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課本第23、24頁的內容。這節課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邊無關”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每一教學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我的設計思路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形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形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爲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基本的幾何圖形,而這節課也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後進行教學的,可以說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但是孩子們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經過對教材的反覆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兩個層面上。對於本節課設計分成了3部分:課前的微課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畫一個普通角,在畫角的過程中體會角的特徵,爲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礎。);課上在活動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並在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課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裏的角,並摸一摸、說一說)。有了這樣的整體構思,使得這節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後的感悟也有些許。

1、從生活中找角,在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學生初步講解角的基本特徵之後,讓學生指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知識“盲點”(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結合角的特徵,不斷反覆的指角,最終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在過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學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後,讓學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動角進行體會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由2個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角,課件演示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小鴨嘴巴大”的活動,更是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明確的角的大小與角開口的大小有關,得出結論順其自然。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3、每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讓我不斷反思進取。

(1)學生已經進行了微課學習畫角,但是課堂我在這個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面探究活動比較緊張。

(2)學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練習較少,不夠紮實。

(3)對於活動角的利用還比較侷限性,個別學生的活動角做的不夠規範,沒有提前整改。

一次備課、一節課、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實我的臂膀,讓我的教學之路走的更長。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通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通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後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爲此,我將整節課分爲四個環節:一是通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通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爲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學生做拓展練習時,應該老師指導後學生再獨立思考,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爲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爲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爲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爲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纔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說角——比劃角——創作角——畫角”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於讓學生建立起角的空間觀念來。學生已有的對角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學生所認識的只是角的頂點,卻不知角還有兩條邊。要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我認爲首先要打破學生的錯誤觀念,有破纔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學生指給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時,我順勢利導把那點印在黑板上。學生看到那一點才意識到,其實他們剛纔指的不是角,只是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

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物體上的角的樣子,然後讓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樣子畫出來,通過讓學生想角,在腦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備課中對學生備得不夠,在讓學生摸角的兩條邊時,我問她感覺怎樣,她回答感覺很舒服,癢癢的。他的回答讓我當時無所適從,但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而是接着問她,爲什麼會感覺很舒服?他回答因爲它很平、很直。還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指導得還不夠細緻和到位。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加強的。

總的來說,本節課是達到了最後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提醒自己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節教學目標一是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稱。二是會用尺子畫角。

本節課,我利用猜圖形的遊戲導入新課,讓學生猜出被遮住的圖形分別是三角形和五角星,從而導出這兩個圖形的共同點都有角,進而導出課題,並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主題圖和例1的教學通過學生觀察角的圖形,從而引導學生明白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在引導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觀察,從而得出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角的頂點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後通過判斷題的練習和折角進一步使學生明白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從而達成了教學目標一。

之後,教學角的畫法,在教學角的畫法時,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畫角時要先定頂點,然後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直的線,這樣就畫成一個角,然後再在課件上演示,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角的畫法,之後學生自己在本子上畫角。從而達成的教學目標二。

本節成功之處是能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組成,通過折角,體驗角的頂點尖尖的,兩邊直直的,通過演示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畫出角後,沒有讓學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學生畫的時間過長,沒有來得及全課小結下課鈴就響了。

改進措施: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把握好時間,爲使學生們更好的交流,還要充分利用展臺進行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和領導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8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內容雖然簡單,學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認識,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很難理解“角”這一抽象的概念。針對這一學情,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引出角、認識角、比較角、畫角。經過一堂課的教學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比較好的地方。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教學導入的環節,我先讓學生大膽猜一猜卡片後面是什麼圖形,你是怎麼猜到的呢?一方面,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挖掘學生關於角的原有的認知經驗。學生會從已經認識到長方體、正方體、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發,正確猜測。接着,讓學生大致地向老師比劃角的形狀,這樣的教學處理我覺得是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緊接着,觀察情境圖,說說看到了什麼,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畫面中的角。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供適當的材料,注重體驗感悟,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角,折角,畫角,做角等活動,讓學生活潑愉快、興致高昂地參加到教師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起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概念,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學生模型的過程”這一理念。

三、化難爲易,拓展思維

比較角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在轉動活動角的時候,要求學生按老師要求,把活動角由最小變大再變大,原本設計是讓學生認識到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學生突然說到,變成直線了,沒有角了。這時,我抓住學生地提問,反問角的本質是什麼?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那現在這個形狀,有沒有頂點,有沒有兩條邊呢?答案是有的。學生在活動中不僅體會到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又適當滲透平角的知識,以及鞏固角的本質。

