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淺談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大綱

淺談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全面素質爲目標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紀人才質量觀的標誌,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核心內容。

淺談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

1 素質教育的涵義解析

素質教育,就是一種更加註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養成和提高,重視人才的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視使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達新時期時代精神的全面發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在當今社會的實踐形態;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爲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學生學會做人。

1.1 素質教育是以教育對象的素質結構因素爲依據確定教育內容和課程的教育

素質教育以學生需要發展的素質因素爲依據確定教育的內容和課程,具有明顯的“素質化”特徵。人的素質是分層次的,其中第一層分爲生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第二層分爲生理結構素質和生理機能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

1.2 素質教育是科學化、規範化的教育

傳統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因爲內容和課程的確定不科學,不能夠保證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雖然它強調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素質,但它只能是對知識水平的評價,其本質上只是“知識教育”,而以外的素質如態度、能力、稟性等素質由於處於評價的盲區,自生自長,無法得到發展和完善。所以,現代社會呼喚着科學化的素質教育。

1.3 素質教育是促進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內化的活動

教育是促進人的素質發展的活動,素質發展包括生理素質的發展和文化素質的發展。生理素質的發展,需要從外界攝入營養物質來滿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質的發展,需要從社會環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質教育就是通過科學地促進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內化進而促進素質持續、和諧地朝着理想的方向發展而進行的教育。

2 素質教育的路徑選擇

2.1 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意識觀。

素質教育是教育思想和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進步和突破。知識、素質、能力構成人才培養的三個基本要素。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結晶;素質是在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下,通過認識和實踐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素養和品質;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人的各種能力是在素質的基礎上,在後天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2 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主旨,它是時代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體現,人越能夠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目的是鼓勵拔尖,發展人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相統一,可以通過人的終身教育來完成。

2.3 樹立教育服務觀念

樹立教育服務的觀念,對於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尤其是教育經濟理論,具有理論創新價值;對於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可以使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獲得經濟效益;對於促進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對於順應“用戶第一主義”的潮流具有現實價值;可以促進新型教師觀的建立等。

2.4 擁有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知難而進,教師不能只滿足於學歷達標,而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師的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等方面,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2.5 建立起適應素質教育的有效機制

素質教育運行機制包括:有效的導向機制、有力約束機制、科學的評估機制及廣泛社會參與機制等內容。按照市場的要求對傳統教育進行變革,吸收和借鑑其源遠流長的教育思想理論,把素質教育的未來發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背景中進行整體規劃,以體制和制度的創新爲支撐實現素質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並要注重改革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等內容,改革不合理的組織管理,改善教師隊伍的結構和層次。

3 完善教育創新的思路

教育創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創新,教育體制的創新,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的創新等。其目的在於“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完善教育創新的思路主要表現在:

3.1 教育創新的先導是教育觀念創新,它是教育事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教育觀念創新是教育主體適應客觀教育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科學、準確地把握教育活動變化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以正確的方式構建新的思維、理念和思想,來形成對變化了的教育環境新的正確的認識。教育部門的創新教育,在內容上就是要拋棄落後的組織觀念、制度觀念、運作觀念等,準確認識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建立一個能夠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統結構。

3.2 提高教育的適應性效率

教育的.“適應性效率”是指教育創新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及結構轉換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具體體現在:

一是建立選擇性高考模式,改變現行的一些模式,增強高校的自主選擇權,推動基礎教育的根本變革;二是增強教育的國際服務貿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國際教育平臺,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課程創新的創生土壤;三是改進知識生產模式,強化研究生教育,這是學科發展在綜合化、系統化和跨學科的基礎上重組和創新,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從以升學率爲核心的教育質量觀轉變到關注教育主體生活質量的提高上來。

3.3 調整和重組我國的教育科研

教育創新應以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研究爲基礎。加強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創新水平,是實現教育創新和教育變革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具體表現在:

完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機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納入教育決策的程序之中;建立開放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科研系統,吸納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共同爲教育事業出謀劃策;發展教育科研的社會中介機構,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不斷擴大研究隊伍,是科學研究成爲建設學習性組織,提高師資隊伍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

3.4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制高點,教育的創新在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普遍應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現教學內容更新,進一步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實現教學觀念更新,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可以實現測試手段更新,對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學生成才;可以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求異、敏銳的觀察、豐富的想象、個性的知識結構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