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在對這節課教學的處理上,讓學生大膽的質疑,只有學生會質疑,說明他們對課文的預習到位了,學生才能真正的走進文本,獲取自己獨特的生活感悟。

1、由課題“將心比心”入手,讓學生理解其意思。接着讓學生質疑,教師對學生的疑點進行歸納總結,保留有價值的問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2、自學課文,弄懂課文用什麼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爲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

(2)護士在爲母親輸液時,兩次扎針都沒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親攔住了,還說了一些鼓勵和關愛的話,讓“我”和護士都很感動。

兩個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愛幼,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從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作爲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每次學生最發愁的就是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個個愁眉苦臉,無從下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學生,作文是剛入門的階段,無論是語言表達上還是習作素材的積累上,都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次的研修的機會,讓我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習作教學的策略。我認真設計了這一堂習作課,並進行了反思。

一、視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在上課伊開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視頻,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思路。這個視頻的播放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的驚歎,同時也要求學生認真觀看,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視頻中的哪些新鮮事物時,學生也瞭解到了未來的食物與現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說的效果

當要求學生們說說自己要寫的事物的特點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點,功能說出來。但也有同學完成得不夠好。原因可能是對於未來的概念還模糊。

三、範文的引路引領學生易於動筆。

在教學中,我故意用紅色筆描紅了神奇的筆和未來房子“特性”;藍色筆描了“未來的的筆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讓學生再次明白了習作的方法以及路徑。

四、通過修改,再次點撥本次習作的重點。

我讓學生大約運用了205分鐘的時間進行習作,沒有一位學生能寫完。這一節課我主要是讓該瞭解未來事物的“特性”和“便利”兩點進行交流與修改。目的就是幫助習作上尚有困難的學生再次明確本次習作的重點,也讓同學們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習作。這堂課雖然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還是有不少的遺憾,還有學生沒有明白未來的事物爲何物。我可以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上,讓學生先默讀,再指名讀,然後再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這樣學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習作的要求。相信不斷地探索,交流我們的習作教學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上了《鳥語》這一課,我體會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交流中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引起他們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

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此時藉助多媒體設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在情景中聯繫文本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鳥語》一課還關注了文本意蘊的人文素材。較強地體現在想象說話訓練中,那是閱讀對話的延伸,是一種處於更高層次和更廣闊視野中更自由的對話,體現了在人文精神的關懷下,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等能力整體協調的發展。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有機結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課教學以學生爲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語言文字品味中與人文教育有機整合,抓住文本內容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感悟人文內涵。從“勤勞刻苦”、“預報喜訊”、“聲聲催促”、“倍感親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過蘊涵在文字裏的豐富內涵,去觸摸作者樸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鳥結爲“知音”、愛鳥、護鳥,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感化、吸收,直至內化,最後指導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搭石》全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傳統美德如“搭石”一般於默默無聞中凸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學生閱讀能力只有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鍛鍊與提高。”結合本課教材特點,我在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爲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倡導個性閱讀,珍視獨特體驗。以“美”作爲這篇課文的主線,貫穿課堂始終。

(一)以“尋找美”統領全文

這篇課文文字並不艱深,但其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請細細地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文中的那些詞句讓你感受到美呢?”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透過文字直抵內心的引子。學生潛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個性的閱讀體驗。學生帶着任務讀課文,讀書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爲切入點,帶着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學生每尋到一處美,教師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二)、以“欣賞美”感知全文

學生在體驗訴說這些美的畫面時,腦際其實已經生成了豐富的人物形象,此時,老師適時地指導朗讀,力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強化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

讀書是師生,尤其是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學生對“搭石”有了一定的瞭解感悟後,再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其感悟體會“搭石”的美,欣賞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課本對話的目的。

心靈美、友善美、自然美、團結美、善良美、奉獻美......