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 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在找生活中的角,學生的回答侷限在書,桌子,黑板和窗戶等長方形物體表面上,老師引導不夠,學生思維沒有很好的擴散開來。找角的特徵時,老師意在引着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自己有時說話不夠簡練,點撥不夠巧妙,調控力發揮不夠,耽誤了些時間,從而出現課堂的前鬆後緊。在課堂最後一環節畫角過程中,由於時間比較緊,儘管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我再點評和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但整體感覺在這一環節上有點心急。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在國慶這個氣氛濃郁的前夕,我們相聚在江濱小學開展關於數學模型的片段教學與課後點評活動。

活動前,我們以黑白配的遊戲形式來安排片段教學的順序,並在遊戲的歡樂中打開今天活動的序幕。

數學模型是數學抽象的產物,是對現實世界中某種事物系統的簡化與抽象的結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滲透模型思想是能夠有所作爲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模型思想主要應關注基本模型的學習和基本模型的運用兩個方面,從而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接下來我以

1、選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發現自己的不足;

4、獲得的收穫這四個方面展開來說。

選擇《角的初步認識》的理由:

首先,由於自己只接觸過一年級的課程,所以在選課上有非常大的侷限性。當看到二年級上冊教材的《角的初步認識》時腦海裏就呈現出了一年級下冊認識平面圖形有涉及到這個角,相對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選課的要求要與模型思想有關的課題,而《角的初步認識》又恰好屬於概念建模課題。

最後,由於本人的優勢是語言能力以及表現力,適合選擇低年級的課程。

關於對《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建模:

(1)通過複習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並以猜圖的遊戲引出角。

(2)通過找圖片中的角,對比這些角有哪些相同點,讓孩子猜想角的特點,再小組討論出角的特點。

(3)引導學生歸納出角的特點,並運用於題目中,判斷圖形是不是角,並且說明理由,多次闡述後孩子對角就有了進一步的建構。

(4)畫角,先讓孩子自己在本子裏畫,請一個小朋友到黑板上畫,讓其他小朋友觀察他是怎麼畫的,並對比老師是怎麼畫的。找出不同點,總結出應該如何畫角。孩子經歷了畫角的過程,動手畫角讓孩子對角的建構也從直觀到抽象的變化。

(5)找教室裏的角,將所建構的角運用於生活,讓孩子能更深刻的認識角。

聽完各個老師的點評後發現不足之處:

(1)板書無顏色對比強調重點。

(2)缺少讓孩子動手實踐。

(3)應多次強調畫角的要點。

(4)應在找生活中的角時讓孩子正確的比劃角。

獲得建議後,我覺得應該從這幾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在備課時我只關注了人教版教材,雖然有做到以舊知導入,但是沒有進一步拓展。所以今後我應該連橫合縱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學設計的落腳點,並且對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對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簡單的瞭解到《角的初步認識》是概念模型課,而沒有深入瞭解應如何去建構角的模型,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們一環扣一環慢慢的在腦海裏建構出角的模型。所以我應該在課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課中有效滲透數學模型思想,在課堂上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建構角。

再次,在課堂的引導上,我只是單純的讓孩子們通過想像角、看角、判斷角和畫角,缺乏了讓學生多角度做角的過程。所以我應在課堂上多騰出點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

最後,在本次交流會上聽了各個老師的點評後,讓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這樣讓我能更好的揚長避短。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完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級下冊的8個單元知識的難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認識排在後面的。但真正教完後感覺到,每一個單元都有一些易錯點和重難點。

角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之一,也是認識其他圖形的一個重要基礎。在學生學習本課前,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還認識了線段。學生先認識了一些常見的幾何圖形,並且在學習這些圖形中已經對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角》時,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能夠正確的說出角的特徵,在實物、簡單的圖形中找到角。課後練習的情況也還可以,說明學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徵時較爲簡單,並能正確識別角。

