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

下午請教阿溫如何上《月亮的心願》。當她毫不保留地告訴我她的思路時,我感動於她的大方無私,更佩服她老道的富於經驗的教法和學法。其實我也已經上了一節課,但我卻沒想過像她這樣上:

一、從題目“心願”入手。首先讓學生談談對心願的理解,然後說說自己的心願,最後轉到文中:月亮也有心願,它的心願是什麼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雖然我沒用這個方法,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學生多活躍,課堂多快樂!這樣的.導入簡單樸實,學生高興,老師輕鬆,成功的課堂應該就從這一刻開始了!所謂“好的開始就等於成功的一半”呀!今後,我真得用心設計設計導入!

二、觀察月亮的表情。這一點我從備課到授課都沒有留意過!這也與我平時極少用圖文結合方法教學有關,確實真的沒有將這有效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印在腦子裏,做到合理使用。其實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月亮前後兩次的表情還是很豐富的:當看到第一個女孩精心準備好明天郊遊的水果和點心,然後甜甜地睡覺時,月亮露出了開心的笑臉,因爲它決定去跟太陽公公商量,讓明天有個好天氣,好讓孩子們玩個盡興!然而,當看到第二個女孩珍珍如此孝順,爲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嚮往已久的郊遊時,月亮被感動了,它想明天如果是晴朗天,珍珍就不能參加郊遊了!月亮高興不起來了,它急了,它覺得不能再等了,必須馬上找到太陽公公,告訴它明天必須下雨!瞧,多傳情傳神的神態呀,我竟然錯過了,掩蓋住了!如果抓住了這一細節觀察,那麼學生更容易理解月亮前後兩次不同的心理變化了。唉,對於圖文結合的文章,我還缺乏經驗的!

三、誇誇珍珍。如此懂事、孝敬的小女孩,我居然不讓學生誇一誇,就是懂得乏味地說:你們應該向珍珍學習。真夠單調的!真夠死板的!沒趣!誇一誇,既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感受體會到珍珍的懂事孝敬,從而激勵自己和同學向她學習,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

大家的目的都一樣,可不同的形式收到效果卻大不相同。是呀,精心地備課,設想好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2

《j、q、x》是拼音教學中對多數學生來說比較難的一課。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書中的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找出圖畫中蘊含的.字母,這些對於已有拼音基礎的學生來說較爲簡單。很多學生都知道j、q、x遇到ü要去掉兩點,但是他們不明白這是爲什麼,於是我就講了一個故事讓學生記住這個規律,別說,效果還不錯,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沉迷其中,對這一規律也就更加印象深刻了。

課堂上一些沒有拼音底子的學生反而因爲跟不上而不認真聽講,導致渾水摸魚的不少,但是因爲教學實踐有限,教學進度也異常的快,所以沒有很好的鞏固課堂,也沒有對於的時間出題加深他們的印象,只能在羣裏呼籲家長在家多花時間鞏固了。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3

有時,空白也是一種美

所謂“空白”,就是指空着,沒有被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繪畫藝術中就有一種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有一種方法能以此爲鑑,稱之爲——“空白”藝術。特別是伴隨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課堂上,我們要儘可能地多留一些時間、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使他們在適當的引導下發揮創造性、盡情展示,描繪出屬於他們的精彩。

記得在教學《春雨的色彩》的過程中,有一隻小手突然舉起來,打斷了我的教學——“老師,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全班學生頓時沉寂了,30雙渴求的眼睛齊唰唰地投向了我——他們在等待我給予他們正確的答案!“同學們,春雨其實是……”我正準備告訴他們,但欲言又止了,爲何不聽聽學生們的意見呢?“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你們自己想想看!”我把一個“空白”留給了他們。學生們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過教室裏馬上又沸騰了起來,開始了七嘴八舌的討論。

——老師,我知道!

