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認識圖形》說課稿

《認識圖形》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認識圖形》說課稿

《認識圖形》說課稿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認識圖形》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圖形》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的起始課。在教學中,爲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運用了課件演示與實物感知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爲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爲: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

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學以致用。

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一年級孩子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主要,注意時間不長。而數學知識一般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活動,如摸一摸、認一認、猜一猜、擺一擺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感悟。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突出了實物感知,動手操作等活動,通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景中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認識圖形》說課稿2

教材分析

本課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爲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初步認識什麼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根據它們的特徵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這四種圖形。

2.通過摸、畫、找、說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小組活動中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通過創設情境,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今天我們請來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來看看它們是誰?(出示課件)它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最愛動腦筋,最會聽別人發言?敢和它們比一比嗎?那讓我們一起開始這節課吧!

一、創設情景,遊戲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搭積木嗎?現在想試試嗎?那我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盒子當成積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組裏商量一下準備搭什麼,可能用到哪些形狀的盒子?(師可控制一下時間。)開始完成你們的作品吧!(小組合作。)

生交流彙報:你們的作品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形狀的物體?

找兩個小組介紹,引導學生髮言,你們商量了嗎?(生說,師將其用到的形狀貼在黑板上。)

二、組織活動,進行教學。

1.“畫”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看老師做了什麼?(師取盒子。)

這是老師最喜歡的盒子,你也拿一個你喜歡的盒子給老師看看(師邊摸其中的一個面邊說),請你也摸摸你拿的物體的一個面,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那怎樣才能得到你剛纔摸的那個面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灘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說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你剛纔摸的那個面吧!

生操作,師收集作品。

(2)智力遊戲。

師:老師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一個智力競猜的遊戲。

認識圖形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師出示一張作品,問:猜猜看,這個圖形是從什麼形狀上畫下來的?你知道它是什麼圖形嗎?)

(3)出示三棱柱。

師簡介三棱柱,並按照剛纔的方法從三棱柱上畫下一個圖形(在展示臺上畫)展示。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圖形嗎?

(4)小結。

師:這

(師拿圖形,生說,師貼。)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此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出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由體出面。】

2.“找”面。

師:其實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圖形。不信,咱們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長方體,看看能不能從長方體上找到一個長方形。

(指名演示,邊摸邊說從什麼形狀上找到的什麼圖形。)

拓展:聰明的小朋友,看你還能不能從桌子上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上試找出不同的長方形,之後,又提出拓展性的問題,“那你們能不能從桌子上的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意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

師: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引導學生說),揭下長方體並同時板書長方形(邊說邊揭)……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有……(生回答,師板書。)

我說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也可以試試邊想邊用手指畫一畫。(給學生留出想的時間。)

三、練習。

1.“說”面

(1)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什麼?老師把它們蒐集一下。你能從這些標誌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你知道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

(製成課件,在道路上滾動出標誌,引導學生髮現,教師進行蒐集,師在課前將標誌中的數學問題分別做成可閃動狀,當學生說到時,可方便大家辨認。)

(2)討論、交流。

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還在哪裏見過這樣的圖形?

【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找名字(第36頁:連一連)。

師: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幫忙找一找吧!

獨立練習,同桌互查。

3.猜謎語。

師:我們今天請來的三個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有信心猜出來嗎?

認識圖形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演示課件:出示三個朋友,可出聲,出示謎語,點擊謎語會變大。淘氣:先看我的謎語。)

指名扮演“淘氣”、“笑笑”、“機靈狗”,給大家讀謎語。

指名說答案,老師畫連線。

4.塗顏色。

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略)

五、佈置作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的本領,找找看,你們家裏有哪些今天認識的圖形。

課後反思

1.這節課設計的“摸”面、“畫”面、“找”面和“說”面幾個環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面”由“體”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較爲濃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教師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本節課缺少讓學生表述的機會。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上試找今天認識的四個圖形,並且到講臺上展示摸給大家看,學生雖興趣很高,但反思後發現此處只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摸,如果能夠讓學生邊說從什麼形狀的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邊摸着展示給大家看,效果會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認識圖形》說課稿3

