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1

什麼是模式?模式指的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標準式樣。這裏所說的小學語文說課的基本模式,僅僅指的是“說”的模式,不包括說課的整個活動。具體的是指根據一定的說課目的和內容,怎樣進行述說的具體的、可供操作的方式。目前在小學語文說課活動中慣常採用的說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說”的說課模式

這種說課模式的方法,是把整個說課內容分作“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和“說板書”三個部分。在“說教材”的時候,結合說大綱,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結合說教法、說學法和說練習的設計與安排。

使用這種模式說課的好處是容易抓住和突出說課的重點,不至於因說教法、學法不當而出現喧賓奪主或把握不準時間的情況。而且大綱、教法、學法等結合在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的過程中說,會使說課的流程不顯得那樣機械、呆板,容易給聽說課的人留下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聯繫自然的好印象。但也正因爲在說教材、說教學程序設計時還要結合說大綱、說教法、學法,也就增加了說的難度,處理不當,容易發生零亂,甚至是顛三倒四,繞來繞來說不清楚的毛病,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2.“四說”的說課模式

“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稱爲“四說”。這是一種目前被較爲普遍採用的說課模式。由於把教法和學法,作爲獨立的內容分開來說,說課時就容易說清楚,思路也會比較清晰,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在說教法時,應說清以哪種教法爲主,哪種教法爲輔,以及教法選擇的理論根據。在說學法的時候,還可以結合分析學情,交代清楚該課設計是建立在學生什麼樣的學習基礎上的。使聽說課的人容易在聽說教學程序設計前,就從整體上明確該課設計的理論依據和課堂教學的大致走向。但孤立的說教法、學法,也容易導致生硬、機械,而且每一種教法都不是萬能的,在一堂課中,常常需要幾種甚至是很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所以使用這種模式說課,應當切實掌握好“說教法”、“說學法”的“度”,說課要有分寸。而且也切不可以爲教法、學法已經在前面單獨說了,在說教學程序設計時就束之高閣,不再涉及了,事實上還應當在說教學程序的過程中,根據需要,再結合教學的實際,穿插進去說一說。一般比較妥當的做法是先在“說教法”、“說學法”時概括說一說,爾後在說教學程序時,再穿插進去說。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四說”模式的優勢效益。分頁標題#e#

3.“五說”的說課模式

“五說”的說課模式是先說教材,然後依次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最後說板書或練習設計或結合起來說說板書和練習設計。這種模式與以上的“四說”的模式相比,前四方面內容是相同的。只是增加了說板書(或再包括練習設計)的內容。但無論是“三說”還是“四說”,實際上板書(或再包括練習)也還是要說的,區別只在於前者僅把板書(或包括練習)作爲教學程序設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揉合到教學過程中說,板書或練習設計的地位,也不像後者那樣予以強調與突出而已。

4.“六說”的說課模式

所謂“六說”,即是“五說”,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或練習)中的“說教材”與“說教法”之間,插進一個概括陳述整堂課設計的指導思想和着重注意及準備着重體現的一些問題。有時,這個環節也可以安排在最後,即在說板書之後。這個環節說的內容,往往帶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常常圍繞準備體現什麼、注意什麼、遵循什麼及怎樣體現、怎樣注意、怎樣遵循和爲什麼要體現、爲什麼要注意、爲什麼要遵循,這樣的思路和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闡述。如果將這個環節安排在最後,則在陳述時還要結合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說好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要求說課者對自己所說的課必須爛熟於心,並對自己怎樣教和爲什麼教,在理論上有一個十分清楚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本質的東西旁證博引、引經據典,將該說的內容說清楚,說透徹。

說課模式,除以上四種以外,還有很多種由以上模式生髮出來的變式,如在說教材和說教學程序之間插進“六說”模式中的第二說,把說課的內容變成新的“三說”,而且還可以把“六說”中的第二說放在說教材、說程序設計之後使之成爲另一個新的“三說”。但不管怎樣,說課的基本內容是不變的,變的只是說的內容的組合和次序的先後及突出、強調的內容和程序不同。而這裏必須十分強調的是,在以上這些說課模式中,雖然沒有把說理論當作一個獨立的說課環節,但這絕不等於說,理論的闡述在說課中並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論在說課中是佔有相當突出的重要位置的,實際上“六說”模式的最後環節,也就是說理論,而且把說理論放在說教法、學法前也是可以的。所以,無論採用何種模式說課,都切不可忽視理論的陳

《驚弓之鳥》說課稿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6冊第28課。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分頁標題#e#

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羸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爲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羸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爲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羸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爲重。

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爲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

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說,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2

一、說教材:

《驚弓之鳥》是語文第五冊的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八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上的是第一課時,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字9個,寫字7個,學習多音字“更”。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內容。

三、說教學重點:

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四、說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五、說教具: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1、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爲了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在設計導語時,採取了設疑導入的方式。

2、教師讀目標,爲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此環節我設計的是:在我讀完目標後,隨即問學生:“同學們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嗎?”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我認爲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的。

3、學習字詞。

此環節我設計的是:先出示自學指導(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射、郊、慢、指、翅、膀、悲”會讀、會寫、會組詞。