美是永恆的主題,學生們自讀、自悟,在尋找美,欣賞美的同時,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諧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三)以“發現美”延伸課文

美無處不在,就連搭石這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小事中哪裏也可以找到美?使學生的情感又進一步得到昇華。

四年級上冊語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 , 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 , 李 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着生命危險 , 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這裏爲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纔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爲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爲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時我主要努力是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爲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大詩人李白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彷彿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正是因爲學生已感受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感受到分別時的惆悵,才能深情地吟誦。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這節課的.教學亮點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師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放手讓學生說看到的畫面。這樣,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即:給了學生打亂順序理解詩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第四步: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最後的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讀出了離別的傷感和心境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尊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以誠待人”。課文主要講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上課前,鑽研了教材,覺得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弄懂什麼是尊嚴,體會什麼纔是真正的尊嚴,學習通過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表現人物品質。因此,在設計第一課時時,就着重抓住了這兩點。

教學設計一開始,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簡單地告知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曾經和一羣逃難者來到一個小鎮上。年輕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疲憊不堪,此時,他是多麼希望能夠美美地吃上一頓飽飯啊!可是,當傑克遜大叔遞給他食物時,年輕人卻堅持先勞動再吃飯。二十年後,這個年輕人住進了豪華的別墅,擁有讓所有美國人乃至全世界都爲之羨慕的`財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用課文開頭和結尾的內容描述主要內容,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目睹並感受逃難人的境況,爲學習奠定情感基調。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很快就進入課文的學習。

接着,我試着用一種全新的方法檢查預習作業。之前的教學中,我試着讓學生自讀課文後,再檢查,但這次,一上課,我就馬上出示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認讀情況。我還試着用“故事《尊嚴》發生在(),主要人物是()和()。課文主要敘述了()的事。”因爲這篇課文相對比較簡單,故事情節也容易理解。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有利於促進學生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中年級的重點訓練目標,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探究錢,讓學生回顧全文主要內容,同時也鍛鍊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回顧文章內容後,我試着聚焦“逃難者”,通過其他逃難者“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和年輕人“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兩者外貌描寫的學習,初步感知年輕人的與衆不同,同時也試着提示學生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可以刻畫出人物品質,爲深入瞭解人物形象作鋪墊。但這個環節,我花費的時間過多,而過多注重語言的本身,對語言形式,和運用方面沒有做過多的引領和點撥,也是處理不當的一個方面。

最後,整堂課的重點就落在了年輕人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上。對話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我能抓住“不能”“不能不”等關鍵詞,體會雙重否定是更加強調的語氣,兩個“不”和感嘆句包含的豐富的情感。教學過程中,還穿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男女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努力使學生讀得精彩,說得有情。這是學生情感與語言交融,共生的結果。學生的情感是根植於品讀、辨析、體驗、表達的基礎上的,是層層深入的。課堂上專注投入地讀,積極得體地說,由此讀出獨特體驗,悟到讀書方法,牢牢抓住培養語文能力這條主線。

課上下來,卻感覺簡單的內容被複雜化了,而沒有體現“輕負高質”。聽課下來,給的建議是:(1)課堂內容比較簡單,能不能把兩課時壓縮在一課時,另一課時用於提升。(2)在年輕人和其他逃難人作比較時,是否可以點撥“爲什麼作者在寫年輕人時還要寫其他的逃難人呢?”(3)上課不要注重內容,而可以從提高學生寫作方面做功夫。

小結:以後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還得注重細節,注重效率。不要爲了教而教,而應讓學生學有所得,習得方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此單元課文圍繞“生命”展開的,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生命的思考,而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開篇之作,重在讓學生理解感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有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並自主發現、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針對我本堂課的教學在以下幾點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針對本篇課文的特點,我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語句時,應多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應引導學生注意傾聽,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許是由於本堂課的教學任務重多,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而這恰恰是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過程忽視了朗讀的指導,換言之,引導學生朗讀的.太少。這篇課文應在朗讀中體會感情,在朗讀中深化感受,應引導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反覆品讀語句體會感情。

