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結合課文體會詞義;正確、規範地書寫生字。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生字詞,並初步感受到課文描繪的美景。

對策:給予充分的閱讀時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學習中,我們曾去過雲霧變幻無常、令人飄飄欲仙的廬山,到過充滿陽光的拉薩,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又將來到風景秀麗的九寨溝。

板書課題,並指導讀好課題,學寫“寨”。

二、初步感受九寨溝的美景

1、你想去瀏覽九寨溝,去感受九寨溝的美景嗎?打開老師爲你們準備的網站,你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圖片,看一看,談一談你的感受。

(學生瀏覽,同桌交流觀看圖片的感受。時間5分鐘)

2、看了圖片,你有什麼想法,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一下。

(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可以講感受、也可以提問題)

三、初讀課文、掌握字詞

1、 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2、、 出示生字詞,檢查效果。

3、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長句子。

四、調查興趣,自主選擇

1、 再讀課文,說說你想先去哪裏玩一玩?

2、 引導學生再讀讀重點段。

五、作業

1、 描紅

2、 抄寫生字詞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2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1、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管道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本班有29 名學生,其中男生17 人,女生 12人。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部分學生基礎不紮實,閱讀理解能力偏差。

3.教學內容分析

《管道》記敘好朋友柏波羅和布魯諾在能提水掙錢後,布魯諾安於現狀,並享受生活,而柏波羅寧可少掙錢,也要實現鋪管道的夢想。管道鋪成後,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給柏波羅帶來了金錢和榮譽。而柏波羅又因更宏大的計劃找到布魯諾。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將被歷史淘汰。同時也告訴人們:明日夢想的實現,不但要有不氣餒的精神,而且要有犧牲今天利益的勇氣。

4、教學目標

1、教導學生不能安於現狀,要善於思考,積極爲將來謀劃。

2、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5、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整體歸納能力。

教具準備

小黑板。(出示學習要求)

6、教學課時

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明白着眼未來、善於在勞動中不斷進步的道理。

(二)快速讀全文,深入理解

1、學生自由速讀,教師巡視指導。

2、彙報速讀的體會。

3、引導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1)對比布魯諾和柏波羅的做法和結果,你得到什麼啓示?

(2)給文章每個部分加上小標題。

8.課堂練習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短期的痛苦等於長期的回報”的?

9.作業安排

寫一篇作文:主題爲“爲明天而努力”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3

《我愛家鄉的柿子》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記敘文,作者在文中讚美了家鄉的大柿子,記敘了跟小夥伴一起摘柿子的快樂情景,表達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爲了上好這節課,我認真閱讀了教材及參考,並多次進行了復備。在執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是:(1)繼續學習帶着問題默讀課文。感受摘柿子時的歡樂,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2)能夠說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內容。(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設計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柿子的可愛之處和感受摘柿子時的歡樂,體會作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習歸納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現以此課爲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一) 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1. 整節課,我都能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他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直接進入本課要解決的教學重點,即課後第一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愛家鄉的大柿子?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了許多重點的語句。我抓住學生的發言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正確、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體會課文內容的目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自己感悟的基礎上談出理解。

2. 注重了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很多學生對於課文中描寫柿子樣子的語句體會比較深,爲了體會作者語言的優美,我多次引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在這不斷地“練習”與“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對於本文思想感情的領會也越來越準確了!

3. 能夠結合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本篇課文在描寫摘柿子的過程中,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來表現爬樹高手敏捷而又嫺熟的動作。在學習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在書上把所有動詞都圈了出來,然後引導他們體會這樣寫的好處,提示學生在自己寫作時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

(二) 需要改進的地方:

1. 對教學策略的研究不夠。本篇課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我分配的時間幾乎是均等的,這就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而且,在分析課文時,我總是讓學生按照“讀課文——找重點語句——談體會——練習朗讀”的順序和模式來學習,教學策略很是單一。如果能夠結合每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進行教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收穫會更大,課堂的學習氣氛也將更加活躍。

