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華】高考作文合集八篇

【精華】高考作文合集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高考作文合集八篇

高考作文 篇1

人生是一幅水墨畫,我們細心勾勒着一筆一畫。當我們遇見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時,用力描上一筆。然而,正如水墨畫的韻致在於留白,人生似乎總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們。我們不必妄想將它們全部做到,因為大成若缺,要學會捨棄紛繁與雜念,同時也不泯滅大關懷。

我們要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那是順應本心的選擇。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建一座小屋,他説那是更接近天堂的地方;葉芝説他要走了,存心要到一個遠離喧囂的湖島去獲得安寧;海德格爾更是認為人應當詩意地棲居。他們所做的遠非世人認為的重要的事,但他們的心靈卻甘之如飴。鳥兒歡笑,春暖花開,似乎缺少了生活的激情,但只要他們認為這是生命的真諦,這樣做又有何不可?

我們往往認為大丈夫要建功立業,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時,恍然發現還有更重要的事,但往往因此一事無成。忙學習之時覺得社會實踐更重要,真正參與社會實踐了,又認為在求知中夯實根基更為迫切。這樣就如一個麥比烏斯環一般,永無了結。放眼當前,不要在意所謂的缺憾,其實那是我們通往更深、更遠處的捷徑。林徽因曾經是沙龍上眾星捧月的焦點人物,卻能在被困李莊時恬淡自如地生活,提個瓶子上街添油買醋,她知道此時此刻生存比抱負更重要。她旅美留學,一絲不苟地學習英語和建築,洋文好得令美國學者費慰梅稱奇,卻又在疾病纏身之際堅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國,用她的細膩經營着中國建築史上的傳奇。她不刻意追求更重要的事,可卻在無意間已站上了智慧的高地。

大成若缺,是不必追求刻意的圓滿,但絕不是虛無。如果心中沒有一個成大事的目標,那也是無法成功的。浮躁喧譁的當今社會,出現了一批錢理羣先生所言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智商很高,但把世俗、功利、圓滑等作為了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做好眼前的事,卻不是謀眼前之利。昔日裏如譚嗣同那般為更重要的事業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殉道者再難見到,可我們不能泯滅心憂國家大事的情懷。譚繼洵身為譚嗣同的父親,在兒子以身殉國之後曾説:“我雖為達官貴族,但我兒在青史上的名聲將會遠高於我。”我感動於譚嗣同那實現浮士德所言“最高瞬間”的勇氣,也欽佩其父的理性與深遠目光,這都是利己主義者無法企及的。

身為熱血青年,我們不僅要從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做起,更不可喪失了追尋更重要的事的信念,以永遠在大成若缺之路上燃燈前行。我們更要銘記,是如譚嗣同那般的正義與勇氣,化作了人類文明天幕上與貞德、布魯諾齊肩的璀璨星辰。

高考作文 篇2

腳尖踮起的演員們身着潔白羽毛製作的演出服,在柴可夫斯基的悲嗆的《天鵝湖》音樂背景中,輕盈地跳躍,飛速地旋轉,這是芭蕾舞劇的經典鏡頭。數百年來,世界藝術殿堂的一朵奇葩--芭蕾舞,正是憑藉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藝術家不懈地踮起腳尖的努力,讓芭蕾舞從不為人知的遊戲性質的民間舞蹈,成長為今日的風靡世界數百年長盛不衰的舞蹈之王。芭蕾舞藝術隱隱約約地向世人昭示,踮起腳尖,前方將有更加美麗的風景在等待。

芭蕾舞劇中,演員們踮起腳尖改變了身體的比例,觀眾眼中的舞蹈演員們便有了一種高於生活的藝術魅力。人類踮起腳尖的原始動機或是為了看到一個原本看不到的美妙景色,或是為了摘到一個原本摘不到的豐碩果實。踮起腳尖的努力,讓人們有了意料之外的收穫,藉助這種努力,人們有了一個更高的解讀世界的角度,藉助這種努力,人們把自己伸手可及的範圍延伸,擴展。

