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村居》一課時,我先把學生帶入一個青草萋萋、百花盛開、花香四溢的教學情景中。在這美麗的春天裏,採用了各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詩的基礎上,老師與學生配上啞語吟誦古詩,在肢體語言的幫助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並在自己的頭腦中模模糊糊地創造出古詩所特有的意境。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沒有讓學生來說一說古詩的意思,沒有一句一句地講解古詩文,而是讓學生在吟誦古詩中感悟語言,在歌聲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創造圖畫。學生們學習的興致盎然,這節課結束了,但古詩的韻味永存。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節古詩教學課,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具體體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過程中爲學生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通過理解字詞的意思,通過一遍一遍地誦讀,進一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詠柳》整堂課的教學來看,流程進行得很好,從對“詠”的理解,到對柳樹從遠到近的認識,以及作者從對柳樹的觀察到充滿奇妙的想象所體現出的對春的無限的熱愛之情,課堂中呈現得都很好。不足之處是,老師表現得多,學生髮揮得少,沒有做到以學生爲主,老師爲輔。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第二次講這一課了,還記得第一次講《葡萄溝》後馬老師對我要加強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理解文章的寫作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你的教應配合學生的學,而不應使學生的學來配合你的教,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葡萄溝的葡萄真好。今天又一次講了《葡萄溝》,我將閱讀的重點放在了這些地方:

(一)營造開放性教學氛圍,激勵學生參與,誘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我班學生不太愛說話,上課時思維並不活躍,屬於填鴨式被動學習狀態。在這節課上,我充分運用學生創新慾望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爲學生的“大朋友”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爲他們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於思考、敢於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閱讀教學過程中我選用了可以用來激勵學生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我們一起來嘗試一下!”“同學們,這麼‘一大串一大串’‘水靈靈’的葡萄,就擺在你的面前,什麼想法?想吃不?誰來用聲音表達一下?還有誰更想?”“你認爲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大家讀一讀行嗎?”這樣,讓他們敢於直接表達自己的見解,敢於與老師、同學一同表現,建立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二)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發散性思維和探究意識

“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在這節課中,我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選用恰當的誘導方式,並相機進行調控。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從文章的重點、難點處發問。“葡萄一串一串地掛在綠葉底下,……五顏六色,美麗極了。”這句話這樣寫如何?與書中比較有什麼不同?哪個寫的更形象,更生動呢?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興趣濃、效果好。而且不但深刻理解詞語的意思,對文中的句子也做到了較好的掌握與理解。

(三)重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受和把握

在教學過程的開始,即學生在初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就讓學生思考“葡萄溝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帶着這個問題初讀課文,學生很快被課文中描繪的葡萄溝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他們有的認爲“葡萄溝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有的認爲“葡萄溝是一個有很多水果的地方”;還有的認爲“葡萄溝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葡萄溝是一個好地方”……然後,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問題,即“爲什麼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讓學生再次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思考,並且在默讀的過程中用直線劃出相關的語句,進而要求同學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最後請同學把各自的學習情況進行彙報。同學們在彙報的過程中,基本上說清了因爲葡萄溝盛產各種水果、葡萄溝的葡萄又多又好、葡萄溝的老鄉熱情好客、葡萄乾兒顏色鮮味道甜這幾方面內容,所以說葡萄溝是一個好地方。通過同學們的小組學習以及彙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用一個大的問題來統領全文,有利於學生深入地思考,準確把握課文內容,也有助於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較之傳統的根據課文內容逐段進行講授的教學模式,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對課文的整體感受和把握。

(四)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過程中,當有的學生說:“因爲葡萄溝的老鄉們非常熱情好客,所以我認爲葡萄溝是一個好地方。”我馬上利用這個契機創設了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我說:“熱情的主人,你想對我說些什麼嗎?”學生們沉浸在角色扮演中。這樣的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五)對於多媒體的使用形象直觀,突破教學重難點

