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玉米情散文

玉米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每次暑期給大姐打電話商量回老家D村的時間,大姐總是定在陰曆七月十五前夕,一來,祭奠逝去的先人;二來,那時候玉米成熟了,我可以吃到大姐家園子裏自栽自種的玉米。

玉米情散文

天熱的季節,大姐家通常在院子裏搭建一座竈臺,因爲頭一天晚上打電話告知第二天我要去,大姐起早去園子裏掰玉米,扒掉包皮,摘除鬚子。挑出玉米粒稍微老一點的用於燒,嫩一些的用於烀。大姐精準地把握了我的腳邁入她們家小院的具體時間,玉米在柴火熱情炙烤下,釋放出來的香味兒,讓我人未跨進大姐家門檻,鼻子享受到了。

坐在李子樹的左邊,海棠樹的右邊,檳子樹蔭下,看大姐從竈坑裏取出烤成一層黑“嘎嘎”的玉米,從鐵釺子上拔下來,往地上輕輕摔幾下,抖掉滲入縫隙的木灰,再用綠色的包皮擦淨表面,另取一條包皮將玉米攔腰包上,遞到我的手裏。

有綠色的包皮隔熱,就不怕烤好的玉米燙手。新烤的玉米毫不吝嗇地向我的味蕾傳遞着它獨有的香甜與軟嫩,藉着這曾經熟悉的味道兒,順着玉米鍋冒出的熱氣兒,我的思緒如接受了發令槍的指揮,以百米的速度跑回童年有玉米相伴的時光。

小時候我們親切地叫它的小名兒—苞米。我家是非農業戶,雖然沒有耕種大面積的田地,但是在後院分到了三畝菜地,其中10壟種苞米帶豆角成爲合理利用園田地的慣例。

當苞米度過發榮滋長的春天,再經過初夏的生長高峯期,孟夏之時已然節繁葉茂,在我們的翹首期盼中羞澀地展露一撮髭鬚,大人就告知我們這些小孩子,只要再等十八天就可以吃了。

終於熬到苞米成熟了,我們這些小孩子挎着土籃子蹦蹦跳跳地跟隨大人奔向同樣等待我們駕臨的苞米地。

苞米的成熟如排隊買票的旅客,依從先來後到的順序。在大人們的實例演示下,我學會了甄別和選擇成年的苞米。從頂部撕開一小塊包皮兒,露出玉米粒兒,用大拇指的指甲切割玉米粒兒,迅速流出牛奶樣漿液的,可以烀着吃;遲緩溢出少量漿液或者漿液凝固的,可定性爲老苞米,當然燒着吃更能發揮它的優勢。

滿載一土籃子苞米回到院子,大家參加遊戲似地齊心協力扒去緊緊裹住苞米玉體的數層綠色包皮兒,摘除密密麻麻的鬍鬚,分成兩堆。將烀着吃的苞米擺到大鍋裏,上面敷一層剛扒下來的苞米里側包皮兒,再上面擺着自家地裏產的十多個茄子,十多個土豆。主食與菜一鍋成。

烀苞米燒木頭最爲給力。當熱氣擁擠着從大鍋裏魚貫逃離,竈坑裏積攢了足夠的已燃、半燃木塊兒,燒苞米的條件成熟了。

父親給我們年齡相差不多的三個姐妹分別定製了苞米釺子,以免發生爭搶工具的“惡戰”。

燒苞米的時候,我們姐兒三個自覺地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件,將鐵釺子的尖頭對準苞米的底部,刺入嫩苞米瓤中二、三釐米的深度,然後倒立起釺子,握住苞米,雙手配合着將釺子杵向地面,爲的是釺子能深入苞米的腹地,牢牢地與苞米組合在一起。在燒的過程中,無論怎樣轉動鐵釺子,都不會讓苞米與其分道揚鑣。

我們將燒得正酣的木頭火歸攏到竈坑的中間地帶,騰出兩翼,用釺子將苞米送入火的兩側。接下來的任務是估計面向火的一面烤熟了就轉動轉動釺子,給背向火的一面得到燒烤的機會,讓苞米均勻受熱。

小的時候不善於相互合作,本來一個人負責燒苞米綽綽有餘,因爲都不想照顧他人的苞米,姐妹三個只好都守在竈坑前,打發掉大把大把盤踞於鄉下的漫長光陰。就着青苞米在木頭火的烘烤下散發出來的清香,打哈逗趣,嬉笑玩鬧。暫時擺脫大人愁緒陰霾的籠罩,爲成年遠離家園製造了追憶的笑料,爲依戀童年歲月積攢了鮮活的事件。就連租借我家房樑上的燕子看到我們的熱鬧場面也進進出出地盤旋翻飛,啁啾着,吵嚷着,填補我們留出的瑣屑間隙。

苞米在一刻不息的關注中燒熟了!我們熟練地從鐵釺子上取下它,或是再次利用它的包皮捲上拿着吃,或是在鐵釺子騰出的空心插上一根筷子(有時也以小樹枝代替)給它接上一個把手。我們坐在籬笆牆邊,柳樹傘下,伴着徐徐的微風與日之夕矣的恬靜,品味這增添生活幸福感、優越感的美食。