2. 缺少學法的滲透與訓練。這節課的學習,主要側重在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方面,每個教學環節都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家鄉大柿子的喜愛”,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如果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可以抓住“黃燦燦”這個詞引導學生複習ABB式詞語、抓住“猶如童話王國中的金色皇冠”體會比喻句的好處,學生的收穫會更多。

3. 問題過多、過碎,缺少整合。本節課,在理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愛家鄉的大柿子?”時,爲了使學生對文中重點語句進行深入體會,我接二連三地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一情況的出現,一方面說明自己的備課還缺少一份精心,另一方面也使我意識到自己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還缺少培養和指導。應該教會他們怎樣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彙報以及正確的彙報順序,教師僅僅給予適當的點撥就可以了。只有這樣,加以時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纔會逐步提高。

4. 對年段教學目標缺少了解。在引導學生概括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時,我把“抓重點句”的方法作爲了新知識教給了學生。殊不知,這一知識早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正是由於對各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甚瞭解,致使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缺少了實效。爲了避免這一情況的再次出現,我會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段提出的要求,並多與組內的張彤、楊愛靜兩位老師進行交流,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

面對自己在教學方面上存在的問題,我會用心向組裏老師學習、請教,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改進,紮紮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課,積累經驗、鍛鍊能力,使自己的業務水平逐步提高!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4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兒童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穀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的特徵,一年級教學反思。詩採用擬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琅琅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同時四幅插圖色彩明麗形象生動,便於學生觀察和想象。

這是我執教的`一堂公開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激發興趣,創設情景、品讀課文,讀中識字、朗讀指導,體味文本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力圖來達到教學目標。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習動力。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我就利用猜圖片的遊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有關四季的圖片入手,引導學生從圖中感受四季的美,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潛能,爲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探究習慣奠定基礎。課堂上豐富的閱讀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創造積極的讀書氛圍,培養學生樂意讀書的習慣,教學反思《一年級教學反思》。

二、讀中感悟,加強個性色彩。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四季圖片,讓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和特點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比如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做動作表演“尖尖”、“圓圓”、“彎彎”“一挺”等,讓學生感受到每個季節的不同。我還利用頭飾讓學生表演背誦,加深學生對四季的瞭解。我又做了範讀,還加上了動作,在我的啓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朗讀也有了。

三、聯繫生活,重視積累運用。新課標強調:“要聯繫生活教語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在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學生說一說四季中,除了草芽、荷葉、穀穗、雪人之外,還有哪些特點。

本課教學結束了,回想起來,有好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識字還不夠實,對學生全面關注不夠。上課的時候,我不善於引導學生,課堂的組織教學能力差,鼓勵、評價的語言較少。當課堂上出現“唱讀”、“念讀”的時候,我並沒有馬上去糾正、去指導,只顧教案而忘了學生。希望自己以後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5

執教完《小鷹學飛》第二課時後,我認真聽取了劉春梅主任和二年級各位老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就整堂課的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做如下反思:

根據教材特點和編者意圖,我將教學目標設置爲: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小節;半扶半放指導三、四小節;演讀五、六小節。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鼓起勁”、“急促地喘着氣”等詞語,學會用“已經”說話。

3.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虛心好學,不斷進取。

反思一:應適當進行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朗讀一、二小節時,我讓學生邊讀邊劃出小鷹和老鷹的第一次對話,然後抓住“我已經會飛啦!”這個關鍵句讓學生體會小鷹飛上大樹後的心情,引導學生做一隻高興的小鷹,讀好這句話,從而讀好老鷹與小鷹的對話。教材三、四小節與一、二小節句式相同,因此我採用“半扶半放”,讓學生學着學習一、二小節的方法去學習。但是,在學完一、二小節後應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比如:該如何邊讀書邊劃出對話?教師適時進行總結,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

反思二:句式對比設計要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時,我採用男女賽讀、小組賽讀的方法,試着放手讓學生朗讀。這一環節設計有些粗糙,如果能對重點句子“我真的會飛啦!”加以指導,設置兩個對話即“我已經會飛啦!”和“我真的會飛啦!”的句式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小鷹從“已經”會飛到“真的`”會飛的心情變化過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更好。

