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彙編15篇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課後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彙編15篇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

本文的題目爲“笛聲”,通篇課文也是圍繞“笛聲”展開的:先寫聶守信聽老木匠吹笛,而後寫聶守信向老木匠學吹笛,最終描寫了聶守信吹笛,老木匠傾聽的場景。 “笛聲”成了兩個人成爲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聶守信對於音樂的酷愛。因而學習本文時,要把握好“笛聲”這一主線,以主線串聯課文中的所有信息,這樣最終才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聶守信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聶守信的心聲。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我帶領學生走進老木匠的笛聲,通過播放一段悠揚的笛子獨奏的錄音,並用視頻文字十分簡潔地向學生介紹笛子這種樂器,有效爲學生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情景。此後,通過對描寫笛聲語句的朗讀、思考,以及對笛聲錄音的欣賞和鳥叫聲的模擬表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學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聲的優美、動聽、婉轉和神奇的魅力。然後,我又帶領學生走進聶守信的心聲,反覆品讀聶守信聽了老木匠笛聲後神情和心理活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聶守信學笛的渴慕之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笛的對話,並且讓兩組同桌進行即興表演,實現從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首尾呼應,但同樣的一句話,創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而後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間段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處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文脈。學生通過比較和概括,也自然領悟了課文的.寫作特點。

縱觀整節課,儘管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較充裕,也通過媒體、想象等多種手段,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但要更精準地把握課文,作爲教師本身對於文章的解讀還稍欠火候。教學之後,再讀此文,其實不難發現,文中關於描寫笛聲的幾句句子恰恰是聶守信在音樂中成長,對於音樂的感悟更加透徹的表現。如果能在這樣的理解之上,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注意這樣一種層層推進的關係,並將其與聶守信對音樂愈加着迷的表現對應起來教學,文章的處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2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在這堂課中,我認爲有幾個方面是做的比較到位的: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課堂要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小組探討合作展示交流相結合,最後進行總結提升,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二)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本次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本文詞語的感情色彩強烈,課文已對關鍵詞語作了一些批註,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他微笑,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着要說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微笑”,表現出魯迅的慈愛與安詳;“點頭”,表現出魯迅的`信賴和放心;“知道”,表現魯迅的理解和關切。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到魯迅關心和愛護青年的品質。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可結合時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學生的理解一直處於表面層次,還不夠

深入。特別是對外貌描寫的學習上,比較“幹”,缺乏“圓潤”。

(四)在一些問題的設計上,沒有進行一些學習方法的回顧,過於主觀的設定了方法,限定了學生的思維。如任務一“小貼士”的設計和對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的提示。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3

我選取了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短小精悍,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遠,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整節課我的教學流程是這樣安排的:

1。播放動畫故事《坐井觀天》導入本課的學習;

2。在初讀課文中,提出問題“本文講了誰和誰,它們在哪裏,在幹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比較有針對性。

3。檢查生字詞。出示本課生字,接着讀詞語,最後展示課文中的長句子,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

4。在精讀課文中,重點圍繞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進行講解,教師幫助學生理解“一百多裏”、“大話”、“無邊無際”、青蛙和小鳥的“笑”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正是因爲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麼,又會對小鳥說些什麼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6。佈置作業,讓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課後續編這個故事。

教師備好課,學生才能上好課,但是課堂上學生是能動的個體,實際的課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這節課中,我在講解生字時,沒有給予學生示範性的指導,這是一個重大的失誤;此外,上課啓發引導學生不到位,沒有讓學生真正明白“坐井觀天”的深層含義。接着,劉老師給予了指導:

在學生初讀課文前,提的問題應該不超出兩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他們記憶力有限,問題太多就會記不住。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4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 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片段一:

師:下面,讓我們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生齊讀)

師:一進山門,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裏默默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學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他在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爲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着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爲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讚美他,對他說:“老橋,你如……”(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作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5

《秋遊》這篇課文敘寫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的活動,描繪了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好景象,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大自然動人秋色中的愉悅感受和歡樂心情。

本課的課文教學,通過引導學生邊誦讀邊想象畫面,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文本,再讓文本走進學生。

有兩個自感覺較好的片段:

讓學生在把握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時,讓他們學着用學過的詞語概括,如:第一自然段:金風送爽;藍天,除了用“一望無邊”,還可以用“無邊無際”;雲朵:千姿百態、變幻無窮;農田裏,碩果累累;同學們盡情玩耍的'場景,歡天喜地、興高采烈、欣喜若狂。讓學生學着運用已經掌握的詞語,真正理解所學的詞語。