或許有人會説,踮起腳尖太辛苦,不如我腳踏實地來得舒服來得安穩。那麼我想告訴你,在沒有進化成類人猿之前,人類是以四肢着地的方式在地上爬行,那是一種最舒適的行走方式。但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最痛苦同時也是最偉大的一步。兩隻手從行走中分離出來,人類才有了後來的鑽燧取火,人類才能製造改變世界的工具。正是那一次痛苦的選擇,人類征服世界的能力才有了突變與飛躍,人類與動物的世界才漸行漸遠。

踮起腳尖,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年輕人有着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我們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我們有着發現新世界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不能貪圖舒適,我們不能畏懼踮腳的辛苦。只有踮起我們的腳尖,才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世界,只有踮起我們的腳尖,人類社會的薪火相傳才能一代一代的延續。否則,我們只能是一條條躺在祖輩們的樹蔭下乘涼的小懶蟲。

年輕人,請與我一起踮起腳尖走路吧,你會發現一個別人看不到的美麗世界,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會有一種異樣的精彩。

高考作文 篇3

題目:

今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週年,40年來,高考為國選材,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40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着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與笑語歡聲。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xx的高考考場上……

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

評析:

今年高考全國卷III的作文題是一道給出材料的半命題作文。題目的材料首先從高考恢復40週年這點出發,講高考的意義和40年來所取得成就,講高考對全國幾代青年和無數家庭的影響,然後用一句“想當年,1977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看今天,你正與全國千萬考生一起,奮戰在20xx的高考考場上”作結,激起考生的寫作衝動,並且給出對作文命題的限制條件。應該説,這道題符合新課標對高中生寫作能力的要求,緊貼考生生活和思想實際,難度適中,並且可以從作文中發現“立德樹人”的高考作文指導思想在考生思想實際中的體現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嚴謹與思維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錯的作文題。

在高考考場的實際狀況中,考生看到這道作文題,應該不會被嚇到,而是會發出一種放心的微笑。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題目對作文標題的限制,可能會有不少考生在閲讀試題時將“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這就犯了審題的大忌。殊不知,今年全國卷III的這道作文題,貌似容易,實則錯就容易錯在這裏。這個“半命題”是就是所謂的“任務”,構思時必須先確定好副標題:是寫“我看高考”呢,還是寫“我的高考”?一字之差,差別大矣!

如果確定寫“我看高考”,重點就在“看”,要談對高考的看法,最適宜寫議論文;如果確定寫“我的高考”,重點就在“高考”,要寫出我和高考的關係,可寫議論文,也可寫記敍文,還可寫抒情散文。只有先在思想中確定了這一點,才能接下來進一步思考文體問題和選材問題。

寫議論文,要先確定論點:你對高考的看法是什麼或你和高考的關係是一種什麼關係,然後再選擇論據和確立論證方法;寫記敍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須確定文章所反映的觀點或中心思想,然後或記敍幾件事,或編擬一個或幾個小故事,或抒發你對高考的復雜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寫何種文體,最好都應該先根據作文題中所提供的

立意角度:

1、高考一直影響着我的中學生活。

2、從我幾年來為高考所付出的汗珠和淚水的角度寫。

3、從高考為國選材,推動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社會進步的角度進行分析。

4、從牽動全社會神經的角度進行分析。

高考作文 篇4

20xx年5月6日10:50 吳非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又是一位“雜家”,雜文寫得很漂亮。最近,在《語文學習》上讀到了他的雜文《通過封鎖線》。一位作家用10小時寫出的高考作文,被吳非打了個30分。吳非得意地寫道:“他到處喊冤,把他的作文登在報上,發在網上,要討公道,試圖引起社會的注意。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後來又有幾位當地高三學生給他打不及格。———這就是説,高三學生都知道考試作文的‘規矩’,而社會未必瞭解。一位作家過不了高考作文關,在教師看來,一點也不奇怪。”其實,高考作文與自由作文的不同,與文學創作的更不同,並不是一個複雜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高考作文的特殊性,而將它神祕化,甚至誇大到作家寫高考作文不及格。