此外,在學習課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時,我設計比較兩個句式“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來讓學生體會省略號的意義,感悟小鷹說話喘氣,上氣不接下氣的那種累。如果換成三個句式的比較: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小鷹心情的變化,爲接下來的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反思三:朗讀指導應落實到每一位學生。

教材中的重點對話如:“我已經會飛啦!”、 “我真的會飛啦!”和“現在······我總算······會飛了吧?”這些句式,可採取開火車的形式撒網式指導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這樣就不侷限於個別學生,便於教師掌握基本情況,紮紮實實將朗讀訓練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作爲一名教學新手,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刻苦鑽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課當成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中教、在教中反思,爭取早日成爲一名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學能手。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6

【教學目的】

1、學習對照的寫法。

2、否定句代詞賓語提前和主語省略的用法。

3、領會苦學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對照的寫法。

2、倒裝句和省略句。

【教學設想】

自讀課。

此課可要求學生熟讀,並能背誦其中重段落,領會方中蘊含的深刻思想,並學習對比

的寫作方法。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指南錄〉》

“序” }

《送東陽馬生序》

│ 1、書序(序跋)

│ 《太史公自序》

│ 敘述著作旨趣

│ 《齊民要術序》

序│

│2、贈序

│ 《送孟東野序》

│ 寫給臨別親朋的

《送薛存義序》

二、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號潛溪。浦江(浙江義烏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學提舉,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諾(參與撰寫朝廷重要文書)。因長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劉基和高啓)。著有《宋學士文集》。

三、自讀課文,並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

(1)敘述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嗜學勤讀,不怕艱難困苦的堅強意志和刻苦精神。

簡析:

家貧無書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求書 借書學習

勤 手自筆錄,弗之怠

遍觀全書

無師與遊

趨百里外求師

求師

勤 (對比)

奪走辛勞

艱 餘

生活艱難 (對比)

從師 同舍生

略無慕豔意

勤 (側寫)

中有足樂者

正面寫自己得到學習的最大快樂,側寫專心求學,刻苦勤奮。

(2)批評當時太學諸生學習條件優越而不知好學,勉勵他們不要辜負好條件,應當專心至致志,努力學習。

簡析:

無凍餒之患

無奔走之勞

太學生良好學習條件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與上一段處處對比)

以“今”開頭,轉入與過去學習條件的對比,聯結自然。然後作出有力的論斷,勉勵太學生德成業精。

(3)說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簡析:

撰長書—辭甚暢達(書面表達能力)

馬生“善學” 論辯—言和而色夷(口頭表達能力)

學習—用心甚勞(原因)

扣題。道爲學之難以勉勵馬生。

2、歸納寫作特點。

(1)通過敘述自己親身經歷說明問題,令人有親切感,易於接受。(有情節,選材典型)(2)描寫人物生動形象。

先達──德隆望尊。

門人弟子──虛心好學,尊敬長者。

(3)對比鮮明。

師 餘 前人 昔 昔 昔

生活 師 書 (生活、學習條件)

生 同餘生 今人 今 今 今

四、小結

1.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現實意義)。

2.對比手法的運用。

五、作業

1、整理課文字、詞知識。

2、書題二、三。

【附錄】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書序

文體

贈序

昔(餘) 今(太學諸生)

求書

凍餒之患

奔走之勞

求師 無

有師可問

有書可讀

從師

〖對比

自道爲學之難 勉勵德成精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7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着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爲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瞭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爲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啓下;點明瞭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爲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爲什麼修葺項脊軒?爲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爲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複,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爲時間的.緊張不得不捨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瞭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纔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爲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瞭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爲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瞭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瞭解他的教學思想,不瞭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爲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爲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爲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爲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爲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爲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複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爲大師,是因爲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8

這次的公開課,安排的內容是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對我來說,蘇軾一直是心中的偶像。而這篇散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一句,也一直在心頭縈繞。

文章很短,只有85個字,這一篇短文要教些什麼呢?翻閱了課程綱要,查看了整個單元的設計說明,初步確定爲:一把握重點文言詞彙,二欣賞寫景佳句,三感悟作者情感。本着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的原則,字詞和句子的翻譯主要讓學生通過預習完成,課上交流重點句和疑難句。感悟作者情感我初步打算從“月”字入手,順便也欣賞寫景佳句。

