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家庭教育問題舉例

家庭教育問題舉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通常認爲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家庭教育問題舉例,歡迎大家參考學習哦!

家庭教育問題舉例

  家庭教育經典案例分析【1】

在多種社會關係中,親子關係是其中的重要一項,而親子衝突又是青少年成長中不可避免的產物。專家表示,父母的教養方式與親子衝突的形成密切相關,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類型有寬容型的管教方式,這樣的方式會容易使子女形成自我中心的個性,專制型的管教方式則會令子女易形成逆反型個性或者退縮型個性,等等。該如何處理不同類型的親子衝突?有什麼技巧能更好地防止親子衝突發展爲子女的內心衝突?日前,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據深圳市康寧醫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醫師周雲飛博士介紹,親子衝突常表現爲焦慮、抑鬱,暴力、離家出走、性行爲紊亂、酗酒吸毒及違法行爲,其頻率、強度與年齡呈“倒U”型曲線發展,其中青少年是最易出現親子衝突的年齡階段。如果親子衝突處理不當,會使親子衝突發展爲子女的內心衝突,使子女容易形成逆反型、退縮型或矛盾型個性。按照親子衝突造成的子女個性特點,主要分爲自我中心型、逆反型、退縮型和矛盾型四種個性。

【自我中心型】 旁人眼中的自私者

案例:13歲的小王自小家庭條件優越,父母將她視爲掌上明珠。只要有條件,父母就會滿足她提出的所有要求。小王上初中後,父母發現她越來越蠻不講理,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埋怨父母沒有事事滿足自己、時時關心自己,而且也從來不去體驗父母的心情。在旁人的眼裏她是一個“自私”的人,只要求別人去滿足她。最近因爲父母限制她的上網時間,小王離家出走,被家人尋回後前來接受心理治療。

分析:小王的父母屬於寬容型管教方式:他們對小王的行爲沒有刻意去制訂規範,對於小王的慾望和要求都是無條件地都給予滿足。這種只顧眼前而不顧未來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個性,如此一來,子女不需要也不太容易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體貼父母的感受。

應對:周雲飛認爲,獨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愛,子女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個性,因爲她把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無意識地移植到和別人的交往上,其人際關係會非常糟糕。故父母要爲小王制訂合理規範,對於不合理要求不予滿足,並向小王解釋理由。同時培養其延遲滿足和補償的心理能力。

【逆反型】 和父母對着幹

案例:15歲的小吳有一個軍人父親,自小其父“按照軍隊的那一套來管教自己”,如不聽話父親就打罵他。小吳對外人常說其父是“暴君”,事事和父親對着幹,故捱打捱罵成了家常便飯,小吳心裏不服也從不向父親解釋,原因是“說了也沒用”,寧願呆在學校也不情願回家。身材逐漸高大的小吳到後來乾脆和父親對打,母親憂心忡忡地帶他來看心理醫生。

分析:小吳的父母屬於專制型父母管教方式:一切活動由小吳的父親決定、判定對錯、懲罰,而不必向小吳解釋,小吳只能無條件地服從父親。爲了獨立和擺脫這種窒息感,小吳使用各種手段和方式來反抗父親,以逃離父親的控制並與父親疏遠獲得自由,即所謂的“逆反”心理。

應對:周雲飛建議,家長要正確看待的一點是,與自己意見不一致是子女形成獨立性所必需的。親子觀念的差異多由雙方所站的角度不一樣,並無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之分。鼓勵小吳及其父親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求對方一定要接受和改變。故除了極少數重要的事情外,父母要學會尊重子女的想法,不要害怕子女會犯錯誤,要讓小吳學會對自己的行爲後果負責,在挫折中不斷獲得成長。

另一方面,兒童和青少年期孩子逐漸想脫離父母的保護,希望自己去做事情,但一旦遭遇困難,又要父母幫忙,否則不知所措。故父母表面上讓孩子獨立自主,不要太乾涉,但發現孩子需要幫助時,能及時伸手,給予協助與支持。

【退縮型】

沒有主見

案例:父母對16歲的小張有很高的期待,並過度地關注及付出,母親事無鉅細地替小張安排和代勞。小張小時候,穿什麼衣服、理什麼髮型也要按照母親的要求去做。開始時,小張有時會反對或耍點小任性,母親就不停嘮叨,直到小張“聽話”爲止。12歲後小張基本上什麼都會聽父母的,父母開始很滿意,覺得孩子聽話省心。但小張稍大後總向母親諮詢後才能對一些問題做出決定,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自感無法依靠自己來判斷或完成一件事,非常自卑,前來諮詢。

分析:周雲飛分析稱,當父母管教嚴厲到一定程度時,子女感覺到自己無論什麼樣的逆反行爲都無法獲得自由和空間時,此時會出現習得性無助感,表現爲退縮和服從行爲,此過程稱爲“叛逆——無助感模式”。叛逆階段多表現焦慮,無助感階段則多爲抑鬱。小張開始時反對,表現一定的叛逆行爲。但父母的力量過於強大,最終形成退縮型個性。

父母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形成孩子對父母的恐懼心理,長大後這種行爲模式就會移植到社會去,形成對權威的強烈恐懼,易形成社交恐懼。依賴性性格及自卑情緒亦較多見。

應對:父母不要把子女當作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要給子女必要的心理空間,子女的事情讓他們學會自己去選擇和決定,學會對自己負責,包容子女獨立的嘗試。同時對退縮型個性要鼓勵和表揚其自主決定的行爲,讓其瞭解到只要自己通過特定的某些方式(如努力)就會達到想要的結果,讓其慢慢認識到自己的行爲和結果其實自己是可以控制和可以預見的,那麼無助感就會慢慢消退。

