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感染力極強的文章。全文以“美麗”爲線索,向我們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 “美麗”,這種美麗既來源於她端莊的容顏,也來源於她用生命和信念換來的“鐳元素的淡藍色熒光”,更來源於她獻身科學,不惜用生命作代價所追求的人生之美,以及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這篇課文跨度大,內容多,篇幅較長。尤其在材料運用上與同類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課上完了,感覺以下幾個地方自己還比較滿意:

一、目標清晰,重點明確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科學精神”,本課的重點是讀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含義。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我以“美麗”爲主線,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她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偉大的人格魅力。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 最後再聯繫全篇探討課題的內涵,懂得這種美麗不僅跨越百年,而是一種永恆的美麗。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二、滲透學法,深度思考

這節課在學法上,着力點在於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結合課文,我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句子中所蘊含的人物品質。例如,學生彙報的第一個比喻句,理解起來有點難度,開始學生說的全不對,後來我讓他們聯繫上下文體會尋藤問根到底指的是什麼?從上文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鐳。再比如描寫居里夫人成就的那個排比句,如果單純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計量單位、什麼是科學定律,什麼是里程碑”,學生肯定說不出來,於是我採用讓學生介紹背景資料的方法,再通過引讀加深,這個句子的真正含義就迎刃而解了。

三、刪繁就簡,開放課堂

對於這樣一篇長課文,要像以前一樣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顯然一節課完不成教學任務。於是,就得捨棄。這一課描寫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過導課一帶而過,描寫居里夫婦對話那部分因爲不是重點,也沒涉及,檢查朗讀全文也不現實,所以,只能刪繁就簡,抓住幾個比較重點的句子進行指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居里夫人的講話,談自己的人生觀;面對居里夫人的成果,說說自己的看法等,來開放課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課堂上有許多生成的東西。

四、吃透教材, 點撥到位,。因爲課前我對教材內容瞭然於胸,對居里夫人的“美麗”有了深刻透徹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發言能及時進行總結與點撥。最後引發對主題“美麗”的提升,使學生對課題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從而突破重難點。

但整個教學過程,也有許多地方讓我感到很遺憾。

1、內容容量過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態。所以沒有給學生留更多時間閱讀、思考、表達。

儘管一再告誡自己課堂節奏應該按着學生課堂的發展韻律來把握,可是一到上公開課的時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課堂上感覺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了。有許多同學想說,想讀,但因爲怕時間不夠,沒給他們機會。爲此,我覺得如何創建一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課堂,是我們教師目前確實值得深思的問題。

2、這節課雖說在自主學習時,學生有在書上寫批註的,但那批註還不夠深入。從學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邊想一邊說。平時也存在這種情況,讓學生預習時,學生總是應付,在書上簡單批註幾句話而已,大部分學生都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我想閱讀教學如何無痕地做好“讀”與“寫”的鏈接,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於總擔心時間不夠用,所以對課堂還不敢大膽的放開,整個課堂,教師還是引的太多。

4、 面向全體,做得不夠。這節課雖然大部分學生都發言了,但對於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關注的還不夠。

總之,對於語文教學,什麼樣的模式符合課改,什麼樣的模式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我一直都感到很迷茫。就這節課而言,肯定還存在着許多我沒有發現的問題,也一定存在指導不到位、設計不合理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我一定虛心接受!謝謝大家!

(2)《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與很多同類型的文章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抓住“美麗”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簡單的一點就是能超越天生美麗的容貌,而爲人類作出偉大的貢獻,實現自己最高層次的人生價值。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將“美麗”作爲本課的切入點,以“美麗”帶動學生縱觀全文,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畫句子、寫感受,從多個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抓住了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從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爲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敬重像居里夫人這樣獻身科學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我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在課堂上一步步實現,可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在即將結束時,一個學習缺乏熱情的學生竟發出疑問:“老師,您能告訴我,鐳能幹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竊竊私語,教室裏一陣騷動。但是,學生對鐳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爲了不耽誤學生的時間,我建議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以便更全面地瞭解鐳的作用。可這個學生挺執拗,下課時又跑過來詢問這個問題。雖然我對鐳不能說了如指掌,但略知一二,可能得益於平時喜歡讀書吧,只好盡我所知:“鐳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它適用於工業、醫療和科研方面。在醫療方面主要用於治療癌症……”

