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條河散文隨筆

那條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一如往昔。伴隨着小雨,天陰沉沉的。此間,南國的夏日顯得格外的沉鬱。

那條河散文隨筆

河,依然靜靜的流淌着,從寂靜仙山過喧囂俗世,攜“古魂”越千年而來,向未知而去。雨滴在水面激起點點波紋,但很快也被朵朵浪花抹去,蹤跡無存——似乎從未來過一般。

這個詩人的節日,詩人的子孫在岸上哭泣!淚水混着雨滴流向“那條河”裏。

“節分端午自楚民,萬古同悲直臣冤。玉糉襲香浴芳蘭,佳人相見一千年。”

中國人的情感很複雜,而這複雜的情感的延續更體現在對於山川草木的特殊情節。尤以山水情懷之重爲甚。一條河承載着對“故園”之情,一座山更是脊撐一個族羣的歷史。水,成了加速情感勃發的血液;山,化作歷史的脊樑,承載過去,支撐未來。而對於河的情感更甚,似乎是靈魂中輪迴不滅的深深的印記。

那年始,五月初五這個日子,對於接受傳統漢文化的'人來說,便開始顯得格外的特殊。哪怕“故國”已然千年。

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浴蘭之日,開始一個人過,也總是會不由自主翻開詩人的作品。那河邊所發生過的,詩訴如畫,畫如斯:高吟“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以祭東皇太一;“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的雲中君;“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聊逍遙兮容與”之湘君;更“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之“帝子”;多情如斯,不禁令人莞爾。《離騷》絕響,卻是拳拳赤誠。後世不乏諸多好手不吝之贊,然今世吾之後輩於斯,情之於字,卻也是顯得慘白了。誠論詩人之言莫非於詩、情。不論及多少報國情懷,滿紙可見於故園之痛。只此一點,庾信“關山則風月悽愴,隴水則肝腸寸斷”之情或有通鳴。

河邊之事,亦多與河邊之人有關。近世,言及屈氏之人繁多,諸如郭沫若之“屈原”,然真懂屈氏之人,卻是無幾。俗雲“愛之深,方痛之切”,予以爲,深懂之人亦可謂之大罵之人。如此,唯魯迅一人耳。許壽裳曾有魯迅與屈原之精神聯繫《屈原和魯迅》一文。論及諸要點有四(摘錄):一,魯迅對屈原一向持有肯定性的理解與評價,認爲他“雖懷內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讒賊”;稱讚他“馳神縱意,將翱將翔,而睠懷宗國,終又寧死而不忍去也”。二,魯迅非常熟悉且十分推崇屈原的作品,不僅明言“《離騷》是一篇自敘和託諷的傑作,《天問》是中國神話的淵藪”;而且在自己的舊體詩裏多有對“騷詞”的汲取與化用。三,“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採“騷詞”作《彷徨》題詞,意在自況。四,“望崦嵫而勿迫,恐鵜公式之先鳴”——魯迅集“騷句”作壁上楹聯,藉以“自勵”。可見,屈氏對其影響之深。然,他又大罵屈氏乃“奴才”,更痛呼當時國人奴性不改,這也許令有的人唏噓,然此乃難免之事,其於“傳統”之中某些因素之深惡痛恨,亦正是特定情況下之於現世的不滿之表徵。

若即若離之間,屈原轉首將要縱身傾越那一刻,過往的一切是否都清晰的浮現於腦海?是否從此,他的靈魂便追尋前人的足跡,遊走於天地之間?我想,落日的餘暉中,在縱身的一剎那,來自前方的陽光讓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幸福。恰如登高遠眺,他的夢境與現實在這一刻纔得到完美結合,沒有人知道,屈原平靜的外表下是如何暗流洶涌。這一刻,他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也許,他所看到的正是吸引着芸芸衆生所不斷追尋的“那條河”。

這條河,從古流至今,不僅承載着詩人的情和留戀,更倒映着無數人的吶喊和哀思,亦將帶着過去流向未來。

“午日偏逢晦暝生,楚江何處緬孤魂。香草深冤千載悲,忠骨一躍今何在?”

這個詩人的節日,詩人的子孫在岸上哭泣!淚水混着雨滴流向“那條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