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3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

這一過程的設計突出的特點是:

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環節設計滲透情感,積極實踐“大語文”觀。

開頭的歌曲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師生的朗讀,與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加強學生的感悟。

2.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閱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

3.問題的設計緊湊,扣住主題。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在組織教學的各個環中,要適時點撥。在第二課時探究人物的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這幾個問題緊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滲透。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缺點:

1.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對人物的性格和心裏的把握不準確。

3.由於生活閱歷和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會因爲“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2

學完了本文,我認爲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爲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中。於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啓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繫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往往是敘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爲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3

一、用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講述的主要故事情節。

一課時主要解決生字詞、故事情節複述問題。上節課末尾請同學用盡量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內容,王偉釗一直在舉手,可是,還沒等叫到他就下課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說:“下節課一上課老師就叫你複述!”

師:“老師先請一位同學複述一下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不要囉嗦。”“王偉釗!”

王偉釗:57年前7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在費城,我和五個小夥伴因爲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些新鮮的遊戲,於是決定去爬懸崖。另外五個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頂並且“迂迴家了”,而我體弱多病又膽小,爬到一半的時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來。傑利把我的爸爸找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懸崖。

師:他複述得怎麼樣?六要素講全了沒有?

生:講全了。

師:但王偉釗複述的過程中有一個小小的問題,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其他小夥伴是“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迴家”。(生笑)要注意啊!

師:課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有名字的有幾個?

生:一共有7個,我和五個小夥伴(有名字的是內德和傑利),還有我的父親。

(師板書人物的名字)

師: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呢?

(生七嘴八舌)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再默讀一次課文,特別注意從對話中體會你喜歡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點,用一些關鍵詞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徵。

生1:我最喜歡的是“父親”,因爲他沒有直接把“我”抱下來,而是鼓勵我自己爬下來。

師:從“父親”的做法,你能看出什麼?這位父親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師板書:父親——懂教育)

生2:我最喜歡作者,因爲他很勇敢。

師:作者很勇敢?他是一開始就很勇敢的嗎?

生:不是,作者開始很膽小,在父親的鼓勵下變得勇敢。

(師板書“我”——膽小-勇敢)

師:“我”並非一個一貫勇敢的孩子,小夥伴最初提議爬懸崖時“我”還“一時拿不定主意”,但後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成功爬下懸崖,慢慢變得有信心,勇敢起來。還有嗎?

生3:我喜歡內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師板書:內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歡那些小夥伴們,他們都非常的活潑、勇敢。

(師板書:小夥伴們——活潑、勇敢)

生5:我也喜歡父親,他不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氣。

(師補充板書:沉着,大氣)

生6:我喜歡傑利。因爲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僅鼓勵我去爬懸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難時幫我請父親來幫忙。

師:別的小朋友都走了,傑利卻去請我的父親了。這說明傑利怎麼樣?

生:講義氣,熱心幫助別人……

生2:傑利見義勇爲。

師:大家說得不錯,傑利很講義氣,熱心幫助遇到困難的我。但我們能說傑利是“見義勇爲”嗎?見義勇爲是什麼意思啊?

生:不能用見義勇爲,不合適。

(師板書:傑利——講義氣,熱心)

師:同學們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概括總結出來了,很不錯,現在老師帶同學們來拍一場三幕劇。同學們看看課文,我們課文裏有三個對話比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們就把這每一部分看成一場戲的一幕,老師做導演兼旁白,請同學們扮演其中的角色,聯繫到我們剛纔總結出來的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用獨具個性的語調和表情來“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請全班同學來給每一幕定個標題。第一幕(1~6)

生:爬懸崖前

師:好,爬懸崖前,這是個時間狀語形式。那後面兩個小標題我們統一都用跟懸崖有關的詞語來命。

生:第二幕,爬懸崖;第三幕,懸崖脫險

師:“脫險”這個詞你們是怎麼想到的?

生:課前自讀提示裏有。

師:這是非常好的閱讀習慣。課前的閱讀提示會告訴我們許多信息。

師:我們準備開拍了。第一幕有幾個人物?按他們的出場順序來說。

生:內德,有個孩子,傑利,和我。

師:王偉釗來扮演內德吧,莊健鵬,有個孩子;張創豪,傑利。有點瘦弱的“我”,就由朱儁東來扮演。

(師讀旁白,生讀對話,有人笑。)

師:好,我們這場戲的第一幕落幕了。我們一起來開個總結會。來看劇本——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爲什麼時間已經過去57年了,“我還記得那年的悶熱”?

生(七嘴八舌):因爲那天他爬懸崖了。

師:“我”難忘的僅僅是爬懸崖的經歷嗎?

生:不是。還有“我”在懸崖上學到的東西。

師:“我”學到了什麼?課文哪裏提到了?