感知—探索—發現—賞析—創作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軸對稱圖形》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對稱既是數學概念,又是美學常用的概念。現實生活中,如在建築、造船等行業和各種包裝的圖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對稱美。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

2.自然界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礎。

3.學生是中心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好。

4.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地開展討論,具備一定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學習目標

1、使學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規律的過程中,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對稱軸的含義,並能正確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它所帶來的美。

3、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

4、經歷與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創作的過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學習方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爲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針對本課內容和以上教法,採用的學法如下:

  五、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階段

教師收集與軸對稱有關的各種信息,並製成課件。

  二、整個活動過程敘述。

  1、創設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課件伴音:同學們,正是金色五月,讓我們一起去擁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動畫呈現):在美麗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戲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進美的世界。讓我們一路盡享美景;學生欣賞教者提供的圖畫。(包括動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麼感受?這些圖形爲什麼如此美?你有什麼發現?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圖形,它們的美有着共同之處:板書軸對稱圖形。同學們想知道軸對稱圖形方面的什麼知識?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共同來學習探究這方面的知識。(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再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探究美的慾望)。

  2、探索軸對稱圖形美的規律。

(1)出示小組探究目標:怎樣的圖形纔是軸對稱圖形?什麼是對稱軸?小組討論,制定探究計劃。

1提供蜻蜓沿對稱軸對摺、重合的動態演示過程。

2動手操作:用自己所帶的學具(樹葉、圖片、剪刀、紙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組分工合作,開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組通過分工、合作對信息進行篩選、分析,整理探究結果。

(4)交流研究結果,發現美的共性。各小組派代表彙報結果,結合實例講解。

小結:板書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設計意圖: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爲主導,將問題激勵、研究指導和小組學習三者緊密結合。給學生提供研究的目標,研究的建議,有利於學生用較短的時間開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發現,人人的發現都有價值。在自主欣賞、參考動畫的同時,也可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體現自主化,活動化,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自主參與者,自主探索者。在說到探究計劃時對於小學生不是專題研究只是一些基本的東西。在教者提供的材料學生基本能知道什麼,然後通過知識遷移達到運用訓練目的。)

  3、發現、賞析各種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1)軸對稱圖形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並說一說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如平面圖形,數字,字母,生活中的圖形…

(2)小組確定探究主題,通過多種途徑(畫圖,寫出字母、數字,找生活中的圖形等),選擇一組作爲小組的探究主題。(3)小組分工合作,操作圖形,找出其中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4)小組彙報情況。同時運用多媒體演示。

可能有的情況:

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圓等都是軸對稱圖形。有的對稱軸不止一條。

有一條對稱軸的是: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長方形有二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三條對稱軸。

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數字中的軸對稱圖形:0、3、8等。

字母中的軸對稱圖形:B、D、E、Y、H、E、V等。

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門窗圖片、廣告圖片等等。…(設計意圖;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去尋找、賞析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這樣,能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軸對稱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創作美麗的軸對稱作品。

我們已經欣賞了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那你們能不能用軸對稱圖形創作一幅作品呢?先小組討論一個主題,再分工合作,可以通過剪一剪、畫一畫、貼一貼等方式。在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背景中學生完成作品,師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評價作品。(設計意圖:讓學生創作美麗的軸對稱作品,這個任務是極具挑戰性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才能。對作品的品評、欣賞,又能體驗成功的愉悅,因爲這個作品裏麪包含着創造美的成就感,包含了對自身的肯定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體驗。同時用古典音樂作背景,培養學生的樂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進一步進行欣賞美的訓練。)

《認識圖形》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把空間圖形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實踐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的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幾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 上,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會辨認這4種圖形。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印泥畫、小棒,白紙。