最後還有一些小的問題與失誤,比如讓學生讀得太少,齊讀的地方過多;在理解和感受含義深刻句子的這一環節,教師的分析太多,留給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太少;讀課文時出現口誤,有幾次把“悄然”()除此之外,在最後深化主題環節還出現了一個小的失誤,最後一個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視頻,由於電腦出現了故障沒能放出來,這成爲我本堂課最大的遺憾。不過,在正堂教學中我也精心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適當加入音樂,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閉上眼睛做動作,身臨其境來體會句子所蘊含的深刻情感,直觀而映象深刻;在對句子進行深入分析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後兩個句子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這樣由教師引導過渡到由學生自悟,無形中就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爲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生命橋》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顫的故事,一羣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以求生存。一遍讀下來,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時所表現出來的合作和獻身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故事中讓人感動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備課時,我想到如此多的感動我的學生不可能無動於衷,於是我決定把主動權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找、體會、感悟。

在執教後,根據新課標和語文課程的特點,我問自己以下幾點在課堂中是否得以體現。

1、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我首先問自己是否轉變了角色,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在讀的訓練上,比較到位。以讀促悟,朗讀貫穿始終。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朗讀,有指名朗讀,集體朗讀,還有配樂朗讀。接着是重點讀自己最感動的部分,邊讀邊自己體會,然後指名朗讀,談自己感受。

 2、教學過程是否達到了使學生感悟、體驗、實踐和建構的過程。

這節課我通過“聽讀想象畫面——自讀感悟精神——品讀昇華情感”這些環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把文字變成畫面”例如所設計的想象訓練:

A、假如讓那“幾分鐘”延長,再多些時間讓這些羚羊話別,他們分別會說些什麼呢?

B、試跳成功以後,當年輕羚羊到達彼岸,看着一望無底的深淵,它會想些什麼呢?

這樣,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他們彷彿就看見羚羊的生離死別,彷彿看見那依依話別的'場面。學生讀到深處,理解到深處,自然就有說不盡的想法,這等於又把“畫面還原成文字”。在此基礎上,指導他們對重點句進行品讀,對學生的體驗也十分尊重。學生在相互討論過程中加深自己的體驗,我總是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自己的觀點,並充分挖掘他們的個性感受。

3、是否是一個開放的、生成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

語文的學習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本節課我不是把學生封閉在課堂裏和課本中,而是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雖然,現在提倡學生自己動手獲取信息,但事實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還是有限,課前我從網上找了其他動物及人物的資料,例20xx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之一位李劍英,介紹其事蹟,《生命橋》的原文《斑羚飛渡》中有關作者心理的描寫。這樣用課外資料補充教材,引導學生延伸閱讀,一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主動參與閱讀;二來滿足水平不等的學生的不同需要,讓悲壯的生命之歌繼續唱響。

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生命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課堂孩子們的感悟還不夠深刻,因此在一些時候不夠嚴肅,這時候如果我能創設情境,以情感染孩子,則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我應該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要善於捕捉和放大學生的有效生成。執教中,爲了預設好的教學環節,爲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有時總是在學生說出了自己想聽到的、或者聽到了自己意想中的回答,我就已經滿足了,學生意猶未盡的表述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說教師要懷着一顆包容的心,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才能感受學生精彩的發言。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語文園地的教學要以生活爲主線,讓學生充分的感知、體驗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學的過程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現出一定的封閉性。如何在語文園地的教學過程中,實現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如何開發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動,實現教學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實現教學時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評價,實現教學評價生活化。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的。

下面我以習作爲例。習作要求是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裏的景物,或者別處的景物,還可以寫寫發生在校園裏的難忘的事。我們就先來選擇寫寫我們朝夕相處的校園。

可以先帶學生到校園裏走一走,選定自己喜歡的一處地方駐足觀察、思考,完成片斷練習(但是因爲本週天氣原因,我沒有帶孩子們去校園裏轉轉)。片斷內容可以是細緻地景物描寫,也可以寫寫發生在此地的一件事情。

然後,全班評改。評改要求:景物描寫的過程中,是否抓住了主要景物來描寫,是否選擇了恰當的描寫方法(描寫方法已在語文園地一“我的發現”一欄中有體驗、有訓練);事件記敘的過程中,是否與此地的`景物、環境有所聯繫。

