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1

一、說課程標準

對於第三學段古詩文的學習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表述爲:“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及“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建議老師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對詩文朗讀中語調、韻律、節奏等指導,引導學生感知古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並在誦讀中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內容,體驗情感。提示老師重點從兩方面下手,一是“讀”,二是“想象”。

二、說教材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

第三單元課文圍繞主題“語言的藝術”編排,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選編本課的目的,則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學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尤其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顯示出九歲孩子的聰明機智和超強的應對能力。

基於課標及教材,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理解文意,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精妙。

4、瞭解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

教學重點:

讀懂故事,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楊氏子語言的精妙。

三、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經過四年半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已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詩詞句的方法,如藉助插圖、參照註釋、查閱字詞典等的學習方法,這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本篇文言文提供了方便。但這畢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在朗讀及文章的理解上應還存在着不小的困難,需要教師的引導及幫助,幫助他們消除畏難情緒,保持積極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達到思維的興奮點也是組織教學的關鍵。

四、說教法

1、誦讀。

古詩文教學要注重讀,反覆地讀,才能將古文讀準確、讀通順、讀明白、讀出節奏。

2、想象。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繫古文內容展開想象。

五、說學法

1、自主學習,自讀自悟。

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上,進一步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等,自主學習、

理解文言文。

2、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在交流與分享中進一步理解文意,感受語言的精妙。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讀題解題。

開門見山,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解題“楊”是姓,“氏”表示尊重,“之”的,“子”兒子,姓楊人家的兒子。師適時補充資料,楊氏之子實指楊修,讓學生明白“查資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瞭解故事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是一本主要記載漢末到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楊氏之子》是第二篇中的一個小故事。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古文蘊含着豐富的情感,把這種情感融入朗讀,更容易讀出古文的韻味。《語文課程標準》建議老師在古文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誦讀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允許讀出不同的理解與想象,達到以誦讀促進學生情感的體驗和對內容的理解。在本環節,通過齊讀、指名讀、師範讀等方式,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這篇文言文,在讀正確、讀通順的基礎上,感知古文誦讀的斷句方法、音調變化、語氣語調等誦讀技巧,並在誦讀中加強對古文內容的理解。

第三環節,研讀古文,理解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古詩文教學中,要結合古文內容,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人物心理,體會人物情感。對於高年段的學生,儘管本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光會讀肯定不行,還得準確地理解其意思。本環節,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享彙報等方式,使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上,進一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深化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在深入研讀後,感受楊氏子應答的巧妙、有禮,感受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古文的精練、扼要。

第四環節,贊“聰惠”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提到,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品味,就沒有創意。學生要充分了解古文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本環節設計讓學生贊楊氏子的聰慧,要求學生想象孔

君平聽了楊氏子的回答後,他會想什麼,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還會說些什麼呢,讓同學們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象。

第五環節,熟讀成誦

本環節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第六環節,拓展閱讀

學習了方法,不運用是很難掌握的。本環節適時向學生推薦閱讀一篇同是出自《世說新語》的古文《口中狗竇》,語言簡練,符合學生的理解力,爲學生創造一個練習運用的機會,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熱情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1、背誦《楊氏之子》,把這故事講給家人聽。

2、閱讀劉義慶的小說《世說新語》,裏面有很多故事是寫人的,該書以其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將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3、綜合實踐:漢語中有許多在表達上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話……請蒐集並積累,想想它們在語言上有哪些特點,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楊氏之子

——劉義慶《世說新語》

孔君平楊梅楊家果

楊氏子孔雀孔家禽

甚聰惠

多讀

看註釋

查找資料

聯繫上下文

七、說教學效果預測

這是學生在小學階段首次接觸的文言文,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們遵循古詩詞教學之重點,以讀爲本,反覆誦讀,創設情境,引導想象。我們相信,通過師範讀、個別讀、齊讀等方式,學生能逐步把本文讀準確、讀通順、讀明白、讀出節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能在原有的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上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過深入研讀、品讀,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楊氏子應答的巧妙、有禮;這樣,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楊氏之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選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編排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2、文本解讀:《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內容簡單,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通過本課學習,一是讓學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鄉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識,爲以後的學習奠基;三是通過課後蒐集妙言小故事,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3、教學目標:

A類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

3)、瞭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B類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2)、抓住重點詞,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聰明機智。

C類目標:

1)、分組練筆豐滿文本。

2)、交流課外蒐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4、教學重難點: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爲難點來突破。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惠,語言的精妙,也是本課重難點之一。

5、預習作業:

1)、會寫課後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能正確朗讀課文,能根據課後註釋,瞭解故事內容,旁邊批註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問題。

3)、蒐集妙言小故事,準備課上交流。

二、說教法: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談話導入——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讀寫結合——激發想象性,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三、說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讀寫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說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課