——老師,我來告訴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爲春雨落在紫羅蘭中,紫羅蘭花就變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爲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變白了。

——春雨是無色的,因爲我們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無色的。

多麼富有獨到見解和想像力的對話啊!我感到很滿意,因爲我並沒有講解,但是學生已經正確理解了課文的主旨。在這個小小的“空白”中,學生們各抒己見、主動發展,這不正是我們的新課程理念的生動體現嗎?春雨是什麼顏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能從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見,只要課堂空白留得恰當,不僅不用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而且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這是爲什麼呢?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

1、整堂課都是知識的傳授,極易導致學生產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勞,引起學生的“分心”現象;而留下空白點,學生可以從中得到積極的休息,由聽轉爲思。

2、從記憶原理看,“滿堂灌”的教法,學生並不容易記住,因爲缺乏學生自己的.理解;而留下空白點的課,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成爲了主動的參與者,實際記憶效果好。

3、從創造和想像原理來說,留下空白點的課更容易使學生蕩起想像的浪花,激起好奇的漣漪。大量教學事例也證實,空白效應會增進教學實效。

但並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應的。一是說,留“空白”是一門藝術,不是一件簡單、隨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設計,找到引與發的必然聯繫,並在點撥之後,使學生有聯想,有垂直思考與平面思考的交叉點。然後以“發問”、“激疑”等方式激起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之上下聯繫,左右貫通,新舊融合,用所思、所慮、所獲填補思維空白點,獲取預期的效果。

當然,這種“空白”藝術也可以運用在對學生的日常教育中。學生犯了錯誤,我們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批評、指責。批評之後最好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這樣學生就不會有被“窮追不捨”之感,逆反心理就會銳減。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4

一、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時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不假。在課堂上要想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去,教師除了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外,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多種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學生,使其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以談話的形式介紹了自己知道的節日,使學生的注意力有課間遊戲轉移到課堂上來,並且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時的快樂心情。接着我以“猜一猜”的形式導入,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而後在老師範讀時又配以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景音樂,這樣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以至產生迫不及待的去讀課文的興趣。

二、指導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能力:

學習在現在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學會知識而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就需要老師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真正會學,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在課上自己讀書的同時,我出示了相關的學習小建議,讓學生們在讀書時明確目標,清楚重點,知道現在的讀書任務是什麼,然後按照建議中的步驟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效果顯著。在初讀課文時,我在小組學習之前出示了“學習小建議”,第一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順利的`進行學習活動,第二是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是一個學法的指導。在學文時,穿插了說話的訓練和詞語的積累,在快樂的氛圍中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他們的想象空間,從知識、能力的維度進行學習。我還設計了全班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啓發,也傾聽到別人的想法。

三、引導自問自答,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學生的問題是課堂上的主要學習任務,但解決的方法並不單一。一個問題提出,不僅能引發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爭論,還能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默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課件展示畫面,讓學生把看到的說一說,並把自己理解到的讀出來,學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

學文重在情感體驗,然而每個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後的情感體驗不會相同,所以我會提供廣闊空間給他們,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讀,你是什麼心情,誰的心情和他不一樣等等,讓學生在感悟中摸索學習。最後以贈送愛心卡爲結束,在之前把快樂的孩子和苦難的孩子進行比較,讓學生們知道在自己得到快樂的同時也要想到把自己快樂給予他人,愛別人自己也會同樣得到快樂!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5

執教了世紀老人冰心的作品《談生命》一文,我認爲基本上實現了教學的預期設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來涵泳文章、咀嚼文句,並將自己的體驗感悟用口頭和書面的.方式與大家交流,有些學生文采斐然,令人讚歎!

