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端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節,在民間,它的風俗之重不亞於任何一個傳統節日。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的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1】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瞬間又到。想想出來十多年了,還是比較懷念在老家的端午節,甜蜜而又溫馨。在老家過端午節最好的記憶,就是看到笑彎了腰的麥稈——-麥子熟了,端午節也就來了。

端午節在老家裏是最繁忙的節日了。翻滾的金色麥浪,來來往往的人們,戴着一頂頂黃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間,他們邊勞動邊欣賞着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深一腳淺一腳的緊緊跟隨收割機後面,有的在田間地頭等着滿倉而歸的收割機,滿臉的灰塵和汗水也掩蓋不住農人歡欣鼓舞的赤銅色臉。遠觀氣勢磅礴,似千軍萬馬,成爲老家鄉村一道亮麗、燦爛的風景線。

端午節當天,天剛矇矇亮大人就要到溝頭河邊,用鐮刀去採割帶有露水的七種不同的枝條,比如艾草、柳條、榆樹條等等,放在家裏晾乾,說如果有摔傷可以燒水療傷。每家每戶在自己家的房門頂插滿艾草,端午節前幾天大人就給自己的孩子準備五彩線,端午節當天天不亮前就要給睡夢中的孩子系在脖子、手脖、腳脖上,這一切就是爲了庇護一家老小的平安——避邪。

現在居住在城市,超市琳琅滿目的糉子,有水晶糉、桂圓糉、鹹肉糉、火腿糉等等,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最懷念的還是老家的糉子。東鄰西舍的,你家包好送給我,我家做好送給你,花樣繁多,雖說就是來來往往的幾個糉子,卻更能浸透出濃濃的鄉情與親情。我覺得最好吃的應該是用新下來的小麥,用大的石臼搗去皮,在鍋里加點鹼,放上幾片蘆葦葉煮出來的麥子粥,入口品嚐,更能用舌頭“捕捉”到糉子的味道,那種香味常在脣齒間縈繞。

回憶起老家的端午節,心裏別有一番滋味。鄉村的空氣裏,飄散着糉的香甜,讓人充滿了希望,忘卻煩惱,這是城市無法感受到的。

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講,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投江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它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多種多樣,賦予端午的釋義也越來越多,無論什麼樣的傳說,都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作爲端午節的代表——糉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亙古彌香的美食之一。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將綿延千古的愛國情懷。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2】

“五月初五,‘親媽’地走!”這是我們家鄉的一句俗語,大意就是五月初五準新郎要到女方家送禮去,要是不送或者禮送得不到岳母歡心那今年就難娶走人家閨女,抱得美人歸咯!

當然,也不是每個“親媽”都只收禮不看人的,俺媽就是隻看人不看禮。老家的端午節不吃糉子,吃的是油炸散子,還有燉大豬蹄湯。那是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初五,阿拉熊(這是我給老公取的外號)拿着一小桶鱔魚、泥鰍到我家,我一大家子人都覺得這小子挺奇怪的,怎麼端午節送這麼些東西給“親媽”,這不是不想好好孝敬岳母大人了嘛!說實在的,我當時就想這臭小子今年肯定娶不了我咯!結果,蒜薹炒鱔魚、泥鰍燉豆腐卻成了那次端午節最搶手的菜,俺媽笑着對阿拉熊說:“同意你們的婚事了,隨時定日子!”至今我還記得阿拉熊那得意而燦爛的笑容。

就那麼一小桶東西怎麼就能夠贏取“親媽”得歡心呢?說起來連我都有些驚訝,阿拉熊一副文文弱弱的書生樣子,竟然身懷絕技!原來他家後面有一大片竹林,所謂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家正是靠竹吃竹。他從爺爺那兒學會了竹子的編織手藝,家裏的籮筐,曬稻穀的簸箕,挑施農田糞便的挑子大多出自他手。更絕的是,他每天早起編織竹簍子,然後到水田池塘裏捉鱔魚、捉泥鰍,做成鱔魚簍子後拿到集市上賣。要知道鱔魚、泥鰍都得是勤快、有本事的人才能抓到的(捉鱔魚、泥鰍得起早貪黑,不然就被人家捉走了),鱔魚簍子要到半夜放到池塘水稻田裏,天亮之前收回去,早上得趁小東西們鮮活的`時候趕上十幾里路到鎮上去賣,又或者到趕集的時候多換些肉、排骨給家裏改善伙食。這樣勤快有本事的女婿也難怪俺媽答應得那麼幹脆!

雖然現在我們在城市裏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年端午和大多數人一樣吃着糉子、鹹鴨蛋,但還是不免想戀過去在家鄉的日子,以及那兩道有滋有味的端午菜餚!

  【2017端午節徵文精選3】

兒時的端午日定然是高興的。

母親一大早就開始張羅着包糉子,先是淘米泡米,接着清洗糉葉和棗,然後再煮糉葉。等到這些工序都進行完了,就開始包。那時的我一定會摩拳擦掌地蹲在一旁,央求母親讓自己學包,於是總是那幾片糉葉包了撒開,撒開再包……直至今日,雖然過了許多年了,但是那個自認爲不笨的我依然沒有學會!

那時與其說是想學包糉子等,其實是渴望吃到每個傳統佳節的美食。那時沒有現在的高壓鍋等,包好糉子後,會用洗淨的石頭把糉子壓在原始的大鐵鍋裏,煮上好幾個小時。柴火燒得大了不行,燒得小了也不行,總是聽到鍋裏咕咚咚地響,糉香四溢,瀰漫了整個院子,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等到半夜兩三點鐘煮熟時,大人們先夾出幾個糉子來嘗,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大飽起口福來。雖然半夜三更,但好多人家都沒睡,鄰居間也會互送幾個糉子相互間分享,等到過癮了才肯睡覺作罷!第二天早上,也就是端午節這天,有更大的快樂在等待着人們——特別是小孩,會穿上新背心、新半?、新短褲、新涼鞋,手腕腳腕戴上五彩長命百歲線,胸前戴上用彩布縫的,家裏插上艾草,整個節日的氣氛濃濃的,好開心好開心!

現如今的節日,沒有了小時候的感覺,提前十幾二十天就有賣糉子的,有的人家也早早的包吃了,節日的神祕感沒了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因肚子裏油水厚了,大部分人壓根就沒有想吃的慾望。也因市場的繁榮,只要能用錢買到或有人給,壓根就沒有自己動手的衝動,也沒有穿新衣的激動,於是,傳統節日於我們,變得淡之又淡……再也找不到那種滿滿的幸福與快樂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