我從事語文教學38年,我感到很奇怪,感到不可思議。高考作文有什麼神祕的呢?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看材料作文,無非是考學生的審題能力,考學生的生活積累與知識積累,考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是看他們思路是否清楚。有什麼難以捉摸的“規矩”呢?高考命題不是“遊戲”,並不故意為難學生,毫無神祕可言。它的命題原則之一,是讓大多數考生有話可説,在評判時,看誰説得更好。作為一位作家,他的思路應該是清楚的,他的審題能力不可能低於一般中學生,他的生活積累與知識積累總體上不會比中學生差,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恐怕更是一般中學生比不上的。那麼,他寫高考作文怎麼可能只有30分(高考作文70分,及格是42分)呢?

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出在評分上。這是一個令廣大考生和家長都擔心的問題。作文閲卷中曾出現過兩位老師評分相差27分。一類卷63分,相差27分,是36分,不及格。這是不正常的,被及時糾正了。一篇打優的文章,怎麼會不及格呢?原來是在立意上產生了分歧。喜歡則打優,不喜歡則不及格。這怎麼可以呢?對同一部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評價,那是可以的,喜歡《英雄》的人説它好,可以打優;不喜歡《英雄》的人説它不好,可以打不及格。這沒問題。一百個人看《哈姆雷特》,可以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然而,高考作文不能這樣評分。你不喜歡這位考生的立意,但他沒有離題,他的語言表達流暢,怎麼可以打36分呢?吳非先生將作家寫的高考作文打成30分,也是強調立意而忽視了語言。

文學創作很重視立意新穎,一部文學作品如果沒有新意,它的語言再流暢,編輯也不感興趣,不予發表的。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創作人才,中學生將來成為作家的微乎其微。我們要求學生能運用語言文字通順地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正確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儘可能表達得更充分,更清晰。這樣,有利於他們將來無論進入怎樣的大學都可以進一步深造。中學作文教學的目的是清晰而實在的,高考作文實在沒有什麼神祕可言,沒有必要在打分的問題上製造混亂,人為地將高考作文神祕化。

高考作文 篇5

面對當前普遍存在的中學生寫作時唉聲歎氣,教師批改辛苦學生卻收效甚微的作文教學現狀,結合本人從教十餘年的體驗,我認為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缺少積累。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前中學生因課業負擔繁重和升學壓力等原因,無心關注學習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因此缺少寫作之米,這便使寫作喪失了源頭活水。

其次,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不願寫,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沒寫作興趣的學生被迫無奈又非寫不行的時候,就像被強飲水的牛,結果可想而知,一旦要寫作文,頭都大了,怎能寫出感人的佳作呢?

再次,生活感悟不夠,不會表達真情實感。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過多地關注自己,而對生活中的其他人和事卻常是見而未見,聞而未聞,缺少真心的感悟,因此也表達不出真情實感。

針對以上原因,我認為要想很好地扭轉上述局面,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引導:

一、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許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作者的經歷愈豐富,對生活的感受愈深刻,積累的寫作素材就愈多。中學生生活閲歷淺,知識底子薄,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不積累寫作材料,一遇到寫作文自然心如四野,無話可寫。生活中有許多的人、事、景都值得去寫,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好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生活寶庫的大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回味生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素材,並充分利用生活素材進行寫作。

二、培養學生濃厚的閲讀興趣

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興趣理所當然應是學生寫作最重要的內驅力,因此我常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説的話寫下來,肯定某些閃光之處,讓學生認為寫作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以此來消解他們對寫作的恐懼感,揭開作文的神祕面紗,讓學生處於一種放鬆的心態,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手隨心動,口隨心動,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心的願望。從而產生寫作的慾望和衝動,想寫,願寫,不再談文色變。