2、學生了解了文章的讀法,從咬文嚼字到尋章摘句,從理解性閱讀到創造性閱讀,從課內閱讀到課外延伸閱讀,從讀到寫,對“生命像什麼”這樣的形象表達方式有認知,有體驗,通過仿寫有所得。

3、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得以實現,教師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實。

當然,這堂課也留有遺憾。具體表現爲:

1、課堂上女生比男生活躍,在調動男生參與討論方面做得不夠。我的調節課堂氣氛之變術不夠多,課堂上激烈的碰撞不夠,思維的深度開掘不夠。

2、由於課前朗讀不夠充分,課堂上朗讀也不夠多,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生疏,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髮揮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6

《拍皮球》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兒童歌曲,二四拍,表現了小朋友們拍皮球時的愉心情,歌曲第一句用後半拍休止的節奏表現出皮球運動時的彈性與動感,附點節奏則表現了小朋友們愉快的心情。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拍球的感受唱好這首歌。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孩子好動活潑以及參與性強的特點,把拍皮球的`活動和學唱歌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內容上相互穿插,相互促進,形式上動靜交替,讓學生既學會了歌曲又加強了律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積極參與的意識很強,整個教學活動自始至終都是在一種學中玩,玩中學的氛圍中進行。在這首歌曲教學中我重視了歌曲節奏的練習,但是對於歌曲的教唱,稍微少了一些,雖然學生完成的都很不錯,在下一課時,還應該讓小朋友多多練唱這首歌曲。但是通過這節課,我覺得類似於先教歌曲節奏再學唱入手還是可以嘗試,特別對於節奏特點比較鮮明的或者歌詞念上去都朗朗上口的歌曲,總之,在音樂歌曲的教學上不斷突破創新,勇於嘗試,每一節課都能有新的體會和心得!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7

《漢語拼音1 i u ü y w》教學反思

學生第一次接觸拼音,就是認讀6個單韻母。如何教好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喜歡上拼音。我覺得關鍵是要激發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漢語拼音2 b p m f》課堂實錄

1、從學生掌握情況來看,這一課安排的內容有點緊,學生在讀的時候不能馬上拼出這些音節。

2、這樣的內容安排不利於 b、p、m、f 與帶聲調的 a、o、i、u 相拼,可能有點脫節的感覺。

這節課總體安排還比較合適,時間上把握的也比較好。就是沒有輕鬆一點的遊戲,上課時氣氛不是很好,有點沉悶。在講故事的時候引導的也還不夠,只是讓學生自己講,而沒有加以引導。

《漢語拼音3 d t n l》教學反思

從《語文課程標準》關於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來看,漢語拼音的教學目標的完全實現,應該是整個低年段的要求。這就是說,漢語拼音不是一年級的要求,也不是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要求,更不是一年級第一學期上半學期的要求。因此,我們對孩子們現階段出現的還不能夠很好地拼讀等問題不要操之過急,還是要慢慢來。在後面的認一認、識字、課文、練習等的學習中,學生每天都還要大量地重複使用漢語拼音

這個工具的,他們會越用越熟的。“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要不得哦!期待着,一切都會好的。

《漢語拼音4 g k h》教學反思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着“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本節課,我緊緊地圍繞着學生的“趣”而展開一系列的教學。

《漢語拼音5j q x》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最具有靈性的。語文課堂,就應有學生自己的語言,自己的體驗,自己的靈魂和思想。但我們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講究預設,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由於目標預定,教師往往爲任務而教。爲了保證時間,常常粗暴打斷一些不合心意和目標的學生髮言,死拉硬拽回自己預設的“軌道”。教師在講臺前口若懸河,談古論今。學生聽得雲裏霧裏,一臉迷茫。長此以往,窒息人的精神,扼殺人的靈性。因此新課程改革倡導了一個之相對應的.理念;動態生成。這一理念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它是根據學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識的需要隨時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充滿着生命,精彩不斷。

《漢語拼音6 z c s》教學反思

在這堂課中,我能體現課改新理念,駕馭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

《漢語拼音7 zh ch sh r》教學反思?

