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關高考作文錦集3篇

有關高考作文錦集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高考作文錦集3篇

高考作文 篇1

一、人生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2.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3.誰要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歌德

4.建築在別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阿·巴巴耶娃

5.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並不在有多長,而是在有多好。 塞涅卡

6.人生就象弈棋, 一步失誤, 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弗洛伊德

7.一失足成千古恨。

8.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吉鴻昌 (把握自己走好每一步)

9.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培 根

10.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蕭楚女(善始善終)

11.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着,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但丁

12.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生活中要善於細心發現)

13.不要希圖成爲一個成功的人,我們應努力成爲一個有價值的人。愛因斯坦(成功是對自己而言,有價值是對他人對整個社會而言)

14.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15.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你自己。 雪萊(生活要樂觀)

二、道德

1.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備

2.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陶 鑄

3.心靈純潔的人, 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列夫?托爾斯泰

4.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5.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或是唯一該臉紅的動物。 馬克·吐溫

6.誰給我一滴水, 我便回報他整個大海。 華 梅

7.嫉妒是心靈的腫瘤。艾青

8.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心胸要寬廣)

9.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

高考作文 篇2

是誰在炎炎夏日裏爲我扇風驅蚊?是誰在數九寒冬裏爲我焐熱被窩?是誰告訴我路要自己走?又是誰在黑暗中爲我點亮一盞明燈?……那愛,一點點、一滴滴,像陽光灑在我成長的路上,照着我前行。

小時候,常問你:“你最愛誰呀?”你回答:“這是祕密。”我撅着嘴以爲你最愛弟弟,從那時起,便一直認爲你偏心。我體質弱,也就成了醫院的“常客”。每次去醫院掛水,你一定要親自去,他要去,你怨道:“你粗手粗腳,別把孩子弄疼了。又會選擇醫生看病,年紀輕輕的醫生手太生,你懂嗎?”有一次,我半夜發高燒,他不在家。外面下着雷陣雨,怎麼辦啊?膽小的你是不敢夜裏出門的,可你怕我撐不住,硬是把我背到了醫院。一路上,你滑倒好幾次,爬起來又走;你把雨衣全蓋在了我身上,可你自己卻像個“落湯雞”!這些你都不在意,可我記在了心上。我的病好了,你卻累病在牀!

面臨人生的大考,你比我還緊張。看着各種菜譜,希望能爲我調節飲食;我爲了數學題苦做到半夜,你不是爲我倒水,就是靜靜地陪着我,總之我不睡你也不睡。日子到了,你還把我當成小孩子一樣,非要送考。我不忍拒絕,你讓我騎車走裏面,你騎車走外面;進考場時,我讓你回去,你站在門口等了兩個小時;出來後我責備你傻,你卻笑着爲我遞上冰水……

我考砸了,一個人躲在房裏不出來,你和他輪流上陣,我也不動容。夜裏,我爲着茫茫未來擔憂,翻來覆去睡不着,聽見你在哭泣。你說:“她身體不好,這樣一折騰再有個什麼,唉……”對不起,我又讓你擔心了。可我仍不知怎麼面對未來。他總是對我很嚴厲,從小到大我的屁股上不知留下多少手掌印。我恨他,甚至不願和他說話。可這一次,他卻變得那麼和藹,耐心地開導我。望着似乎一夜之間老了很多的他,我撲進他的懷裏,像孩子一樣放聲大哭。那一刻,無數的委屈都化作淚水。他也愛我呀!

我又站起來了,揹着書包走進一所普通高中。我不再害怕,我相信“只要是金子,到哪裏都會發光”,而在我奮鬥時,你和他也開始了“奮鬥”。當我還在夢裏,你們便早早出發了;難得過年,你們做好了飯卻不來吃;在整個城市都安睡時,你們仍在忙碌,直到天明才閉上眼睛休息一下……

你們,我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爲我付出了多少愛,有時還要承受不懂事的我的怨恨。如果愛是可以計算、可以償還的話,我不知道我得付出多少才能夠數。你們所做的都是免費的,你們所做的都是無價的!