在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的基礎上,我還特意豐富作文課的類型,活躍學生們的思維,從而又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寫作熱情。

高考作文 篇6

快速作文的特點是一個快字,它要求迅速準確地審題立意,快速高速地構思成文。因此,作為作文第一步的審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作文審題的準確與否,就直接決定了文章質量的優劣,寫作的成敗。要想準確無誤地審清題目,就要掌握一些審題的方法,這樣才能為順利成文打好基礎。下面就介紹四種審題方法:

1.審清標誌,確定文章體裁。

審題首先是確定文章體裁,一般情況下,每種體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標誌,抓住了顯現體裁標誌的關鍵詞語,就可以確定所給題目屬於哪種體裁,應寫成什麼體裁的文章。

記敍文的標誌常見的有回憶、記、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憶我的母親》、《記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學生活》、《值的讚美的人》。

説明文的標誌主要有介紹、的自白、的話、的製作方法等。如《介紹一本工具書》、《蜜蜂的自白》、《秋天話菊花》、《西紅柿醬的製作方法》。

議論文的標誌主要有説、議、談、論、評、辨、駁、從談起、從説開去、由想到的、的啟示、讀有感等。如《説謙虛》、《談骨氣》、《友邦驚詫論》、《讀〈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審清題目要求,確定文章範圍。

審題不僅要確定文章的體裁,還要確定題目所劃定的範圍。在題目所給的範圍內選材,才能使文章內容切題,重點突出。這種審題方法既適用於記敍文,也適用於説明文。

以記敍文為例,記敍文的題目範圍主要分為兩大類,即寫人記事。題目劃定的範圍不同,選材的側重點就不同。

寫人的記敍文要側重於人物形象的描繪,要着重表現人物的精神風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徵等,並適當地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穿插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來刻畫人物。如《我的老師》、《媽媽》、《我尊敬的一個人》、《英雄》等題目都可以寫成寫人的記敍文。

記事的記敍文要扣住記敍的要素來寫,把記敍的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脈絡及發展過程敍述明白,使讀者有個清晰完整鮮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難忘的一節語文課》、《成功的喜悦》等題目都可以寫成記事的記敍文。

3.審清題目題眼,確定文章重點。

審題還要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來確定文章的重點,而確定文章重點的關鍵就是抓住題目的題眼,題眼是題目的靈魂,是題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題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點。如《我欽佩的一個人》與《我喜歡的一個人》,二者的內容雖都側重於寫人,但題眼不同,就決定了選材重點不同。前者的題眼是欽佩,後者的題眼是喜歡,兩篇文章的重點分別為欽佩、喜歡,兩篇文章的選材也要從欽佩和喜歡入手。

如何抓題眼呢?

一般説來,題目是主謂句,題眼往往在謂語或謂語中心詞上。如《我贊成這件事》,題眼是贊成,重點就要扣住贊成來寫,文章也要圍繞着贊成展開。

如果題目是動賓短語,題眼往往在動詞上。如《過生日》,題眼是過,文章就要寫清生日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或氣氛中過的,是怎樣過的。

如果題目是偏正短語,題眼往往是定語或狀語。如《課餘生活》,題眼是課餘,要寫出課堂學習生活之外還有哪些生活及這些生活帶來的樂趣。

4.審清題目因素,確定文章內容。

有些題目所給因素較少,表意也比較概括寬泛,有的甚至抽象朦朧,這給審題增加了難度。這類題目常常是由一個詞構成,學生遇到此類題目往往無從下手。對於這類題目,只要審清已知因素,並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關連的新的因素,就能準確地確定文章的寫作內容,題旨就能清楚地顯現出來,審題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如《成功》這個題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個,即成功,意思比較概括籠統,如果在成功這個因素上增加幾個相關因素誰成功了,什麼事成功了、怎樣成功了,文章的寫作內容就具體了。同樣《笑容》、《失敗》、《過錯》、《懺悔》、《歡樂》、《渴望》等題目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審題