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本課出現的聲母zh、ch、sh以及整體認讀音節zhi、chi、shi和上一節課的聲母z、c、s、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在教學方法上很相似,只是在發音和形狀上稍稍做了變化,因此我採用複習導入的方法,我先讓同學抽讀拼音卡片,重點複習z、c、s的讀音和發音要領,強調z、c、s發音時舌尖向前平伸,頂住上門齒背,接着再讓同學抽讀三個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強調音要讀長些,讀響亮些。這樣不僅鞏固了上節課的知識,對本節課的教學也有一定的聯繫。

《漢語拼音8 ai ei ui》教學反思

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處於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的最好。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本冊教學順序進行了調整。我把拼音教學安排在識完獨體字後進行教學。在識字中,學生常常出現不會讀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與學生分析學習中存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最後通過統計都認爲字音難記。這時我神祕的告訴學生,如果你學好了漢語拼音,這個問題就全解決了。它能幫助你讀音。此時,學生渴望學會漢語拼音。 在學生有了需要之後進行教學,他們則把學習漢語拼音當作一種需求,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這符合兒童心理學的要求。

《漢語拼音9 ao ou iu》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課堂內容太少,較單薄,只教學了ao ou iu的音、形及書寫,音節的拼讀沒有放到這節課裏,使得兩課時的教學時間,前鬆後緊。

2、在教學音時,我對複韻母的發音示範口形不到位,因此對學生的口形指導不夠準確。在強調發音時,老師的口形變化可適當的誇張,也可以加上輔助性的手勢,給學生更真切、更實在的體會。

《漢語拼音10 ao ou iu》教學反思

爲了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實踐“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ao ou iu》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時刻關注師生互動等自主、愉悅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們共同學習交流,真正體現了“玩中樂,樂中學”的新理念。

《漢語拼音11 ie üe er》教學反思

漢語拼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學生識字、閱讀、說好普通話的工具。但因爲拼音字母比較抽象、枯燥,對剛剛人學的兒童來說死記硬背效果並不理想,因此,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學得靈活是必不可少的。

《漢語拼音12 an en in un ün》教學反思

備課之前,我是這樣想的:不看任何人的教案設計,不同任何人交流,就憑自己對教材的感悟、對課堂教學理念消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對孩子們的尊重和理解來自主地備課。

《漢語拼音13 ang eng ing ong》教學反思

漢語拼音是識字的柺棍。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動和遊戲爲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8

一年級下冊語文書經改版之後,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課文,如這篇《特別好吃的餃子》。課文講述了春節期間,小主人公邀請了兩名外國小朋友到家裏做客,一起動手包餃子,一起品嚐,快樂分享的故事。

首先,小主人公邀請的這兩個外國小朋友很有特點。一個是白皮膚的歐洲人,一個是黑皮膚的非洲人,與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朋友很不一樣。通過對這兩個外國小朋友不同外貌的認識,同學對人種,對世界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

然後,三個小朋友跟着小主人公學包餃子的過程也非常有趣。女孩子艾麗心靈手巧,跟着媽媽一會就學會了包餃子,男孩子尼雷爾雖然平時力氣大,但是可能動手能力欠缺,弄得滿臉都是麪粉。小朋友在這樣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動手勞動帶來的歡樂。

等到吃餃子的時候,小朋友們品嚐着這些熱騰騰的餃子,都覺得“特別好吃”。這時老師再問同學們“爲什麼小朋友都覺得今天的餃子特別好吃呢?”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回答起起來:因爲他們包餃子特別好玩,因爲是在過年的時候,因爲是他們自己親手包的,因爲這兩個外國小朋友沒吃過餃子……各種答案的背後,是學生對於這篇課文的'各種不同角度的理解。

再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來,我們身邊的外國朋友也越來越多。一年級孩子也能像課文主人公一樣,接觸到很多外國小朋友。如何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處,如何在與外國友人接觸中正確傳揚中國傳統文化。我想本文的小主人公已經做出了相當好的示範。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9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而是充滿活力的、不斷生成的、開放式的教學。怎麼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從以上《識字2》這一課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到,我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主動質疑,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從而使整堂課充滿着活力。

