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參加國培下鄉活動的心得體會

教師參加國培下鄉活動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11月30日,在縣教育局的精心組織下,我們參加了省名師專家來我縣的“國培下鄉”活動。兩天的培訓學習,觀摩了省名師及本縣骨幹教師各俱特色的精彩課堂,聆聽了兩位名師對本縣作課教師課堂上的精準點評,以及她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所作的接地氣的講座,收穫頗多,感觸很深。這次學習對我來說是一次提高,也是一種促進,更是一種鼓舞。現就此次聽課活動,談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教師參加國培下鄉活動的心得體會

感受一:太原兩位資深名師對作課老師的精準點評,使我們看出每節課的精妙和欠缺之處,讓我深刻領悟到精心設計導學案的重要性。例如,聽了《商的變化規律》這一課,我初步感覺一節課重點突出,難點也有突破,覺得沒有什麼遺憾之處,感覺比較完美。張玲老師在評課中指出三條規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她說:“這樣就有了層次性,也有所側重,不顯得重複還能壓縮出時間。”她這一指我們也恍然大悟,的確如此,這樣的設計別緻新穎,效果更佳。《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我們多數教師都習慣於標出圖形中相應的數據,張玲老師卻建議教師不給數據,讓學生去想計算這個圖形需要哪些數據,這樣就可以給學生的思維以開放的空間。他們一針見血的點評,使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每節課的知識點該挖掘到哪個地步,什麼時候需要我們拋磚引玉,什麼時候該重錘敲響,力求使課堂不僅是一種教學,更成爲一門藝術。可見想要打造一節高效課堂,需要課前的幾個40分鐘去精心揣磨、設計啊!

感受二:作課老師多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重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從情景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如張玲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課始,她出現的一個挑選籃球選手的情景,然後依次出現三組數據,第一次僅有投中次數,第二次呈現投籃次數,最後引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這樣有懸念的引入,環環緊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百分數的出現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需要,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在教學設計中,作課老師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重視學生的手腦結合,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崔秀娟老師講的《植樹問題》,通過讓學生親自在紙上畫出10米、15米、20米等的植樹情況,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棵數比間隔數多1”的規律。之外,這次活動中,多數作課教師沒有用自己的思路牽着學生走,敢於讓學生提出問題,課堂駕馭能力很高。

感受三:彩璟學校學生們課堂上的精彩表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能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由此我聯想到自己所代的一年級,課堂上也是學生在爭着說、搶着說,但是下一位同學回答的問題和上一位同學所說大同小異,甚至原模照樣,學生欠缺認真傾聽的習慣,他們爭先恐後的發言僅僅是一種表現慾望。從劉建英老師點評時所舉的那個名師作課的例子中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今後一定要在教學中扭轉這種現象,使學生意識到認真傾聽不僅是一種學習習慣,更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養。

這次的培訓,留給我許多太深的印象。張玲老師整節課獨具匠心的設計,足見每個環節都是從學生接受知識的所需出發的。“優秀率50%表示優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50%——這句話對嗎”的連續追問,看得出教師是多麼注重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崔秀娟老師在植樹問題上對“這個1多在哪裏”的質疑,體現出教師對知識深層挖掘的到位。還有其他老師課堂上各自的閃光之處都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裏,這些會成爲我教學積澱中永久的記憶。我認爲觀摩學習是一名教師教學研討的必修課,更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

兩天半的學習中,凝神靜氣,專心致志,對名師的講座生怕漏掉了一句話,錯過一個環節。筆記本上密密碼碼的寫滿了學習重點,U盤上拷下了講座PPT。較差的體質,只因兩天的補水不足,口舌生瘡,咽食困難。但是想想局領導爲推進全縣教師課改所作的不懈努力,教研室老師們跑前顧後的籌備忙碌,太原名師對我們的無私傳授、傾囊給予,本縣作課教師加班加點的精心準備,在校教師連續幾天來的蹲點看班,我渾身又涌出了一種感動,平添了一種力量。學習所汲取的營養讓我精神飽滿地再次走上講臺,這次的培訓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