就這樣設計出初稿進行了試講,同事們紛紛給出了意見。尤其是欣賞寫景佳句和感悟作者情感處,過於單薄。因爲在準備時,看到許多教學設計都抓了“閒人”一詞,我便想跳出這一藩籬,結果沒有把握到更有效的突破口,失於淺薄。在深入思考了同仁提出的意見後,我把“月”與“閒”緊密結合在一起,寫月景,抒閒情,因月生閒情,因閒情而賞月,兩者本就緊密相關。

在具體設計中,“閒”字的領悟讓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這一環節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得到證實,學生普遍對“閒人”的含義存在疑惑。預設就在課堂上得以體現,而且學生通過背景的瞭解,已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東坡”別號的來歷,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感悟“閒情”的`真正含義所在。同時,藉助《臨江仙》一詞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一句,進一步深入體會到,作者那種因月釋懷,卻終難放下的複雜心緒。

而在“月”景的賞析中,一是緊扣了文本,通過修辭等方面感悟妙處。二是利用音樂,展開想象,在想象中豐富感知。這裏,先是利用《春江花月夜》一曲的藝術特徵引發出文章的藝術特徵,接着,在樂曲中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老師利用聲情並茂的語言進行描述,在澄澈透明的湖水中,似乎空無一物,卻又蘊含一切,包容一切。這一切,包括作者被陷害的憤懣,被貶謫的悽苦,被冷落的落寞……什麼功名、才華、抱負、歡喜、憂愁……都被如水的月色悄然融化,化作虛無。此時,此景,我已與東坡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心中默唸“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思緒也在月光下無聲灑落……只是一個“蓋”是把人從夢幻中喚醒,回到紛擾的現實,發出“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的感嘆。

在學生反覆誦讀之後,我板書下“長夜兩閒人,月洗一片心”兩句。這正是我對本文的一點總結,一絲感觸。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謝這“月”洗滌我一片凡心,給予我這一課時的安寧。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9

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公開課教學反思公開課結束之後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課堂,發現了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教學過程來說,在第五段體會侵略者殘酷、野蠻時,設計了兩段話,讓學生分別讀,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刪掉,但是由於教室太亮,課件學生看不清,學生沒有體會出來,在學生沒有體會到時,我應該找一個或者兩個讀書有感情的學生讀一讀,或者我給學生讀一讀,這樣可能更利於學生體會。其次,我在範讀讓學生去體會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臉時,範讀沒有感情,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還有,小組討論那個環節給學生留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沒有找到正確句子時,引導偏離了問題核心。就課堂整體安排而言,內容太多,所以導致整節課都給人一種很緊張的感覺,沒有給學生留白、思考的時間。

就教學語言上來說,教師評價語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課堂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語文教學這條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瞭解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寫有“讀書時做記號的方法”的4張卡片;

3. 畫有”動物名稱、主要特點、動作”的表格。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九寨溝名字的由來。那麼九寨溝到底是個怎樣美麗的仙境呢,今天就請同學們當一回小小攝影師,老師帶領你們到九寨溝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領略一下九寨溝那神奇瑰麗、蔚爲壯觀的迷人風光!

2、(板書課題:9、九寨溝(ɡōu))齊讀課題。

二、品詞析句,學習課文:

1、學習第3自然段(讀中感悟):

(1)導入:同學們帶好你的照相機,讓我們一起進入這童話世界看一看。(多媒體配樂播放九寨溝的美景及課文內容。)

這一段主要寫了九寨溝的什麼呢?

(2)學習第3自然段:

①回憶學過的閱讀時做記號的方法。

②用做記號的方法自由閱讀第3自然段。

(3)學生交流,跟隨着學生的“鏡頭”,教師相機指導:

①“雪峯”:(板書)

A、(出示雪峯圖片及相關語句: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你爲什麼喜歡雪峯,作者用的哪些詞吸引了你?在這句話中你是怎樣做記號的?