二、說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在教學中,給它們充分的動手和表達的空間與時間,並且新課標還強調,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析與運用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塗一塗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節課我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採用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內化和建構)

三、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會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爲一體

(我注重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縱觀整節課的教學,突出了學生用體驗的方法學習,首先是操作體驗,然後是綜合體驗。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特點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學過程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設計爲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印泥畫問:畫上的花朵是怎樣畫在紙上的? 2怎樣把自己的手掌請到畫紙上?自己試一試(我想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知道要把物體的一個表面請到紙上我們可以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接着我說今天我們就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從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來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再讓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的中心環節:探索新知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探索性中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2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1:摸一摸,畫一畫。

(1)教師依次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三棱柱實物,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我想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回憶起已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生應該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棱柱,在這裏我會通過實物簡單介紹,再通過幻燈片認識三棱柱,爲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

(2)接着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學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麼感覺?(學生會說光光的,滑滑的)然後讓學生想辦法把剛纔摸到的這個光光的、滑滑的面請到紙上.(學生會用印一印,畫一畫的方法完成)緊接着讓學生把請到的面在全班展示,並說一說是從那個物體上得到的,你能說出它的名稱嗎?學生說出名稱的同時教師依次在黑板上貼上四種圖形,並告訴學生它們是平面圖形。

(3)通過幻燈片再現:從長方體上得到長方形,從正方體上得到正方形,從圓柱體上得到圓,從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感知面在體上來突破教學難點 )

(4)試一試:

①說出大屏幕上出示的平面圖形的名稱。

②師生互動:教師說圖形的名稱,學生用手描畫出圖形的形狀。 (我想通過試一試讓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名稱及形狀) 爲了使學生鞏固這些平面圖形的形狀及基本特徵,我設計了 活動2:擺一擺,說一說。

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四根同樣長的小棒能擺一個圖形,學生動手操作後會說能擺一個正方形,三角形。我問;能再擺一個長方形嗎?爲什麼?學生會說;不能,因爲小棒不夠。我接着問;這個困難該怎麼解決呢?學生會想到和同桌合作,通過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擺出長方形,同時教育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別忘了合作學習。緊接着我會問:還有什麼圖形沒擺,爲什麼?學生會說:圓形沒擺,因爲小棒是直的,圓的邊是弧形的。

第三個環節:聯繫生活,知識運用。

我提出問題: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些圖形呢?

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可能會說道:門的形狀、窗的形狀等等

在必要的時候我會作出引導,比如我們黑板的形狀、桌子的形狀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圖片,想讓學生觀察然後再來說一說。 (我想通過找圖片,讓學生知道這些圖形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運用。

(2) 爲了體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繫,數學就在我身邊。 我設計了一個小朋友上學路上的情景。

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麼形狀,有什麼作用呢?

我把學生引入實踐情景中,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並且我想通過對這些交通標誌認識,來增進數學價值和作用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還進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個環節:鞏固練習,闖關遊戲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這裏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5道闖關遊戲練習題。

1、第一關:“我說你猜

我想通過這道題目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長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有兩個面是圓形的。

我要找的'物體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關:“找規律(首先我會說:爲了獎勵大家成功闖過第一關,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一起拍手拍肩,老師停下來,你們繼續做。)從這個遊戲中學生會發現規律:每次多拍一下。從此引出第二關:找規律(幻燈片出示),通過這一遊戲,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平面圖形的認識

3、分一分(課件出示)

我想通過這道題加深學生對這四種圖形的認識、區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面

4第四關: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平面組合圖形,問:圖中共有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

5、第五關:我會塗

按要求給圖形圖上相應的顏色。

第五個環節: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附板書設計(略)

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認識圖形》說課稿5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爲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爲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遊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遊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認識圖形》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認識物體”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其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直觀幾何體的不同形狀,並知道相應的名稱,不要求學生能表述這些幾何體的特徵。

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在玩中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徵,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懂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和學法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說課稿認識物體: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處於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的位置,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進行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物體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養成主動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的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活動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1、通過動手分一分,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