第一板塊:名言導入,激發興趣。(A35分鐘)

以同學們課下積累的古代名言警句爲話題導入新題,解題。然後大屏幕出示《楊氏之子》,讓學生讀,比較與平時所學課文有什麼不同,發現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言簡意賅,使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

第二板塊:反覆朗讀,讀好文本。(A1、210分鐘)

本板塊除讓學生過好生字關外,應重在讀上下功夫。首先引導學生斷句,讓他們明白應怎樣停頓,然後通過自讀,抽生讀檢查。在朗讀不盡人意時,老師再逐句進行指導,並通過表情和適當的肢體語言範讀,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實實讓學生感受到讀書學習是一種樂趣。因爲好的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塊:根據註釋,疏通全文。(B110分鐘)

本板塊的教學,在學生依據註釋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採取尋找夥伴,自由結合的方式,理解內容。在彙報學習成果時,以簡驅繁,從以下幾點突破難點。

本課只有五句話。學習第一句話,應重點強調孩子姓楊,爲下面的學習做鋪墊,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還有仁愛、善良、溫順之意。“聰惠”一詞,說明楊氏之子既聰明又有教養。第二句重點理解“詣”字,詣多指拜訪尊敬的人或長輩,可見這楊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個人,而且楊、孔兩家交往甚密,不然怎會“乃呼幾齣?”這個小孩怎麼會知道來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爲孔君平是以楊梅取笑楊氏子,而是開個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聰惠”。第三句重點強調,孩子端來各種水果,其中有楊梅,再次強調“楊”字。第四句讓學生明白,孩子姓楊,而楊梅的第一個字也是“楊”,看來,楊梅是你們家的水果。第五句強調:“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鳥,飛禽走獸。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馬上想到孔雀,真可謂聰惠。

抓住重點詞語,反覆朗讀文中人物對話,感悟人物說話的語氣,便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不失爲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辦法。

第四板塊:美讀品味,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惠(B210分鐘)。

學生僅僅理解了課文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昇華文本,才能活躍思維。想想:全文55個字圍繞哪三個字寫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找到“甚聰惠”後,再引導學生品讀全文的對話,體會楊氏之子之聰惠。①從“應聲答曰”可看出他反應快。②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會聽,能聽出孔君平話中話,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聞”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且天衣無縫。③從“爲設果,果有楊梅”可看出他會待客,熱情、大方、有禮。最後再讓學生讀,反覆比較有無“未聞”兩字的微妙變化,使學生感悟到: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顯示出孩子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讀書要讀出味道來,抓住關鍵詞,帶着問題讀書,才能讀出味兒來,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第五板塊:熟讀成誦,豐富積累。(A25分鐘)

人常說:“熟讀成誦更要緊”,學完課文,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誦背,更有利於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第二課時

第一板塊:導入新課(4分鐘)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誰能把這個小故事講給大家聽。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既鞏固了上節所學內容,又導入了本課的學習。

第二板塊:讀寫結合,激發想象。(C126分鐘)

這個故事選自《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寫的。有人考證說,楊氏之子叫楊修,但不是三國時期的那個楊修,這是一家之言。不過這個楊修也聰明過人,現在我們以楊修爲名,把這個故事分組進行新編。

第一組的同學:想象,楊修九歲了,他長得什麼模樣,用哪些語句可表現出他聰明機靈。第二組想象二、三句,楊修家是大戶人家,誰來開門?小孩是誰叫出來的?小孩出來後,會怎樣跟孔君平見面?第三組想象四、五句,小楊修拿出水果以後,他們怎麼說的?還會說些什麼?這一設計意在讀寫結合豐滿文本,讓學生豐富想象,使學習變成一種特殊的享受,變成一種精神需要。

第三板塊:交流蒐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鐘)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語言,抽生讀自己蒐集的妙言小故事。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六、說板書:

楊氏之子聰惠

楊——楊梅反應快

會聽

孔——孔雀會說

這樣的板書設計,內容精當簡約,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聰惠,表現在反應快,會聽、會說,突出了文章重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爲主,以讀爲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既使學生讀懂了課文,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更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課外拓展應把握好怎樣的度?

隨着有效教學框架的不斷深入,課外拓展已成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真可謂一舉兩得,那麼課外拓展應把握好怎樣的度?

