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

三十五分鐘的課堂很快就結束了,我還久久沉浸在這堂課的教學裏。早在十多年前,曾經去過頤和園,但是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抽到這堂課,我反覆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的時候,才發覺頤和園居然是那樣美,課文的語言是那麼準確和生動。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篇文章,每一處景點開始細細推敲。從整篇課文來看,《頤和園》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處景點介紹頤和園的美景,學生對這三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依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順學而導,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課文優美的語言以及每處景點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爲以下幾點:

一、 抓住景點特點 與生以讀促悟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向老教師的學習,我發現本節課不但文字特別優美,而且條理非常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僅僅三十五分鐘的課堂,究竟怎樣取捨呢?我們決定抓住每處景點的特點,通過老師的點撥,藝術的導學,讓學生自己感受每處景點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讀。比如學習“長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長、美”的特點讓學生反覆讀談感受,然後創設情境,假如你就站在這長廊之上,微風輕輕出來,你有什麼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氣爽”這個詞,然後再帶着這種感覺去讀,長廊的長和美盡現眼前。學生自主感受,自讀自悟,以讀促情,用情促讀。另外這裏還體現出了三年級段的訓練。

二、 鼓勵質疑問難 協生深入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着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三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爲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本節課中,我沒有包辦代替,讓學生質疑問難,進行合作探究。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其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現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在處理字詞的環節中,我發現有難讀的詞語,也有難以理解的詞語。備課時我就充分備學生,想到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詞語不明白,隨機處理,有的配以圖片說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註釋。學生難理解的,也先讓其他同學談詞義,自主權放給學生,一切以學生認知爲基準。其二,在朗讀感悟昆明湖一段處,有一個難點,就是體會遊船、畫舫從湖面慢慢“滑”過的“滑”字用的恰到好處。怎樣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設計了幾種方法。最後的課堂上,由學生體會靜字入手,哪裏還能感受到湖水“靜“,由此找到第二句話,隨後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說到平時划船用的“劃”字,二者是否可以換一換,爲什麼?然後讓同桌合作探究,議一議,由後半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體會出“滑”字的匠心獨運、韻味無窮。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別樣“練筆”

備課的時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來看、反覆讀,品味。在處理十七孔橋一段時,原本想找一些橋上獅子的圖片來看,卻發現還沒有想象中的姿態那麼多。於是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到“姿態不一”這個詞。然後拓展想象,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那麼你想象會有什麼姿態?在表達的時候,通過教師巧妙地一引:這麼多的獅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既鍛鍊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十七孔橋的獅子也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本節課剛抽到後,試講了兩次,其餘時間都是在反覆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處。課堂上講到萬壽山那一段時,孩子們從圖中找排雲殿的位置遲遲沒有找對,又讀過以後,仍然比較模糊。我想如果這堂課再重新上的話,在這個地方,我會從觀看排雲殿的位置入手,因爲是從山下看山上,所以蔥鬱的樹叢掩映住了排雲殿。如果站在佛香閣往下望,相信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來進行導學會更好。

緊張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頤和園似乎已經學完了,我卻感覺意猶未盡,真想再去頤和園裏親自去體驗一下,按照作者的遊覽順序去走一遭,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2

《頤和園》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它是一篇說明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文章,記敘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蘊含着對建造頤和園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民族自豪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能理清文章的順序,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

根據語文教學及教材的特點,本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宗旨,在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時,採用了大量與頤和園景點相關的圖片,配以優美的.音樂,運用文中的重點詞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並結合開放式、討論式、競賽式等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課堂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場面。

有幾點做的不錯:

一.在上課之前我大量的查閱了頤和園的有關知識、圖片,並且認真閱讀教材,力求走進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課上更能遊刃有餘的傳遞美、感染學生體會美。

二.課前,帶領學生實踐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長,使學生頭腦裏建立起數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謂站的高看的遠,才能更後的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在講授課文第3自然段時我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體會佛香閣的高,挖掘的較深,使學生髮自內心的感受到佛香閣真高!