【矛盾型】

易患憂鬱症

案例:小李今年15歲,3歲時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生活。父親離婚後整天喝酒,稍不如意就打罵小李。加之其父對前妻的埋怨,對小李的生活和學習不理不問。小李從小就十分痛恨自己的父母,但“敢怒不敢言”。後來因患抑鬱症前來治療。

分析:周雲飛認爲,親子關係中,叛逆和無助感均伴隨着對自己父母的敵意產生,如果對父母敵意和憤怒情感處理不當,會使親子衝突發展爲子女的內心衝突,表現爲對父母血緣的愛,同時又對父母十分的不滿,形成矛盾型個性。此時當子女去愛自己的父母時,因爲有恨而愛不起來;當子女去恨自己的父母時,因爲有愛而內疚,此時對父母的憤怒情緒無法對外(父母)宣泄,而對內轉移,形成對自己的敵意,產生抑鬱。

應對:過多的懲罰易形成對父母愛恨交加的矛盾心理,童年時矛盾的情感對孩子的影響是致命的。故通常用空椅技術處理和宣泄對父母憤怒情緒,那麼最後剩下的就是對父母的愛,此時敵對的親子關係自然改善,抑鬱症狀隨之消失。

空椅技術是處理憤怒情緒至關重要的環節。搬來了一張空椅子放在小李的對面,告訴他“明天你回到家,看見父親就坐在這張椅子上,你想對他說什麼嗎?”鼓勵小李將自己對父親的不滿和憤怒表達出來。此時小李可以通過對空椅子的宣泄、指責,甚至是謾罵,從而使自己獲得內心的平衡。

  家庭教育不足的四大典型案例分析【2】

對孩子教育過於溺愛

秦海,男,18歲,從小就被家人溺愛。上學後,他開始賭博遊戲,錢不夠花的時候,經常到處借錢。2008年,秦海已欠了5000元的外債。爲了錢,他於2009年4月28日在家裏的一隻木箱裏找到2000元,拿了500元,沒幾天就花完。5月6日下午,他再次偷走剩下的1500元。

分析:溺愛孩子,這是很多家長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也是導致孩子出現成長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溺愛下的孩子,通常比較自私,常以自我爲中心,不懂得體貼顧惜別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比較差,具有極強的依賴思想。特別是孩子一旦把父母的付出當成習慣時,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如果某天這種付出停止,或是孩子無休止的索取遭到拒絕,他會仇恨父母,甚至打擊報復父母,這就是經常有孩子打罵父母的根源。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握好愛的尺度和原則,不要過於溺愛。多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也可適當地進行挫折教育,來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

案例2

對孩子教育過於專制和粗暴

一天深夜,16歲的少年張明在回家時發現父親又在毒打小妹。在張的家裏,父親打孩子早已成爲兩代人主要的情感表達方式。父親經常打罵他們,一點小事,動不動就拳腳相加,時常打得他們傷痕累累。父親一次又一次的毒打,在張明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這次,父親對妹妹的毒打激起了他仇恨反抗的火焰,於是他將42歲的父親一刀捅死。

分析: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家長認爲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忽視孩子的思想,在教育孩子時過於專制和粗暴,動不動就打罵孩子的家長也爲數不少,打孩子不僅僅是在肉體上對孩子進行傷害,更嚴重的是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孩子一面承受父母的暴力,一面模仿父母的暴力,從而產生暴力傾向。這就是許多孩子在外打架鬧事的主要原因。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注意方法,不可輕易使用暴力,如果不慎用了粗暴的方法,要及時修復親情鏈條,撫平孩子的心靈創傷。

案例3

父母缺乏榜樣力量,不能言傳身教

楊維,男,16歲。父親經常打牌賭博,喝酒抽菸,一輸錢就喝酒,一喝酒就回家發脾氣,摔東西,與母親吵架,還時常打罵母親。在父親負面的影響下,楊維也學會了抽菸喝酒,甚至染上了打牌賭博的惡習,成績一落千丈,經常逃學。父親教育他時,他卻說:“你自己都管不好,還來管我?要我改可以,那你自己先戒菸戒酒戒賭博,做個榜樣給我看看啊。”

分析:不少家長在從嚴要求孩子的同時,缺乏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甚至禁止孩子做的,卻是他們自己所喜好的。禁止孩子吸菸,自己卻當着孩子的面吸菸;禁止孩子賭博,自己卻當着孩子的面賭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時刻影響着孩子,孩子也時刻在模仿父母,因此,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現不良的言行舉止,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樹立榜樣。

案例4

缺乏親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令瀟瀟,女,14歲。現在與父母親情冷漠。拒絕與家長溝通。經常離家出走。原因就在於,父母經常剝奪她發言的權利,有什麼事都不得申辯,只能由父母數落和指責。同時,面對她的不足與錯誤,父母非打即罵,不注意引導。開始,瀟瀟有什麼事還和父母談談。但得到父母多次的打擊後,慢慢地不願意與父母交流。基本上不再主動找父母說話,有時父母找她談心她也不理。時常不回家,一回家就躲進自己的房間裏。久而久之,親情鏈條出現斷痕,造成親情冷漠。

分析:不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卻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按自己的方式去溝通,這會讓孩子反感,甚至拒絕與家長交流,教育就無法進行。因此,家長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懂得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