第三自然段把三個顏色的詞“黃、紅、白”用作動詞描寫了農田裏莊稼成熟的一派豐收的景象,我讓學生結合《秋天到》這首兒歌裏描寫果園的句子自創一個小節:果園裏,葡萄紫,梨子黃,棗兒紅,柿子高高掛,像一個個紅燈籠。學生讀着自己寫的內容就別提有多興奮與自豪了!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6

今天我執教了《我們贏了》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現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與課後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慾望這節課我先進行復習鋪墊,出示了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剛過幾時的時刻讓學生認讀,然後再向學生撥出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問:你會讀它嗎?當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說“不會”、“不知道”或是學生讀錯時,我就藉此契機說:好,同學們,像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設置此懸念,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已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瞭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精神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麼,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探討時分的關係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四、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訓練我設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撥你說”同桌遊戲,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就在同學們身邊,生活處處皆數學。啓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並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對於一些問題的設置留有太大的空間,導致有些學生胡亂回答;

2、在探求時分的關係及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雖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掌握不好,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但有的.已經遺忘,造成教學上的困難。

3、整個課堂時間的把握也稍有點欠缺,在探討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表示時間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時花得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練習環節有點匆促。

4、沒能全面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更多的是對積極舉手的學生的關注。

以上是本人在這節課後的所感所想,總之,面對新課改,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後,我會積極鑽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強學習,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7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在教學中,我能抓住重點句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的討厭,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8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讀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的年齡,但從文中可以想到“我”年齡不是很大。從“我的腿跌傷了。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裏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麼嚮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很明顯可以讀出“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很忙,以至於無法照顧“我”,從後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我”能夠照顧雪兒,可以看出“我”雖受傷在家,卻還能夠在家中照顧自己,這種獨立也會給學生一些啓發。不過這一點,可讓人擔心的。因爲假如“我”是個未成年人,其爸爸、**的如此做法是一種違法,在西方肯定是不行的,因爲未成年人是不能一個人在家的。但“我”的這種經歷也是美的,“我”把精力獻給了雪兒,其實就是獻給自己,這是理解爸爸、媽媽收穫到的一種幸福。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麼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隻“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隻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着美麗的期盼,終於有一天“我”爲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於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但老師從這些方面認識這篇文章,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爲,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爲,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個單元三篇文章編者意圖就是通過母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即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懂得面對困難、挫折,這是母語給予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之文。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用“自己愛的行動醫治自己”這是非常美的,因爲這裏“自我的祝福”。

這篇文章以輕鬆、快樂的語調來讀,真的是一種享受。我在辦公室中輕輕地讀着,我在課堂上輕輕地讀着,輕緩的聲音,帶着美好的祝福,就能把學生帶入到人間天堂。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9

一年來,經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和鑽研摸索,我對靈動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學生活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也經常與組內教師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我們積極進行小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每天總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預期的內容講不完是常有的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組交流時那些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明顯佔有優勢,而那些不善表達的同學只是被動的聽,甚至在嘈雜的討論聲中一無所獲。在彙報時這些同學幾乎成了擺設。一開始輪到他們組彙報時,這些同學自動放棄機會不參與。後來規定必須全員參與時,他們只是完成讀題,讀指定的段落這些任務。在質疑補充環節中,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層次還達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質疑補充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被質疑方缺乏判斷的能力,不能正確的`反駁,甚至別人說錯了,也不能堅守自己的意見,還笑容滿面的對質疑者說:謝謝你,我接受你的意見。在靈動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不斷出現,各種的牢騷、抱怨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課堂模式到底適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困惑。每日總在不斷的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達到靈動課堂的效果。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十月的一天,要講的課文是《爬天都峯》。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已經佈置了預習。一開課,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經過昨天的預習,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問題一出,孩子們積極發言。一個孩子說:“我覺得天都峯很高。”剛說到這裏,幾個孩子就爭着舉手要告訴大家他是從那句話看出來的。一個孩子說:“我是從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另一個立即要求補充,“老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這句也能看出來。”“老師,除了這幾句,我還從真叫人發顫感受到了山高。還有人不服氣,接着說:課文中小姑娘問老爺爺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當這個孩子提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十頁,跟我讀這句話:“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時。其餘同學立即表示贊同。聽着孩子們的回答,看着他們身上所透射出來的自信,我的內心有一絲欣慰,這不正是我們的課堂所要的嗎?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0

《神鳥》這篇課文是蒙古族民間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隻聰明伶俐,會說話的神鳥,許多國家的國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沒捉到。依爾特戈爾可汗三次捉到神鳥,神鳥卻用講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脫。