最後,讓學生選擇經典的片斷再次遊覽校園,列出遊覽的先後順序,加上開頭和結尾,將精彩片斷連成篇。

這樣的習作指導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學時以過程性評價或形成性評價爲主,以終結性評價爲輔。我認爲,在開放的作文活動中,有利於學生喚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寫我心”。只有這樣,學生纔會用真實的筆觸表現生活,表現自我。以生活爲主線,要善於捕捉學生生活的資源,把學生生活中的資源,作爲張揚學生個性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養成學生樂於探究和勇於實踐的精神,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個性品質。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前幾天,引導學生學習《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

學生默讀完這個故事後,都知道這個成語現在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你怎樣評價那個學步的年輕人呢?”我笑着問他們。

學生們聽我這樣問,都大笑起來,說那個學步的人很傻,很笨。

“看來,你們現在都是用同一種眼光看人。請你再讀讀這個故事,看看那個學步的人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

孩子們聽完我的.話,趕緊低頭,又認真地讀了起來。沒過多久,就有好幾只小手舉起來了。

陳粵擘說:“他一連學了幾個月,說明他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你們贊同陳粵擘的觀點嗎?”

他們還在笑,也不回答,但不停地點着頭。不用說,他們心裏是贊同的。

張嘉鑫站起來,小聲說:“他整天呆在邯鄲的大街上,看人家走路,邊看邊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還跟在後面模仿。我覺得他一點都不怕苦。”

“對呀,張嘉鑫沒有說錯,我們鼓掌表揚他吧!”

一陣熱烈的掌聲爲張嘉鑫響起,他可愛的圓臉上又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我看到陳思敏的手一直舉着,就叫她:“好,陳思敏,你來講講吧!”

“我覺得那個學步的人在追求完美。”

“你們同意陳思敏的評價嗎?”

“同意!”

“我們班的同學多會發現啊,你看,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別人,就能發現別人身上有許多閃光點,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以後,請大家別用一種眼光看人。”

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斷定他們是能夠接受我的這番話的。

下課後,有幾個學生擠到講臺前,還要跟我說學步的人“百學不厭”“能夠不斷地調整自己”“有毅力”……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想,學生們應該有所收穫:懂得在以後的生活中,多發現別人的優點,不用同一種眼光看人。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我將電子書包引入課堂,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實現有效互動,完成《趵突泉》一課的學習。

“嫵媚”一詞是文中的重點詞語,但是它的意思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利用電子書包,在學困點推送微視頻,並設計配套的習題檢測,通過即時的數據反饋,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在文本閱讀時,我首先利用投票的`功能讓學生感受同樣是描寫大泉,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表達,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多樣性;其次通過不同媒體形式展現“冒冒冒”,給了學生文本初讀後更多的選擇性,從文本閱讀→聽泉水聲音再讀課文→觀看視頻→ 再讀課文,感受大泉生命力,從而體會“冒冒冒”運用的精妙。將文本閱讀帶入情境閱讀,幫助學生理解大泉的特點。深入感受文本的精彩。最後,在閱讀小泉段落時,利用圖文結合的方法,通過在平板電腦上畫小泉氣泡形態,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受小泉的可愛、有趣。同時體會作者細緻觀察、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在拓展練筆時,將本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通過拍照上傳到班級作品庫,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的機會,生生互評,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課後,推送關於趵突泉的資源包,讓學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將課上和課下聯繫起來,實現多維度學習,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平板電腦,電子書包的使用還不太熟練,操作時間佔用了部分課堂時間;在拓展練筆時,對學情掌握不夠,留給練筆的時間過少,導致課堂超時。除此之外,在課堂評價上,教師語言可以再精練一些、讓評價語更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不斷地完善,不斷地進步,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祁黃羊》這篇課文,敘寫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爲了國家的利益,不計私人恩怨,不避個人親仇,兩次爲國舉薦賢才的故事,表現了祁黃羊出以公心、正直無私的高尚品質。本篇課文的故事情節簡單,人物的形象鮮明。全文緊緊圍繞“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展開的。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感受祁黃羊是一個一心爲國,做事公正的人。