後來,我又查閱了資料,把鐳的相關知識出示在大屏幕上:鐳是現代核工業興起前最重要的放射性物質,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和科研領域;把鐳鹽和硫化鋅熒光粉混勻,可製成永久性發光粉。到1975年爲止,全世界共生產了約4千克鐳,其中85%用於醫療,10%用來製造發光粉。鐳是劇毒物質。一般人最熟悉的放射線無疑是X射線。由電療機產生的X射線只是放射療法中使用的'射線之一,其他用來治療癌症的射線由鈷、碘、鐳之類的放射性元素產生。由此可知,有不同的方式把放射線射向癌組織。鈷由一臺特殊的機器發射到人體內。放射性碘以“彈丸”或“導線”的形式植入人體,一天二十四小時連續轟擊癌細胞,放射性碘也可以直接注入血液,隨血流到人體各部分,集中於特別需要碘的細胞內,如甲狀腺細胞,因此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有效物質。婦科癌症通常用鐳來治療,近來更常用放射性鈣。

如果把這些資料巧妙地使用在課堂上,讓學生認識到鐳對人類的貢獻,不是更能體會出居里夫人的“美麗”嗎?

反思這次課堂教學,缺乏高瞻遠矚的眼光,備課時沒有預知學生的“未知”。沒有設計“彈性區間”,爲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對過程多作假設,使預設更有寬度、厚度、深度和廣度,在橫向,縱向相結合的預約中追求課堂教學的精彩。

(3)《跨越百年的美麗》講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鐳的偉大的科學發現的過程,表現了她獻身科學、爲人類造福、視名利如糞土的偉大人格魅力。文章字裏行間含着作者對居里夫人的滿腔讚譽、欽佩之情。我在備課時想力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上完課後,第一感覺就是沒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儘管對這班學生知之甚深,這種情況也在預料中,但這麼沉悶還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語言激勵、啓發,但是感覺孩子們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輕鬆的狀態面對課堂生活,真是沒話說。

這一節課的教學中自己感覺還算滿意的是儘管學生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情感,但是從他們的眼神裏我感受到課堂內爲他們展示的居里夫人偉大的人格美麗還是征服了他們的心。如果在課堂上再多給一點具體的引導,再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從容地思考,從容地表達就更好了。很多習慣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課堂學習中慢慢滲透的。還有一個課堂上的臨時發揮覺得處理得較好。因爲考慮時間的問題,出示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沒有主動去提問分析,而是讓學生自己默讀這段話,看看自己有什麼疑問?果然孩子們提出了文章的核心問題:“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原的追求,使瑪麗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人生意義的發現是什麼?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思維開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給他們時間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會綻放。其實只要順着學生的這個問題讓他們回到文中去細讀課文答案就會自然出來。課堂上給孩子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訓練。

一節課總是有很多的遺憾,盡力而爲,往理想裏走,望美好裏去。和學生共同享受課堂生活的樂趣應是我們教研活動的追求所在。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我覺得這一課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特殊的故事。之所以說它是個特殊的故事,是因爲它是以一個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的形式出現。大故事是一位少年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巧勸吳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件事,小故事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那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怎麼處理這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呢?我想,首先這兩個故事是相對獨立的。第一、小故事可以從大故事中脫離而成爲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故事也可以略寫小故事而不失其完整性。第二、小故事有其特定的寓意“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伏在身後的禍患”,大故事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直勸不如巧勸”。其次這兩個故事的教學是相互關聯的,教學小故事是進一步教學大故事的前提條件,教學大故事是教學小故事的必然歸宿。由此,可以看出,小故事的'教學是大故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又不能脫離大故事的教學單獨進行,必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才行。