西方有一句名言“魚兒對於它始終生活在其中的水卻感知不多”。其實我們人亦如此。我們往往對身邊朝夕相處的人、晝夜相伴的環境熟視無睹,無動於衷,其實他們纔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

爸爸、媽媽,你們的愛就像柔和溫馨的流水,滋潤養育了我的每一天,激勵着我不斷地向前游去……

高考作文 篇3

一、教學目標

總的目標是通過系統複習,達到會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常用應用文。具體說來有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整篇作文:

(1)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2)思想健康,中心明確,材料充實;(3)語言規範、準確、連貫、得體;(4)結構完整,條理清楚;(5)符合文體要求;(6)字體端正,卷面整潔。

(二)單項能力:

(1)記敘能清楚完整,詳略得當;描寫能具體生動;說明能把握特徵,語言簡明;議論能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合理。(2)觀察準確,聯想恰當,想象合理。

(三)應用文的寫作符合格式及行文習慣(應掌握的應用文種類:書信、啓事、通知、新聞、電報稿、廣播稿、申請書、說明書)。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提煉好議論文的觀點?

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一篇議論文,若提不出正確深刻的觀點,就構不成一篇議論文。而觀點不明確,則是同學們議論文中較普遍存在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煉出正確而深刻的觀點呢?當然,從根本上來說,是要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知識水平。但在同樣理論水平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從具體材料中提煉觀點的方法,善於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分析所寫的事物,則會有助於正確觀點的提煉。這裏,介紹幾種提煉觀點的方法。

第一,從現象中抓本質。面對一些具體材料,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來。比如有一篇《從“一條街”做起》的短文,所根據的材料是這樣一個事實:最近,珠市口至廣安門這條大街,日見清潔整齊起來,這是宣武區環衛局的同志們爲改變全區清潔衛生面貌,首先抓好一條街做出的初步成績。這則材料,人們會當作一般的一件好事來看待,甚至也可能根本引不起注意。而該文作者卻從中看到了一種可貴的精神:“這一條街的‘一’裏面包含着千百件艱苦細緻的工作。34座公廁的牆壁、門窗一一進行了油漆、粉刷;430個垃圾桶都是一一除鏽噴漆,排放整齊的……他們始終如一地埋頭苦幹着,這種精神是可貴的!”進而,文章又從中總結、概括出所要闡述的觀點:“當然,他們也是不滿足於“一”的……他們認真地從“一”做起。“一”比“0”來說是無限大的倍數,是發展成百、千、萬……的實際起點。如果我們每個單位、每個人都是這樣不說空話,兢兢業業,紮紮實實,一個一個地解決問題,四化的步伐肯定會大大加快”。這樣從本質上來看問題,提出來的觀點就比較深刻了。

第二,深入開拓,以小見大。從一人、一事、一物生髮開去,從一滴水中可以見太陽。有些材料,看來似乎很平常,但其含義卻有普遍性、典型性。所以,我們應當掌握從一點到全面,由個別到一般,由常見的現象中發掘其深刻意義的方法。例如鄧拓雜文 《事事關心》,文章開頭先引用了明朝東林黨人的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然後,作者對這副對聯加以闡釋:“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把上下聯貫串起來,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接着,對這副對聯加以評論,既指出東林黨人歷史的侷限性:“他們當然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爲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鬥爭,”又肯定其進步性:“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了。”通過以上解釋和評論,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的人,那是無用的書呆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因此,“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個大道理,是從一副對聯引申出來的。全文說“小”顯“大”,說“大”不離“小”,這就是善於以小見大的範例。

第三,類比推理,觸類旁通。有一篇《着眼於無名之輩》的短文,在讚揚了《青春》雜誌發表關於“着眼於無名之輩,就是着眼於明天,着眼於未來。”接着又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論點說:“着眼於無名之輩”,是真正有見識、有魄力的表現。魯迅茅盾這些大師,工作那麼忙,在無名之輩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啊!繼而,又類推到其他行業說;“如果我們的眼睛只看到少數名人,我們的作品只是在幾個名人中打圈子,我們的事業就不會興旺發達。文學如此,科學如此,體育如此,其他戰線也如此。”這樣由此及彼,類比推理,就把在一切現實工作中要“着眼於無名之輩”這一觀點由淺入深地提出來了。