由於小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不知“梯田”、“陰房”是什麼樣子的;茂密的枝葉怎麼會搭起一個個綠色的涼棚;五光十色的葡萄又是怎樣的。此時我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將山坡上一層層的梯田,陰房的外觀,牆四壁的小孔,陰房內的木架及掛鉤,綠色的涼棚,五光十色的葡萄,運用動畫形式展示給學生看,很好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感到課堂上仍存在幾點不足:

1、好文章要三讀:初讀讀通——細讀讀懂——品讀讀美。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讀書,在“放”中讓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薰陶。遺憾的是我沒有很好地讓學生的讀書,稍顯粗糙、匆忙了點。

2、此外,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3、學生對詞語的積累不夠紮實。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對學生積累詞語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提醒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繼續加大同學們對課文中詞語的積累,豐富他們的詞彙。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教《葡萄溝》一課,一位教師在導讀到“葡萄乾好”這一部分時,拿出一包吐魯番產的葡萄乾,要學生品嚐後作產品推銷。這一環節的設計應當是不錯的,學生要推銷好產品,必須讀懂葡萄溝生產的葡萄乾是從蔭房晾乾,因而有顏色鮮、顆粒大、味道甜的特點,而“非常有名”。

另一方面,如何推銷介紹,又是對交際言語的很好操練。同時,還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活動性和情趣性。但是,一位學生上來作推銷時卻吆喝着:“噢,快來買葡萄乾羅,葡萄乾!5元錢一大袋,先嚐後付錢,味道不好不付錢!買葡萄乾羅……”於是在一陣笑聲中便完成了這個環節。顯然,學生把生活中小販沿街叫賣與推銷產品完全混淆了。這二者雖有聯繫但畢竟還是有區別的。

生活中的推銷產品,其言語品位要求無疑要高於沿街叫賣;而語文課上的推銷產品,更是一項有交際言語訓練目標的解讀操練,又豈能只滿足於將生活中可能是比較粗俗、隨意、不夠文明的原型搬到課堂中來,而失落了由生活行爲轉換爲教學行爲時的所必須有的提煉和昇華的加工過程。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非常強的文章,處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識課,變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讓孩子覺得大自然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是那麼神祕、那麼有趣……於是在自己對課改新大綱感悟和認識上,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情感。新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學習“自信”的名言,教師充滿激情,飽滿真摯的情感去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重視發揮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品味。如:教師的語言富有激情,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特別是重視學生的人格感化,像“自信地誇誇自己”、“機會屬於自信的小朋友”、“真是一個愛學習愛積累的小朋友”、“團結的力量就是比個人的力量大啊”、“請沒有發過言的同學一起來讀一讀”等等。使學生始終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一句話,讓語文煥發生命活力。

2、交際。口語交際是新課標下新增設的板塊,交際是新世紀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本領,語文的性質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可見交際性要處處體現在語文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各個渠道之中,不一定專門設置交際課。所以這堂課裏首先做到教師和學生語言的融合,教師的語言是談話式的,不是問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親切的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其次創設各種情境進行交際,如:教學第二段時,教師扮演迷路的小孩,學生當太陽指點方向;又如:教學第三段,讓學生當北極星考一考學生怎樣辨別方向;再如教學第四自然段,讓學生演大樹,自我介紹大樹指點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學性知識,以往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這正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感悟。新大綱提出:語文學習要注意語言的感悟。“悟”從左邊看是思考的我,從右邊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過程正是理解和發現的過程。教師要適當的攙扶和點化,讓孩子“感”一定有個過程,“悟”一定有個過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訴,而是激勵、喚醒、刺激、探究、體驗。首先從整體上感悟,讓學生自讀自悟、圈圈劃劃。其次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特點,採用演示、表演節目、口語交際、朗讀、比較,即看、讀、聽、想、演等手段讓孩子感悟詞語、句子、意境……也許給了孩子感悟這個支點,孩子就能撬起語文這個地球。