在教學中,我從小故事突破,通過這樣三個問題串起全課:1、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麼,身後隱伏的禍患是什麼?吳國明白了什麼?2、爲什麼大臣們都沒能勸住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做到了?少年的勸妙在哪?3、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課的教學,我更注重課改理念的貫穿和呈現,更注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如:蒐集資料、初讀、質疑、解疑、朗讀、感悟。讓他們自己去找、讀、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且小組合作貫穿課堂始終,共三次,分別是資料交流——重點討論——合作朗讀,這三次由淺入深地讓學生參與教學並循序漸進體會詩歌中心。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輕鬆而巧妙地實現教學目標。

詩歌是以形象、精煉、富有感情爲基本特徵的,好的詩還有一種意境美。《囚歌》包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現爲優美,而是表現爲壯美,一種使人回暢蕩氣的悲壯之美,一種使人肅然起敬的共產主義精神美。雖然在教學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單列一項進行講解,但我的確想把這種美很好地體現出來。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這首抒情詩教得有情。爲此,教師必須“進入角色”。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學生;使他們體會到《囚歌》的情感美。我還要求自己,儘量使自己的語言精煉、形象,充滿激情,以此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會《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話,在《囚歌》的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審美教育。

本詩的教學,成功之處在於,小組合作學習效率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學生在多重朗讀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併爲之而感動;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他們能結合看過的影片、讀過的故事較爲準確地理解。比如學生談到了“狗”,就是叛徒。但小學生畢竟還小,他們對過去畢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們對詩歌,特別是抒情的認識一般還停留在感性的階段,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總體而言,基本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近日,學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課例大教研”活動。我們五年級組的課題是《凡卡》。《凡卡》是第六單元是“外國名篇名著”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凡卡》一文敘述了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九歲的凡卡在聖誕節的前夜趁老闆、老闆娘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去。課文的結尾以凡卡做夢的形式反襯了凡卡的悲慘遭遇,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激起了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瞭解背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交流蒐集到的資料,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檢查預習。

三、品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悲慘。

讓學生通過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可憐,結合捱打時的動作--“揪、拖、揍、戳”、“拿楦頭”、老闆娘“撈起青魚”;等動作,體會他們對9歲的小凡卡肆意隨便地毆打,毫無人性地對待。讓學生體會凡卡多麼可憐!然後通過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走進凡卡的內心,理解凡卡的可憐,感受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理解凡卡的捱餓、誰不好覺,讓學生感受9歲的凡卡在老闆的家裏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凡卡的悲慘的生活。

四、自學結尾、感受美夢難圓

凡卡的夢會實現嗎,爲什麼?讓學生交流。

美好的夢總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對比,可憐的凡卡悲慘的`命運將會繼續。教學本課後,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本篇課文的歷史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理解凡卡生活的環境。在讓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首先我讓學生們交流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的情況,讓學生了解在沙俄的統治下,俄國人民所處的悲慘狀態。這樣,我班的學生就很快地融入到了課文中,課堂效果比較好。

二、注重朗讀,體驗情感

《凡卡》這篇課文雖然較長,我對課文的重點部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樣對凡卡的痛苦生活才能體會得更深刻。比如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讀出凡卡的可憐,讀出我們對凡卡的同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着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生活雖然貧苦,但在凡卡的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讀出凡卡在鄉下的快樂。這更烘托出凡卡的可憐。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孔子游春》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遊賞,巧借河水誘導弟子的故事,表現了孔子對學生的關愛及師生之間真摯的情誼。課文把孔子帶弟子們遊賞與他對弟子的循循善誘交融在一起作爲重點進行描述,巧妙地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出春天到來時的美景,又以水爲話題,敘事明理,內涵豐富、厚重。在本次的公開教學中,我嘗試了教學此課。現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 課文描寫春景的文字,想象豐富,色彩絢麗,讀來讓人感到溫暖與陶醉。學生在自由朗讀以後,我只是問:“讀了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感覺?”學生的發言是令人滿意的。文字其實是有溫度,有色彩,有聲音,有感情,有思想的。學生說出自己對文字的感覺,然後讀出這種感覺。大自然就是人類的母親,應讀得輕柔、深情,彷彿嬰兒躺在母親的懷抱。而這樣的文字,應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我們不能忘記母親。