第四,開拓思路,推陳出新。有些材料不一定新鮮,但如果能別出心裁,從另一角度深入開拓,也能提出新的見解,新的觀點。例如“同情弱者”這句話,在舊社會是一句讚語,延續了多少年。但有一篇題爲《“同情弱者”析》的短文,則結合現實,從另一角度,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推陳出新,提出了新的觀點。文章說:“同情弱者”,在剝削階級掌權的舊社會,多數是正義的,對人民是有益的。如今,勞動人民當了國家主人,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批評是人民內部互相幫助的一種形式,因而不宜於一味奉行“同情弱者”的哲學。如果無原則的站在被批評者一方,反對批評者,這是不正常的。它不利於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正常開展。

第五,通過事理,引申一步。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是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自擬題目展開議論。材料是: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過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裏是個壞地方!”“爲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爲這裏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裏是個好地方!”“爲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爲這裏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着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對這樣一個材料,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展開議論。一般考生議論的主題是要正視困難,他們將刺比作困難、挫折,從而提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覺地面對挫折,”“要成功,必須先流汗”,“敢於拼搏,做生活的強者”等等。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些都是一般人的思路共集之處。但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引申一步,提出更新更深的觀點呢?有一個同學就經過引申,提出了“人生抉擇在於取捨得當”的觀點。文章說:

世界是美的,恰如玫瑰花,但同時也有扎手的玫瑰刺,這就要看你如何取捨。人生的抉擇在於取捨得當。

人的一生短暫又漫長,如何有價值地度過人生是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我們會面臨許多選擇,比如升學就業,比如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間的衝突……

據一本報告文學記載,有一位伐木工被大樹壓住雙腿,拔出來是不可能了,又無他人幫助,於是他自己鋸斷雙腿,爾後存活下來。生命是可貴的,如果這位伐木工沒有正確的選擇,他可能逃不過滅頂之災……

被玫瑰刺傷的人也會喜歡玫瑰嗎?這需要怎樣的氣魄。巴金的《隨想錄》爲我們作了很好的例證。在動盪的年代,巴金也是一位受害者,但他卻以驚人的膽識坦白自己的心胸,讓人們看到了他的高風亮節。用他的話說,取的是良心,舍的是面子。正因爲如此,這位文藝界的前輩就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由此可見,人生的正確選擇在於取捨得當。

這位考生由“母親陷入了沉思”,引申開去,確定了“人生的正確選擇在於取捨得當”這樣的觀點,就比前邊提到的一些觀點更新穎,更深刻,因而更容易給人以啓迪。

(二)議論怎樣避免“空”、“淺”。

議論文,顧名思義是要議事論理,以理服人的,所謂“主在析理,理盡後已”。但是,有些同學寫議論文,往往是“論點+實例+結論”完事。既不會對論點作分析,也不善於對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係作議論。使人讀後的印象是既“空”且“淺”,如隔靴搔癢,不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避免議論文的“空”和“淺”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寫議論文的基本要領;二是要學會進行分析。

寫議論文的基本要領是:從大處着意,從小處落筆。所謂“大處着意”,是說議論文講的道理要“大”。所謂“大”,一是指對讀者要有較大的教育意義;二是指這樣的教育意義適用的範圍要大,給人的啓發要大。比如有篇題爲《現代笑話一則》的文章,寫的是讀過一則古代笑話:一個富翁要工匠給他蓋一棟樓房,竣工後,富翁前往看房,樓上樓下走了一圈兒,對工匠說:“我只要二樓,你給我把底層拆了吧!”當時,不禁爲這個富翁的愚蠢無知而暗暗失笑。覺得這樣的愚蠢該是天下無雙了,孰知不久前卻聽到一件類似的真人真事。某高等學府分配住房,教授學者住一層五層,年逾花甲的知識分子天天要爬幾層樓,一些比較身強力壯的黨政幹部卻住二、三層。羣衆提出意見,學院有位領導幹部卻說:“誰叫一棟樓房的二、三層只有那麼幾間?你們知識分子可以設計全是二、三層的樓房嘛!”這與那個富翁的口吻何等相似!算得上一則現代笑話了。針對此事,作者議論道:古代富翁的無知來自貪財,當今這位領導幹部當然不會不懂沒有一層建不了二、三層;沒有四、五層,二、三層也就不會顯得那麼好。但是爲什麼提出那麼可笑的要求來呢?原因並不難找:爲了私利,把羣衆利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都置於腦後,使他變得“無知”而已。文中說的“爲了私利,把羣衆利益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置於腦後,使他變得無知”,它的意義和適用範圍不都是很“大”嗎?

