用一個響亮的稱謂來代替端午那拗口的叫法——五月五,簡單明快,讓人一目瞭然。沒有江南水鄉的那種雋永儒秀,卻多了一份西北人獨有的豪爽粗獷。

到了五月五這一天,家裏最忙的莫過於母親。母親早早起牀後,還來不及灑掃庭院,便找來一根長長的竹竿去村口的大柳樹底下打一些柳枝下來,拿回家後在每一間屋子的門框上面都虔誠地插上一支。端午這天,在家門前或是屋檐下插上柳枝,是老家一直以來的傳統。而母親也是如此的迷信,端午這天,一定要打最新鮮的柳枝,這樣才吉利。爲什麼要插柳樹枝,我問過村裏年歲最長的老人,他也不知道。按照慣例,端午這天的柳枝在家裏是要插三天的,三天過後方可丟掉。端午節去上學,最開心的就是和同學一塊去砍柳枝,然後七八個人抱着一大捆的柳枝去教室。教室也藉着端午節的光,搖身一變便顯得格外妖嬈。遠遠望去,給人的感覺是一大叢柳樹枝裏蓋了間教室一樣。當然,那天,我們也可以在講桌上插滿柳枝,給自己編一頂柳枝帽子戴在頭上。這一天的學生的所作所爲,老師是不介意的。

小時候過端午是極其開心的事,一覺醒來,經常會發現自己手上腳上全部戴上了花繩,這是我們還在睡夢中時母親替我們綁上的。在老家端午這天,家裏人都是要戴一根彩色絲線打結而成的花繩的,據說是爲了辟邪。當然,大人頂多在腳踝處纏繞一根就完事了,而更多的,花繩卻像是爲孩子私人訂製的一樣。端午這天,照例是小孩子們相互攀比的節日。來了教室,湊在一起,不比誰比誰漂亮,不比誰比誰學習好,比的是誰的花繩好看。而那些年,我總是羞於向別人展示我的我的花繩的。母親說,五月五這一天所有人都必須戴上用綵線編制的花繩,手腕,腳腕甚至於中指上都要戴一個,這樣可以辟邪,還可以防五毒的侵害。我坐在教室裏,看着身邊的同學手上戴着顏色絢麗造型別致的花繩,再看看我的手腕,雖說也是花繩,但顏色灰暗,醜不拉幾的。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在心底裏埋怨母親,爲什麼就不能多加一些歡樂的顏色呢,非要用一些青色紫色的晦暗色調。於是我便賭氣一般的解掉母親給我係上的花繩,坐在教室裏悶悶不樂。直到我中午一個人回家的時候在林子的草地上看見一條曬太陽的花蛇之後,我才慌慌張張地戴上花繩。那一刻,我真是相信了母親的話,原本端午節不帶花繩是真的會遇到蛇蟲呢!

西北的端午節不同南方,沒有龍舟大賽,即使連糉子也是很少有人吃。端午這天的主角是一種麪食,我們用方言叫它“固決”。名字緣由已無從考證,但固決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與敬畏之中傳承了下來。在老家,考證一個女人是否賢良淑惠的一個重要的標準是看她的做飯手藝如何,而端午節這天做的固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送人的,這樣一來,原本平淡無奇的端午節就因爲這些女子的暗自較勁而多了幾分趣味和煙火味。母親原本就是製作固決的高手,到了端午節前後,更是忙前忙後手腳不斷。固決做法很簡單,和麪餅類似,但又與麪餅不同之處是在於它的造型和裝飾。母親通常會用木梳嵌出花紋來,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使得固決的花紋隨着麪糰一起膨脹,因此也就顯得更加真實美觀。有些時候一個固決母親可以做出好幾種不同的花樣出來,有時候是青蛙,有時候是魚,也有時候是蝙蝠。母親製作的姿態各異的固決在此後的好寫日子,都成爲了村裏人熱議的焦點。

端午這天,也是走親訪友的好日子,平日裏村裏人忙着除草忙着收菜籽,很難得空,恰好遇上端午便可以心安理得的歇息幾日,以便爲即將來臨的麥忙時月養精蓄銳提前做準備。端午前後,倘若你站在馬路上看見許多大小夥子騎着摩托車一溜煙的呼嘯而過,不用懷疑,那絕對是去給老丈人送固決去了。在老家,對即將送走女兒的老人而言,親家的固決做的好壞,送的多少,也是檢驗女婿的誠意的一種手段。

再後來,慢慢長大,我和妹妹去了附近的鎮子裏上學,家裏就留下父親和母親兩個人。端午節的氣味愈來愈淡,甚至連我都開始懷疑是否真的存在過那樣的時光。

高三的一天中午,我下了課正準備收拾做飯,母親風風火火地進來了。因爲天熱加上走的急促,整張臉紅透了。母親一邊歇下肩上的包袱,一邊說,今天是五月五,我給你倆帶了幾個固決。說着就往出掏,又擡起頭問我,花繩呢,有沒有戴?我搖搖頭,母親似乎是早就料到一般,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簇綵線,些許的功夫就編出兩條花繩出來。而那個時候我已經是很是抗拒這些東西了,總是覺得感覺很傻很俗氣!不得已母親只給我腳踝上綁上一根,站起來說像是自言自語,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戴這個了,恨不得把腳趾頭都戴上呢?我沒說話,但是我分明注意到了母親眼神裏一閃而過的失落。

而今,家裏依舊是父親和母親兩個人。母親也再也不用起得很早去打柳枝了,因爲自家院子裏就有;做固決也不再是一件頭疼的事,電烤箱裏做出來的比人做得花俏多了,但是咬在嘴裏卻再也吃不出那種淡淡的煙火味道了;我也不必再被母親編得醜陋不堪的花繩所困擾,妹妹編的花繩比母親的好看多了,顏色也是我喜歡的暖色,長長的五色絲絛在風中不斷舞動,但我只是覺得那條花繩上面少了終究是因爲缺少了母親的虔誠和祝福,因而分明顯得有些浮華媚俗了!