2.“論水”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啓發,熱情激勵,體現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如讓學生自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方面讀讀,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而在具體交流中,又引導學生緊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其中一個方面,談談讀懂了什麼?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抓住聯繫生活經驗等方法去理解文本,發展思維。引導學生在讀中比較,讀中感悟,讀中體味語言文字,讀中感悟做人要做個真君子。

3. 積累是爲了運用!運用有時是最好的感悟。所謂:看花容易繡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我在課堂拓展延伸階段,環環相扣,從“關於水的名言”,到“談論志向的古文”,到“對孔子的評價”,再到“蒐集孔子的名言讀讀”,都體現了積累是爲了運用,這個過程展示了生命與生命的立體對話,既給了學生豐厚自身精神的重要平臺,又創設了精神交流的橋樑,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統一,學生對孔子的認識逐漸豐滿起來,對孔子的情感也逐漸濃烈起來。

不足之處:

1. 時間安排欠妥。在教學中,我由於擔心學生在學習孔子論水那段話時有一定的難度,便安排了大量時間進行自學、探究、討論與點撥。學生確實也做到了深入理解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內涵,但卻因此而延誤了下一個段落的教學。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及對學生的把握不夠充分。

2. 沒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不是很多,沒能形成寬鬆、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甚至有部分學生停滯不動,完全沒有了思維。這與老師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需要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的深度不夠。孔子的精神與品行不僅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因此不是一節課就可以講解清楚的。雖然我在第一課時上已經對學生進行了介紹,在本節課上也通過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分析文中孔子與學生的言行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了解孔子,走近孔子,但是仍讓我感覺到有些膚淺。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質,纔有可能有效地影響到學生。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孔子游春》是蘇教版第十二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主要寫了孔子帶領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邊遊玩,孔子借河水來教育他的弟子們做人的道理,表達了孔子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同時也說明了孔子是一個善於教育弟子的名師。

這是一篇充滿智慧與靈性的文章,同時也是一篇對學生來講較爲深奧的文章。課文以“遊春”爲線索,一次寫了賞景,論水,言志三方面的內容,篇幅較長,根據教材的這一特點,我採用直奔重點,長文短教的方法,以課文的第二部分論水爲教學的重點,進行重點品讀感悟。併力求還原語文的本色,以朗朗的讀書聲充斥整個課堂,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讀中激情,讀中昇華,讀中內化。論水既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這一段的學習,對於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教學中我儘量放大這一自然段的人文教育功能。抓住“爲什麼說水是真君子?”這一中心,牽一髮而動全身。潛心品讀、披文入情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將文本與已有知識如:名言、警句、古詩、成語以及學過的課文結合起來,與生活積累結合起來,與入情入境的誦讀結合起來,放大學生視野。另外,水的君子風範並不侷限於文本中四點,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我適時抓住省略號巧設補白訓練,讓學生做一回孔子讚一讚心目中的水,如“有的說水在潔淨了他人的同時卻污穢了自己,可見他多麼捨己爲人!有的說滴水能穿石,可見水有恆心有毅力!還有的同學說水是特別謙虛的,有的'說它胸懷很寬廣……”孩子們的回答正好是對孔子未說完的話的補充。在贊水的同時,水的品行如汩汩甘泉流進了學生的心田。同時,在教學中,採用一唱三嘆的方式,把“真君子”的形象定格於學生的心間。有了前面的鋪墊,後面的言志水到渠成,深刻理解弟子們已經明白老師的用意,領悟了老師的教誨,人人爭做君子。