但是“大”並不等於“空”,不等於“虛”。如果在議論中只講什麼抽象籠統的“大道理”,這些道理即使正確,也不可能有多大的說服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大處着意”的同時,要注意從“小處落筆”。所謂“小”,一是指作爲議論依據的材料要“小”,要具體。具體得讓讀者看得到,摸得着,能爲讀者所心領神會。二是指寫作時開的“口子”要“小”。例如上邊所舉的例子,文章所開的“口子”只是某高等學府中分房的一樁小事,但說明的卻是那樣一個“大”道理。

善於分析,也是寫議論文避免“空”“淺”的重要方法。有時候我們落筆的“小處”,並不一定能順理成章地表現“着意”的“大處”,二者放在一起會顯得牽強附會。也就是說,你所寫的‘小事”,並不能恰切地說明你要議論的“大”道理。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對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係作必要的分析和闡說。

有些同學不會分析,擺出論點後,加上幾個事實論據,就完事了。即使說出一些道理來,也是抽象空洞,不能以充分的道理使人有所感。這往往是由於沒有找到事物本身的內在聯繫的緣故。因此,要想把道理說透,不僅要把論點、論據擺出來,而且要闡述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闡述清楚了,道理自然就講透了。由於客觀事物之間的聯繫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因此反映這種事物之間的聯繫的議論文,其論點與論據之間的聯繫也必然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其不同的關係,作不同的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從本質上進行分析。

從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特徵以及本質聯繫上加以分析,以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孤立地看問題,就事論事的毛病;懂得從事物的本質看問題,克服認識表面、膚淺的毛病,從而把觀點議論得更深、更透些。

進行本質分析,其關鍵是要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點。據此,我們可以在寫作中從任何單一事物出發,展開聯想,想一想它與周圍的哪些事物是有聯繫的,是怎樣聯繫的。事物的這種“有機”聯繫,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我們多思善想,就不難發現。所謂“發自一端”,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有許多材料作文和單因素的作文題,實際上就是事物的“一端”,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審出它的“另一端”來。已經提供的“這一端”可能是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議論時就要想象出與之相聯繫的“另一端”即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借鑑意義。如果題目的“這一端”是某種生活現象,要找出的“另一端”則應是本質的、普遍性的東西。如果題目提供的“這一端”是紛繁的生活現象,是多種事物,那麼就要對這些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找出它們內在的聯繫點,發掘其本質的東西,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將這些“內在的聯繫”“本質的東西”揭示出來,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學過《阿Q正傳》之後,不少同學總覺得阿Q不過是個玩物,是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而已。而一位同學所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對阿Q的認識》,則對阿Q從本質上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爲,阿Q固然有令人可笑的一面,但作爲一個舉世聞名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並不僅僅是“可笑”而已。阿Q是生活在閉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農村的破產農民,當他聽說革命要造“舉人老爺”等這些人的反時,他也“神往”起來,但結果卻是假洋鬼子等人不准他造反,終於被掛着革命黨牌子的“長衫人物”送上了刑場,是多麼可悲!然而,就從阿Q的悲劇命運裏,又看到了他“不爭”的一面,他對革命極不理解,認爲革命便是“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他分不清敵友,他有他的獨特性格——精神勝利法,當他受到假洋鬼子等人的欺凌時,他不懂反抗,只有“兒子打老子”之類話語自我滿足。由此可見,魯迅塑造阿Q這個典型,決不是爲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茶餘飯後的笑料,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爲了“引起療救的注意”。這對於當時的革命者總結革命歷史教訓,探索革命成功之道,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篇作文能從本質上去看問題,避免了表面化,當然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2)從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