文章內容淺顯易懂,教學中我注重以學生爲主體,先讓他們自學自悟。

課堂上,我是這樣教學的:先讓學生帶着老師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文本內容,瞭解故事大概內容,記下不明白的問題。神鳥神奇在哪兒?爲什麼稱它爲“神鳥”?以讀促思,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獨立的閱讀課文的能力,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然後抓住神鳥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從可汗手裏逃脫的進行教學,感悟神鳥的神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敬佩之情。最後學生通過閱讀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認爲故事中的狗、烏鴉、貓很善良、忠實,有的認爲它們命運很悲慘,很是冤枉,可憐;故事中的人物,有的同學認爲他們做事衝動、缺乏調查,有的`認爲他們也很善良,知錯就改,後悔莫及……

學生通過充分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探尋了三種動物被錯殺的原因,由此產生深深的震撼:這麼善良的動物,人類的朋友,就因爲人們沒有仔細調查,被錯殺了。使學生明白:如果遇事不經過仔細的調查,弄清事情的真相,那麼,善良的人也會辦錯事,甚至會傷及無辜,傷害忠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給予學生自由的時間,聯繫實際自由暢說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是否也因誤會而造成傷害的例子。由此學生聯想到了自己,使得他們認識事物的片面性,思想的狹隘性,造成對人對事理解的偏激,往往也是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輕易下結論,造成誤會是很不好的。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變得心胸闊達,遇事能冷靜處理,就是最大的成功。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1

一年級的教學工作轉眼就結束了,作爲一年級的數學、語文教師,我覺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收穫了很多,下面我就一學年來語文教學的工作做以簡要的介紹。

一年級的語文教材內容多、知識面廣,但又是打基礎和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候,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活潑好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大量枯燥的練習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教學中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顯得很零碎,不紮實。所以我總是想方設法帶領學生輕鬆學習,讓學生感覺學習是一種快樂。

一、我嚴格按照教學計劃上課,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課內外作業。

課前我必須要精心準備,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中總是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做遊戲、講故事、猜謎語、開展活動等,讓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知識。還不怕麻煩,製作各種教具,課件等輔助教學,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爲了能更好地立足課堂搞好教學,平時注重自己業務能力的提高,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平時利用空餘時間隨時隨地進行教研,開展探討性的交流和反思。

二、寫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難點。

能讓每一個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願。學生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語文水平,也可以體現其文化素養。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意對學生寫字的要求。

首先,要讓學生寫好字,作爲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更注重自己在課堂板書、給學生的留言等方面給學生做一個很好的示範。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寫字教程,引導學生學會讀帖、描紅,臨寫.既從技能方面要求學生,又從習慣方面要求學生。特別是習慣方面的`要求,如怎樣握筆,保持怎樣的寫字姿勢,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這影響了學生的寫字質量的提高,甚至影響到用眼衛生和骨胳發育。因此,在抓好學生寫好字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有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讓一年級學生學會讀書,喜歡讀書,將爲他們今後的學語文奠定牢固基礎。

我認爲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是最爲重要的,在課堂上,我經常設立各種各樣的讀書比賽,小組讀、男女讀、抽生範讀、教讀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另外,我還注重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儘量引發學生能打開想象的翅膀,讀出自己的感受出來,並注重自己的示範性。由於一年級的學生模仿性較強,所以在教學生讀課文之前,我都要特別注意這篇課文的字音、語速、語調、語感等方面,儘可能地爲學生作出很好的示範。

除了讀書本上的內容,我還在班裏開展了“親子閱讀”,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選一本好書來讀,通過讀書把家長和孩子的心拉得更近了。

通過一學期來的努力,我班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孩子們的進步,我感到由衷地快樂,我會繼續以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度在教育崗位上前行。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2

《狐狸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裏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故事簡短有趣,通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於這種以對話爲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次課我主要有3個環節:教授新課、語言能力訓練、生字教學。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3

《用冰取火》是北師大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智慧”爲主題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的是一支探險隊伍到南極去考察,在一個孤島上,要動手生火做飯時,打火器找不到了。一個年輕的探險隊員用冰做成“冰透鏡”,利用太陽光聚光點燃了火,表現了探險隊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全文共八個自然段,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爲三部分:到達南極-陷入絕境-冰透鏡拯救探險隊。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話點明瞭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體描寫了怎樣取火,第八自然段結束在隊員們快樂的氣氛中。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字裏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

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古今中外的聰明與智慧故事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用冰取火》是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還應進一步落實這一訓練點。行課過程當中,我對生字新詞進行了檢查,看看學生的掌握情況。其中“徘徊”、“一縷”、“束手無策”這三個較容易出錯的詞語進行強調,然後進入細讀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的環節。