所以言志這一部分我就簡單處理。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一些孔子的言論,人們對孔子的一些評價,從更深一個層次瞭解孔子,理解他的思想,進而想以此激發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熱愛,學國學,愛中華。本節課中,我極力去引領學生品讀、賞讀課文,真正理解課文,走進課文的情感世界,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在他們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樹立爭做真君子的信念。但縱觀整節課,呈現出前鬆後緊的態勢,對課堂節奏的調控不夠合理,對教學的預設不夠充分,存在諸多的不足,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螢火蟲》是一首旋律清新、頗富兒童情趣的歌曲,全曲的一、二樂句以童謠式的歌詞,富有民歌的旋律曲調,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螢火蟲提着燈籠匆匆回家的情景。三、四樂句以變化重複的手法進行發展,旋律起伏,把兒童擔心螢火蟲的燈籠被吹滅的心情,描繪得惟妙惟肖。整首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情趣盎然。在初聽歌曲時,同學們能夠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情緒風格,活潑有趣輕快的。整首曲子的學唱並不難,但是要很好的掌握歌曲,很有韻味的演唱,是整節課的亮點,也是學生很好處理歌曲演唱的難點。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情境創設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螢火蟲的帶領下游玩音樂樂園,在樂園中學知識,學唱歌,學表演。爲了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積極性,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以學生興趣爲出發點,依據學生年齡小,表演慾強的特點,通過故事,猜謎等形式導入課堂,多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充分體驗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在孩子們學唱歌曲的環節裏,認爲有些地方沒有落到實處,雖然用了很多方法,但是關注學生不夠,旋律學習的時候並沒有循序漸進,而是匆匆的把自己的'教學設計環節一步步走下去,並沒有停下腳步來聽聽孩子的歌聲,沒有注意臨機應變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環節,以至於孩子們在處理歌曲情境時表達得不夠好,值得好好思考。以後的課應該在孩子理解了情境的基礎上及時的指導聲音,指導孩子們用正確的聲音去表現情境是我教學的當務之急。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獄中題壁這首詩,是維新變法失敗後,譚嗣同被囚禁在牢獄中留下的絕筆,學習時,感受譚嗣同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在本課教學時,體現了古詩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課間預習,課上先解詩題,彙報作者簡介,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接着指名朗讀古詩,各種形式讀詩,在讀詩時,重點強調了“儉”和“臾”的字音,在熟讀基礎上,學生彙報對詩意的理解。先同桌交流,接着指名彙報,在彙報時相機出示張儉和杜根典故,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1、對於高年級學生朗讀古詩不必花過多時間,課前預習對古詩的朗讀就要過關。

2、加大課前預習的力度,例如:對張儉、杜根典故,應在預習時就有所瞭解。

3、因爲在朗讀理解詩意上花費的.時間過多,因此在體會作者情感時,體會的不深。 今後的古詩教學還應課前加大學生的預習力度,課上在感受作者情感上下功夫。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我對《野草》這一文章,很有感觸。說實話,這篇文章我雖然是第一次教,但卻給深深地打動了我。然而,要做到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一點還是比較難的。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我學習的名師是薛髮根的簡約教學,“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簡約而不是簡單,簡約是一種境界,一種韻味,簡約背後是大氣、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這樣的課堂將會帶給學生秋天的天空一般明淨澄澈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深入”研讀文本,方能“簡出”教學。我們課本中的文章應該說是篇篇精美,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無不讓人感到它的簡約和精美,但總不可能在課堂上面面俱到,有時候,敢於取捨,簡約流暢反倒是一種大氣。

倘若沒有教者的.真誠與深刻,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課堂。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教師纔會有對文本獨特而深刻的見解,纔會獨具匠心地對文本進行取捨和加工,纔有精彩的教學過程,才能藉助文本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薛老師在對教材的解讀和重構上,往往有着自己獨到的、別出心裁的處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不斷地教學實踐,才能將教學理念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以下是我教完本節課後的一些想法: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體現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新課程理念。

2、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等趣味教學方式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應的也就減少了人的動腦質疑的隋性。

3、正如備課時所想的那樣,學生提問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盆花代表什麼?……”這個問題,本來估計學生會最後才提的,因爲那時課文內容理解比較充分,回答也就會得心應手了,沒想到學生一開始就提這個問題,真有點“不知所措”“手忙腳亂”。所以,我反思着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提問“有序”起來,大家有什麼好的方法?

