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兒童節手抄報的內容

兒童節手抄報的內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李白的詩《南陵別兒童入京》我很早就讀過,但近來閱讀這首詩,卻有了別樣深切的感受。

兒童節手抄報的內容

李白寫作《南陵別兒童入京》時已經四十多歲。其時,他爲了實現輔佐明主、匡扶天下的理想,已經遊歷奔波多年,忽然,他接到了皇帝徵召的詔書,他的興奮之情自是不待言表,“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聊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以前讀這首詩,感受最深的是洋溢其中的興奮和自負,現在,詩中描寫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兒女嬉笑牽人衣”一句,不僅逼真地寫出了他的兩個孩子歡欣雀躍,也分明能讓我們讀出李白對孩子的濃濃關愛。李白性情曠達,奔放不羈,“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好像從來不以家庭爲念。實際上,他卻是對家庭、對子女有着最真摯、最濃烈感情的人。此時,當他感到自己就要青雲直上,大展宏圖時,望着與自己一樣興奮的天真的孩子,他的心頭是否也同時掠過因疏於照料孩子而生的絲絲愧疚呢?

如果說,《南陵別兒童入京》只是對孩子稍爲涉及的話,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詩,則更爲集中地寫出了他與孩子的骨肉深情。他在南京一帶遊賞,想念起自己生活在山東的孩子:“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詩中所表達的情懷真讓人不禁黯然神傷。

李白感情率真,他能夠更真切、更深摯地表達對孩子的關愛這一人倫之情。要知道,雖然中國詩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雖然詩歌是古代中國文人最爲推崇的文體,說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並不爲過,但古詩中關於兒童的詩篇卻寥寥無幾。也許中國文化成熟得太早,太追求理性、太注重實用,也許中國人忠孝觀念太深重,眼光始終向上,對兒童關注太少,甚至不屑於關注。這真是中國古詩,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缺失。李白描寫兒童的詩篇應該是他對中國古詩的一大貢獻。

兒童是人間快樂的天使,只要寫及兒童,就總會有純真、美好的氣息撲面而來。古代中國幾千年,既有清平盛世,又有艱難時世,古詩中這些關於兒童的詩篇,不僅能夠讓我們體驗到失去的童年記憶,也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了那些時代。

與李白一樣,偉大詩人杜甫也寫及自己的孩子。“安史之亂”中,他長途跋涉,回到他的家中,但見“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牀前兩小女,補腚才過膝。”(《北征》)“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羌村三首》之二)這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令人不堪目睹的兒童畫面

但兒童給予我們最多的是慰藉和快樂。人們耳熟能詳的賀知章《回鄉偶書》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宋朝詩人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明代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些詩篇,像春風吹拂着我們苦澀的情懷,像泉水滋潤了我們乾涸的心靈!

古詩中關於兒童的詩篇中,還有一類是直接摹寫兒童生活情景的。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就是一篇:“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有清代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些詩篇,深得中國水墨畫的韻致,寥寥幾筆,便展現出一個關於兒童意趣盎然的畫面。

這樣在記憶中檢索着古詩中關於兒童的詩篇,雖然數量不多,但吉光片羽,卻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