課文中“祁黃羊舉薦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爲一個線索貫穿全文。故事正是緊緊圍繞“舉薦人才”展開。在學生理清文章層次,瞭解文章內容之後,重點創設了情境對話,來加深對人物崇高思想的理解。如:解狐和祈午聽到祈黃羊舉薦他時,會怎麼想,怎麼做?祈黃羊的親朋好友及嫉恨祁黃羊的人又會怎樣想?在站在人物的角度進行思考之後,再寫一寫,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十分容易了。

另外,祁黃羊的人物形象除了從祁黃羊的舉薦理由中可以感受到,還從他的神態中也有所領悟。例如:在舉薦人才的時候,兩個“想了想”“鄭重”,都可以讓人感受到他對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是唯纔是舉的。

預設是完整的,但在進行這一課的學習中,存在了許多的遺憾:1.爲了體現課堂的真實,導學案沒有前置,再加上這節課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較多,孩子們在課堂上去書寫,造成了時間安排的不當,導致拖堂。2.在孩子們書寫的`過程中,情感、氣氛突然降至冰點,語文課缺乏了語文味,好像做閱讀題似的。

如果再上此課,首先要將導學案前置,然後隨着課堂的需要來靈活使用,不能硬套四個環節;要讓學生理解清楚“一心爲公”的意思,怎樣愛國,要量力而行,可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談起,“三愛三節”是愛國的表現,好好學習是愛國的表現,愛護、保護環境也是愛國的表現……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作者回憶祖母十分喜愛荷葉,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着一缸荷花,荷葉長大了,卻把荷葉剪下送給別人的孩子治瘡的事。課文讚美了祖母那種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祖母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耐人尋味,因而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文本上,教學時按照初讀——研讀——熟讀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體會祖母對荷花的喜愛之情,但當有人需要荷葉治病時,祖母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荷葉,感受祖母的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根據我們學校導學稿的模式,教學“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環節時,我採用“化難爲易”的方法,設計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將難解決的問題一步步分解。

我先讓學生找首尾呼應的句子,並告訴他們首尾呼應的句子獨立成段,然後設計的一個問題是“作者回憶了祖母的幾件事?”。這樣步步分解,學生就會不太費力地將課文分爲三段或四段。

在此環節,我還點撥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要學會運用“睹物思人”、“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爲了達到學以致用,在檢測鞏固中,我讓學生用此方法設計一個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學生思慮片刻,便刷刷地動起筆來。而後,又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睹物思人”的往事來。這不僅化解了分段的難度,也訓練了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細讀課文、理解內容。”環節,我緊緊圍繞課後題設計問題,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然後讓學生反覆讀,細細品味這些描寫祖母動作、語言的文字,並說出自己的體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由感性上升爲理性,從而體會出祖母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尚品質。

當談到本節課的收穫時,學生七嘴八舌,不僅收穫了荷葉的妙用(泡茶、治瘡),更收穫了一份人間大愛(爲人善良、關愛他人的高貴品質)。孩子們決心做一個像祖母一樣爲人善良、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的人,甘願將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教學,不僅僅要教學生學會學習,還要教學生學會生活。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作文教學,想讓學生張口說話,需要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課中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鬆、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真正的解決學生作文中“無話可說”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麼在設計這堂課時,我採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和適合場景的'音樂,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習作成爲學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臺。

在教學中,老師講的很少,學生說的也少,主要是用課件展示學生很熟悉的場景的圖片,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回憶與媽媽之間的點點滴滴,然後挑出最令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情來寫一寫。

在學生寫作時,重點幫助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當他們思路阻塞時,幫他們疏通思路,啓發、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他們遣詞造句方面多加引導,使他們的作文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容易忽視。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課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環節。本來在設計教學時,我還設計了組內評議修改、集體修改等多種方式,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質量。但根據學生寫作的速度,所以我採取的是學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當然每一堂課都會有遺憾,在教學之前,我就想着這樣的課要用擴音器,但後來沒有用。結果在上課時我感覺講話很吃力,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聲音也出不來,使得集體評議這個環節省掉了。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課堂永遠是生動的,只要用心,每一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自己今後在課堂教學方面會多多研究,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課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