(一)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創新

首先,我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努力營造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讀、敢說、敢問、敢答。如“你們也想讀一讀這麼好聽的兒歌嗎?(生:想!)那就用你喜歡的方式讀吧!”“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你的想法真的.很棒!”等等話語,無不在激勵學生。有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孩子們纔會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其次,教師少問,鼓勵學生多問。課堂上,讓學生多問,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課教學中,教師的提問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兩處重點提問──“你從這篇韻文裏讀懂了些什麼?”和“那這篇韻文,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好不好?”而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質疑,讓他們學會提問。例如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出“你覺得哪些字、句子比較難讀”,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雖然一年級兒童年齡小,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卻是最大的,也最愛問“爲什麼”。在大致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又提供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他們說說: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提的問題雖然涉及到詞語的理解比較多些,但這也反映了他們的真實學習情況。而葉健斌小朋友提的問題着實讓我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他是個很好問的孩子,平時上課總喜歡給大家提些意見和建議。對於他的好問,我一直鼓勵和支持。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給韻文加題目”的建議,這也得益於平時我經常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敢於質疑,說明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了。有時即使是離題或“冒犯”老師的問題,也應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有問有答。

再次,要善於發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最沒有束縛的、是最活躍的。他們的腦子裏裝着許許多多奇異的火花,只要得到一個小小的思維空間他們就會發揮想象,開始創新。上述案例中,當一個學生提出要給韻文加標題的建議後,我就抓住這個閃光點,引導全班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於是,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歪着腦袋在思考到底取什麼名字好。接着,個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有的說──我想給它加個“懂禮貌”的名;有的說──我想讓它叫“三字歌”,因爲這則韻文跟我們念過的“三字經”很像,都是三個字三個字在一起的,所以就叫“三字歌”;還有的說──我想給它取名爲“好孩子”。最後經過討論,決定採用“好孩子,人人誇”這個題目。

(二)用“活”教材,不斷生成課程資源

《識字2》是一篇識字課文,它是以識字寫字教學爲重點的。但由於本篇課文思想教育意義強,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己感悟。學生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主質疑,自行建構了文本的意義,這就是課堂教學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我們老師就應該用心引導,使這部分課程資源被利用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本課教學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葉健斌小朋友的“好問”,就沒有了“給韻文加標題”的“創舉”。而我只是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質疑的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有生機,纔有活力。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圖。本詩共七行兩句,前兩行直接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美景,一處可以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

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古詩,可以受到古詩文的薰陶。可要讓剛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學生體會到詩的.意境,感悟到詩句語言的精煉,就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必須由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如創設情境、圖文結合、情景表演等,指導學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爲了讓孩子們體會到魚兒的快樂,我請幾個孩子,分別扮演“田田”的蓮葉,位於“(中)間”“東”“ 西”“ 南”“ 北”方向,再請幾個孩子體驗魚兒嬉戲時的愉快心情。這樣,既突破了難點,孩子們又正確地掌握了“東西南北中”幾個方向。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1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所見》這首詩,簡單明瞭的語句展示了"意欲捕鳴蟬"的樂趣:那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想去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下面是《所見》這首詩的教學反思: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同時讓學生結合《金蟬脫殼》這篇文章,讓學生如體會那小牧童想捕蟬時的神態。學生們對於接下來的學習更有興趣了。

由於《所見》這首古詩比擬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那麼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着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後,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

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後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2

樹和喜鵲是一篇簡短易懂的課文,講述了樹和喜鵲從孤單到快樂的過程。課文用生動的語句和細膩的語言描寫了樹和喜鵲由孤單到快樂的生活經歷。告訴學生有了鄰居,有了朋友,大家一同玩耍,一同遊戲,才能享受快樂的生活。本課課文教學按照重點詞句的線索來設置。“孤單-快樂”,“樹和喜鵲爲什麼會感到孤單?樹和喜鵲爲什麼會又感到快樂呢?藉助於充分的朗讀,“一個、只有”來理解樹和喜鵲孤單的原因,沒有朋友的陪伴只能隻身一人在樹林裏邊。從而理解孤單的意思。