1、課外拓展要有針對性。例如學習了《楊氏之子》,楊氏之子的聰明機敏,巧妙應答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下,可讓學生繼續蒐集有關妙言小故事,感悟他們的語言藝術,豐富自己的積累。再如學習了《打電話》,可讓學生看電視時,注意相聲的表達藝術。

2、課外拓展要有上的性。無的放矢,什麼也做不好,課外拓展也同樣如此。爲使學生視野更廣闊,學完課文後,老師也可有目的的爲學生補充一些內容。如學了《兒童詩兩首》,可補充《山村孩子的畫》《童年》等,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時間。

3、課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師佈置的內容儘可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如時間過長,任務過大,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達到拓展的目的。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五年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楊氏之子》。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講述了樑國姓楊一家中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學生初次接觸的文言文,又是本組的開篇課文,本節課內容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打好學習古文的基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結合教材特點和本組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通過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自學生字,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理解古文的意思,發現學習古文的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3、初步培養學生喜愛古文的感情。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教學難點:感悟語言的精妙,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以學生爲主,以師爲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對文言文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能夠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感悟語言的藝術魅力,體會古文的韻味。由於學生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尤爲重要。因此我又運用了啓發引導的教學方法,突破難點之處。

三、說學法:

學生運用課前預習,課堂理解感悟的學習方法,通過自學、交流、彙報等活動方式,採取多種方式的朗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總結學習古文的基本方法,體會語言的精妙。

四、說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老師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導入。對學生說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語言。有的語言幽默風趣,有的語言機智巧妙,有的語言精練得當。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第三組課文,從《楊氏之子》這課中去感受一下語言的魅力吧!板書感受語言的藝術10楊氏之子通過讓學生理解課題,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

(二)激趣讀文,初識文言

學生剛接觸文言文,能否正確斷句、流利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教學中我首先進行範讀,給學生以停頓、語氣、語調上的暗示。因此,在這個環節,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着大屏幕,然後領着學生一句一句的讀,讀準音,斷好句,解決字音字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朗讀,爲理解文本鋪開道路。

(三)熟讀深思,學文悟法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文言文的橋樑。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我抓住了一個大問題:你讀懂了什麼?怎麼讀懂的?“讓學生彙報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讓學生彙報理解,並有意地進行學法的引導。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擴詞連句。理解之後配樂朗讀,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四)吟誦品評,精析妙語

這個環節重在解決教學的難點。結合本組重點訓練項目及文中語言,讓學生直入精妙語言之處。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麼地方?

再通過精妙語言的師生對話,比較兩個句子,啓發並引導學生感悟精妙語言的妙處,並從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五)拓展古文,感受語言

學生初識古文,初步瞭解古文的學習方法,剛剛讀出古文的一點味道來,一定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個時候再出示一篇小故事,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能考察一下學生是否能夠體會到語言的精妙之處,一舉兩得。

總之,本課力求結合課標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讀有味道,學之有法,培養學生自學讀書與閱讀理解的能力。

楊氏之子優秀獲獎說課稿通用4

《楊氏之子》是魯教版第九冊第九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人家的九歲男孩機智巧妙應答他人的故事,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困難。所以,遵循課標要求和學情所需,本課教學設計以情趣爲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讀爲主線,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節奏韻律;以悟爲根本,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具體的設計思路如下:

一、巧妙導入,解題激趣。

文言文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陌生的概念,爲了降低學習的難度,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用齊讀古代名言來導入,讓學生先對文言有一個直觀印象,再引到文言文,就運用了孔子“溫故而知新”的理念。理解“氏、之”的意思,再擴詞理順課題意思,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理解文言的方法,而鼓勵學生用文言形式介紹自己,更是通過學以致用,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致,活躍課堂氛圍。

二、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是一個重點。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讀起來有困難,所以讓學生在初讀基礎上感受教師的範讀,領悟朗讀文言文的技巧。爲避免枯燥,又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尤其是用古箏曲做背景音樂,可以烘托出濃厚的古典氛圍,幫助學生入境入境地朗讀。朗讀過程鼓勵學生互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取長補短。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着字的今義去歪曲文本的原義。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如參照註釋、聯繫上下文。在學習文言文之初,學生會有一個似懂非懂的階段,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時機,學生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後小組合作對問題進行梳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體會。這是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四、品讀語言,熟讀成誦。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在學生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先引領學生找到全文的文眼“甚聰惠”,再圍繞這一點展開交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個人體會,形成“百家爭鳴”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發生碰撞,在思考、傾聽、品讀中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再趁熱打鐵背誦課文,既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五、遷移拓展,學以致用。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並不意味着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強化語文學習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在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先將孔君平的姓換成李、何、羅、黃等,讓學生動腦爲楊氏子應答。再出示羅斯福妙答朋友的故事,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妙處。還讓學生編寫愛護草坪的精妙標語。通過這些遷移拓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強語言訓練。

六、課後作業,延伸提高。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聽說讀寫相結合,所以我讓學生練筆,想象楊氏之子說的話會使孔君平有什麼反應?設想一下當時孔君平的表情、動作、語言,寫一段精妙的語言。這份作業抓住教學契機,不僅降低的寫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寫的興趣,也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了“擴大閱讀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的要求,提倡“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所以我推薦學生閱讀《世說新語》,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豐富閱讀積累的同時,進一步練習鞏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