4、考慮不夠充分。現在是和平時期,戰爭硝煙離現在的小學生久遠,他們無從感知,也難以理解當時的艱苦程度,無法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同中華兒女不願當亡國奴,抗戰到底的決心聯繫起來。

5、讓學生充分閱讀感知得還不夠。背後的大氣、精要、深刻、智慧都不能達到意料中的效果。教學第一步就要讓學生閱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才能爲後面的質疑、解答做鋪墊,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在讀中感,讀中疑,讀中悟呢?這就是我接下來的教學要注意研究的了。

上完課很久,我心情還無法平靜。這一次的教學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教師的導語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導語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評價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1、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在進行這一實驗之前,在課堂上不管我問什麼問題,學生都閉口不言,默不作聲。我再三啓發學生也不爲所動;可在現在的課堂上,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大膽發言,而且口齒伶俐,理解到位。同樣是一節課,爲什麼差別這麼大?我想,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利用一系列科學、規範、有效的考覈方法,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另外,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當時間倉促,來不及讓學生預習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極差,對課文的理解還是隻停留在表面,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一知半解,老師的心情也極爲糟糕。在不斷的試驗中,我發現要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須給他們充足的預習時間。這一節課,我是指導學生按照導學稿的安排一步步進行預習。在巡視中間我發現,許多學生對課文理解到位,答案准確,這比原來的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好多了。

3、教師的思想還需轉變。在自主學習的課堂,老師不可避免地犯了共性問題,總想多說多講,結果佔用了不少時間,在我的課堂也是如此,因爲講的過多,結果佔用了學生時間,整節課總感覺慌慌張張的,進行字詞檢測時,佔用了學生三分鐘的課間時間。如果,我能把握好教材,少講而讓學生多練,那麼這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應該是恰到好處的。

4、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我們強調學生自學交流,更應該注意課堂上的讀書聲。這節課,我本來安排學生在學習字詞後再次以小組爲單位分段讀課文,可還是因爲時間關係,這一環節沒有進行。因爲課文讀得的少了,也導致後面的“再讀課文,理清思路”、“細讀課文,理解內容”這兩個環節進展緩慢,因爲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這樣的效果當然不夠理想。

改進意見

1、接受各位老師建議,我們的語文精讀課的兩個課時進行大膽改進,第一課時只完成“初讀課文,解決字詞”、“再讀課文,理清層次”這兩個環節的所有內容,即先預習然後馬上進行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則集中精力完成“細讀課文,理解內容”、“品讀感悟,感情昇華”、“質疑解疑”這些環節,這樣讓每一節課更有針對性,同時也把學習任務分解開,更有利於節省時間。

2、小組考覈機制需再完善。

3、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注意走下講臺,少講甚至不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在教學本課時,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反覆朗讀感悟方法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

1、首先教師範讀引好路子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範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並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中的“之”、“其”、“爲”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3、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課文。

總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童話現實中探究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童話學生相當熟悉,都知道里面的故事情節。按老傳統講解固然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怎麼辦?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不太知的深層點的東西,學生的興趣就又來了。

簡略導入課文學習,師直接說出學習任務,這篇課文的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們就在熟悉的基礎上探究一些不太知的東西,想試一試嗎?先來探究小女孩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擦燃一根根火柴的?在交流朗讀中初步體會當時社會的無情,不合理。沒有人來關心小女孩,沒有人來同情她,小女孩只有擦燃一根又一根火柴在幻想裏、在童話裏找到自己的溫暖、快樂、幸福的生活。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出現的幻想可以前後顛倒嗎?這一探究弄清了童話故事的發展順序。多麼美好的童話啊,可現實中呢?小女孩死了,死在大年夜裏,依然沒有人同情她,多麼可憐啊!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啊?!學生異常激動氣憤,冷漠、無情、不公平、不合理一個個詞從他們純真的心裏說出,這一個個詞直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小女孩,小女孩回到我們身邊吧,我們會給你幸福和快樂的。鏈接詩歌《你別問,這是爲什麼》,朗讀談體會,你會怎樣對待小女孩?