生:最後一段,我難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

師:請同學們好好研究一下最後一段,把“我所學到的經驗”讀出來。

生齊讀: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板書:悶熱——學到的經驗(難忘))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品評一下剛剛幾位同學的表演。評價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那些臺詞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輔以怎樣的表情說出來。內德說的那句話“我們很久沒有爬懸崖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出的,應該讀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是“玩彈子游戲玩厭了”,突然想出一種新鮮的遊戲。應該讀出驚喜、靈光一閃的感覺。

師:分析得非常好。剛剛張創豪表演的“驚喜”的感覺差一點。再看第二個人物,“有個孩子”,他說的話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生:很着急。

師:你從哪裏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們現在就去爬吧的“現在”,還有“飛跑”。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啊,真不錯,找得很準確。

師:我們再來看第四段,裏邊爲什麼要提到“八年來我一直有病”啊?不說不行嗎?

生:不說不行。這裏告訴我們作者體弱多病,後面別的小夥伴都能爬上懸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較真實,讓人相信。

師:那這裏提到就是提前做什麼?

生:鋪墊,伏筆。

(師板書:有病——鋪墊,伏筆)

(第二幕開拍。“我”仍由朱儁東扮演,其他兩個人物另選。)

師: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個孩子”那句“再見”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高興。

師:這裏跟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高興”的心情是一樣的嗎?看到別人被困在懸崖上卻無動於衷,反而“哈哈大笑”,這叫做什麼?一個成語

生:幸災樂禍。

師:第三幕劇情有點複雜了,特別是“我”的心理變化值得好好揣摩。父親剛來時,我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於自己爬下懸崖有沒有信心?哪裏能找到根據?

生:沒有信心。“我”剛開始時是“哭着”說話的。表示我一點信心都沒有。

師:很棒。同學們已經學會從課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後來呢?

生:後來慢慢有點一點點信心,因爲文中說“這‘似乎’能辦得到。”接下去,“我‘頓時’有了信心”,再到後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動一直在變化。)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朱儁東要好好體會這些微妙的變化哦,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把它表現出來。

(板書:沒信心(哭)-有一點點信心(似乎)-有信心(頓時)—信心大增)

(第三幕開拍。找一個看似沉穩點的男生扮演“父親”。)

師:先請同學們評價一下各位演員的表現。

雷雨潔:我覺得羅培彬(扮演父親)讀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應該讀出很驚喜,都要叫出來的感覺,因爲父親之前並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師:雷雨潔讀書非常仔細,我們看看這句“很好”後面怎麼說的,“父親‘叫’到”。的確應該讀出非常驚喜要叫出來的那種感覺。羅培彬,要好好修煉哦!

樑楚君:還有父親在18段說的話,應該用一種很平靜很沉重的語氣讀出來。剛剛羅培彬讀得太隨便了。

師:父親的這句話,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語氣?沉重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沉穩。

師:非常棒。應該是一種沉穩的語氣。當然,同學們只有十一二歲,想要讀出中年男人的沉穩是很難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量靠近這種感覺。來,大家一起體會一下——

師:我們看22段,我爬下懸崖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然後呢?

生:我先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了,然後開始啜泣。

師:啜泣什麼意思?前面出現過這個詞嗎?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現過。是我被困在懸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時候。

師:那兩次啜泣分別是怎樣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懼了;第二次是太高興了。

師:第二次的啜泣同學們覺不覺得奇怪?明明爬下懸崖是一件好事,爲什麼哭啊?你嘗試過或者見過這種場景嗎?

生:喜極而泣。

師:同學們文學素養非常高,成語運用很恰切。就是喜極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用哭泣來表達。看來,“我”實在是感慨萬千。

師:三幕劇圓滿落幕了。同學們的表現非常精彩,讓老師們歎爲觀止。關於這篇課文,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1:父親來救我時,剛開始爲什麼說“晚飯做好了”這麼隨便的話啊?

師:你希望父親說什麼?“天哪,孩子,你怎麼在那兒啊!”(師扮一驚一乍狀,生笑)

生:這樣說一句很隨意的話目的是爲了讓“我”平靜下來,不要太緊張。太緊張的話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問,傑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嗎?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親也叫了那麼久,也許他跑去哪裏玩去了,很久之後纔想起來我還在懸崖上纔去叫父親的。

(下課鈴聲響起)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們沒有時間在課堂上討論了。請同學們以“傑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嗎?”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寫在讀書筆記本上。下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4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爲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夥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爲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裏,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爲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

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

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

因爲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髮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

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

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

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

“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着急的還是緩慢的?爲什麼?

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

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

作爲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曆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

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於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裏,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麼他爲什麼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

有的學生回答說“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這個時候,我糊塗地用了“假設離地面並不高,那麼父親爲什麼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

其實,應該接着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

這樣,可以領着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並不重要,但是培養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5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爲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設計導語能吸引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本文記敘了……的事,說明了……的道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啓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爲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爲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6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閱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說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麼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爲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麼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7

上這一課時,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課後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後我要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8

語文課上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歡哪人物爲學生佩服文中的父親的:善良、和藹、慈祥、有智慧、麼危急的情況下這麼冷靜的指揮的孩子克服不但讓孩子體會了的感受而且給了孩子一輩子的勇氣

