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絲綢之路”這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沒有感性材料,學生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孩子走近歷史,更好地去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課要解決的重點。

爲了突破這一難點,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影視資料。也鼓勵孩子們自己查資料,讀課後資料袋。使他們初步瞭解了“絲綢之路”的路線,知道了張騫的豐功偉績。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穫,從把握主要內容入手,說說“絲綢之路給你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如,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一幕時,字裏行間都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來之路:安息國大軍列隊奏樂迎候來使,互贈禮品,彼此彬彬有禮,驚喜連連;這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綾羅綢緞,西方的鴕鳥蛋、魔術表演,都代表着雙方不同的經濟文化發展。……孩子們學得興趣盎然。

爲了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我佈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將孩子們學習的熱情進一步延伸。相信:絲綢之路會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爲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爲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纔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通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爲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通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爲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在教學《水》這課時,我採用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句話展開。課上下來,我對孩子們還是比較滿意的,不僅僅是他們在課上的表現,同時也因爲從孩子們行爲習慣上已經展現他們對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教學重形式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水,成了村子裏最珍貴的東西。”這一開放性問題展開,但在教學過程中,這種開放沒能起到實質的效果,課堂始終是我拉着學生在走。課堂中生成的資源也有很多,但我還是迫不及待地把他們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內容來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覺沒說透,學生也有點意猶未盡。

二、沒有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遷移指導

例如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體會到久旱無雨的快樂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假如你就是這羣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樣?同學們雖然能感受到孩子們的.那份歡快,但卻無法明白他們爲何如此歡呼雀躍?因爲雨對他們而言,實在太平常。因此,他們在讀書時,雖然讀出了孩子的快樂,但那份快樂卻不夠獨特,不夠珍貴!事實上,如果我能對教材進行多一點地深入,就可以將這樣特殊的情境進行遷移,把學生平時對大海的渴望和這個山村孩子們對水的渴望進行類比,我相信課堂上他們的反應一定更真實,更強烈。

三、課堂氛圍還不夠活躍,指導學生的朗讀還有些流於形式,沒有將指導真正落到實處,孤立了教法與寫法的結合。

本課的最後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帶給四兄弟的美妙體驗表現得淋漓盡致,細到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讀本段,不由得爲作者出色的細節描寫深深打動。作者抓住一個“滑”字把一勺水從臉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蓋最後到腳板的美妙體驗一一傳達,這份美妙激發了身體裏的每一個毛孔,每一根血管。這種感覺是越來越強烈的,因爲身體實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讀時能通過分層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在讀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份對水的強烈渴望,教學目的在朗讀中得到了強化,可謂一舉兩得。此外,在朗讀中教師應及時質疑:爲什麼“滑”這個動作會重複出現三次呢?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從而在課堂上,將教法與寫法巧妙融合,讓學生明白:在寫作時,我們一般是不重複用詞的,但有時爲了強調自己某種特別的情感時往往會進行重複用詞。而文中的作者,則是在強調這一勺水的珍貴所帶給他的難以描述的舒暢感受。寫法也在潛移默化得到強化。

看來好的教學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現更好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要下功夫。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橋》在教學中我至少講過兩遍,但是每次講完都覺得效果並不理想。面對生死關頭的緊迫,學生們並沒有體驗過,無法理解危機情況;而父母尤其是內斂的中國父母,對於孩子深沉的愛,有些需要細細品味纔可見。這些對於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都產生了障礙。

但是信息技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直觀的理解。

五年級的語文教學,第一課時一般是生字和課文大意,這篇文章兩個課時同等重要。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對於洪水的理解,藉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洪水到來時的猛烈,逐漸上漲的危險,作者特殊的寫作表達手法。這些都爲第二課時做了鋪墊。