吃燒苞米基本達到六分飽,爲烀苞米留出四分的位置。吃過燒苞米後爲了不降低烀苞米的口感,往往在院子中,房子後邊的空地上,李子樹林中溜達溜達,等到燒苞米消化得差不多了,該烀苞米上場了。

小時候家裏人多,先用小盆揀出土豆和茄子,再用大盆揀出一穗一穗冒着熱呼呼甜汽的白苞米。把茄子和土豆搗碎,撕上大量自家地裏掐下的油綠油綠的蔥葉,從家裏醬缸盛上一碗紅褐色真材實料的大醬,充分地攪拌均勻。根據個人口味可以再備上幾個辣椒或黃瓜,提振食慾的農家菜就大功告成。啃一口烀苞米,配一口土豆茄子菜,拿鮑魚燕窩也拒絕交換。晚飯吃過後,出去找同齡的夥伴兒們瘋玩一番,諸如“藏貓貓兒”、“三個字”、跳皮筋之類,頻繁的跑動消耗了一部分烀苞米的能量,回來後胃裏又打掃出一塊地方,再拿一穗晾涼了的烀苞米狼吞虎嚥的啃齧,越發香甜之至。

當苞米不可挽留地閃過它短暫的青春期,我也戀戀不捨地和燒苞米、烀苞米說再見了。

實質上沒有真的.再見,只不過它改變了出現在我面前的形式。依舊在早晨以苞米麪大餅子的面貌現身於我們家的飯桌之上。那時候我們家白麪是能多領一些,但領到的苞米麪都是非當年新磨的陳面,貼在大鍋裏一圈的大餅子硬梆梆粗拉拉,需要堅強的忍受力支撐着纔可以嚥下去。在鄰居家品嚐到用新苞米麪貼出的大餅子才知道它本來色澤如萬壽菊樣金黃,口感蛋糕般宣軟甜潤,加入適量的糖精和麪,每一口都能夠順順溜溜自願下嚥。

苞米顯形的另一種方式—爆米花,則給我們帶來突破平淡的快意和驚喜。金秋十月陰氣上升,豐收了的黃苞米被辛勤的農人收拾回家,藏身於房前特製的玉米樓,大人給小孩們的零食也就地取材。每家都能爽快地滿足孩子們吃炒苞米花的廉價需求。用大鐵鍋炒出的苞米花(俗名苞米啞巴)酥脆醇香,磨練牙齒,攜帶方便。冬天裏幾乎每個孩子的衣兜不約而同地裝着相同的零食,不必眼饞。爲了溝通感情大家常常選擇交換享用。炒的苞米花,名不副實,因爲依舊保持着苞米的形態,只不過顏色褐黑,受熱稍微鼓脹。而用蹦爆米花的特製鍋具蹦出來的苞米花纔算得上“花”的稱謂,顯然也出數。每當村中來蹦玉米花的生意人,左鄰右舍奔走相告,每家準備一小捆木柴,一斤或二斤白苞米(黃苞米也湊合),一個或兩個面袋子,直奔生產隊南門邊,自覺排號等待。我家多數情況下蹦一鍋,裝一面袋。苞米花成爲上頓接下頓小米飯的調劑口味替換餐。大姐看我一粒接一粒以吃葡萄的速度和數量吃苞米花,勸我少吃點,一再對我灌輸她的箴言:“就算苞米花嚼起來不硬,那也是由一粒粒硬苞米蹦出來的,到胃裏恐怕也脹,別把胃吃傷了。”

我知道大姐心疼妹妹,可她哪裏知道苞米花的誘惑也不是小孩子脆弱的定力輕易抵擋了的。

若是沒有了玉米,我們的童年會是多麼的灰暗悲催!

近期讀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他研究美洲土著居民原始社會的發展歷程不可能不提到原產於美洲的玉米。不過,他用的是玉米的正式名稱—玉蜀黍。他的一種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指出,由於美洲印第安人成功地栽培了玉米,玉米又能幹地高產,導致尚處在原始社會的印第安人不需要過多地捕魚、狩獵即可以避免忍飢挨餓的命運。這樣的結果造成他們食品構成以素食爲主,肉食量不足,影響了大腦的發育。大腦發育慢,發明和改進工具的週期與其他依靠漁獵兼吃素食的部落相比就無數倍地延長,最終使生活在美洲土地上的土著居民長久地落後於歐洲、亞洲的文明發達地區。

也許他的研究結果是有道理的,然而我仍不免爲玉米慨嘆。那幾天,下班路上我腦中不時閃爍着摩爾根的闡述。路過市場看見一堆青玉米任憑人們精挑細選,我用此前不曾有過的愛惜目光審視這個遠古時期曾養育了美洲土著居民、又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來到我們千家萬戶身邊的作物。

這就是玉蜀黍了!摩爾根提到的從遠古走來的玉蜀黍家族的子孫後代!

