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頤和園》教學反思示範模板2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示範模板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頤和園》教學反思1

《頤和園》教學反思示範模板2篇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上海市新教材四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遊記類美文。課文寫的是我國著名的公園——頤和園。文章的第一節爲總起:概括地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最後一節又以頤和園的美麗作結,前後照應,結構完整。從第二節起作者如同一位導遊,引領讀者從進入大門開始,依次介紹了頤和園中的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

在寫教案之前,我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上好這樣遊記類文章。第一稿我想抓住表示方位的詞語教學,比如,“兩旁”、“左邊”、“下面”、“正前面”等等,這些詞語講清了景物的所在位置;再次,要注意作者怎樣“看”的,比如,“擡頭一看”、“向下望”、“向東遠眺”等這些詞語,寫出了景物和作者之間的相對位置。但是又轉念一想,這對於年僅十歲的孩子,能否搞懂?搞懂又有何意義?於是,我推翻了這次教案。

當我再次捧起課本,細細研讀時,我慢慢地覺得,從教的方面來說,教師爲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新。”顯而易見,後者是從教學實踐的層面上來衡量語文教學內容的。

於是,我定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感悟,知道北京的頤和園景色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繼續學習默讀、歸納文章內容的方法。

3理解“幾乎”的意思,知道準確運用“幾乎”這個詞語。

4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背誦。

圍繞這一目標,我以文中的過渡句爲突破口,巧妙地讓大家跟隨作者遊覽的順序一個個的景點遊覽,讓大家欣賞到了頤和園美麗的風光。又詳細講述了課文的第二節頤和園的長廊和昆明湖,並落實說後練習,結合具體的句子,體會“幾乎”的用法,略講了萬壽山上的排雲殿和佛香閣。最後,讓學生找出書上概括頤和園特點的詞語出現在哪裏,引出總分總的寫作手法。課後讀寫結合,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景點。

聽完課後,老師們紛紛說:“課件製作新穎!”“教學思路清晰!有借鑑價值!”

對照浦東新區教育研究院顧院長的報告,反思如下

教師從教材到教案的原創能力上有所提高,但教師從教案到課堂教學的原創能力上還要加強。

(1)沒有充分利用預習作業。

例如:讀好句子,照樣子寫句。

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____得像______,___得像_____。

學生不理解包含兩個比喻句的造句,怎麼做?教師在預習中應該鋪墊,並在課堂上隨機指導,要從這個物體的兩個方面考慮。

(2)對所教學生知識技能和能力水平把握不足。課堂應變能力不夠。課堂中沒有教學高潮。教師還需要長期的錘鍊。

(3)對於這樣的錄像課,教師、學生的心理準備不足,有些怯場。

以上不足,供同事們借鑑,希望不要重蹈覆轍。

  《頤和園》教學反思2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爲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多媒體網絡爲學生提供大量的動畫、影象、音樂、圖片等多媒體素材。它直觀形象,爲學生增加表象積累,爲發展學生的觀察、聯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點。在《頤和園》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局域網,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我個人認爲信息技術和網絡在本次教學的不同環節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一、 利用網絡渲染,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網絡引導,讓學生在互聯網上觀看頤和園的視頻,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悠揚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爲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虛擬網絡,輕鬆獲取知識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課文介紹的景物較多,爲了讓學生感悟課文中介紹的頤和園的景點的形象美,讓學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學習,在做教學準備時,我搜集了頤和園許多相關資料,如圖片、音像、古詩、對聯、美文等製作了網頁型課件,創設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環境,並引進課堂,進行了的嘗試和探究,充分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使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融爲一體,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尤其是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利用專題學習網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歡的景點,品味頤和園獨特的美,同時也避免了學生上網的盲目性。

 三、培養自主協作,發展學生能力。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分組進行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導遊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的創新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引導網絡馳騁,擴展學生視野

學生利用互聯網、局域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充分體現了網絡環境的突出優勢。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瀏覽相關的內容,新鮮感也很強,個性化的學習要求,讓學生充分的享受學習的自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獨特的感受凝聚於指尖,在電腦上或寫一首小詩,或製作電子簡報,或編輯一句響亮的廣告詞,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通過網絡瀏覽查閱,調動學生全員參與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爲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閱、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個大組,明確各小組的學習任務。同時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的同學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閱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閱,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在校園網中查找相關景點的視頻。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六、拓展延伸學習,昇華民族情感

在課後留下了擴展餘地,能有效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在課文學習結束時,我用激情的語言提醒學生在網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築藝術,再進行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從這節課中我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時適度,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應用。本次教學也有遺憾之處,比如應該提示學生進入網站的路徑,避免在此耽擱時間,其次,教學預設還沒有完全達到,爲了不拖延時間,不得不跳過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第三,作爲一堂整合課,還應該充分體現學生、教師、計算機的互動,靈活運用教學平臺。

計算機網絡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悄地改變着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要成爲反思性的實踐者,今後我要在實際教學中更多更好地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把計算機作爲認知工具和手段應用於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整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豐富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爲知識經濟時代培養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挑戰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