當我把課文段落放在屏幕上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他們很快的找出來人們驚慌失措的重點詞語。在朗讀時,也明顯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安全地撤離了村民後,老漢纔想起來自己的兒子。和前面一樣“吼”,但是用意和蘊含的情感卻截然不同了。動作“用力”“推”,飽含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作者的表達簡潔卻意味深遠,孩子們能入情入境地體會父子情深。

大愛無疆,大愛無私。我們經常會聽到這句話,而它究竟意味着什麼呢?課文其實就是描述了人間的大愛和父子間的小愛。

作爲村支書,他必須爲村民考慮,他要忘卻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在村民面前,他和兒子都排在了後面。而作爲一個父親,他當然愛着自己的兒子,所以在他們兩個人中,他首先想到讓兒子脫離危險。愛,是無言的,尤其這個老漢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是對課文題目的解讀。橋,既是真實存在的那座繫着全村人性命的小木橋,也是老漢爲了黨員和人民架起的心靈橋,讓“爲人民服務”這句我們黨的宗旨落在了實處。

語文課文的選編都十分的講究,可以說學無止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需要我們不斷的揣摩研究。這篇文章如果我再上第四次,第五次,估計感觸又不一樣,也許我的課件又會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內容。但是每一次的新發現,新感觸,都令我欣喜。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學習目標

1、瞭解武松打虎的經過,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有激發主動閱讀名著的興趣。

學習難點

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跟打虎有什麼關係。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篇根據名著改編的課文,讓我們再來讀讀節選自名著的文章。(板書:20、景陽岡)

1、你們瞭解《水滸傳》嗎?認識武松嗎?知道的請舉手,說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讀文後的“資料袋”。)

2、指名讀課文前的導語,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導語提出了哪些閱讀要求。(小黑板出示)

⑴ 認真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打虎的部分多讀幾遍。

⑵ 想一想,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跟打虎有什麼關係。

⑶ 武松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通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學習方法交流:你準備怎樣解決這三個問題?

⑴ 理清課文思路,瞭解段與段的聯繫。

⑵ 通過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合作交流: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由於課文一些語句的意思或用法與現代文有所不同,老師適當做一些提示。如,“這酒真有氣力”──這酒很有勁;“篩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裏只顧亂踢。”──武松只顧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裏亂踢。

2、老師巡視,指導學生養成一邊讀書一邊思考批註的好習慣。

3、四人小組交流學習情況。

三、品讀體驗:

1、學習彙報: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武松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找出相關段落。

(課文的8~13自然段寫“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寫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寫武松上景陽岡。)

2、抽查四人小組讀“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寫“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語句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讀後有什麼感受?

⑴ 引導學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幾個回合裏,描寫雙方動作的詞句進行比較體會。

突遇大蟲的“一撲”、“一揪”、“一剪”,他的對策是“躲閃”、“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後”、“閃在一邊”……

一段話裏連用了許多個“閃”字,能否換成“躲”字呢?

(“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禦的手段,準確刻畫了武松在遭到大蟲的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的動作。“閃”這個動作,具有突發性,用在這裏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而“躲”卻顯得很被動。這樣,充分說明了這一個連一個的“閃”字,絕不是重複、雷同,而凸現了武松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

描寫武松時,用“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凸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氣勢,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武松過人的高大形象。

⑵ 根據交流,重點品讀相關的句子:

① 下面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武松打虎的語句,進一步體會武松的性格特點。同學們可以自由發揮,你覺得怎麼讀像武松就怎麼讀(生有感情地朗讀。)

② 誰願意選擇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讀給同學們聽?(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適時指導。)

③ 比比看,誰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過對人物動作的描寫,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認爲前面的內容與“打虎”內容有關嗎?又是通過什麼描寫來表現人物形象的?