自然界是變化發展的,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隨着客觀事物的發展而逐步深化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永遠停在一個水平上。沒有變化發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運用這一觀點,我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諸如下面的種種問題:我們在學習工作中處於落後境況時,爲什麼不能悲觀?取得好成績時,又爲什麼不能自滿?當我國的改革開放遇到暫時困難時,爲什麼不能失去信心?對社會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對自身思想德行上的不良行爲,爲什麼要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從而在論述此類問題上能夠深入一步,以理服人。有篇《不可忽視“第一次”》的作文,所議的事是一個重點中學的學生,由於參加偷自行車團伙,被公安局拘留了。文章在分析這一現象時說:從一個重點中學的學生,到偷車團伙的成員,這中間有着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但其發展的起點卻是那第一次偷盜。如果當初他父親稍有一點理智,及時抓住這錯誤的苗頭,在是非面前表明自己的態度,給孩子以深刻的教育,那這位學生就不大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那麼遠。不幸的是,這位家長髮現了子女的錯誤不僅不予制止,反而給予獎勵,這無異於把子女推向邪路,自己充當了教唆犯的角色。

(3)因果分析。

就是從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上進行分析。例如有一篇題爲《眼睛》的議論文,借題發揮,通過對“眼睛”映現意識、眼睛能夠傳神等的描繪,說明一個人陶冶心靈較之追求外表更爲重要的道理。其行文主要是通過因果分析來揭示這一道理的。文章說,眼睛之所以能傳神,是由於“它是大腦在眼眶裏的延伸”;眉目之所以美,是由於“胸中正,則眸子皚焉”。通過因果分析,從而得出“爲了一雙美的眼睛,可以修眉毛,剖眼皮;但更重要的還在於陶冶自己的心靈”這一結論,就十分令人信服。

(4)條件分析。

即從事物形成的條件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入手進行分析。有一篇題爲《趙爽得獎的聯想》的議論文,通過趙爽榮獲國際少年書信賽第一名這件事,說明了“哪裏都能飛出金鳳凰,躍出千里馬”這一觀點。趙爽就讀的學校是一所普通學校,當然條件要比重點學校差一些,趙爽成長的地方是在邊疆,在小城鎮,比大城市條件當然要差一些。一般人認爲,似乎只有大城市、重點學校裏才能出人才,而作者通過對趙爽事例的分析,說明成才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是個人的努力,“只要努力,哪裏都能飛出金鳳凰,躍出千里馬”。這樣通過條件與結果之間關係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也是令人信服的。

(5)辯證分析。

即對事物進行一分爲二地分析。不少同學,由於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往往導致寫議論文時不能辯證地分析問題。比如爲了強調高考前的時間的'緊張,強調分秒必爭,就把打打球、跑跑步等必要的體育鍛煉也認爲是學習不刻苦的表現。爲了強調培養能力的重要,批判“高分低能”,甚至連“分數”也全盤否定。因此,文章即使提出了正確的觀點,也得不到充分的、正確的論證。因此,要想寫好議論文,就必須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係。有篇文章題爲《唾面》,議論的中心是,即使在表示正當的感情時,也應當注意精神文明。作者對某些遊人在岳飛墳前那四具白鐵鑄的南宋賣國投降幫派頭子跪像前唾濃痰鼻涕這一行爲是不贊成的。但是,對此事作者並未作簡單的否定,而是進行了辯證分析。首先指出,唾面,是古人表示鄙視、蔑視的侮辱性舉動。對幾個遺臭萬年的壞人表示鄙視蔑視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一般情況下,唾面並不一定吐口水,更不用吐痰、甩鼻涕、撒尿,只要像小說和戲裏那樣“譁了一聲”也就可以了。而西湖遊人的唾面也實在過分,超過了限度,這就不但有礙觀瞻,而且也有礙於精神文明瞭。經過這樣的辯證分析,不僅一般讀者,即使這些“唾面”遊客本身也會口服心服的。

(三)怎樣使文章寫出新意?

