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1

《鄧稼先》一課中主人公鄧稼先是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身上輻射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文章。爲此,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採用了發現閱讀法和問題學習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所謂發現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老師的提問,發現課文中自己認爲很精確貼切的要點,然後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的一種閱讀方法。

問題學習法的出發點恰恰是本文作者楊振寧教授談中美教育的比較:中國學生有囿於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提問的缺點。實施問題學習法一般的步驟有:

⑴ 醞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就某些內容產生疑問,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可提出問題。

⑵ 發現問題。從發現問題的過程看,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現問題的過程不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也依據於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⑶ 明確問題。學生明確“問題”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

這樣教學形式,恰恰體現了在課堂中教師應做到“處處有我,處處無我。”

本課給我最深的體會是:

自主學習,不待老師教;主動學習,不待老師管。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2

《鄧稼先》是一篇傳記的散文件,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鄧稼先的奉獻精神以及優良的性格品質,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學習課文優美的語言和精巧的結構。

  1、關於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好道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將其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去。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以“原子彈爆發”的圖畫引入,並讓學生說說這幅畫像什麼,由於學生對實物教具特別感興趣,課堂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他們紛紛展開思維,發揮想象,努力從生活中尋找與之相似的事物,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像冰淇淋,有的說像蘑菇。直,這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後所形成的蘑菇狀煙雲。那麼,爲此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兩彈元勳”鄧稼先。這樣的導入自然,切入點合理,讓學生帶着一種輕鬆活潑的心態進入學習意境,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衝動和興趣。

  2、關於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問題。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其實,課改在能力培養方面也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如果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然後歸納中心,就會使教學過程顯得呆板、枯燥,而且這篇文章較長,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爲穩中有降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寫鄧稼先的貢獻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綽,上課時可聯繫着講。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費時間,二是知識點沒有銜接好,這樣只會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學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

  3、關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大膽質疑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想提問題的從慾望,鍛鍊學生敢提問題的勇氣,或對於所學知識要從多角度認識,探求出新的問題。不能只滿足於責成的答案和結果。如上課是,通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後,我先讓學生提出質疑,並對所提問題給予肯定和適應的評價,然後從學生提出來的衆多問題中選取與新課教學相關的問題爲紐帶組織教學。在交流、解答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對其他同學的答案提出來質疑,或闡釋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這樣對問題的探討就能夠更加深入。這正說明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能完全依靠教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基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爲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

  4、關於倡導全新學習方式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來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傳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針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取長補短,互幫互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由此而變得活躍。而作爲老師的我也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對學生加以佔據和指導,摒棄了以往教學中以教師爲主導地位的教學弊端,使師生達到教與學的共同體。這樣,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獨特的韻味。

  5、關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負有很大的責任。聯繫《鄧稼先》一文,其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在瞭解鄧稼先這一人物的貢獻及品質後,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和提高其文學素養。所以在教學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即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讓學生口敘自己的體會和收穫,這也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整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即是如此。課堂上我儘量做到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輕鬆自如地學習。當然這還不算是一節成功的實驗課,但從中我卻得到了很魘提高和進步。我一定要不斷認真總結經驗,大膽實施課改理念,爭取妥一名與時俱進的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3

《鄧稼先》是一篇傳記的散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鄧稼先的奉獻精神以及優良的性格品質,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學習課文優美的語言和精巧的結構。

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其實,課改在能力培養方面也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如果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然後歸納中心,就會使教學過程顯得呆板、枯燥,而且這篇文章較長,共有六部分,不需要面面俱到,因爲穩中有降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如第二、四、五部分都是寫鄧稼先的貢獻精神,而第四、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綽,上課時可聯繫着講。如果逐段分析,一是浪費時間,二是知識點沒有銜接好,這樣只會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學生也不好把握。所以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閱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課堂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想提問題的從慾望,鍛鍊學生敢提問題的勇氣,或對於所學知識要從多角度認識,探求出新的問題。不能只滿足於責成的答案和結果。如上課是,通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後,我先讓學生提出質疑,並對所提問題給予肯定和適應的評價,然後從學生提出來的衆多問題中選取與新課教學相關的問題爲紐帶組織教學。在交流、解答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對其他同學的答案提出來質疑,或闡釋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這樣對問題的探討就能夠更加深入。這正說明了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能完全依靠

教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基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爲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來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傳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針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獨

立見解。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取長補短,互幫互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由此而變得活躍。而作爲老師的我也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這樣,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而是具有它獨特的韻味。

《鄧稼先》語文教學反思4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體會了很多,也發現了很多不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感悟鄧稼先的愛國情懷,孩子們只是膚淺的、表面的認識鄧稼先的愛國。鄧稼先和我們的孩子相差的年代太遠,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否瞭解,這些都不是我和學生課前交流的重點。

我該通過圖片,簡介一下什麼是原子彈、氫彈,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也許通過文字,通過字典很難解釋清楚,雖然看似明白的學生,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兩彈元勳”的真正含義。要了解一些當時的世界形勢,和兩彈在中國的重要性,增強孩子們的愛國熱情。

結合本節課的“得”與“失”,在今後語文教學中,我認爲自己還應作如下努力:

第一、優化教學設計,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富有創意地設計教學過程,使其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第二、要使課堂教學中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鮮活局面。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要成爲“催化劑”,努力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促成一種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

通過這節課,我需要反思的不止這些,還很多很多。如何讓自己真正的走進文本(站在讀者、作者、教者、學生四個角度去研究文本)?如何精煉自己的課堂語言?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這些都是我需要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摸索、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