高考作文 篇7

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發展歷經了三大階段,即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話題作文的階段。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又出現新的走向,新材料作文是對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突破和完善——

從材料出發:高考作文命題新走向

高考作文命題,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發展,基本上歷經了三大階段,即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話題作文的階段。嚴格來説高考作文是由命題作文開始的,隨後又出現了材料作文的主流樣式。

新的命題形式初見端倪

1999年以後,開始採用話題作文的形式。由於話題作文具有自定立意、自定文體、自定標題的開放優勢,所以近幾年來它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樣式。但是最近兩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作文樣式,比如20xx年的全國Ⅱ卷作文試題,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分析這道作文試題,我們發現它既不同於歷史上的材料作文,也不同於近幾年的話題作文。同20xx年的湖北試題相同,它們大致是由材料加要求兩部分組成,湖北題是王國維的論述加上作文要求,全國題則是一則寓言故事加上作文要求,有材料有要求但沒有作文話題,需要考生自己根據材料確定話題,這種形式筆者姑且稱之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突出特點

新材料作文顧名思義是在材料作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作文樣式,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是材料作文,但是從表現形式上講,又是話題作文;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舊材料作文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後期十分盛行的一種作文命題方式,比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1990年“玫瑰花與刺”、1992年“街頭一景——關於社會公德問題的議論”、1996年“關於給六指做整形手術的兩幅漫畫比較,議論題為我更喜歡”、1997年“樂於助人與悄悄走開”的調查分析等,都屬於材料作文。其外在的表現形式雖然與新材料作文相差無幾,均是材料+提示+要求,但是其作文本質要求是不同的。歷史證明了舊材料作文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捆住了考生的手腳。

新材料作文的命題樣式

新材料作文的命題樣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命題材料大大弱化了對考生的控制力,它只給考生確定話題劃定範圍,並不限定作文立意,也不限定作文行文。其二,要求更加自由,其表現形式則完全吸收了話題作文的優勢,突出了“三自”作文的品格——自主確定立意、自主確定文體、自主確定標題。新材料作文一方面克服了舊材料作文的封閉性,另一方面則強化了作文選材立意、結構表達等方面的開放性,有利於考生的個性體驗與自由表達。

新材料作文避免“話題”過寬

自1999年以來,話題作文幾乎主宰了高考作文的整個舞台。它主要有兩種命題形式,一是純粹的話題,一是“材料+提示語+話題”。客觀地講,相比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確實有很大的優勢,它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弱化審題,降低了審題難度;減少閲讀量,考生可以不管命題材料;話題只給範圍,作文內容具有相當的自主性,不限制文體,給考生展示才華的廣闊舞台。

但是,話題作文又具有明顯的不足。新材料作文相對於話題作文來説,在保持話題作文固有的相對開放的優勢的前提下,又具有新的特色。從高考作文的性質來看,它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又不能太失之寬泛,在具有特定環境規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實性與檢測性。

而新材料作文的命題能夠給考生提供這種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確定話題提供藍本、規定範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韁,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過“寬”的弊端。另外,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有利於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他們提煉話題的能力。

高考作文 篇8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報為了發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聞,引導讀者以温暖的視角看待社會,開設了《暖聞》專欄。編輯部收到三則新聞:

一位賣油條的青年多年堅持不用有害的“復炸油”炸油條,給顧客提供新鮮健康的油條,被網友稱讚為最帥的良心“油條哥”。

一位老父親從外地來醫院看望兒子,看到兒子正在坐診,忙得抬不起頭,根本説不上話;老人家等了兩個多小時後,只好掛了個號,和兒子見了一面。

某地舉辦珍品畫展,一位男孩探身觀賞時不慎跌倒,損壞了一幅珍貴名畫;主辦方認為男孩只有12歲,又不是故意的,因此僅備案而未報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