在考試中,知識題有標準答案;作文題,雖然也有評分標準,但實際上並沒有統一的絕對標準。因此,作文成績的高低,往往是通過比較,得出好、中、差。至於好的,還可以分出尚好、較好、最好等等。一句話,評作文卷的參考卷是從比較得出來的。因此,作爲應試者在作文時應當力爭棋高一籌,也就是說要寫出點新意來。就好比百米賽跑,只要跑在別人前頭一秒、半秒、甚至零點一秒,就可獲勝。

怎樣才能寫出新意呢?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1)材料新。

一篇文章如果所寫的材料新穎,使在諸多同類作文(尤其高考閱卷在大熱天,閱卷老師疲勞不堪)中,讀之會感到爲之一振,首先就留下了一個好印象——非同凡響。

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1977年北京考生閻陽生那篇作文了。當時轟動了一個閱卷點的200多位老師。之後又廣爲流傳。仔細琢磨一下,那就是因爲它有新意——主要是材料新。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文章開頭第一句就是:“再沒有比嬰兒的啼哭更能提醒你已進入中年了。這是個女孩,皺着眉頭哭着。大概她也像門口那個護士一樣,不相信這揹着書包、滿臉胡茬的人就是她的爸爸吧。”一開頭就提示了,這是一箇中年人考大學前奮戰一年的情景。第2段是;“常言道,人過三十不學藝。而我像故意和年齡作對一樣,日夜埋頭在作十幾年前應作的事,投考普通大學。當然啦,鼓勵支持,冷嘲熱諷,各種反映都有。但最激勵我幹下去的卻是這樣一件事。”接下去,寫他在工廠親眼見到一些外國技術員和廠商要來修一臺進口的色譜儀器,修好以後,在與外國人的座談會上,在那些外國人友好的外表下面,在他們彼此會意的眼神裏,“我”感到了他們無法掩飾的輕視,好像針扎一樣。正因爲如此,激起了他一定要學習的決心。記敘了一年來刻苦學習的情景。這份答卷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因素是材料新。

當然,所謂新只是相對的。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中,力求把比較新穎的材料選出來用就是了。但我們同學,常犯的一個毛病卻是拿到作文題,沒的可寫,一點思路也沒有,哪裏還談得上“選”呢?這裏就有一個打開思路的問題。要打開思路,比較有效的辦法是聯想和想象。通過聯想、想象,思路一打開,材料就會涌到腦子裏來,在諸多材料中加以篩選,當然會相對新一些。

(2)角度新。

寫文章如同照相。照相時取景的角度,往往決定着一幅攝影作品的成敗。同樣的主題,同樣的背景,同樣的事物,如果角度取得不落窠臼,那麼,一般的“俗”材料往往也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來。

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奧說過:“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從新的角度觀察事物,能把握事物的新的特點;從新的角度分析事物,就能獲得對事理的新的認識。文章能否寫出新意,與選擇什麼樣的角度有很大的關係。例如,當我國足球隊破天荒獲得亞洲出線權時,在全國引起了極大震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描寫足球健兒的文章已經很多。如果我們再以此題材來寫作文,怎樣才能寫出新意來呢?有位同學就改換了選材的角度。他在寫《破例》一文時,拋開許多文章中所寫的什麼“奮戰過程”、“比賽場面”、“平日苦練”的內容,而是把“鏡頭”轉向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決定足球隊能否出線的那場比賽的傍晚,媽媽破例讓“我”看電視了,“書呆子”爸爸也破例坐在電視機前流下了淚水,還有鄰居的華僑老爺爺等許多人跟平常大不相同的心情。他寫的這些材料雖然平凡,但能夠“小中見大”地體現出文章的主題——愛國主義思想在新的時代迸發出新的火花。由於這些“瑣事”是自身親歷的,生活氣息濃,所以容易使讀者產生親切感。在行文中,無論在整體佈局方面,還是在確定線索方面,他都服從於“破例”這一新角度的要求,把看電視的過程全部略去,讓文章在球賽開始前戛然而止。從而用“一滴水的光芒”反映出了“火紅的太陽”。由於此文角度新,所以雖然也是寫的大家所熟知的事,卻寫出了獨具一格的新意。

(3)立意新。

所謂立意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觀點,使人讀後受到啓發。一篇文章如果有了新的立意,就會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