因爲前一課時較爲輕鬆,所以在認識直角、鈍角、銳角時我沒想到學生會出現許多問題。教材安排的先認識直角符合學生的認知順序,絕大部分學生對直角都有着特別的感知,因爲前面學習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組成的。再通過和直角的比較,直觀認識銳角和鈍角,學生在認識鈍角、銳角的基礎上同時也瞭解了它們和直角的關係。這裏,教材的意圖是把銳角、鈍角的認識初步定爲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這個層次上,既爲判斷一個角是不是銳角或鈍角提供了方法,同時也強化了對直角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基礎上,我好教學生如何判斷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劃。而在真正寫作業時,問題就出現了:

1、少部分學生不能找準三角板上的直角。

2、不能正確使用三角板來判斷角的大小。

3、部分學生不能自覺使用三角板來判斷角。

經過兩次練習後,我發現這幾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

1、對直角的直觀認識不夠深刻。所以當角的擺放發生變化時,就不能很快的辨別出來。

2、上課教學比較角時,不夠細緻,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學會方法。

3、學習習慣不到位,老師的要求有了,但是檢查還不夠嚴謹。針對這幾個問題,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我進行了針對性的強化,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有質量的進行練習。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角的認識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來抽象出角。同時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用實物來演示,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了認識角,感受角,給角取名字,折出角,製作角,畫出角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然而,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難點突破不夠。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但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存量有限,對生活中的知識感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學習中來,導致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在難點突破時,由於我備課時考慮的不夠,在課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稱放到了後半部分,沒有更好的聯繫前後,因此小部分學生沒能完全的突破難點。

二、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數學學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後的拓展練習時由於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三、拓展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

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這堂課的練習設計時,我注重提高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高層次的學生有種“吃不飽”的現象,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教學是教與學相長的過程。教學之路漫漫,在以後的教學生涯裏,我還需要不斷的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積累經驗。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堅持鑽研,我們都能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方法,給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藍天。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1、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聽過了,便忘記了;看過了,便記住了;做過了,便真正掌握了。”基於此,爲了使學生對於角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我設計了動手摸圓片,試着折角,比較角大小,用不同的材料小組合作創造角。在這裏,學生的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後取得成功時是開心快樂的。

2、認識角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動手動口動腦,設計了用生活中的角喚起學生對角的初步認知,然後汲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找生活和身邊中的角,最後將實物中的角抽象出來,變成我們數學中要研究的角,可以說是露出了角的本來面目。

3、比較角的大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和角兩邊張口大小有關係是認識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處理這部分知識時,我引導學生用活動角,通過拉一拉,玩一玩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瞭解角在什麼情況下變大,什麼情況下變小,再通過課件直觀的演示,角的大小隻和角的張口或者叉開的大小有關,驗證了學生體驗的感受。在老教材的教學中,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拉長和拉短無關是重點和難點,而新教材對這點沒有特別的說明,實際上有意識的降低了難度,只是在練習安排了一題讓學生通過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活動,所以遵循編寫意圖,感受形狀相同的三角板,三個對應的角分別相等,不管三角板的邊長短怎樣,角的大小總是一樣的。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隻和角叉開張口大小有關。而在比較角的大小時候,目測不能明顯的分辨哪個角大和哪個角小的時候,引導學生尋求具有實效性的方法進行比較,這部分知識其實對學生操作比較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引導點撥時很注重,因爲重疊角的比較方法就是用量角器度量角的一種變式,同時也爲下節課探究角的分類務實基礎

4、一堂課結束,反思起來確實感覺有很多不盡自己預想的地方。比如比較角大小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用同一個角或者其他帶角物體,爲參照,來比較角大小的思想,本想點撥學生多去探究感知的。又如在學生創作角後應該有及時評價,肯定學生創設的成果,對學生的鼓勵性的語言有些吝嗇。細緻的反思起來還有很多不足。因爲我知道對於認識角這部分知識在座的各位老師在設計和處理的過程中一定有各自獨到之處,同課異構的模式異彩分層,但我會把更多的感悟和經驗積累起來,內化爲自己今後教學工作的有效資源。

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其實我應該首先讓學生指出活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多讓學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動角,讓他們感受一下兩邊一張一合時角的大小變化,也就是說重點應該讓孩子操作、討論、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有什麼關係,但是由於一心想着內容多,沒有給很多的時間讓學生操作,從而導致他們在沒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的情況下,直接被我牽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設定的目標,這個個過程是不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規律,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課標理念。

在課堂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爲學習羣體,突出學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畫直角”的片斷中都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折直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找到了判斷直角的方法。在“畫直角”的片斷中,採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評價,同學之間互相糾正,互相改進畫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