從以上三則新聞中選擇一則刊登在《暖聞》專欄上,你認為哪一則更合適?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守望良知 方為温暖之壤

喧囂世事,匆匆疾行的人羣於淡漠的面容背後的一顆柔軟之心,似乎漸變冰冷,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社會,亦不是社會原有的模樣;所以一則温暖的新聞對融化心中冷冷的防備,催生愛與善的花蕾,是何等重要。

一個因兒子太忙而掛號等候的老人,一次畫展上貼心而關懷的對孩童無心之過的處理方式,都如一縷春風動人;但,總覺得無法再撼動內心深處的冰層。只有“油條哥”的新聞放在面前時,才覺不但温暖,而且有一絲辛辣令我們心中一跳,以“反思”為名的力量正鑿開堅硬的心房。

因為它不似其他兩則新聞一般僅是充盈人情温暖,如同懸於半空的撲面柔霧,而是直接叩問沉寂已久的道德底線,從最基本處亦最深處喚醒內心的另一隻眼睛。

我們已缺失感知温暖的能力久矣,更別説以温暖的視角看待社會。遲鈍間,竟已不知連最基本的良心都在被浮華日益噬滅。那位炸油條的青年,實際上極普通,但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卻仍堅守着內心的道德底線,無異於給混沌麻木的我們一記警響。我們看着他,他便如良心之塔上的小小守望者,點亮自己的那份火把,不大,卻足夠明亮,足夠給蟄伏於黑暗中的心房最直接的温暖。最強烈的破土衝動,方可打開以温暖看待世間的眼睛。

若連對基本的良知與道德底線都仍麻木的人,又怎能期待他們有感知其他人情温暖的能力?悲哀的是,當今社會在一次又一次道德的考驗中尷尬地下調良知的底線,培育温暖人情的土壤——良知與道德,都已漸漸封存了,難道不需要“油條哥”這樣堅守良知、走出黑暗的人物來打開麻木淡漠已久的心房嗎?在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的今日,他並無抱着“隨波逐流”之意,也無貪圖小利之念,縱使自己只是普通的小販,仍知良心之可貴、待人之真誠,難道不是給了我們莫大的信心與鼓勵麼?

熊培雲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體力行,腳踏實地。”温暖與善意從不會憑空而生,這位守望着良知底線的油條哥,便是身體力行地為我們空蕩的心房鋪上肥沃的土壤。保住岌岌可危的底線,以一點光明燭照破土的希望,方終有生長出善意温暖的可能,方終能重拾內心温暖,亦以温暖待人待世。

德不孤,必有鄰。其人之守望,終相信並不孤單,而是美好的先曲,温暖滋生之土壤,睜開我們另一隻充滿温暖的眼,看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點評: 文章的標題“守望良知,方為温暖之壤”統攝全篇,表達了對良知的渴望和良知對温暖的影響。

第一段寫令人憂慮的社會現狀,凸顯新聞中温暖的力量,緊扣“任務型寫作”的“任務”要求,落筆不凡;第二、三段用形象的語言比較了三則材料中温暖力量的差異,寫出“油條哥”良知的重量;第四段分析在最基本的良心亦可能被浮華日益噬滅的背景下,“油條哥”所彰顯出來的極普通卻足夠明亮的光芒;第五段聯繫當下培養良知的土壤漸凍的社會現實,再次論證“油條哥”良知温暖的力量;第六段又以熊培雲的名言引出“油條哥”對現實巨大的影響;結尾引用孔子的名言展望未來,給文章增添亮色。

文章切合題意,思考深入,體現出考生較高的思想水平;論證層層推進,漸次顯現出邏輯的力量;語言洗練形象,具有很強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