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小兒垂釣的手抄報內容

小兒垂釣的手抄報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報也是一種羣衆性的宣傳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兒垂釣的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

小兒垂釣的手抄報內容

小兒垂釣的作文篇一

這是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個小孩子在池塘邊釣魚。他的頭髮很亂,亂得讓人無法想象。

他坐在一塊長滿苔蘚的大石頭上,身邊放着一個小魚簍,魚竿使用一根小樹棍,上面有一截棉線,在那聚精會神的釣魚。竹子、爬山虎、蘆葦......交雜在一起,分不清哪個是竹子,那個是爬山虎,,那個是蘆葦,這叢交雜在一起的植物活像一張大魚網,把小孩子罩祝很快,魚竿沉了沉,小孩子連忙收竿,呀!

一條又肥又大的鯉魚上鉤了!小孩子高興的臉上笑開了花,那笑容讓人難以形容,反正是很開心。不一會,魚竿又沉了,這條魚的脾氣還挺倔,拽着魚竿跑,小孩子好不容易纔把它“請”上來。“哇"小孩子大吃一驚,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這是一條大花鰱。就在這時,一個人喊:“小孩,你知道同福客棧怎麼走嗎?”他沒理那個人,只是搖了搖手。那個人後來看到他在釣魚,就笑着走了。

小兒垂釣的作文篇二

在一個陽光明媚、晴空萬里的早晨,我在家寫詩,突然一隻小鳥飛進我的窗口,在不知不覺中,我跟着它來到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原本煩悶的我,心情漸漸舒暢起來......

這兒的環境可真好!兩旁的花兒競相開放,參天大樹高聳入雲,慢慢的,我來到一個小河旁,看見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男孩正聚精會神地釣魚呢!他學着大人模樣,手拿魚竿,靜靜地等待着,他側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從中。這時一個人急忙地走了過來問小孩:“嗨!你知道李將軍府在哪兒嗎?”男孩轉過來把手放在嘴巴上,輕聲說:“噓!我在釣魚呢。”等他轉過去,那人又喊,他旁若無人的不理睬他。

看到這裏,我飛奔回家,用古詩複述出來: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原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爲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於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爲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於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溼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爲理想的釣魚去處,爲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爲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着直接的承接關係──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爲看得見小兒。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畫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此詩不失爲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小兒垂釣》作者簡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詩人(唐貞元、元和時期人),河南鄭州中牟縣人,隱居圃田(河南省鄭州市中牟莆田)。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爲生,人稱“胡釘鉸”。傳說詩人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之,遂能吟詠。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僅存七絕詩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