四.把學文與學習寫文有機結合。這是一篇非常好的寫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詳略得當,這正是學習寫作的好教材。

當然也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3

【摘要】

新的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爲主動的探究性學習,以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廣大教師積極轉變觀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特別是作爲“農遠”學校教師,要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運用“農遠”教育資源,並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

農遠 閱讀教學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題與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頤和園》這一課是筆者在課改年級上的一節公開課。筆者打算就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將《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主題定位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爲主要學習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依據學生過去積累的學習經驗,以《頤和園》爲例,在學習過程中使之具體化,最終達到教學既定目標。課前,我充分利用學校遠程教育資源認真備課,精心製作課件。在教學中,運用媒體輔助教學,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整節課採用“確定目標,自由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五個環節構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頤和園》。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遊覽頤和園的?

板書課題:

頤和園

生:作者先是遊覽了長廊;然後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和排雲殿;接着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後下山,觀賞了著名的十七孔橋。

師:看來作者的遊覽順序即寫作順序大家都清楚了。那麼這節課,老師就想幫助同學們通過組內同學之間和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協作學習來深刻理解課文,進一步領略頤和園迷人的風光。這是一種全新的富有挑戰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嘗試一下?那麼,請同學們首先按老師教給大家的方法自己確定一下本課的學習目標。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這是我們學習每篇課文都應該爭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頤和園中長廊是什麼樣的?

生:我想讀讀描寫昆明湖的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兒。

生:我想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誦課文。

師:下面老師歸納一下同學們提出的學習目標。看看是不是這幾個: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必選的);二是體會園中景物的特點(各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來學習,不必都選);三是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四是背誦課文。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所需確定學習目標,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這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體現出對學生學習主體充分的尊重。)

師:如果沒有問題,就請各小組迅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大家可以結合以前的學習,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創造新方法。一會兒以小組爲單位彙報學習成果。

(小組學習)

(評析:課上,教師注意激勵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爲學生的學習夥伴,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學習結果的評價等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體現“以學習者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頤和園之行吧!哪個小組先來彙報?

生:我們小組學習了描寫長廊的這一部分,我們採取的是“找特點,談感受”的方法。我們先來讀讀這部分課文。

媒體出示“農遠”資源:長廊畫面和文字片段,學生朗讀。

生:我先來彙報。通過讀課文,我知道長廊的特點是長,走在這樣的長廊裏,我會覺得非常自豪。因爲我還通過查找資料知道長廊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作爲中國人,我爲祖國有這樣好的建築而驕傲。

師:是呀!體會得真深刻!誰願意再來讀讀這部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課文。

生:我接着介紹長廊,我覺得長廊的環境也很美。

讀句子。

師:你讀得真美!有誰願意向她學習,再來讀讀這兩句話。

生讀課文。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長廊。(看投影)走在長廊裏,長廊那獨具特色的建築,長廊上數以千計的彩繪,再加上長廊外昆明湖的美麗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讓我們一起配上音樂再讀一讀這一部分,共同感受長廊美麗的景色。

齊讀。

(評析:充分利用“農遠”教育資源中的媒體資源輔助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後,指導學生美讀,並注意給全體學生朗讀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朗讀、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師:我們不知不覺走完長廊,來到萬壽山腳下。擡頭一看──(引讀)哪個組接着彙報?

生:我們小組遊覽了佛香閣和排雲殿,我們選擇的是第二種方法“查資料,深入體會”。我先來彙報。通過讀課文,我們認爲佛香閣非常高大宏偉。

師: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從“聳立”一詞能看出來,“聳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從“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閣很高。

生:我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佛香閣高41米,是頤和園裏最宏偉的建築。園內所有景觀都是以它爲中心建造的。通過這個資料我更感到佛香閣非常宏偉,有氣勢。

生:我知道排雲殿是慈禧太后過生日時慶祝的地方。這個地方一定是非常華麗、光彩奪目的。

(評析:學生通過拓展閱讀,查閱了關於佛香閣、排雲殿的相關資料,豐富並加深了對課堂閱讀內容的理解。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拓寬了知識面。)

師:(運用“農遠”資源展示佛香閣圖片)這麼宏偉的建築,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來體會它的壯觀好不好?(生齊讀課文)大家想不想登上萬壽山欣賞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哪個小組學習的是這一部分?誰來彙報?