B、指導讀。

②“湖泊”:(板書)

A.(出示湖泊圖片)說說你爲什麼想把湖泊拍下來?(多媒體出示湖泊的相關句子。)

B.同位互讀,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出湖泊的美的?你在這段中又是怎樣做記號的?

C.學生交流,體會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結:九寨溝真是水的世界,到處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們說“平湖飛瀑石上流”啊。

(4)小結

(5)有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2、學習第4自然段(合作學習爲主):

(1)(出示金絲猴、羚羊、大熊貓、小熊貓的'圖片)同學們繼續向森林深處行進,你發現了什麼?

(2)理解:4個“也許”,練習排比句。

(3)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完成小組長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對這四種動物有哪些瞭解,想想你最想和哪個動物合影?

動物名稱:

主要特點: 動作:

(4)彙報填寫好的表格:用幻燈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誰合影,爲什麼?

(6)那裏除了有文中介紹的那些動物外,也許還會有什麼樣的動物在做什麼呢?

(7)小結:由此可見,九寨溝不但是一個風光奇麗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動物王國。在這兒,動物們都可以無憂無慮地散步呢,真是“異獸珍禽林中走”啊!讓我們再次輕輕地走進密林,去欣賞動物們那可愛的身影吧。

(7)師生共讀第4自然段

三、小結,佈置課堂作業

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同學們有機會一定要親眼去看看。課文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兒。接下去,請大家完成《一課一練》第三題。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1

課題:《童趣》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翻譯課文的第三四段,並學會一些常見的翻譯方法。

這節課在第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課文內容疏通,於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譯工作分給了四個小組,另外兩個小組一個負責對文出現次數較多的“之”、“以”、“爲”等詞語進行總結歸納,另一個負責對全文中出現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詞語進行總結歸納。

對於翻譯,我的要求是原文與譯文一一呈現,並指出翻譯過程中所用的翻譯方法(留、刪、補、換、調、變)和其中的重要詞語。可從課堂執行的效果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

一、學生翻譯的時候還是整段進行翻譯,沒有一句原文對照一句翻譯來進行,使得原、譯文的對比不夠明顯。看來是我的指示還是不夠明確,誤導了學生。

二、學生翻譯時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點字詞的翻譯方法,且對重點部分也缺少相應的標註。

三、學生無法一字一句的對文中的每個字詞進行翻譯,有些個詞語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學參考書。

四、總結歸納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實詞、虛詞的出錯頻率也較高。

五、我沒有更多時間去糾錯和補充。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我覺得是因爲我對學生的學情把握不準、貪多貪全、學法指導不夠精細等原因造成的,爲了更好的改進以後的文言文教學,有幾個方面可以改進:

一、合理佈置學習內容,不易過多。

二、初學文言文,翻譯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讓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翻譯的好習慣,保證翻譯過程中不留任何盲點。

四、學生展示時,對於翻譯的內容要儘量對照原文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重點字詞句式也要朗讀。

由上可以得知,這是一節不及格的公開課,它是由於自己缺少精細化的教學設計能力,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把握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合理分配不夠(一句課翻譯一段即可),以至於使整節課千瘡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課後幾位語文老師的及時提醒,使自己能有一個補充改過的機會,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師學習,深入到每一個字來備好每一節課,使學生翻譯的準確率要達到100%。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2

今天早上,我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聽課的有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學校語文教研室人員以及各村小語文教師。本次公開課,我上的是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奶奶的白髮》。孩子們見來了這麼多聽課的老師,都表現得比平時積極聽話許多,上課的時候也很遵守紀律。

公開課結束之後,我先自我反思了一次,我認爲自己經驗不足,準備的也不夠充分,課堂教學有不少問題,晚上放學後評課各位語文老師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總結了一下,一共可以分爲以下幾點:

首先,雖然以班級留守兒童和奶奶的合照來做引子,很貼近生活,但是,導入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講,不能一目瞭然的引入課題。