之後,我設置問題:你們有沒有感覺孤單的時候?這時候學生自己說出來,就說明他理解了孤單的意思。“好多好多”的樹被種植了,森林裏就充滿了快樂。小夥伴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在理解故事深意的基礎上再來聽課文朗讀,學生們就更喜歡快樂的樹和喜鵲。而且利用好多好多來說一句話,學生也理解了好多好多。課堂中讓學生們從故事走進生活,“生活中你和朋友們快樂的故事有哪些呢?”,通過分享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明白跟朋友們在一起能夠獲得更多快樂。最後,理解會說嘰嘰喳喳和安安靜靜這類AABB式的詞語時,我讓班裏的孩子們都化身爲小喜鵲,早上起牀嘰嘰喳喳的打招呼,晚上回去安安靜靜的`睡覺。讓孩子們親身實踐的演繹出來,他們更容易理解。隨後我讓孩子們說了說這類的詞語,孩子們也說的很好。

在理解課文時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沒有夥伴和朋友的生活是孤獨的。理解了“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這句話,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在課堂中,我的語言不夠講練,顯得比較磨嘰,所以到後來孩子們的積極性越來越差,有些不耐煩。

此時我又沒有及時地調整,而是按照既定的教案講課,所以後面的課堂秩序比較亂,以後再要在講課時增強對課堂的掌控力,要能靈活地把握課堂。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於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着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裏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使我的課能“立足於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後,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爲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夥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纔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爲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後,我問他:“你認爲你讀得怎麼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爲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塗地問:“你爲什麼笑啊?”她說:“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着“那麼……那麼……”的句式說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爲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爲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爲,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4

本課是一首簡短的小詩,全文共有四節,每一節都配有一幅插圖,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展開。詩句的語言淺顯而流暢,孩子們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節奏感。只要你用心去聽,一定會聽見“丁冬、丁冬”,那是春天的溪水在歌唱;“知了、知了”,那是夏天的金蟬在唱歌;“沙沙、沙沙”,那是秋天的紅葉在歌唱;“呼啦、呼啦”,那是冬天的.北風在歌唱。啊,大自然的音樂是那麼美妙!快看,春天,人們春耕春種忙;夏天,園裏瓜果香;秋天,糧食堆滿倉;冬天,瑞雪兆豐年,新年好風光。啊!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美好! 小語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本課時,我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把生活看到的情景說出來,再結合小詩來讀,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教學中,如何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語文一年級教學反思15

[教學片斷一]

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後

師:夜裏的大海和白天的大海有什麼不同的?

生1:白天的大海非常鬧,晚上的大海很安靜。

生2:晚上的大海睡覺了。

師: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讀這首詩歌?

生:我們讀的時候,聲音應該輕些,不要把大海吵醒了。把大海吵醒了,是很不禮貌的。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是一位很懂事的小朋友。

師:(點擊課件,出示句羣:“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裏,大海睡覺了。”)試着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誰能給大家讀讀這句話?其它小朋友認真聽,評一評,他讀得怎麼樣?

生:(讀)

生1:老師,我覺得他讀書的時候,姿勢很正確。

生2:老師,我補充一點,他在讀的時候,把“不”字拖得很長。

生3:他在讀的時候,聲音很輕,這樣就不能把大海吵醒了。

生4: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他在讀“大海睡覺了”的時候,聲音太小了,我們有點聽不着。如果,他聲音再大一點,會更好。

師:聽了這麼多小評委的發言,請大家試着再讀一讀。

生:(讀。但是對於詩中的“大海睡覺了”一行,處理得不是很到位。)

師:小朋友們,給老師一個機會,讓我也來讀讀這句話,好嗎?

師:(讀)

師:小朋友們,我想知道自己到底讀得好不好,你們能給我評一評嗎?

生1:老師,我覺得你的聲音很輕柔,很美。

生2:老師在讀這一句話時,臉上的表情很好,還加上了動作。

師:你連我的表情都注意到了,你這個小評委可真不簡單。

生:……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邊讀這句話,一邊加上動作表演,好不好?