生:我們小組學習的是這一部分,我們選的是“有感情朗讀”這種方法。下面我們請一位代表來讀讀課文。

師:老師爲你配上音樂。好,讓我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美麗的畫面,看他能不能把我們帶到萬壽山上。請你開始吧。

生朗讀。

師:你們感受到什麼了?誰來說說?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聽了她的朗讀,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靜,也非常的綠。我也想讀一讀這一句。

生:作者分別用“鏡子”和“碧玉”來比喻昆明湖的靜和綠。

生:我通過“滑”字,體會到昆明湖顯得更靜了,更美了,讓人回味無窮。

師:你的發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處,把書讀活了!你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

生朗讀。

師:(請剛纔的小組代表)你來評一評,她讀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她讀得不錯,但聲音再輕一點就更能表現出昆明湖的靜了。

師:你指導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學一學,讀讀這句話行嗎?

(評析: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會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學生感到親切,使學生感受到了閱讀成功的樂趣。)

師:(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你來評評,老師讀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老師比我讀得還好。

師:謝謝你的誇獎。我們都來練一練,看看誰比老師讀得還要好。

練讀。

(評析:教師看似普通的一句話,是對學生能比老師讀得還好的一種心理暗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教師的詼諧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也是學生學習、探究的動力。)

師:這麼美麗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記憶裏呀?好,讓我們試着背一背。

(評析:教師對背誦的意義有深刻的認識。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符合新大綱重視背誦、積累語言的要求。)

師:昆明湖的景色的確很迷人。讓我們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彙報。

生:我們學習的是十七孔橋這一部分,我們採用的是“當小導遊”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來爲大家介紹。

學生結合畫面介紹長堤、小島、十七孔橋等景物。

(評析:語文的性質之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此處學生創設的當小導遊的情境,是學生調動以往的語言儲備加以運用和創造,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師:頤和園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引讀)其實,園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紹的這幾處,還有許多,你們知道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踊躍發言,介紹得繪聲繪色,座位上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

師出示課件:頤和園風光圖片。

(評析:重視“農遠”教育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化了閱讀教學,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同時,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對頤和園產生留戀和嚮往的情感。)

師:(在音樂聲中)同學們,頤和園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也有夢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它不愧是我國園林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學們有機會去北京,親自到頤和園細細遊覽。

【教學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主體充分參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閱讀教學強調學生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髮展的主體,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獨立的創造性的進行學習活動。把教學本位定位在師生交往上,確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地位,面向全體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將教學目的轉化爲學生作爲學習和發展主體的內在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行爲。

本課教學,教師讓學生先自學,自主嘗試,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在個人充分自學、領悟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學習過程運用了“確定目標、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五步教學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真正成爲了教學過程中的勞動者,求索者和設計者。

教師能充分運用“農遠”教育資源輔助教學,努力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能優化課堂教學,準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輕輕鬆鬆引導學生自己去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進行交流與創新,使課堂教學變得活潑而高效,有效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4

教學片斷:

教師分析完關於萬壽山的片斷後,播放紀錄片《頤和園》中關於萬壽山的視頻。

在分析文本時許多學生對萬壽山、佛香閣、排雲殿的位置不是很清晰。在觀看影片後,這些景物的方位、形狀、顏色等立刻在學生腦中形成了清晰的畫面。

分析:

影視作爲視覺媒體,追求直觀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爲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提供感性的'視聽體驗。它的思維方式形象、淺顯,主客體溝通具體近,有助於學生成爲教學主體,自主完成意義構建,培養髮散性思維,達成三維目標。影視作品形聲並茂的精彩畫面,擴大了學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對事務的感知,思維中藝術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誘出其豐富的想象,啓發了學生對錶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其創新思維能力向深層發展。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5

一、首先是因爲自己在講課前沒有把課件瀏覽一遍,導致自己把沒有把最後修改好的課件放出來,播放的竟是修改前的!還好沒有較大的差別。

二、怨自己太強調這節課了,學生們竟然不能把他們天真活潑有趣的那一面展示出來,在攝像機的“監視”下,他們倒顯得怯怯的,小手舉得挺積極,可沒了往日的“張狂勁”……也難爲孩子們了,他們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架勢,平時最多的也就是幾位老師來教室聽課。

三、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孩子們感受頤和園的美。進入正題後,我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作者描寫頤和園景物的段落。《新課標》在閱讀教學的第三階段中指出: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句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基於這一要求,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一些詞句中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比如:從“聳立”中體會到佛香閣的高;從“滑”體會昆明湖靜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按照賞析詞句法、結構梳理法、情境體驗法、朗讀體會法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字裏行間蘊含的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幹的讚美以及流露出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課文分析很到位,學生讀得也很不錯。

不足的是最後結尾時,感情昇華完了,就是文章總結不夠好。在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完第一段“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後,沒有及時總結:頤和園就只有這些美麗的景物嗎?學生們會很自然的讀出最後一段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昇華感情——是啊!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進而瞭解本課的結構特點——總、分、總。這一環節是我預設好的,但是因爲心裏一直強調自要做到最完美,一急竟把它給忘了,還是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好啊!