第二,在朗讀的時候,我應該加入再讀課文部分,對於低年級學生應該多次朗讀。

第三,在一類生字、二類生字教學方面,應該以一類生字爲主,而不是先拼讀二類生字,二類生字若在組詞以及讀課文的時候帶上可能會更好。

第四,在生字書寫方面,應該圖文並茂,而不是傳統式的一筆兩筆筆順教學,這樣孩子們感興趣的同時更加樂於接受,願意去學。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3

在第一課時中通過閱讀,自學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共同釋疑,然後學生再讀,達到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給全文分段。學生閱讀中,邊讀邊思考,養成閱讀中思考、思考中能讀的良好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所以一直以來都想通過問題閱讀來培養學生思考的學習。

第二課時接上課時內容,分析各段內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義的'句子意思,學習法布爾對待學習的自學態度,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以至於他纔有輝煌成就。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學生閱讀(自主閱讀)來解決問題,問題主要由老師設計,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再釋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讓學生在讀中思考:

爲什麼說法布爾從小就是一個昆蟲迷?

讀後討論:

1、“怪人”爲什麼要加上引號?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實足的昆蟲迷?

3、第六自然段通過什麼來說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學生髮言時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一窩蜂的說,他們舉手,逐個解答,雖然站起來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邊,但在爭論中自然而然的明瞭。老教師也就用不着肯定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點,從7-18自然段,上節課時有的同時認爲可以分爲兩段:法布爾的經歷(7-13)和他的輝煌成就(14-18),其時這也是可以的,但由於這兩處關係緊密,放一處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後相互映襯,便於理解。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4

“詩聖”杜甫,他的詩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鬱頓挫、壯志豪情。在《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詩----《杜甫詩三首·望嶽·春望·石壕吏》,學習這三首詩,學生對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覆覆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我們八年級語文集體備課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對《望嶽》《春望》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次嘗試----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將兩首詩歌進行比較學習。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兩首詩歌爲杜甫不同時期所寫,詩的風格也迥然不同,《望嶽》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而《春望》則景象悽清、感情凝重、風格沉鬱。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後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鑑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踊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早年內心的遠大抱負和後來的憂國傷時之情,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節之中,這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麼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望嶽》這首詩歌時,如何啓發學生從詩歌的字裏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爲學生優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

總之,通過這堂公開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深切感受到了集體備課對優化課堂教學的好處,同時也得到了專家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園地更加豐富多彩。

語文公開課教學反思15

這節公開課,我是想要探索如何進行活動課的教學,並希望與同行們互相探討,共同解決長久以來在綜合性學習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嘗試了以下三點:

第一,創建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針對以往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興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現象,把教學的起點定位在學生現實的學習狀態上。爲了激起學生濃厚的自主探究興趣,我對本單元的教材進行了再處理。結合我校學生實際,變“漫遊語文世界”爲“走近孔子”,目標直指《論語》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動準備階段,以公開課爲契機,鼓勵學生勇於展示,爲集體和個人增光,把侷限於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變被動的完成學習任務爲積極主動的參與。

第二,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決問題,體會合作的成功與分享的喜悅。在活動目標的設置上,突出強調小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努力使學生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究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

第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真正“活動”起來。課堂上教師的.的作用應該是“拋磚引玉”,一堂課的最終目的不是展示教師,而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方法,領悟道理,受到薰陶感染,並能夠自由地享受學習之樂。這節課,教師只在開始上課時激情導入,結束時總結並指導作業,中間部分只是隨機點評和補充,其餘的時間都交給小組代表做彙報發言。

但是,課堂最後生成的效果並非完全如我課前預設的那樣。首先,表現在時間和節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組織過程有點疲沓,小組代表人數偏多,有部分資料重複的現象未加以調控。因而最後教學用時不夠,沒有進行活動評價和小結,鞏固練習的部分處理也太快。其次,活動的分組缺乏科學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組,事實證明,這樣分組是不科學的。因爲沒有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所以在交流彙報中,有小組內容重複的現象。還有,活動成果的生成方式單一。在活動課結束時,爲了鞏固活動的成果,我讓學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語和名言積累題,此外,建議各小組把活動的內容辦成手抄報。但我在指導的時候,太過粗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反而侷限了學生的思維和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