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一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

來這裏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裏的老師與學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語文,有時會跟其他老師(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探討關於教學方面的問題,有的時候還會問問學生對我的看法以及對我上課的看法,我知道,對於我來說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畢竟我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只是憑感覺來講,有的時候確實抓不到重點,往往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它不考,一筆帶過的東西反而會考,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老師不僅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點難點,還要多瞭解考試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幾年的考試動態,考試趨勢,考試題型等等。當然,我們不能脫離新課標,多研究新課標,因爲它指導着我們的教學,它提出了對於各個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與素養的培養。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上課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讓學生覺得你很容易親近,因爲我問了一些學生,他們都喜歡帶有微笑的老師,而不喜歡板着臉的老師,當然這裏也不是說當學生不聽話時也對他笑,該嚴肅的時候還是得嚴肅的,要不然學生會肆無忌憚,局面就會難以控制。當發現學生說話或者是做些小動作時,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訴他我已經發現了,給他點面子,不行的話就直接點名教訓,沒必要再給他面子。

至於板書方面,我認爲該寫的還是要寫,沒必要寫的就不要寫,有學生就向我反應,有些字不會寫,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寫。

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別是課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就會走神,我發現有個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寫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再強調一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點,學生記得更牢。

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套路在我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灌輸式的教學是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魚”。爲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教學生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是怎麼樣,有必要的話還需解釋它是怎麼來的,也就是爲什麼會這樣,即長久的“授之以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做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對於新的知識點,特別是一些重點,需要詳細講,比如說象徵手法,以前學生都幾乎沒接觸過這個概念,在分析這種手法的時候,先要跟學生聲明什麼是象徵,以及用象徵有什麼好處,然後再分析具體的句子,加深學生對於象徵手法的印象,這是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後到特殊 ( 也就是解題)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學生一般不是很積極,上課比較沉悶,很多情況下都是沒多少人在認真聽的,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讓學生喜歡聽語文課,是不是課外知識越多越好?活動越多越好?我想應該不是,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反而弄巧成拙,適當地可以增加點與課內相關的課外知識,偶爾搞點活動,比如朗讀比賽,比賽回答問題,扮演角色朗讀課文等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都在生活的網中,時時刻刻都與周圍的人與事聯繫着,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還需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注意梳理,以便學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比如說八年級的第二單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徵這種手法,在講這種手法的時候就可以聯繫以前的課文來講,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學會運用這種手法。

當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課語言不豐富,過渡語言不夠,往往覺得沒詞,不知道應該怎樣從這個知識點過渡到下個知識點,導致上課時老是出現一些像“然後,這個”之類的口頭禪,也許自己沒注意,其實自己說了很多次;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東西,卻很難跟學生講清楚,也許是表達能力不行吧,也許是經驗不夠吧,一般我們老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覺得難,這就啓示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爲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爲主體,多分析學情,瞭解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前學過什麼,需要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應該以什麼方式教學生,必要的時候還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個學生問到有關謂語句的類型,有四種“名詞、動詞、形容詞、主謂”謂語句,要判斷具體的謂語句的類型,當時我對這個也感到陌生,不過我最終還是給他們講清楚了,這當然離不開便利的網絡,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以及網上的有關謂語句的知識,我把它拿下來了。這啓示着我們老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那句話說得好“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要不斷複習以往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嘛,將學過的知識與將要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對於教學我們應該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進自身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養。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二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

來這裏已經將近一個月了,這裏的老師與學生都很好,我教的是初二語文,有時會跟其他老師(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的老師)一起探討關於教學方面的問題,有的時候還會問問學生對我的看法以及對我上課的看法,我知道,對於我來說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畢竟我沒有什麼教學經驗,只是憑感覺來講,有的時候確實抓不到重點,往往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它不考,一筆帶過的東西反而會考,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老師不僅僅需要知道哪些是重點難點,還要多瞭解考試方面的信息,如最近幾年的考試動態,考試趨勢,考試題型等等。當然,我們不能脫離新課標,多研究新課標,因爲它指導着我們的教學,它提出了對於各個階段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而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與素養的培養。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上課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保持微笑,讓學生覺得你很容易親近,因爲我問了一些學生,他們都喜歡帶有微笑的老師,而不喜歡板着臉的老師,當然這裏也不是說當學生不聽話時也對他笑,該嚴肅的時候還是得嚴肅的,要不然學生會肆無忌憚,局面就會難以控制。當發現學生說話或者是做些小動作時,可以先盯着他,用眼神告訴他我已經發現了,給他點面子,不行的話就直接點名教訓,沒必要再給他面子。

至於板書方面,我認爲該寫的還是要寫,沒必要寫的就不要寫,有學生就向我反應,有些字不會寫,所以最好不要只念不寫。

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別是課上到差不多一半的時候,就會走神,我發現有個方法很有用,就是故意寫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再強調一下,這樣印象會更深刻一點,學生記得更牢。

前面已經提到過,現在老師教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注重的是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傳統的教學套路在我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灌輸式的教學是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性的“授之以魚”。爲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教學生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是怎麼樣,有必要的話還需解釋它是怎麼來的,也就是爲什麼會這樣,即長久的“授之以漁”,教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做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對於新的知識點,特別是一些重點,需要詳細講,比如說象徵手法,以前學生都幾乎沒接觸過這個概念,在分析這種手法的時候,先要跟學生聲明什麼是象徵,以及用象徵有什麼好處,然後再分析具體的句子,加深學生對於象徵手法的印象,這是遵循從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最後到特殊 ( 也就是解題)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理解。

初二的學生一般不是很積極,上課比較沉悶,很多情況下都是沒多少人在認真聽的,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讓學生喜歡聽語文課,是不是課外知識越多越好?活動越多越好?我想應該不是,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秩序混亂,反而弄巧成拙,適當地可以增加點與課內相關的課外知識,偶爾搞點活動,比如朗讀比賽,比賽回答問題,扮演角色朗讀課文等等,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都在生活的網中,時時刻刻都與周圍的人與事聯繫着,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時候還需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注意梳理,以便學生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比如說八年級的第二單元,基本上用到了象徵這種手法,在講這種手法的時候就可以聯繫以前的課文來講,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學會運用這種手法。

當然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是上課語言不豐富,過渡語言不夠,往往覺得沒詞,不知道應該怎樣從這個知識點過渡到下個知識點,導致上課時老是出現一些像“然後,這個”之類的口頭禪,也許自己沒注意,其實自己說了很多次;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往往自己知道的東西,卻很難跟學生講清楚,也許是表達能力不行吧,也許是經驗不夠吧,一般我們老師覺得簡單的問題學生覺得難,這就啓示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爲新課標提倡以學生爲主體,多分析學情,瞭解學生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以前學過什麼,需要學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應該以什麼方式教學生,必要的時候還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

昨天晚上有個學生問到有關謂語句的類型,有四種“名詞、動詞、形容詞、主謂”謂語句,要判斷具體的謂語句的類型,當時我對這個也感到陌生,不過我最終還是給他們講清楚了,這當然離不開便利的網絡,結合自己以前學過的以及網上的有關謂語句的知識,我把它拿下來了。這啓示着我們老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那句話說得好“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要不斷複習以往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嘛,將學過的知識與將要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對於教學我們應該共同探索,共同反思,以促進自身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不段提高自身的教育 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