一顆純真的心靈觸摸着純真的童話,認識那個社會不合理,更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激發學生美好的心靈,關心別人,幫助別人。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文言文中的寓言蘊涵深厚,往往是以一生動淺顯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前面的誦讀古文、理解意思、想象情境時十分的熱鬧,而一問起“你領悟到什麼道理”,立刻就靜下來、啞下來。這說明,對寓意的理解不僅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更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對於課文,我做了一下反思:

一、讀通,整體感悟文章大意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由此,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在質疑之後合作解決質疑,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彙報合作成果的過程中

二、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結合課後註釋弄懂字、詞、句的意思,並通過獨立說、同桌互說等形式予以落實,待別是對課文的“之”、“其”、“爲”三個詞出現一詞多義現象,應引導學生在逐字精讀的基礎上,通過進行比較歸納,弄清他們的不同意思,總結出它們在用法上的規律。

三、熟讀成誦感悟道理

在學生熟讀成誦、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啓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課文。

總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既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組的合作學習。這樣既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規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本學期第四單元都是外國名著,期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是最爲了解的,因爲安徒生的童話學生從小就開始讀,但是對於另一篇短篇小說《凡卡》學生還是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在教學之初我沒有讓學生先講述預習後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是先通過一個《凡卡》的動畫引入,把課文中繁瑣的人物事件簡化成學生最感興趣的動畫片,直接感悟到主要內容,另外在動畫之後也沒有按照往常習慣的去切入課文內容講授,而是列出一張人物名字及身份的歸納式名片,其目的也是由於課文內容較長,裏面涉及的人物較多,而外國人的名字又都很長,學生讀起來很費勁,甚至於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在授課前設計了一張這樣的遊戲名片,讓學生把小說中的人物及身份先弄清楚,這樣對於學生再去理解課文中要體現的人物特徵就更容易了。而學生也再找人物身份名字的同時等於再次把課文瀏覽了一遍,也就解決了課上讀課文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另外,在弄清課文內容後,我採用的換位思考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凡卡,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會想什麼?會怎麼做?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想要逃走,有的說想要找媽媽,可是後來經過大家探討,根據當時的背景,這些都是不可行的,很自然的總結了凡卡命運的.悲慘,學生感嘆凡卡命運的同時,我藉機佈置了凡卡故事的續寫,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凡卡的命運一個可能的結局,雖然沒有限制字數,但是學生們很積極的完成了續寫,因爲與其說是作業練筆,不如說是學生爲自己喜歡的故事編結局,他們獲得了主動權,怎麼會不樂在其中呢。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1)《藏戲》這篇課文主要爲我們介紹了藏戲的來歷以及藏戲的三個特點。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這篇課文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是以介紹民風民俗爲主題的單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語言豐富多彩、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因爲本文在語言上的這一特點,而且,藏戲對我們師生而言是一種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將它上成了精讀課文,我想這樣的“略讀”文章“精度化”,也是值得的。

因而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是花了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爲這篇課文中優美的詞句較多,同時在說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爲了讓孩子真正有所收穫,我覺得保證教學時間是一個必要條件。本課條理清晰,內容比較易懂,但距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可以說是從未接觸過,並且本課有些詞語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稱謂,所以,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瞭解藏戲是本課的重點。

在處理生字詞時,除了將帶有拼音的生字出示外,還將一些藏族特有的稱謂出示,並教學生讀準理解,爲他們讀通課文打下基礎。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理解“鼻祖”“不一而足”等詞語,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對課文有了大體的印象。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不至於課文學完了,卻讀不準生字,讀不通課文。

