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通過教研組上《頤和園》這一課,我感覺自己在教學中有所進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許多思考。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朗讀,在朗讀中才能讓學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8篇)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1

【成功之處】

一、製作媒體,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對頤和園的文字介紹等,製作了重點段落的幻燈片,利用超鏈接,當學生說到哪個景點教師就可以自動的切換到那裏,在課堂中我始終圍繞着主線:“你喜歡頤和園的哪個景點,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到網上去搜索中國還有哪些名勝古蹟,從國內到國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這樣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課的寫作很有特點,在學生知道本課是按照地點的轉移,長廊──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頂──昆明湖旁,學習它的寫法,嘗試着寫遊學校、遊古華園等,結合本單元的作文──寫遊記,不斷地滲透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不足之處】

讀的太少,光爲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說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爲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只因講得太細,而時間分配不均精讀沒有時間,只是粗讀,今後逐步改正。

另外,板書上還要簡練,我板書了長廊: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邊:十七孔橋,這三個景點都很簡練,可在登上萬壽山頂我板書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樓、白塔。其實這裏板書得太羅嗦了,不比那麼細,只要板書昆明湖就可以了,因爲頤和園的2/3地方就是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閣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靜、美,這樣才能做到板書簡練,記得牢。因此,今後我還要在板書上下功夫,使板書簡練、清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2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移步換景,寫得很有特色。課文先寫長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之後抓住每一間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資料介紹,最終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之後寫的是萬壽山的景色。分別介紹了從腳向上,和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最終寫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紹了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最終寫頤和園處處有美景,看也看不完,開頭與結尾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教學後,有以下幾點感受:

1、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於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好夥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2、創立了和諧的對話場境

教師主角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爲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於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到達了和諧對話。

3、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資料固然重要,但其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經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一樣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最終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着走,到之後的學生之間學着走,到最終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當着重體現的。

4、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本事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覽性的課文,不僅僅文章資料美,並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資料,練習表達。於是,講課時,我根據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遊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這一情境。可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遊這個主角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可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驗。閱讀教學只重資料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象還較爲嚴重。針對這種現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後分述最終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此刻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本事。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3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閱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爲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爲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4

《頤和園》這篇課文按遊覽的順序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文中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文字優美,層次清楚,其移步換景、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生學習。

一、讀說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閱讀教學,“讀”是感悟能力形成的靈魂,也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徑,讓學生抓住一句話中的要點用精煉的語言對其特點進行概括,是我這節課所運用的方法。

在教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等景點時,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看到這麼多各具情態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將“滑”與“劃”進行對比。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並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二、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技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讓學生從範文的寫作技巧中吸取寫作經驗,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在習作中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學語文,用語文,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頤和園》是一篇典型的遊記文,它開頭點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接着圍繞這一中心,運用了移步換景向我們介紹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的美麗景色,最後再進行總結。所以,我教學這篇文章時,啓發學生從文章的構思、寫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頤和園》學習。

明確中心句是最能表現文章意思的句子,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瞭解中心句有概括和總述作用,告訴學生寫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箇中心,這樣文章就不會顯得雜亂無章。接着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美麗”二字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景點?並把相關的句子畫出來。讓學生明確這幾個句子就是本文的提綱。把遊玩的.過程記下來的文章叫做遊記文。如果要想把遊記文寫得井然有序必須要先列提綱,寫清文章想要表達的中心,再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景色來突出中心內容。

由於學生對於移步換景這種寫法比較陌生,所以在“移步換景,學寫法”這一環節,我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作者運用了移步換景法,在屏幕出示移步換景的定義,讓學生朗讀加深印象,接着學生朗讀上一環節找出來的句子,師進行點評。在讀與老師的評中明白移步換景就是邊走邊把看到的景物寫出來。順勢引出最後一段,讓學生體會作者運用了總分總和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利用閱讀課向學生有意識地提供作文寫作材料和方法,提高了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興趣,讀寫結合,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水平。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5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孩子們按照讀、看、寫感受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和寫作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同時又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視覺的感知和資料的補充,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學習時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爲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學生所說,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說說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說,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爲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但是在課文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和讓自己頭疼的地方,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想要面面俱到的都給孩子點到,結果都成了面面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員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6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臺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教學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重視課文表現形式的教學。

這一篇遊記向學生所展現的清楚的遊覽順序和特色的景物描寫,都是小學生寫好日常遊記很好的範本。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首尾呼應,清楚的遊覽順序,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

第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品味語言,感悟景物描寫的教學中,我教學時先扶着學生走一程,即由老師來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並且注重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積累、內化、昇華。學完之後,我安排了一次小練筆,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再抓關鍵詞來感悟景物的特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遊記的方法,但教學時間安排不當,導致學生寫的時間不充分,從而收效甚微。

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加深學生感悟。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針對農村孩子的實際情況,教學《頤和園》能給沒有條件上北京親眼看過頤和園景點的學生一個更加直觀的感悟,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無疑起了很大的用處。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了頤和園中長廊的橫檻上的畫,以及頤和園的實景圖片,身臨其境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不足之處:因爲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爲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說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爲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說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爲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爲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嘆號。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7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感受頤和園的美。進入正題後,我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作者描述頤和園景物的段落。《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中指出:能聯繫上下文和自我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基於這一要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一些詞句中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比如:從“聳立”中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從“滑”體會昆明湖靜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朗讀體會法理解課文資料,感受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讚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課文分析很到位,學生讀得也很不錯。

不足的是最終結尾時,感情昇華完了,就是文章總結不夠好。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完第一段“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後,沒有及時總結:頤和園就僅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嗎?學生們會很自然的讀出最終一段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再昇華感情——是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進而瞭解本課的結構特點——總、分、總。這一環節是我預設好的,可是因爲心裏一向強調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給忘了,還是自我心理素質不夠好啊!

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法,瞭解移步換景法。這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太好。課的最終以總結性的話語問:“同學們,本篇課文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遊覽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找到“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是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上下來,就是昆明湖”。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了解本課的寫作特點移步換景法。可是這樣講解效果不是很好,這樣的教法過於平淡無味。議課時,樑自娟教師提議:如果把開頭的情景朗讀視頻在講解移步換景時播放,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講解,理解移步換景就是按照瀏覽的先後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述。極致到位的點評!想想也是啊!人讓學生根據情景朗讀感性的認識移步換景,這樣會更有利於他們對這一寫法的瞭解。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 8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通過教學,我雖然能夠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通過課後反思,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

  【案例過程】

在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喜歡哪句就認真地讀哪句,並把體會在小組中交流。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思路快的同學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歡的句子並在小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學還沒來得及在小組中交流,我就已組織學生彙報交流。給這一部分學生留下了遺憾。

【案例反思】

1、學生讀的機會太少。

本節課的教學結束後,我才猛的意識到學生讀的機會太少了。尤其在學生遊覽完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後,沒能讓學生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如果學生能融情於景,那麼教學效益會更理想的。

2、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不夠。

學生在設計完遊覽示意圖後,應讓幾名同學對照自己的遊覽示意圖,向同學們再次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觀。這樣會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想象和創新性思維。

3、學生的寫作方法的引導還不夠。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可見,每一次認真的反思都是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過程。每當完成一次反思都相當於在成功的道路上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