四、本課的難點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法,瞭解移步換景法。這一個環節處理的`不是太好。課的最後以總結性的話語問:“同學們,本篇課文作者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遊覽的?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找到“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是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從萬壽山上下來,就是昆明湖”。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一一出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了解本課的寫作特點移步換景法。但是這樣講解效果不是很好,這樣的教法過於平淡無味。議課時,樑自娟老師建議:如果把開頭的情景朗讀視頻在講解移步換景時播放,學生邊看邊聽老師講解,理解移步換景就是按照瀏覽的先後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寫。極致到位的點評!想想也是啊!人讓學生根據情景朗讀感性的認識移步換景,這樣會更有利於他們對這一寫法的瞭解。

教師的高明不高明差別就在於能否把難度較大的問題讓學生輕鬆掌握!真的是一點都不假!!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6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爲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瞭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爲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再讀再說就一個個地脫節了。直接導致後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着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侷限於自己設定的框架裏,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說,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着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着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於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於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爲什麼現在的學生這麼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係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說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繫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係,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溫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溫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說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進行描寫,移步換景。課文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8

一、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二、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爲五個教學環節:

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

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

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

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三、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9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句子讀一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出自己的感想,我便隨機讓他們歸納出特點來。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了自己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學生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學生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學設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學設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0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1、自由讀。用心去體會遊人的感受。

2、指名讀。

師:如果你能再讀慢一點,遊人欣賞、留戀的味道就更濃了。

3、指名讀。

師:讀得太美了。真靜啊!老師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皺了這一湖清水。

真悠閒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賞這美麗的湖光山色。

師:同學們,這裏能用劃嗎?

生:不能。這個劃,劃破了湖面的平靜,劃破了遊人的心情。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劃字。

生:滑字體現了湖面的平靜,體現了遊人的悠閒與留戀,滑字說明船是隨風而動,隨水而動,不是人操作的劃。

師:這也是隨心而動。

4、再讀,讀出滑字給我們帶來的優美意境。

反思:

按照現在課堂流行的模式,這段上到這裏就結束了。教師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恍若置身於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們與作者與遊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與文字產生情感共鳴的前提下,拋出相近的兩個字滑與划進行比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達上的妙處。通過品悟促使學生情感的提升,將感官上的淺層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個過程在文字上使學生經歷了感受、感知、認知這樣三個過程。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教學環節,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個環節從切入、展開、收攏到點睛大約花時10分鐘,佔整堂課的四分之一,可最後的收穫在語言文字上只是一個滑字,佔整篇課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學生通過學習在情感、理解的讀上都表現出了增量。然而在關鍵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學生到底有多少收穫呢?聯想平常課堂上學生情動而辭不發的現狀,我不禁懷疑:這費盡心血得來的一個滑字,學生能像作者一樣巧妙地運用嗎?如果不能,那麼我這節語文課教了學生什麼呢?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頤和園》這 一課本來我想按部就班的依着教案依葫蘆畫瓢,趁着孩子們初讀課文的空當,我打開了投影,順手吧課文當中的圖片往上一放,就在這一放中,猶如一道火光劃過腦海:課文共有三幅圖,六個自然段。除去首尾呼應的總結性的兩個自然自然段,幾乎每個自然段對應一幅圖,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圖畫讓孩子們找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長廊的圖片:這幅畫是什麼地方?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讀的讀,劃的劃,小手也陸續的舉了起來。孩子們的回答讓我非常滿意,在我們快樂的交流中,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看着孩子們輕鬆的笑臉,我更加意識到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能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多媒體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隨着畫面的出現,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2

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聽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我們都能看到他們在課堂上給予孩子的關懷。特別是後進生。如一個微笑,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孩子呢?他們充滿自信之餘,也會想到:老師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現!

可我認爲除做到這些外,我們還應多和孩子握握手.讓他們在和老師握手的一瞬間,心中播撒自信的種子.