4、拓展。“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在本課中我非常重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通過鑽研、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如:教學“太陽”指點方向時,通過當太陽幫迷路的小孩指點方向的遊戲中,巧妙地把太陽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蘊含其中,並積累詞語“旭日東昇”“夕陽西下”;再如對“忠實”這一詞語的理解,在讓學生理解“太陽爲什麼是個忠實的嚮導”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值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事,使語文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難點是如何在黑夜裏找到北極星,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後,讓學生找找兒歌的後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極星的方法集於易讀易記孩子喜聞樂見的兒歌中;如教學“第五自然段”,通過實驗學生知道溝渠裏的雪哪邊化得快,哪邊化得慢後。讓學生改寫這節詩句,實現了讀寫遷移;如在教學完四種天然指南針後,把它們是怎樣準確指點方向歸納爲“我會填”,讓學生自由說、開火車說、沒有發過言的站起來說,全面參與,大面積練習。在最後,我提出了“你還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針?”,不僅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更是引導學生更開放地學習語文,並培養學生學會課外蒐集資料的興趣,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

5、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思考,會提問題,於無疑處見有疑,這就是培養學生探究性自主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在第二段的教學時,當學生回答自己的發現時,一位學生說自己通過讀知道了太陽中午的時候在南邊,樹的影子正指向北方。此時,我聯繫以前的課文《動手做做看》,引導學生向書本挑戰,讓學生懷着“太陽在南邊的時候,樹的影子真的指向北方嗎?”這樣的疑問,再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確實如此,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在每段的教學中都能讓學生提提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展開思考討論,使學生主動去獲取和處理信息,教師適當點撥。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而且爲學生今後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那麼,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這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特別是在低段,從小培養孩子對語言文字的那種天性般的敏感,這是語文的長效益。因此,我在進行本課的教材處理時抓住文字訓練,既便是極小的增長點,也要抓住契機發展學生的言語素養。下面具體談談自己本課的教學和體會。

  一、寓有形於無形中,字詞訓練,把書讀“實”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更是教學重點,所以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不容忽視,以突出生字的音形義特點。本課的生字不多,故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肯定會有低耗高效的收益;於是教學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課的一大重點,因爲本課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從聽泉水聲讀出疑問到解疑的回答聲中要帶着歡快,我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生字的教學貫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紅色字體出現,變孤立的漢字學習爲有機的情境整體閱讀,不僅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輕鬆掌握讀音並識記;而課文的其它生字則通過開火車朗讀課文的方式將學生的學情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重疊起來:讓生觀察插圖找出 “瓦罐”;通過對“水塔”的理解再結合課文語境對“天然水塔”進行釋義;本課的“杜鵑花”是學生認知事物中的盲點,因此藉助圖片可以給學生以一種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刺激下再適時進行說話訓練: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杜鵑花?……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寓有形於無形之中,學生的學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課文的許多優美的詞語爲語言實踐的又一切入點,讓學生反覆地讀,在讀中復現、鞏固生字,在讀中讓學生感受特點:數量詞——一股清泉 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語(怎麼樣的什麼、什麼地方的什麼)陽光燦爛的世界 火紅的杜鵑花等詞;狀中短語(怎麼樣地幹什麼)大口大口地喝水 盡情地歌唱……沒有過多繁瑣地講解與分析,只以讀來貫穿始終,真正做到於無形中積累學生的語言,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從具體到簡練,句羣訓練,把書讀“厚”

這樣一篇美文,如何讓學生在接觸文本的有限時間內體現它原本無限的價值,使學生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呢?學生情感的初始狀態是粗線條和淺表層的,教師應及時激活學生感覺擴大的支點,訓練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課的二到五自然段極其相似,特別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過的地方,我想這些句子之間既然有密切的聯繫,何不把它們進行一種從複句到單句的轉換,讓學生髮現句與句之間的聯繫,這種滲透句羣的教學也是學好課文的一種方法。於是,在前面兩次的通讀全文後,學生們第三次走進文本,這次的目的是讓學生劃出泉水到過的地方:泉水流進山腰的水池;泉水流過山間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園裏;泉水穿過靜靜的山谷;細細品讀,作者的遣詞造句別具一格,極有講究,“流進”、“流過”、“流到”、“穿過”四個詞是不可以隨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處,雖獨立卻又聯繫,是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們串在了一起,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句子,但我們卻可以利用文本的這些“不確定”和“空白”好好揣摩,於是我讓學生把這四個句子用一句話來表達:一個“和”字連接四句,或用“先 ,接着 ,然後 ,最後 ”四個關聯詞貫穿四句……這樣,將課文規範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理解簡單與具體的語言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真正把書讀“厚”了。