甚至有學生感嘆我怎麼就的父親我要兒子該多麼幸運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歡誰爲?”這時名叫王寅的學生站起來說:“我最喜歡的人那四個小夥伴”我有些吃驚按人的理解那四個小夥伴應該大家批評的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之不顧同情心的人所不齒的不過我很有耐心的追問:“爲?你喜歡呢?”“我喜歡勇敢敢於去爬懸崖;我喜歡目的敢於捨棄”“哦?敢於捨棄?”“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四個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老師你們有想過那四個小夥伴並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懸崖也有的任務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都去幫助‘我’了有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下來。

還有現在的.社會弱肉強食誰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說着說着在有一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說越小聲但“那你的意思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每個人每個時候強者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還說讓一人先富起來呢?”“並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我還要求一場辯論賽就拉開帷幕我耐心的聽着各樣的意見心裏說不出的激動我喜歡這才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麼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嗎?你去應聘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同情別人而把位置讓給別人?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

王寅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我我在思考:“這怎樣的孩子才七年級他怎麼會想得如此深沉?其實他講的事實有一應該說的客觀現實那我又該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對他表面上很己見但有點氣惱了我說:“我個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對問題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於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纔的一番話平時不動腦筋說不的!”王寅的臉上的放鬆了許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極力掩藏“同學也不錯

裏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終審判決’我將兩個故事:大雁的故事說每大雁的雁隊中有一隻大雁生病或者受傷雁隊會有兩隻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突發事件和麪對所和危險直到它痊癒或死去個故事測驗:外國女士到了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實驗把五個拴着線的小球放進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裏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手上牽着的那個小球拉拉就會被海水淹死

聽完要求以後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後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後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奮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個、個、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後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讚小孩了不起她說‘我在許多都做過實驗但孩子在命令下達後爭先恐後的往外拉結果被淹死了你們真正了實驗!你們真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裏下課鈴聲響了我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這堂課結束很久以後我還一直在思考着這節課上的一切

感悟:語文課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老師習慣了用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習慣了學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學生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後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爲總想着要“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呢?學校既然教育社會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的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潛移默化比生硬的說教不會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9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爲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夥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爲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裏,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爲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因爲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髮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爲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着急的還是緩慢的?爲什麼?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作爲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曆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於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裏,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麼他爲什麼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有的學生回答說“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這個時候,我糊塗地用了“假設離地面並不高,那麼父親爲什麼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其實,應該接着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這樣,可以領着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岩石架”上。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並不重要,但是培養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0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敘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爲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臺當着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爲學生閱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閱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閱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聽了一節語文課《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節複習課,執教者是青年男教師C。我在評課中提到了幾個優點:一是C老師的聲音響亮,學生聽課效果較好。二是注重學生誦讀習慣培養。上課前先輪流背古詩,在日常習慣培養中。二是目標明確,複習什麼,讓學生一開始有個數。三是注重學生的互動,真實的互動。注重暴露思維過程,學生在討論中犯了很多錯誤,這是可喜可賀的。一堂課如果學生回答的都很順利,這樣的課堂是不成功的課堂,因爲至少這樣的課堂沒有抓住學生的學習上的`難點。學生答不錯的課堂不是好課堂。C老師在幾次期中期末考試中成績都不錯,這說明C老師課堂有很多可取之處。

幾點建議:利用一些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利用一些傳統的或者現代的技術手段,可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效率。複習課要給學生學法指導,不要簡單地回顧以前記憶的東西。發揮好小組教學的互助評價功能。拓展複習課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煉——拓展——檢測”設計好複習思路。教師要建立錯題記錄,增強複習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2

因爲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生活的一個有利的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養成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課堂我長篇大論的授課方式,換成學生當主角,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問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之中;一會又是設計者,爲學生思考創設某種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改變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爲小主人公着急;一會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夥伴,爲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烈而不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弛,於快樂輕鬆的氛圍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後的10分鐘,用5分鐘讓學生寫自己遇到的一個困難及如何克服困難的片段,在用5分鐘學生讀習作和點評,真沒想到初一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們對困難的認識也告訴我他們的確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節課下來,我說話的時間加起來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發言和練筆,但我想,學生從同學和老師的討論交流中所獲得的東西遠比從我的長篇大論中學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語文教學反思13

說句實話,上課前還真有那麼點兒緊張。之前聽了姚老師的課,心裏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這堂課上不好。雖然也是把教材細細翻閱,反覆斟酌之後寫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課都上完了,還說這些幹嘛呀,真是的。還是說說這節課的感受吧。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憶了自己兒時的一段歷險、脫險的經歷,並藉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艱難險阻,應當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解決,這樣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一個人生哲理。

基於這是一篇敘事文,教學中我所設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記敘文的六要素,並藉助這六要素指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複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又讓大家注意比較同學的“複述”和原文內容的差異,由此引入人物描寫對錶現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還是挺流暢的,但是,課後感覺最黏糊的地方還是在人物分析這一塊。由於本課的人物描寫比較多,特別是心理描寫與神態描寫互濟較多,感覺學生的理解有些混亂,他們在分析作用的同時已經忽略了對人物描寫的分辨。而我,作爲課堂的引導者,也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們去作辨析,有力不從心之感。課後也和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