2、遊戲找朋友的目的,是爲了讓學生由實物抽象出形狀圖形,培養學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狀說出生活中是這種形狀的實物的練習活動,建立起四種幾何體在頭腦中的表象。

3、通過摸一摸的遊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搭一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發揮,並能感受複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繫。

《認識圖形》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圖形》是在學生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以這些知識爲支撐點,把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按邊的數量統一命名爲四邊形。並在此知識點上通過遷移,讓學生認識五邊形和六邊形,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多邊形做好準備,同時也爲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打下紮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參與對圖形的摸、搭、數、折、剪等實踐活動,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難點:體會圖形之間的聯繫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4、教具準備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爲了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本課我藉助以下教具輔助教學:

(1)、長方形、正方形紙張;裝有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教學時,我採用情景教學、直觀教學、活動教學、合作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然後此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索,認識五邊形、六邊形,從而形成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的認識,這樣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學法:教學本課時,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看,摸,數,折,剪等活動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充分感知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特徵,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繫和變換,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3分鐘)

新課開始,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景,再現舊知:小朋友!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有趣的圖形王國去玩,學生通過觀察,說出已經認識了的長方形、正方形、圓等。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鞏固舊知。

(二)、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認識四邊形 (10分鐘)

出示地磚圖,由體到面,說一說它們的面分別是什麼圖形?然後觀察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出邊,接着通過摸一摸,有什麼感覺?數一數邊有幾條?親身經歷了發現邊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在於不斷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後歸納出四邊形有4條邊。爲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新知,讓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學生進行判斷後,要求學生分別說一說爲什麼有的是四邊形,有的不是四邊形。進一步加深對四邊形的理解。

2、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10分鐘)

在學生認識了四邊形後,我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學習五邊形、六邊形。通過用小棒搭五邊形、六邊形的活動,近一步鞏固五邊形、六邊形的特徵,並遷移出多邊形。今天我們認識的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或者以後還會遇見更多條邊圍成的圖形,它們有個更大的名字,我們統稱它們叫做多邊形。

接着讓學生思考: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數它有幾條邊。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15分鐘)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爲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動腦數一數、折一折、剪一剪來鞏固新知,深化思維。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鐘)

數學既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數學學習不能侷限於課堂,它應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書本走向生活。我通過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師生共同梳理本課學習內容,形成知識網絡。

本課的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創設情景、比賽、動手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他們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創造過程,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體會了圖形的聯繫和變換,發展了空間觀念。實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理念。

《認識圖形》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有趣的圖形》第一課時。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爲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5、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

(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板書:認識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

(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

師:通過剛纔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

(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啓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

更多相關小學數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

(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

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

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

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

(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

(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裏還見過這樣的圖形?

更多相關小學數學說課稿推薦:

小學數學說課稿《秒的認識》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簡便計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四則混合運算》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三角形內角和》

人教版小學數學說課稿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

《認識圖形》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認識圖形”

在教學中,爲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從農村遠程絡上下載了一些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源進行動態演示模擬,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想,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的,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幾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它們的特徵以及周長,還有它們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課件出示):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並會辯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滲透安全教育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能力,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爲(課件出示):會辯認這四種圖形,另外,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麪混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體會面在體上,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成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多種立體模型以及多種平面圖形的學具,還有彩筆、白紙等等。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五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我從農村遠程絡上下載一些學生以前學過的圖片(課件出示),我想通過這個問題來幫助學生回憶起以前學過的知識,這裏的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學生應該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學生不認識三棱柱,這裏我要簡要的介紹一下,爲後面認識三角形做準備,接着我說:“今天,我們來這裏還要認識幾個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麼?”學生可能說,我想知道他的名字,還想知道它長的什麼樣?住在哪裏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併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認識圖形》說課稿10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打開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着按自己認爲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爲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爲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爲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裏);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彙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爲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裏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小學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裏,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爲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