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三年級《周長認識》說課稿

三年級《周長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8K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周長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周長認識》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認識周長》。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磨課過程及課後思考這四個板塊來說明。

【教材分析】

第一個板塊,說教材。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是課程標準、教材結構和學生的學情。

新課標中指出:要結合實例認識周長,並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認識周長》是一節概念課。這一課是在學習了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新舊教材對比,可以發現:

1、舊人教版的例題中國旗和數學書的封面都是長方形的,新人教版將國旗換成了學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實物圖形更加多樣化。

2、兩個圖形周長一樣嗎?像這類問題出現在舊人教版單元整理的練習中,還加了星號,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長這一課結束的練習十八中,沒有加星號。可見習題的難度增大了,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

爲了瞭解學生對周長的認知情況,我們小組設計了這樣的問題。(PPT放前測圖)

被調查的學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長的含義,佔所有學生的35.5%。還有64.5%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比較模糊。通過前測我們發現: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長,更多學生認爲圖形的一條或兩條邊稱爲周長。這個需要通過教學來解決。

根據新課標精神,學情的分析以及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情境理解周長的含義,能指出各種圖形的周長,會測量圖形的周長。

2.通過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動,探索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策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

3.滲透化曲爲直、變與不變的數學基本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難點:掌握周長的本質特徵。

【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來完成以上的三維目標,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二個版塊:說教法和學法。在教學方法選擇上我們主張“以學定教”。在學法上,主要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要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具體又如何操作讓我們打開第三版塊:說教學過程。

我們經歷了多次磨課,最後我們的教學分以下四大環節進行:

環節一:情境導入,理解概念

環節二:活動探究,深入本質

環節三:理解鞏固,昇華概念

環節四:課堂總結,靜思回顧

我們一起走進環節一,情境導入,理解概念。這個環節第一次磨課,我們採用繪本故事引入新課,讓學生說一說圍柵欄的經過,指一指柵欄的一週在哪兒。但繪本中圍柵欄的過程是靜態的,而且情境單一,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浮於表面。爲了充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幾經研討,最終採用豬豬俠跑步,螞蟻爬樹葉,照片圍邊框這三個用動態的,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讓學生找一找這三幅動態圖的共同點,引出“一週”。化靜態、抽象爲動態、形象,讓學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積累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緊接着出示在周長的課前調查活動中的典型例子。通過判斷對與錯這樣的形式,根據學生的學情,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對周長理解的誤區。

第二個環節,活動探究,深入本質。這個環節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我們主要分三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指一指。結合身邊的物體,舉個例子,來說一說哪部分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通過指一指的活動,學生不僅知道生活中有“周長”,還會在生活中找到物體的某一部分的周長。

活動二,描一描。把你認爲有周長的圖形找出來,用彩色筆描出它的周長。反饋時,我們把討論的重點放在三號和四號圖形上。通過三號的辨析,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4號圖形與其他三個圖形的對比,發現了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區別,明確了只有封閉圖形纔有周長。

活動三,量一量,是這個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內化對周長的理解,探索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策略。第一次磨課,四人小組合作選擇身邊任意的三件物品進行測量。但學生提供的素材隨機性比較強,測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總結。

於是在第二次磨課中改成了小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封面,等腰三角形,愛心。利用圖形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測量。但等腰三角形,愛心,數學書的封面都是對稱圖形,缺少了每條邊都需要測量的`一般圖形。而且小組彙報時,數學書太大不方便展示。於是,最後商定:將等腰三角形換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將數學書換成了長方形卡片。這裏所測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邊圖形,愛心是曲邊圖形,長方形是直邊圖形,又隱含了簡便的測量方法。在明確了長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後,追問: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過以上測量方法的對比使學生明白:可以利用圖形的特點來求它的周長,同時滲透了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第三個環節是理解鞏固,昇華概念。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由於考慮到一些練習已經滲透到新課教學環節中,所以第一次磨課時,只設計了兩道習題。第一題,拉動四根小棒組成的正方形,爲什麼形狀在變,周長卻不變?第二題A區和B區的周長,哪個長?但是,我們在磨課中發現,這兩題趣味性不濃,習題之間的跳躍性比較強。很多學生在比較周長的時候,還是受到面積的干擾。經過多次研討,我們做了這樣的調整:第一題豬豬俠和超人強跑步比賽,但是豬豬俠覺得不公平,認爲自己操場的周長比較長!你們認爲呢?第二題:他們更換了跑道,現在公平嗎?第三次再換跑道,怎麼樣?這三道題在豬豬俠和超人強跑步比賽的情境中展開。靈活運用了周長的含義,激發學生的思維,強化無論圖形如何變化,只要一週邊線的長度不變,周長也就不變的道理,突破了難點,一步一步滲透了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最後,整堂課在安靜地看書中結尾,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回顧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還推薦了一本有關周長的繪本故事《柵欄柵欄圍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讓課堂學習延續到了課外。

【課後思考】

這堂課我們經歷了一個月6次的磨課,雖然期間走了很多彎路,但我們始終以學生的需求爲中心,本着學本課堂的教學理念。在磨課過程中我們團隊所有成員積極參與,共同成長。但是由於我們團隊隊伍比較年輕,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如上課過程中對於課堂生成問題的把握能力還有所欠缺。課堂評價語言稍顯單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生成?如何通過評價引導學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討論?這將成爲我們團隊今後繼續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