首先請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的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火的作用非常大,學生通過默讀總結出是第三自然段,“沒有火就不能工作,沒有火就不能生活,沒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脅。”讀一讀這句話,聯繫課文抓重點詞句,說說自己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聯繫上下文便可抓住“變化無常,寒冷和風暴”……“這團紅紅的火驅散了死的威脅,帶來了生的歡樂”……這些重點詞句,對第三自然段的這一句話進行理解。這時再通過指名讀、集體讀,進一步體會火的重要性。之所以要設計這個問題,跳躍式的把第三自然段先拿出來,是因爲這篇課文“火”是比較核心的線索,由於在南極洲非常需要火---到沒有了火源----再到用冰取火都緊緊圍繞火字爲線索,所以這個問題對整篇文章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麼在南極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如果找不到打火器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讀一讀課文的四五自然段,繼續用抓重點詞句的方法,體會探險隊員們此時的心情。學生讀文可抓住“一籌莫展”,“陷入絕望”,“束手無策”的重點詞,其中“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學生是用聯繫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得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明白了隊員們此時的無助和絕望。帶着這種感受再讀四、五自然段就更能體會到火是多麼重要。在這部分學習中,我還設計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柔和的太陽”,爲什麼現在卻說是“慘白無力的太陽呢”?這個問題。通過前後的對比,更加體現隊員們此時絕望的心情。他們真地會默默等待死神的到來嗎?他們是怎樣做的呢?第三個環節是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自學,讀一讀課文的第6、7自然段,小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探險隊員是怎樣做的?這部分安排小組討論的目的是“冰透鏡”聚光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小組討論可以你議我說,有問有答,集思廣益,化解難點。通過小組討論後,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用冰取火的過程。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加以總結。這時用一個課件,即半球形的冰透鏡,以及陽光透過冰透鏡的工作原理。幫助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原理。我認爲在這裏一個好的'課件演示,既能輕鬆的化解難點,又能有效的增加課堂時效性,這時課件出示整個第七自然段指名讀,教師指導朗讀這一段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隊員們此時的心情,洞察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意志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師生共同交流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在自讀感悟的環節中,學生分別畫出了能夠解決疑問的重點詞語,來理解取火的方法。因爲學生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後再安排組內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思維互相碰撞,以便從別人身上汲取靈感,互相補充。接着,在理解取火方法時,安排小組用自己組內喜歡的方式,可以抓詞語談理解,也可以畫圖來理解年輕探險隊員的做法。這樣做在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指導學生合作的方法。採用畫圖法更能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圖畫的過程,需要孩子們在交流的時候思維碰撞,暢所欲言,才能完成小組內共同的成果。這種合作是有着很強的目的性,學生有的可抓,有的可說,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應該說是比較有效的。

人們常說,講課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下來,總有些感到遺憾的地方。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大多數學生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合作方法,但是總體感覺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合作方法上,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或者分工就耗費了不少時間,顯得學習過程不夠緊湊,效率不夠高。還有,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在狀態和效率上有較大差別。有的小組四個人合作默契,小組長髮揮很好的作用,效率較高。有的小組可能和學生性格有關,整體感覺還是比較沉悶,缺乏一種合作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從小組成員的配置、合作意識、合作方法等方面,做更細緻的指導和訓練。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4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學短文。這篇課文以環境保護爲題材,寫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產生的美好願望。全詩用兒童的語言表達兒童的內心感受。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擬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變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利害關係。課文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結構新穎,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點、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爲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準備。讓後我把課文分爲三個版塊:生字王國、遊樂王國、故事王國。在生字王國中我帶着學生複習生字,練習組詞,回顧上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情況。第二個版塊遊樂王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後用筆畫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彙報交流時發言就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讀出這些句子。學生本身帶着角色進入課文,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興趣,更樂意學。學習語文,只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走入文本,學生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學好文本,掌握知識。理解第二段中的三個動詞:打、飄、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關鍵詞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幾個詞,我把他們拿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這些詞和雨、雪、冰雹組合在一起,並講講自己爲什麼這樣組合?然後,讓學生加動作把這幾個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課文的第三段,是描寫水的存在的的。我讓學生先找一找水到哪裏去了,在那裏幹什麼?再展開想象體會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動作朗讀,從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課文第四段中我讓學生聯繫實際說說溫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義,在結合水作的好事和壞事中明確人們爲了管住水都採取了哪些辦法。最後,在故事王國中,通過讓學生看圖編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態的變化,更深入的瞭解水,使所學的知識更加完整,準確。

語文教學課後反思15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狸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後的表現,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鬆警惕,最後受騙上當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狸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狸來體會感悟,我還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是,我都讓學生試着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麼反應,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鍊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通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後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