做人難,難的豈止是做人,做一個好作物同樣也難。玉米高產有錯嗎?它的高產使那些填飽肚子的善良原始人不再打野生動物的主意,防止了多少次血腥、吶喊和殺戮?爲維護生態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些生活在草原地帶茹肉飲血的遊牧部落,那些集體圍攻野牛的北美印第安部落,他們的食肉量少嗎?並未見他們發明什麼先進的工具推動整個社會進程袋鼠跳躍式前進。

這種原產於拉丁美洲、墨西哥和祕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的樸實作物,自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帶回西班牙後,逐漸聽從人們的安排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爲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我們中國玉米的引進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有明代藥物學著作——《滇南本草》爲證。該書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着,或睡臥壓着,乳汁不通。”該書的作者生於洪武三十年(1397年),卒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可以斷定,玉米在明朝傳入我國。因此,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能挑出明代以前拍攝影視作品以玉米地爲背景的穿幫場景。

玉米傳入吾國之初,沒有被列入尋常穀物而是被人們視爲珍稀之物。直至乾隆時期,還曾是皇家御用之物,跟老百姓沾不上邊兒。其時的《盛京通志》記載:玉米是“內務府漚粉充貢”。明代的文學作品《金瓶梅詞作》中敘述,“燒鵝肉”和“玉米麪玫瑰果餡蒸餅”是大財主西門慶宴請賓客的佳餚珍饈。18世紀中葉,廣西的《鎮安府志》敘述,玉米在引進之初被列爲“果屬,以食小兒”。近兩年我們長春農博會上也展出了可以生吃的果味玉米,不知是農業技術創新還是玉米屬性的輪迴?

到了18世紀中至19世紀初,玉米開始在我國大規模推廣,普通老百姓的鍋裏、餐桌上才見到它“下嫁”的容顏。後來,因其高產和對各種土地類型廣泛的適應性,竟然排擠掉其他作物,將自己提升到維繫人們溫飽的地位。尤其在天災人禍的年份,更是義不容辭地解救人們於水火之中。常想起大人回憶三年困難時期的往事,我可憐的大姐、二姐在人生的黃金時代都曾陷入忍飢挨餓的窘境,更不必說我的父親母親。那時大舅家在城市定居,條件相對好些,給我家捎來一袋玉米麪大餅子,真是雨中送傘啊。那個時刻大姐二姐眼中大餅子的美味遠遠勝過逢年過節才能照面的餃子、包子。小時候每當我們因無數次反覆食用陳玉米麪貼出的大餅子展示出不情不願的面相,父母就用這個勵志的故事將大餅子推入我們的食管。

近兩年我們東北連續遭受洪澇災害,印度、東南亞、非洲也不太平。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總部召開了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五年回顧會議,對當前世界糧食安全形勢進行評估。會後,糧農組織總幹事迪烏夫指出,反飢餓鬥爭“現在將開始和時間賽跑”,以實現2015年將世界8億飢餓人口減半的目標。現在時間行進到2013年10月,可以說目前至少4億同胞不得不忍受飢腸轆轆的煎熬。

我曾對一個老家在鎮賚縣的同事表示過對糧食短缺的憂慮,他自信地說:沒事,真要發生缺糧的情況到我老家鎮賚去,大苞米有都是。鎮賚在我的省份並非膏腴之地,金黃滿倉的大苞米給我同事許下諾言打了保票。

農業科技日新月異,對於我們來說缺食少糧在正常局勢下出現的可能性不大。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早已被請出主食的隊伍,但老一輩人對它還抱有深情的懷念。一位鄰家老人講過一句名言:“莊稼院還能離開大餅子!”如果現在他從墳墓中復活到自家或鄰居家隨便看看,就知道自己的觀點受到了各傢伙食的堅決否定。

莊稼院離開了大餅子,但大餅子並沒有銷聲匿跡,它在城市的農貿市場食品區找到了自己的崗位。隨着速凍食品的普及,粘玉米棒,粘玉米粒在冬天也變成面熟的家常便飯,烤玉米也具有了反季節的特性。人們認識到了象玉米這種粗纖維粗糧對於抑制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等富貴病及抗衰老、防癌方面具有的功效。

玉米素有長壽食品的美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有益於健康的元素,其營養價值超過麪粉、大米,已成爲一種熱門的保健食品。據報載,就連美國前總統里根曾每天早上以玉米片粥作早餐。玉米糊也有機會代替米粥爲人們效勞。

玉米把青春與生命全部獻給了人類。困頓之時解決溫飽,殷實之時調節飲食。提供柴禾供農村人燒火做飯,嫩玉米稈還可以喂牛,也可以讓人們當甘蔗。小時候沒有鞋墊,乾枯的玉米包皮疊幾層墊在水靰鞡裏,隔離了冰天雪地寒氣對腳掌的挑釁;臘月裏蒸粘豆包將玉米包皮用水泡溼剪成一塊一塊墊在豆包底下,避免了豆包與蒸簾的粘連……

玉米全身都是寶,它總是默默無聞,無怨無悔。看到有人(即使是專家學者)說玉米的“壞話兒”,它又抱着謙和無爭的態度不去替自己爭辯,我特別想爲它打抱不平。我願作它的志願者律師,主動爲它“辯解”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