生:(表演讀)

[教學評析]

1、評價。在教學中,我用評價來指導朗讀,用評價來促進教學。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還能夠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師與生,生與生互動起來,互相補充,互相啓發,共同體驗,共同分享,思維和情感始終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中,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活動。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情感活動活躍,有很強的表演慾望。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根據詩歌內容設計了簡單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不是生硬的,它來源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融入了學生自己的想像,對於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一定幫助的。

3、自主、合作。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發揮班級羣體的功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教師和學生在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共同閱讀,共同斟酌,通過合作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片斷二]

師:小朋友們,大海睡覺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點擊課件,出示“大海沉睡圖”,配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師:看了屏幕上的畫面,聽了叔叔的朗誦,你想到了什麼?你覺得大海怎樣?

生1:我覺得大海很可愛。

生2:我覺得大海像一位老奶奶,她懷裏抱着一個,背上揹着一個,一定很累了。

生3:我看到月亮姐姐的眼睛閉上了,還笑了,我想躺在大海的懷裏,一定很舒服。

生4:老師,我想晚上到海邊,去聽聽大海睡覺的聲音。

師:小朋友們,大海的確很迷人,很可愛,讓我們

[1]

拿起書,再把這首詩歌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好嗎?

[教學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美是無處不在的.:畫面美,聲音美,意境美。心理學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好感,內心的積極情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會大爲提高。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形象、直觀的“美”的情境,讓學生身“迷”其中,浸潤其中,充分地感受着美,體驗着美,表達着美,創造着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他們閱讀的樂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心靈得以淨化,情感得到昇華,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學片斷三]

師:小朋友們,晚上,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多麼安靜啊!老師告訴你一個成語,這就叫“風平浪靜”。那麼,白天的大海又是怎樣的呢?(播放多媒體課件)

師:晚上的大海是怎樣的,已經有人編成了一首詩歌,寫到書中了。既然白天的大海也是這麼有趣,我們能不能也試着編幾句?

生1:風兒又鬧了,浪兒又笑了。

生2:大海醒來了。

生3:太陽公公出來了,海鷗也在歡叫了。

生4:天亮了,大海起牀了。

生5:她抱着海鷗,她揹着海燕,那海浪聲啊,是她歡樂地笑聲。

師:小朋友們,老師將咱們一起編的這首詩歌寫在黑板上了,給它起個名字,好嗎?

生1:大海醒來了。

生2:大海笑了。

師:這首詩歌的作者就是我們一年級四班的全體師生(教師將“一年級四班全體師生”幾個字板書在詩歌題目下。),讓我們一起再來把我們編的詩歌讀給在座的老師聽一聽,好嗎?

[教學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教材自身資源的開發性使用,注重語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與配合,注重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此,教師必須具有開放意識和課程意識,在教學設計時,力求做到開放教學目標和內容,不受教材制約,突破教材極限,使課堂教學富於時代氣息。

本節課中,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學生通過朗讀、感悟、表演,是能夠體會到詩句所描繪的大海夜景,感受到語言的優美,大海的靜謐的。然而,學生對白天的大海也極爲熟悉,因此,我利用課件,從聲音、形象、色彩等方面展現大海的動態,將白天的大海的一些特色展示出來,爲學生提供了說話的素材。學生在仿說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語言積累,提高了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在動靜的對比當中,能夠更加理解晚上大海的柔美、可愛,有助於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師:讀了《大海睡了》這課,你知道了什麼?

生:我從“睡”字知道了作者把大海當作人來寫,讓人覺得可親可愛。

生:我從“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知道了風兒,浪兒白天又“鬧”又“笑”,像個活潑、頑皮的孩子,到了晚上,它們就累了,要“睡覺了”。

生:我還知道了,大海就像媽媽,明月、星星就像她的孩子。

評析:

至此,我終於明白了良好的教育在敞開與自由之間。我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把說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暢所欲言;讓他們用心靈感受到智慧的高妙。語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這種“自由”、開放的課堂上,語言的活性才能得到滋養,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發展,最後語言的活性才能成爲人的思維的活性,成爲人的心靈的活性,成爲人的創造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