課堂上語言的學習、積累和運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本課我“以語言實踐活動爲主軸,挖掘語言訓練點,多渠道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並積累優美的語言”貫穿課文始終。我想,只有深刻領悟了語言教學的真諦,纔會在每一節語文上、每一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系統的語言時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還要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發展,爲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整和,以及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的結合奠定基礎。

講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上網查了有關“團結合作”方面的名言、諺語、俗語等資料,製作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並根據教學內容以申奧爲主線,由淺入深設計了練習題,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對於區分形近字,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時,學生的創造力和發現也是我沒有想到的。先接觸的兩組形近字,“腦”和“惱”,“到”和“倒”。課堂上學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於“腦”的理解:因爲表示人的身體器官的字多數都帶有‘月’字旁,所以‘月’字旁的“腦”可以組詞大腦、頭腦;而“煩惱、苦惱”多數與心情有關,所以是“忄”旁。對於“到和倒”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倒水”是人倒水喝,所以是“亻”旁;課堂上全體學生髮言積極,學習興趣高漲。

雖然課堂上學生掌握了一些知識,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總結有以下幾點:

1、要注重學習過程評價

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外,還應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哪怕活動過程的一點點進步和收穫,都應充分肯定。

2、課堂上要注重調控

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這堂課中主要是學生聽和說的習慣不好,只注意自己要說,不注意認真聽別人的發言;今後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要善於營造氣氛,在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要活而不亂。

這堂課讓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實施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組織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將爲之而不懈追求。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語文園地的教學一直是我的弱項,尤其是低年級的教學,我才接觸,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今天我對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嘗試着進行了改進教學,下面是我所反思的教學心得。

一、“我的發現”部分

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然後引導學生說話,訓練他們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發現燕子的尾巴像………”,然後,同桌反過來說:“我發現剪刀像…………”採用這種形式讓學生反覆說話,在反覆說話中內化語言,實現語文的實踐性。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想一下,在你們的生活中你還有什麼這樣的發現?能不能也這樣說一說?語文教學要求要結合學生的經驗世界,走進大語文的世界,培養學生的素養。從書本中提供的範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

由於前面的環節做得較好,下面這個環節,學生都能順利聯想出來。如:大樹──戰士 圓月──玉盤 彎月──小船 柳條──辮子 孔雀的尾巴──扇子 大象的腿──柱子 眼睛──星星 學校的草坪──地毯 應該說這一環節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

每個語文園地的.第一個教學環節都是“我的發現”,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采用這種形式,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不能包辦。應該多利用教材,規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爲學生看圖說話寫話打好基礎。

二、“讀讀認認”部分

以前,我一直採用唱兒歌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唱熟就可以了。這種方法簡單,老師也很輕鬆。可是我發現效果並不怎麼好。學生是背的很熟,可是不會運用。如:才加木字旁還是材,木材的材。如此把每個字都背住。現在,我採用學課文時的認字方法來記,讓學生把每個字都做成卡片,然後,在發現規律、粗略認讀後,讓學生以打牌遊戲的形式來記住它們。看誰用最少的時間最先記住這些字。出牌時,不僅要認字,組一個詞,還要用這個詞說一句話。這樣它們就能把兩個字的意思弄清了。