通過對武松的語言描寫,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點。

“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體會出武松倔強、豪爽。

“就有大蟲,我也不怕”體會到武松很勇敢。

“這是店家的詭計,嚇唬那些膽小的人到他家裏去歇。我怕什麼!”能夠體會出武松的勇敢。通過對武松心裏的描寫,感受武松的內心變化,感受他的英雄氣概。如“轉身回酒店吧,一定會叫店家恥笑……”“怕什麼,只管上去,看看怎麼樣。”這裏雖有猶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氣。當天將黑時,他見沒有老虎,便“自言自語道:‘哪兒有什麼大蟲!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這是他在爲自己壯膽,也很真實可信。所以這些內容看似與打虎無關,實際上與打虎的內容有着密切的關係。

5、武松在這些段落裏,又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小結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藝高強、江湖閱歷豐富……

6、交流收穫

1、本單元我們共學習了三篇根據名著改編的課文,你能說說對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嗎?

2、小結:

《水滸傳》就寫了108條梁山好漢,就武松還有很多章節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他也曾經打死過老虎,他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課後去閱讀《水滸傳》,你一定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四、鞏固延伸:

閱讀《水滸傳》。

課時作業

收集一個《水滸傳》人物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板書設計:

景陽岡

岡下飲酒——酒後上岡——岡上打虎——唉下岡來

豪放勇武無所畏懼

教學反思:

課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讓人過目不忘。抓住動作的詞進行體會,對學生感受武松這一人物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充分抓住這些準確而又生動的詞語,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點撥,神話學生對人物性格、品質的感悟。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我講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11課《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鄧多種方式的讀,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初步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描寫的。根據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讀促講,以讀促感。

具體教學環節中,我想要圍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一專題,主要展現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四個小方面,各位老師在聽課時可以有重點、有目的的來聽。

一、生本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自主閱讀、合作交流。上課伊始,我以“哪部分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話描寫進行閱讀品味,把自己與文本對話後最原始的感受與夥伴交流。

2、創設情境,角色體驗。在與學生一起感悟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當學生談出自己的感悟時,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或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人物來讀。如:“你來噹噹楚王,帶上你的冷笑讀”“你就是晏子,你來說說”這樣以讀促感,再以感促讀,教師帶着學生始終在文本中行走。

二、師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營造輕鬆民主的對話氛圍,比如:當學生品讀完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的話時,我的角色馬上變成楚王,說:“實話實說,本王不生氣,晏大夫說吧!”此時,學生就會馬上進入晏子角色。這樣平等的交流,輕鬆的氛圍,就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對話更加有效。

2、恰當有效的點撥引導。如:體會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麼樣的笑,學生可能體會說出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諷的笑之類的理解,我就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笑是表現在臉上的還是表現在心裏的,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這種笑。

三、生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自瀆感悟時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再現第二次交鋒時的角色朗讀與評價兩個環節。

四、師本對話。關於師本對話,在備課時,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課文讀了十幾、二十幾遍,直到讀出自己的感悟。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過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我構建、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本課時學生採取的學習方法是:通過閱讀——討論交流——反饋的環節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動腦、動口、動手,開拓視野,加深鞏固,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感悟,積極參與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可惜在交流、反饋環節,由於學生不夠積極踊躍的參與討論,因此課堂不夠“熱鬧”。本堂課另一遺憾是沒有多媒體課件。

今天,教學了《夢圓飛天》的.第一課時。因爲早讀的晨誦,以及預習檢查的鋪墊,課堂整體環節比較完整順利。但感覺上這樣的課文僅僅靠課文的描述去學習,那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這篇課文的教學需要一些課外資料的收集,交流。從神5到神7,中國人飛向太空是一次次質的飛躍。神5的首飛成功是一個奇蹟,更是一個成功的先例。我們在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從瞭解的最多的神7入手,再去學習課文,對課文的興趣和理解的程度也會更深。

幸好今天晨誦的是《神七問天》,孩子們因爲了解神七,而特別喜歡這首小詩,在誦讀中感受着詩歌的美麗,神七的偉大。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驕傲和自豪。當美美地誦讀後,再學課文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涼州詞》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成爲千古絕唱。在教學中我以“情”爲突破口,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古詩的意境。