又是一年端午至,第一次離家千里,無法躬身侍奉雙親,惟願這天邊的雲彩可以帶走我全部的心願和祝福,惟願我那還在田地流血流汗的父母可以在這片從這從邊疆而來的雲朵之中感受到一個兒子最爲真摯的熱愛和情感。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發現我還是躺在家裏的火炕上,睜開惺忪的睡眼,遠處母親喊我趕緊起身吃飯。我一個擡手就發現自己手腕上戴着的花繩,我想,那個時候,我一定不會嫌棄母親編就的花繩不好看了。

  【2016端午節徵文精選2】

端午節,應米舒老師之邀,和幾位文學同道好友聚會聊天,聊文學,歷史,民俗.....頗爲快意。米舒老師一直強調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這對我的讀書與寫作都有極大的啓發。他發表過一千多萬字,是通俗文學的名家,是獲得過韜奮新聞獎的優秀編輯家,但他依然謙遜低調,爲人平易正直,讓人感佩,實乃謙謙君子也。

回程時經過長寧民俗博物館,得一意外驚喜,那裏正在搞慶端午民俗活動,包糉子,編織香包,做香囊,玩遊戲,還有“龍舟”,很是有氣氛,尤其感動的,是發現了“屈原”。他在人羣裏走來走去,也是想回到人民羣衆中吧。

這兩日,讀了一些關於端午的詩歌和散文,它們和糉子,菖蒲,艾草,香囊等一樣,都慢慢化成了我精神的營養。現代詩比如大衛的《懷鄉》,谷禾的《端午,懷念一個人》,敕勒川的《端午》,張琳的《前世》,韓玉光的《九歌.汨羅江》。尤其是張琳的《前世》,最讓我感動,典雅而深情。古典詩詞比如,李之儀的《南鄉子.端午》,楊無咎的《齊天樂(端午)》,劉克莊的《賀新郎.端午》,蘇軾的《浣溪沙.端午》,王之道的《南歌子》,歐陽修的《漁家傲》,王充的《滿江紅.端陽前作》。尤其是王之道的《南歌子》,我極喜歡:

南歌子(王之道)

角簟橫龜枕,蘭芳掛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長春。

冰徹杯盤瑩,香和笑語薰。

蓮花衫子入時新。

掛起南窗一榻,晚風清。

讀之,彷彿齒頰生津,內心清明而溫暖也。遂也把自己昨日隨手所寫之句貼在這裏共溫也。

《又是端午忽然裏》

又是端午

艾草總要插上兩根

雄黃酒沒有,黃酒就喝上一點

不去汨羅,不去賽龍舟

屈原總要懷念一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吶

長太息以掩涕兮吶

沒有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的勇毅

就好好做個順民

劃個小舟

看看蘆葦

還有蘆葦裏的愛情

或者 釣釣魚 遛遛鳥

養養花 皆是美妙的事情

像姜子牙那樣是不容易做到的

當然

如果一場暴雨來襲

你也會生髮太多其妙

例如

去復旦大學

在雨中抓到一條紅鯉魚

就不是玩笑或傳奇

其實

我也看到了

站在你身邊的愛情

所以 別說你的青春無聊或

無悔

用了心的

都是美麗的

如果實在不願出門

那就宅成一個雕像

把屈原伍子胥曹娥

都紀念一番

等有一天你去了汨羅江

錢塘江和曹娥江

你就會多一份親人般的親切

那些游魚一定會來問候你

背誦幾首關於端午節的詩吧

像個詩人的樣子

搖頭晃腦不必

長袍馬褂也不必

不嘆息

也不無聲無息

至少這一天

你不是生活的機器

你跑步的心

開始步行 可不可以

事實上

完全可以

就這樣

就很美麗

當讀一些端午的詩文,不讀一種學問,而讀一種傳統情懷的時候,節日就有了特別的意義。於是在生活的細節裏就往往就有了主動的探尋。

昨晚黃昏,晚飯之後,就帶着小寶去菜市場買艾草和菖蒲,那個賣這些的阿婆很有耐心的和小寶講着它們的象徵:你看着菖蒲像不像一把把劍呢?,像,很像。它們是能辟邪的。噢。艾草可以驅蟲驅蛇。恩....我想這樣的對話比我講無數遍屈原的故事要有意思的多。回來後我很隆重的把它們綁在了大門上,一方面我是想讓小寶記下今天的對話,更進一步的,我越來越覺得“多識植物少識人”的重要。

自己的少年生活是粗糲的,對於端午的真正認識也是來了江南之後,我不曾有過於丹那樣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包糉子分享糉子的喜悅,那時候也吃糉子,母親也煮鹹鴨蛋給我們吃,但一點也不隆重,很多時候,我和哥哥在節日裏是在水田裏勞動的。

現在我越來越重視端午,一個是因爲氛圍好了很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爲文學,因爲詩歌,因爲屈原。我的讀書與寫作不能只是紙上談兵,還是需要真實的歷史知識下的人文感覺,還需要對生活細節的理解和提煉,所以詩人大衛舒婷鄭愁予等在洛陽師範學院搞活動提倡在端午節設立詩歌節我是舉雙手贊成的。

當然,端午節需要紀念的人還有很多,例如伍子胥,例如曹娥。這些人身上都有我們民族特別優秀的美德,需要我們傳承之光大之。我們可能不能把日子過程一首詩歌,但至少,我們在這一天,可以在懷念先人的時候,讓我們更堅定要過好自己心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