課文是按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來寫,內容清楚,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藝術特色”兩方面來介紹的。從文采上來看,“藏戲的形成”這一塊內容是比較突出的,我將體驗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重點學習這部分,體會唐東傑布爲民造福開創藏戲的艱苦經歷。學生從課文的4——7自然段讀懂了藏戲是怎樣形成的,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首先,總體感覺,這次“聽課月”展示得不算特別成功,自我感覺也不是特別良好。原因諸多。個人素質方面,有待提高。首先是備課環節上考慮的不夠成熟,預設的課堂程序和實際的教學過程存在差距。再者是課堂語言缺少一步到位感。靜心自對,思過學賢,學以致用,儘快提升素質是當務之急。其次,在高年級小組評課上,聽兩位領導的評述我在深深思索、反思我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感受到我在教學高年級略讀課文時要把握住幾個點:一是整體把握課文的體系,以文章前面的導學思考題入手,將問題簡化突破重難點即可,不能放不下學生,扶的過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類課文的字詞關應一帶而過,不可過細,將精力放在理清條理上,感悟語言,體悟表達方法上。二是要學會及時捨得,把多餘的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捨去,去粗留精,爲迴歸課文整體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節省教學時間,以利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寫作方法並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其三,學會盡快從線狀教學過渡到塊狀教學,從繁瑣的閱讀指導分析中解脫出來,以幫扶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爲鍛鍊學生學文能力而服務,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其四,課前精心備課,深入鑽研教材,既備文本,又要備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課堂。

(2)《藏戲》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是介紹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我感覺學生在學這篇文章內容時,應該非常感興趣。課前我認真備課,明確教學目標。《藏戲》一文的教學目標爲:1、讀讀記記有關詞語。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因爲這篇文章極具民族特色,所以我課前也作了一些準備,指導學生蒐集相關的資料沒。採用了富感染力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情境,學生深受感染,然後請學生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關藏戲的材料。接下來學生便帶着濃濃的興趣走進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會了相關詞語。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質疑,然後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最後賞析文章,讀一讀,談一談感受,學生對此環節談得感受比較深刻,並對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藏戲的特點這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寫藏戲中的面具的,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觀念,讓他們領略到藏戲的獨特魅力,在充分地讀這部分的基礎上,輕鬆理解了這部分內容。

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師對知識拓展的還不夠,應藉此向學生多介紹一些我國不同地方的戲種、特點,從中感悟祖國文化的燦爛和魅力,沒還有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後的課堂中逐步完善。

(3)這篇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爲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三個反問句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然後簡略地說明藏戲的特色。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讀完課文,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戲藝人。他們的演出是純粹的,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有的只是觀衆,只是悠哉遊哉的一份隨意!難怪,藏戲可以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靠的就是藏戲藝人的那種精神,娛樂觀衆的無私精神!他們不計名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表演着!

本課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詞以外,文章通俗易懂。於是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1、能饒有興趣地流利朗讀課文。2、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3.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描述和準確地說明方法。4、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我也設計得非常簡單:1、朗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勾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多讀幾遍,嘗試着理解。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介紹藏戲形成的自然段,然後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3、藏戲有哪幾個特點,你從哪裏知道的?反覆朗讀具體描寫藏戲特點的自然段,讀出你的感情!你想對藏戲藝人們說些什麼?請寫下來。4、比較本文和《北京的春節》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我用一個課時,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教學的時候採取的是學生先分組自學然後交流討論的方式。這課的教學我的感覺是比較粗糙,有點“大刀闊斧”味道。但是我感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踊躍,學習的興趣比較高。

這課的教學中我只是引導孩子們去品讀了課文開篇的三個反問的句子,這三個反問句也是一組排比句,用了反問了形式,強調了藏戲的突出特點,有點扣人心絃,因此,我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課文的表達順序和《北京的春節》完全不一樣,孩子們在交流彙報的時候都有自己的見解。

教完這課,我的感覺比較輕鬆,但是卻有些心虛,學生從這課的學習中到底收穫了什麼?收穫了多少我實在是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