一、學科整合,從歷史背景導入,爲學習古詩做好鋪墊。

這是一首唐代的邊塞詩,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於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甚少。因此,我從《從軍行》、王翰的《涼州詞》等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瞭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爲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歷史、地理學科知識和語文知識的整合,在開課伊始就達到了激發興趣、激發情感的作用。

二、尊重學生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傳統的古詩教學,往往是逐詞逐句分析講解,使得學生在在教師的牽引下亦步亦趨,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只是被動的接受。本課的教學,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讀完整首詩的感覺,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彙報,並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靜心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隨後教師就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展開教學。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發揮了學生了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古詩教學的新突破。

三、緊扣詩眼,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

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爲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我不是讓學生單純的感受詩像,而是將孤城、高山、黃河聯繫起來理解,通過“萬仞山”對“孤城”的襯托,通過黃河對“孤城”的烘托,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後兩句,我引導學生從“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教學中沒有過於零碎的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去朗讀,去品味,去感悟,教師創設情境,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

四、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求實效。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有助於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於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朗讀,是學習詩歌語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詩人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因此,在教學本詩時,我在古詩的朗讀指導上很下功夫,按照認知規律,制定了“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貫穿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默讀、小聲讀、齊讀、個別讀、範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分讀、配樂朗讀等,課堂上書聲琅琅。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意境,我激情創境,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爲情所動,隨情而讀!同時,學生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方法,相信在今後的古詩學習中也會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五、大量的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了古詩內涵。

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我巧妙地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如課前的賽詩會、對玉門關的補充介紹、對唐詩中“片”字的習慣用法的講解,由”楊柳“引出的折柳習俗及相關的古詩,對“春風”的解讀,描寫戰爭場面的邊塞詩的補充,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大量的課外拓展,以一首帶動多首古詩進行教學,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學生在短短的課堂學習中收穫頗豐。

六、挖掘文本內涵,聽說讀寫訓練紮實進行。

古詩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紮實展開。我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圍繞《涼州詞》中短短28個字,對學生進行了紮實的聽說讀寫訓練。如對“黃河遠上白雲間”觀察角度的對比分析、對黃河從白雲中流出來景象的想象練說、對黃河的詞語描述、想象戍卒聽到羌笛聲的內心活動等。尤其是古詩學完後,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學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爲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了解了《西遊記》是我國古代的長篇神話小說,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我以讀爲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瞭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後圍繞導讀提示“石猴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爲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着再讀課文,讀中感受形象。最後組織學生講講猴王出世的故事,並適度拓展,開展語文活動。孫悟空,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幫助學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注意結合學生頭腦中已經建立的孫悟空的形象,將讀、想、做等有機結合,讓孫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鮮明地樹立起來。

由於這篇文章內容學生們都很熟知,於是我結合本單元的習作,學習給文章縮寫,讓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分析縮寫的方法,找出重點段落,並用自己的語言練習概括,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學會縮寫。這篇文章的學習可謂一舉三得: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學會縮寫。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天淨沙·春

山谷回聲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盪漾。細柳飛揚,碧空歸雁南翔。 天淨沙·夏 綠池香荷鳴蛙,烈日燥蟬嘻哈,落暉涼風清爽。青山綠水,南雁盤旋枝椏。

天淨沙·秋

涼風落葉去雁,黃草枯枝夕陽,一架飛機飛翔。登上石巖,閉月羞花驚豔。 天淨沙·冬去春來 昨夜疾風呼嘯,紅梅翠竹談笑,暖日照亮清早。冬去春來,紅花綠草嫩芽。

因爲比較信奉“以讀促寫”,設計教學之前,我就在想這樣的課哪兒有“寫點”。左思右想,就讓他們仿照《天淨沙·秋》和《天淨沙·秋思》前兩行的寫法仿寫,理由有兩點;