三、“讀讀背背”部分

這一部分的教學,說句實話,我從來就沒有采取過什麼措施。很多老師都認爲,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只要他們背熟了,就行了,我也一直這樣,實際上教學效果一點不好。在學這一部分時,我先是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春節時看的對聯,然後告訴他們,我們今天也要學幾幅對聯。接着讓他們觀察這幾幅對聯寫的內容和什麼有關。在學生知道後,再讓學生試着讀一讀,然後範讀──自讀──互讀──分組讀。最後主要採用對對子的遊戲形式來讀。遊戲分爲:師生對、同桌對、男女生對、好友對。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積累語言。改變過去枯燥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在遊戲中很快就會背了。我又讓他們想一想對聯中描寫的場面你見過嗎?誰能說一說,這樣就把對聯中所描繪的場景用學生自己的語言給表述出來了。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把學生的生活和教材作了一個融合。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通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通過我這麼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講下去。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爲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於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爲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着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爲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着什麼,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述了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

一、激發興趣,快樂學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上課伊始,我出謎語讓學生猜,學生在猜出謎底收穫成功快樂之時出示課題,讓學生結合課題質疑,喚起了求知的積極性。接着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學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書,教室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二、結合生活,識記生字。

語文來源與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蘊涵着豐富的語文知識。“語用”生活與課堂密不可分,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生字的有效途徑。當學生讀一遍課文回答:“誰在畫風?”時,我出示文中插圖,採用與他們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記住“宋、濤、”等六個字。學生在問好中認識了生字後,小組開火車檢查生字讀音。熟悉的生活情景,輕鬆愉快的識字氛圍,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三、抓重點詞句,以讀爲本。

《畫風》一課,內容淺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爲主線,學生帶着問題讀,並動手劃出相關句子。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讓學生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並相機指導朗讀,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宋濤的興奮、驚奇。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這一過程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讀寫結合、訓練寫作。

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每天拿着筆描描畫畫。在拓展延伸、啓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寫風相結合。當學生理解了文中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后,我這樣引導:“我們班有愛動腦筋思考的孩子嗎?有愛畫畫的孩子嗎?如果讓你也來畫風,你會畫什麼?”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飄蕩、畫樹葉飄落、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畫寫幾句話,積累語言,更是培養了學生寫話的興趣。

本節課加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繫,使同學明白要注意觀察生活,生活中有許多需要我們掌握的知識。同時注重朗讀的訓練。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說自己怎樣畫風時,面不夠廣。後來巡視中學生畫的多,但讓學生表達的機會卻少。同時發現有時問題問得太瑣碎了。針對自身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進取,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更趨完善。

《畫風》這篇課文以一個有趣的題目,引起了課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課文中的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互相啓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與以往所學課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對話多,又是三個人的相互交流,學生不易理清課文中人物的態度、觀點、做法。起初讀到這篇課文,我覺得文章比較瑣碎,都是一些對話,看似比較難上,但是細讀之後,我想到每個小朋友畫的風生動有趣,跟學生的生活貼近,因此我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風是怎麼畫出來的?”這個問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堂氛圍較好。

激勵性的恰當的評價,使學生產生前進的動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如:當學生提出“是誰在畫風呢?”“爲什麼要畫風呢?”“怎樣畫風呢?”我評價道:“你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剛纔大家提出的問題都很有價值”;在識記生字時,採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大海中的驚濤駭浪、畫柳枝隨風舞動、畫風箏飄蕩、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

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本課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在課堂上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配合比較默契。這堂課設計令自己比較滿意。

首先,感受雷雨前後的變化。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設計簡單,沒有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能力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我先利用晴天圖,用較兒童化的口吻帶同學們去郊遊;接着,在草地上休息中天氣突然變化,電閃雷鳴,讓學生感受到雷雨前後天氣的明顯變化。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學生的詞句、語言訓練。用“越來越”、“漸漸地”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裏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複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課堂測評中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加強學生的多觀察、多想、多寫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都能把自己觀察到的寫出來,但是寫得不夠具體,有些句子不通順,這可能是我平時訓練少不夠重視的原因。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範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通過聲音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不同景象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第一課時後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