今天我上第18課《頤和園》時,讓全班孩子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說說理由.當讓孩子們交流時,大部分都能比較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可對於膽小而又想表現自我的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時他最需要的是鼓勵.我說:“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也有自己喜歡的理由,可都沒有找到知己,真遺憾!我的知己在哪?”話音剛落,一隻小手慢慢地舉起來.孩子說:“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我覺得那裏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我好像聞到了花香。”“我終於找到知己了.握個手吧!交個朋友!”我興奮地說。其他孩子情緒高漲,都有躍躍欲試的表現。接下來的時間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節課都要專心.直到下課還跟在我身後,似乎還想說點什麼.我微笑地摸摸他的頭……

由此可見,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給予孩子的卻是無窮的力量!在孩子需要關懷、鼓舞時,別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以及課文優美的語言,在深入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先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寫得美的地方,並說說美在哪,然後再讀,深入感受美。

第二,爲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讓學生髮揮想象說說石獅子有什麼姿態,並說說游完頤和園後的感受。

第三,爲了突破難點,讓學生學以致用,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按遊覽順序並抓住景物特點介紹校園。

不足之處:

在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滑”字來體會昆明湖的靜時,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4

由於孩子基本上沒有去過大草原,所以在上課開始時,我便播放頤和園的風光的視頻,讓學生看到優美的畫面,聽到美妙的音樂,彷彿走進了頤和園。課程結束後,以歌曲結束,讓學生再次受到美的薰陶。

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時,把課件和課本的配圖結合起來運用,效果很好。既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想象景美,又通過自由朗讀,小組交流概括,班內交流,體會出頤和園的美麗。然後讓學生感受文章的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總分總,動靜結合,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過渡句等等。總體來說,本課的教學效果還可以。

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充分。一些問題的提出,學生不能很好的回答,教師包辦的太多,厄殺了學生的`思考。例如,今天讓學生們概括課文寫了哪些場景時,其實學生的回答也是對的,可是自己卻偏要把學生向預設的答案引導,總怕時間不夠,結果自己說出答案,這樣做是不對的。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教師點撥語言、總結語言應該具有感染力,注重教師的示範朗讀。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15

《頤和園》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優美生動,具體形象,處處都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

一寫長廊的景色;

二寫萬壽山的景色;

三寫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們確定了教學這篇課文的目標:

1、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學習抓住移步換景的特點概括遊記類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2、我要品讀課文,學習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

3、我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能讀出對頤和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讀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幾位語文組的老師經過了認真的研究後發現,在第一課時的重點就是讀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略顯少了一些,正好我們學校有60分鐘的大課,我們最後決定修改原教學設計,把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合二爲一,上成60分鐘的大課。從教學效果和課堂反應上來看,還是不錯的,孩子們既學會了概括寫景類文章主要內容的辦法,又瞭解了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還通過朗讀表達了對頤和園的嚮往和讚美之情。現對這節課做如下反思:

一、課堂氣氛活躍自然

這節課,我沒有一絲的要求學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的限制,這樣就能讓學生大膽的讀書,大膽的說感受,真實的彙報體會,說出想法,所以同學們能在合作學習時大聲討論,在集體彙報時主動質疑,這是這節課我和同學們的共同收穫。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拓展學生想象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課件引導,讓學生沉浸在頤和園的美景中,在讓他們讀課文,這就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這樣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

三、關注了語文素養的提升,注重了語文知識的傳授

曾幾何時,許多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總是過分的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節語文課上成思品課。我在這節課上,關注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並且傳授給孩子們具體的語文知識:

一、概括寫景類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遊覽順序+遊覽地+總體印象)

二、移步換景(這種人走景移,隨着觀察點的不同,不斷展現新的景物畫面的方法叫移步換景。)

三、“三點成像”:運用三種觀察方法抓取的三個點:從外面看(整體)寫了長廊的長,從裏面看(局部)寫了長廊的畫,邊走邊看(環境)寫了長廊的花。長廊的.美就像一幅畫一樣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從三個方面或者三個特點來把一個景點寫具體方法叫“三點成像”。

四、努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不足之處:

雖然這節課能讓大多數孩子學到不少知識,但是對於學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來稍顯困難。

多媒體的課件限制了學生對本的真實把握,有的學生的思維備限制在了圖畫內容上。

我的準備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導的生硬,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這節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興許以後可以提高大課時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創造空間是不可估量的。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以切實有效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在語言世界裏主動探究、發現,併爲他們的潛能的發揮創造機會,使學生的生命之河躍起燦爛而美麗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