1、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構思能力。

2、熟悉“名詞並列組合”的寫詩方法,增進孩子們與詩之間的感情。孩子們的概括能力在課堂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這節課後,我要讓他們寫整首的小令,更讓人高興的'事情是孩子們對這事兒興趣盎然,鄭重其事地寫,鄭重其事地改,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這是我人生寫的第一首詩,怎麼樣?”面對此情此景,我有了一些教學詩歌的想法;

3、歸類教學是不是更有效? 就如今天在學《天淨沙·秋》時,我讓他們繼續賞析《天淨沙·秋思》,孩子們應該能更好地瞭解以“天淨沙”爲曲牌名的小令特點。而且,找到規律後,我們還能抓到寫點,以讀促寫。 在教學前,我還出示了與“秋愁”有關的詩篇,課後,我還會讓他們收集“贊秋”的詩篇進行賞析,讓孩子們充分地瞭解文人墨客眼中的秋,更好地熟記這些與秋有關的詩篇,也能促使孩子們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地去關注秋,訓練了孩子們的發散思維。 舉一反三,我在想,平時我們積累作業是不是也可以走這條路,比如,這個單元我們積累比喻句,下個星期我們積累說明方法,這個星期我們默寫送別詩,下個星期我們默寫邊塞詩,或是這個星期默寫李白的詩,下個星期默寫杜甫的詩這樣做,是不是能避免有時我們教學浮於表面的弊端?

4、選擇“興趣寫點”是不是更有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寫古詩、兒童詩,甚至寫古文,我猜想學生應該是感興趣的吧!至少這些題材不限字數或字數少。我們可不可以“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系列積累,找到感覺,學着創作,編輯成冊,互相賞析,培養興趣,繼續積累。形成“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繼承發揚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良性循環。 應該強調的是,我開篇說到的“必須呵護”,是呀,“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寫詩?”真的必須呵護,以鼓勵讚賞爲主!

想法好不好,還得用行動來驗證。但願孩子們的手中能開出燦爛的花兒!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今天學校組織了“人人用媒體,人人做課件”的青年教師校本教研活動。我在活動中參與了五年級語文公開課的展示——《提燈女神》。

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它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南丁格爾無私奉獻和忘我工作的精神,難點是啓發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品質。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步驟來爲我的教學服務。首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交流課文中講了南丁格爾的哪些事?設計這個問題,是爲了今天的第二課時的內容服務。其次,我讓學生充當南丁格爾面對媽媽與姐姐的強烈反對,會如何說服她們。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置換角色想象說話,爲了讓學生更近地走進南丁格爾的內心世界,是爲了更準確地理解她的信念,如此,學生纔可能與南丁格爾一道去道路破家庭的阻攔,體會才更爲深刻。接下來,我讓女生,男生,全班學生讀南丁格爾的信念,這樣是爲了激發學生的情感。只有學生情感高昂,他們纔會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習效果才更爲理想。緊接着,讓學生從兩組關聯詞:“不是……就是……”,“不僅……還……”中朗讀體會並造句,扣詞品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再次,我用音樂渲染氣氛,營造了適當的氣氛,提示學生以南丁格爾的身份安慰傷者的父母,以南丁格爾的`身份代替戰友死沙場的士兵在臨終前向家中的父母告別。這樣提示的話語,能更好發引領學生來到抒情的殿堂。這一切,都是爲了讓學生和南丁格爾一道“出生入死”延緩此保持一致的心跳。“零距離的接觸”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的言語即爲南丁格爾的言語,他們是心意相通的。最後在課文結束時,我配樂朗讀了關於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的感人事蹟,然後讓學生在訴說中激發情感,在朗讀中釋放情感,在歸納中昇華情感,讓學生的心靈在這裏昇華。

讓學生和作者一道“出生入死”,這是我的一種設計姿態。我認爲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學應該努力追尋這一境界。而在這一點上,我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

