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曹雪芹是哪個朝代的

曹雪芹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曹雪芹,我國清代作家,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曹雪芹是哪個朝代的

人物簡介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 ,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關外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 ,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爲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主要功績

曹雪芹最偉大的貢獻在於文學創作。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複雜、描寫生動,塑造了衆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峯,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爲中華民族、爲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遊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紅學。

文學特點

“生於繁華,終於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着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無情,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同時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新意識,全部熔鑄到《紅樓夢》裏。

熱愛生活又有夢幻之感,入世又出世,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並不是厭世主義者,他並不真正認爲人間萬事皆空,也並未真正勘破紅塵,真要勸人從所謂的塵夢中醒來,否則,他就不會那樣痛苦地爲塵世之悲灑辛酸之淚,就不會在感情上那樣執著於現實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種深摯的感情,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嚮往,寫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脫的共同嚮往,寫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實的人生體驗。

曹雪芹塑像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有兩篇作者自序。在這兩篇自序裏,曹雪芹自述寫作緣起、寫作經歷和心得體會,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文學思想和創作原則。[4] 他首先批評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違反現實的創作傾向,認爲這種創作遠不如“按自己的事體情理”創作的作品“新鮮別緻”,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爲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他既不借助於任何歷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間創作爲基礎,而是直接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是“字字看來皆是血”,滲透着作者個人的血淚感情。作品“如實描寫,並無諱飾”,保持了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現象的豐富性。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係中,顯示出那種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他所寫的人物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詩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現自己的人生體驗,自覺地創造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婉約含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又是那樣的難以企及。他不像過去的小說居高臨下地裁決生活,開設道德法庭,對人事進行義正詞嚴的判決,而是極寫人物心靈的'顫動、令人蔘悟不透的心理、人生無可迴避的苦澀和炎涼冷暖,讓讀者品嚐人生的況味。

軼事典故

西山傳說

2011年6月,“曹雪芹西山傳說”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口碑資料數量衆多,故事和傳說涉及面很廣,包含有曹雪芹的個性、身世、經歷、親戚、朋友、曹雪芹如何寫作《紅樓夢》、曹雪芹的居所、曹雪芹如何扶危濟困等。與此相印證的是,在正白旗村附近的四王府娘娘廟房檐下,還保留着繪有《紅樓夢》故事的圖跡。

“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西山地區長期流傳的關於曹雪芹故居的這一說法,恰恰與《紅樓夢》開篇作者說自己住在“階柳庭花”之處以及張宜泉寫曹雪芹的住處是“門前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相印證和契合,所以很多學者推論北京曹雪芹紀念館原址所在地的清代正白旗旗營,正是曹雪芹生活及創作《紅樓夢》之地。當年的正白旗旗營規制完整,建築都是一排排而建,並且不同的建築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如檔房除存放戶籍檔案還有分發糧餉之用,大學坊則是正白旗旗營兒童接受教育的地方等。

縱情詩酒

敦敏、敦誠詩作記載了曹雪芹縱情詩酒的事蹟。在一個秋雨淋涔的早晨,敦誠去敦敏寓所槐園(位於內城西南角太平湖畔)拜訪,巧遇曹雪芹。因時候尚早,主人未出童子未醒,二人便相攜去酒肆狂飲。敦誠解下佩刀質酒助興,曹雪芹乘醉作歌爲謝,敦誠亦作《佩刀質酒歌》答之。 另一次,敦敏、敦誠帶幾罐好酒去西山拜會曹雪芹,採摘瓜花做菜,敦誠有“瓜花飲酒心頭樂”句。

胡斯賴

《紅樓夢》中賈府來了幾個清客,曹雪芹寫到這裏時,想在名字上諷刺他們,於是就把其中一個取名爲“胡斯賴”。但這個“胡斯賴”是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這是香山地區的一種水果。這種水果是當地人用蘋果和檳子嫁接而成,樣子非常漂亮,可味道卻很乾澀,只適合在果盤裏擺着裝樣子。樊志斌說:“傳說中曹雪芹也是在香山知道這種水果的,給清客取這個名字就寓意他們是外表光鮮但沒什麼內在的人。”

公道老兒

樊志斌回憶,香山山頂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講出了賈寶玉誇襲人是“公道老兒”的由來。“公道老兒”其實是一種植物,香山地區的人都喜歡種它。不過種它不爲收穫,爲的是劃清地界。有些人喜歡貪便宜,每年耕地的時候都往別人家多刨一點,被發現的時候還不承認。可有了“公道老兒”,一看便知道界限在哪,這塊地應該是誰的。因爲它的根很深,所以愛貪小便宜的人想刨走很不容易。所以當地人就稱這種植物最“公道”。“曹雪芹當年在山頂住過,所以他很可能是當時知道的‘公道老兒’。只可惜我們第二年想再去找這位老人,卻得知他已經去世了。”

醫德高尚

根據孔祥澤老先生說,20世紀70年代初和吳恩裕先生去白家疃訪問,曾聽一位村民說:當年前山(指香山)旗裏有位大夫時常給窮人看病不要錢,起初在南邊山根一間空廟臨時借來桌椅給人看病,後來搬到橋西住。舒成勳先生曾對孔老說,在藍靛廠原有多家藥鋪,曹雪芹經常到這些藥鋪給病人抓藥或配藥。孔老還說,雪芹爲許多貧苦的百姓治癒了多種頑症,人們稱讚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空空廟

楊奕先生長期生活在白家疃附近的太舟塢,曾寫過《清代著名詞人之納蘭性德》一文,講到:“就在曹雪芹白家疃居所的南邊山根,曾有一座小廟獨立山麓。廟一間,面積約十平方米。因爲廟中沒有神祇偶像和牌位,空空蕩蕩,當地人叫它‘空空廟’。此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平整土地時被拆除……雖已無文字記載,但從形制和位置判斷,當爲山神廟一類。建築年代已無考證。有人認爲這座‘空空廟’可能與曹雪芹《紅樓夢》開頭所寫的‘空空道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