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的運用以及翻譯

文言文的運用以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篇一:幽默語言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

摘要:教育是人生的啓蒙,而語文教學更是教育天地中的土壤和空氣。縱有千古,橫有八荒,語言藝術似春似夢,總在人間綻放,又似詩似葩華美只在那一瞥之間。文學隨時代變更,古漢語給了新世紀新一代的孩子們更多發揮的空間,也給了他們探索的疑惑。網絡時代的學生把玩文字叫人嘖嘖稱奇,又叫人哭笑不得。如何運用好新時代的幽默語言活躍語文課堂,這又是否會影響文言文的學習呢?我認爲這二者辯證統一,非但不可偏廢,綜合利用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文言文的運用以及翻譯

文言文在整個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基於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理解文中常用的實詞和虛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指導學生能翻譯文言文中重要語句的意思,簡要分析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或態度。所以,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中教學的極爲重要的內容,但教師如果認爲僅此一個目標就錯了。我們還得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表現形式等。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體意蘊與宗旨以及先賢的內在寄託和感悟,這就不得不運用更爲現代化的語言工具。在這裏我簡單談談把幽默語言運用於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篇二:文言文語句翻譯

1.官人疑策愛也,祕之。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 .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爲吳王。

4.府省爲奏,敕報許之。 譯文:有關部門爲此上奏,(後主)下詔回覆同意了這件事。 . 5.齊孝公伐我北鄙。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 7.堯民之病.

水者,上而爲巢,是爲避害之巢。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築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 .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於陘。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紮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篇三:文言文句讀知識梳理

今天我們講的標點、斷句,古人稱句讀(dòu)。“讀”指句子中間的合理停頓,“句”指一句話終結的停頓。明辨句讀,是對古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它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 斷句標點的題型,高考基本考查有兩種:一是要求用“/”給一段沒有標點的文字斷句;二是要求給一段沒有標點的文言文加標點。

一、斷句標點的原則、步驟

斷句標點古書要遵循三個原則:①符合原文文意。②符合文言文的語言實際。③符合當時社會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實際。

斷句標點可分三步走:

1.通覽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表現了什麼內容;第一遍沒讀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筆,一錯到底。

2.由粗到細,根據文意,結合句子結構、語氣與詞語的性質和作用進行斷句,在斷句的基礎上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3.反覆詠誦,仔細推敲,在詠讀中檢查修正。

二、斷句標點的常見誤區

1.不懂詞義。

不懂句中的多義詞或兼類詞的含義。

例1.使盡之,而爲之簞食。與肉,置諸囊以與之。(《左傳》)

此斷句錯誤是因不明“與”的意義。一個詞除有本義之外,還有語法意義。例句中的“與肉”的“與”是連詞。“以與之”中的“與”是動詞,當“給予”講。因此,應該這樣標點:

使盡之,而爲之簞食與肉,置諸囊以與之。

2.不明語法。

(1)給省略主語的語句斷句,將前一句的賓語或補語誤認爲後一句的主語。 例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

“日再食”是一個省略句,其主語應該是“餘、吾”之類當作代詞,“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學過程中的艱辛。“寓逆旅主人”即“寓(於)逆旅主人”。因此,應該這樣標點: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2)給含有介詞結構的語句斷句,割裂介詞結構與動詞之間的關係。

例3.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

褒禪山記》)“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是動詞“觀”的狀語,這樣斷句,語意就被割裂了。正確的標點應該是: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不曉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結構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一氓盡力而能尋常,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爲?”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柳河東集》)

文中的“絕湘水”“中濟”是兩個具有順承關係的短句,由於不明句式,標成“絕湘水中”,語意大有不同。“不應”“搖其首”也是兩個順承關係的短句,“不應搖其首”,則標成了一個否定句。

4.不知名物制度。

例5.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記·秦始皇本紀》)

此例斷句顯然不對。這句話是說,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現,一共經過十六天;不是說夏太后死於十六日那天。東漢前古人用干支記日,數字和“日”連用,並非說某某日。正確標點如下: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正確斷句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職官、科舉、宗法、稱謂、避諱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習慣。

三、斷句標點的實用技法

1.根據文言虛詞斷句標點。句首語氣助詞“夫、蓋、今夫、若夫”等,這些詞在朗讀時稍加停頓即可,後邊不加標點。句末語氣助詞“者、也、矣、哉、乎、耳、耶、歟”等,其中“哉”常表感嘆,後用感嘆號,“耶、乎、焉、歟”經常表疑問,後用問號。“矣、耳”多表陳述,後邊一般用句號。“也、者”多表停頓,可酌情使用逗號或句號。

2.根據對話標誌斷句標點。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雲”“問”字作爲對話標誌,其後可加冒號。對話的內容加引號,引號內句子的標點,則視內容和語氣酌情而定。

3.根據對稱、排比句式斷句標點。文言文比較講究凝練和語勢,對稱、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見句式。這類句子要在對稱、排比句間用逗號或分號,最末用句號。

4.根據專用名詞斷句標點。人名、字號、時間、地名、年號、官職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專用詞,經常用於句子的開頭或結尾,可以作爲斷句標點的依據。

5.根據語法關係斷句標點。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徵,如判斷句用“……者……也”式,被動句用“……見……”式,疑問句用“奈……何”式。複句中,“遂”“於是”“至於”表順承關係,“故”“是以”“而”“因”表因果關係,“然”“顧”表示轉折關係。一般在關聯句之間用逗號或分號,關聯句末用句號。

(是問句則用問號)

掌握以上五種方法,結合文意綜合考慮,斷句標點就很容易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