與音樂做爲我授課的輔助,使課堂更有感染力。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南丁格爾的人格魅力。

我自己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我成功地燃起了學生的感情,特別是結尾我對材料的朗讀,連我自己都感動得想哭,而且有些學生也被感動。我覺得一堂感人的語文課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我的課就成功了一半。

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其一,設計學生在音樂中寫話時,時間不充足,以致於有的學生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其二,語言不夠精煉。

在這裏,首先我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年輕人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其次也很感謝來聽課的老師,謝謝聽課評課的老師們提出的寶貴建議,雖然這只是校級的一次分開課展示,但是我相信,隨着一次一次的公開課展示,我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會一步步走向成熟!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課本劇表演,讓精彩個性飛揚

一、重興趣激發,架設情感橋樑

本單元的課文《將相和》《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情節生動精彩,故事內容豐富,適合同學們通過設身處地進入情境之中地去感受。課本劇表演就爲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樑”,教師就要激發他們表演的慾望,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

二、重課文理解,發揮指導作用

課本劇表演爲理解課文服務,課文內容理解又是表演的前提。課堂上,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帶領學生走進課文,熟悉情節,揣摩語言,瞭解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昇華情感。

三、重籌備過程,體現分工合作

同學們在充分熟悉課文後,教師要鼓勵他們人人蔘與,自由組合,確定分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集思廣益,相互合作,積極籌備,認真排練,這是培養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契機。

四、重氛圍創設,獲得情感愉悅

教師要創設表演的.課堂氣氛,課前佈置好教室,讓學生化簡妝。以小組之間的競賽形式,組織評委會、助威團,現場打分,設置最佳表演獎、最佳編劇獎和文明觀衆獎等獎項,讓學生在表演或欣賞中良性互動,自然融入課文的情境。

五、重多元評價,提升審美能力

評價要多元化,鼓勵學生自評與互評,引導暢所欲言:可由演員談“演後感”,也可由觀衆談“觀後感”。教師要適當點評,重點指出成功之處和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自我認識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海倫.凱勒的遭遇(雙耳失聰,雙目失明)是健全的學生所無法體會到的。而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她那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必須在走入那種絕望的境界才能激起共鳴的。如何讓學生走近海倫的生活呢?反覆思考後,我在幾個環節作了小處理:

1、在教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交流完感受後,我讓學生閉緊眼睛,然後所有的同學都不發一點聲音,這樣持續三到四分鐘後,讓學生睜開眼睛。此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感嘆起來:

“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聽不到聲音,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這種感受太難過了。”

在學生感嘆之餘,我馬上讓他們再次交流,如果此時你就是海倫,你會怎麼想?怎麼做?許多同學都說她可能會想到命運對自己爲什麼這樣不公?會自暴自棄、會想到死等等?還有的同學說,她肯定很絕望、很無助……是啊!剛開始海倫就是這樣想的?引讀“她變得暴躁起來,脾氣越來越壞。”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

2、當學習課文第6自然段薩勒老師教海倫說話時,我又嘗試着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後同桌或者是前後的同學相互合作:一個同學張嘴發音,另外一個用手放在對方的.臉上,通過感覺來判斷對方所發的音是什麼?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認爲這很簡單,但不一會兒,一個個臉上就都呈現出困惑的神情。停止合作後,我問學生:“你們有幾個能猜出對方的發音?”結果,沒有一隻手舉起來。我馬上又問他們有何感受?學生由衷地說,這怎麼能學會說話呢?齊讀“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方法,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接着讓學生讀海倫所說的話,從中感受到些什麼?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這時學生基本上能結合剛纔的感受來談。

總的說來,學生的閱歷不深,有很多時候要讓他們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就必須給他們營造一個相似的場景,讓他們“親自”有所體驗,有所感受,這樣纔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蘊涵的“深意”,學生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習得。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爲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琅琅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後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於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爲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爲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麼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