(2)、認讀“更、箭、獵、疑惑、弦、慘、愈、孤”,會給多音字“更”注音組詞。

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教師在教室裏巡視指導,督促學生快速的完成任務。5分鐘後,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我會指中等學生先認讀,如果有錯誤,就請優等生來糾正,然後再請優等生多領讀幾次。最後請幾位後進生來讀一讀,出現錯誤後,找學生來糾正。下一步是提問:哪些字容易出錯?誰來提醒大家一下?對於易錯的字,隨即讓學生在課桌上書空。最後找幾位(後進的)學生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進行聽寫。聽寫完後找同學批改黑板上學生寫的。對於綠色通道的生字,我會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反覆地認讀,直到讀熟。然後學習多音字“更”指名給它組詞。然後帶領學生多讀幾次,以鞏固記憶。

4、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在這一步,我同樣是先出示自學提示: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斷句。

(2)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並且完成填空。讓學生根據提示進行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有序進行。小組交流完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首先指幾名學生分段朗讀,其餘傾聽並圈畫錯誤。每個學生讀完後就進行評讀,及時糾正錯誤,會給學生加深記憶。然後我會出示一個填空題,讓學生根據提示來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降低難度。最後找不同層次的學生來給課文分段。有了不同意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依據,最後大頻幕展示正確的答案。

學完後我會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小結。

5、當堂檢測,精煉促效。

本節課的我結合目標設計了鞏固練習:

(1)在文中找近義詞。

(2)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3)多音字“更”組詞。

(4)畫一畫。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驚弓之鳥》是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飛的一隻大雁掉下來。原來這是隻受過箭傷的,孤單失羣的雁,一聽到弦響就嚇得從天上掉下來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因此得名,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兒類似的情況就害怕得不得了。這則成語故事故事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全文共九個自然段,按照先果後因的順序展開敘述,先寫更羸說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來;然後寫更羸試了一下,大雁果然從半空中直掉下來;最後環環相扣的說理,分析推斷虛發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說服力的推理文章。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啓發,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驚弓之鳥》這一課的重點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說的話。這一段講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說的是他看到的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的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第三、四句說的是他進一步的分析;這樣一隻受過箭傷、孤單失羣的雁,聽到弦響,以爲又有什麼危險了,心裏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拼命往高處飛就要使勁,一使勁,傷口就會裂開;傷口一裂開,疼理不能飛了,就會掉下來。更羸正是經過認真的分析,才得出只要拉一下弓,那隻大雁就能掉下來的結論的。在他向魏王說“我不用箭,中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時,已經周密地思考、分析過了,他這樣說是有根據、有把握的。更羸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是因爲他善於觀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認真、聽得仔細,並且能夠把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教學時,教師要把着眼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體驗更羸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上。這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對三年級的.閱讀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癒合、裂開”等詞語,懂得“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從課文的學習中受到啓發,懂得只有善於觀察、善於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學習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3、教學重點、難點鑑於課文內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從教材和學生這兩頭着眼,引導學生理解更羸說的話,應作爲教學的難點;在此過程中有機地培養學生樂於觀察、勤于思考的興趣和習慣。

4、教具準備配樂朗讀的磁帶、生字卡片。

5、課時安排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認識生字詞。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在此基礎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閱讀教學要以讀書爲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爲主。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本課擬採用“四讀法”組織教學。即一讀明大意,二讀識生字,三讀練重點,四讀悟道理。

2、學法本課的學法和教法基本一致,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力求“四個不變”:

(1)變先講後學爲先學後講,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也可以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變完全有教師控制的教學過程爲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最後一個自然段採用“個體自學——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形式組織學習活動。

(3)變學生被動回答教師的提問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變課堂作業課外完成爲當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1、揭示課題,聽讀課文,瞭解大意。

2、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3、學生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4、教師組織討論:

(1)更羸是怎樣射大雁的?大雁聽到絃聲後是什麼樣子的?學生可找出課文中的話讀一讀。

(2)魏王看到這一切表現得怎樣?哪些詞語寫出了魏王吃驚的程度?他爲什麼這樣吃驚?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讀書體會自由發言。

5、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六自然段。提醒學生讀第五自然段要突出“直往上飛”和“直掉下來”中的兩個“直”;讀第六自然段要突出“啊”、“大吃一驚”、“真有”、“這樣”等詞語。

6、教師引言:更羸真有這麼大的本事嗎?

7、分小組學習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教師提出學習要求:認真讀最後一自然段,想想更羸說的話,哪些是他看到的的聽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樣一步一步分析的?

8、小組討論學習後全班交流。每組先定一個同學說,教師適當點撥,最後進行小結。在此過程中有機地進行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9、昇華:更羸的本領大,除了是個射箭能手,他還有什麼本領?你喜歡他嗎?說出喜歡的原因。

10、總結:(1)說說“驚弓之鳥”這個成語的意思。(2)你從這個成語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啓發?

11、分角色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12、學生完成課堂作業:掌握“驚弓之鳥、魏國、射箭、打獵、大雁、拉弦、悲慘、癒合、裂開”這幾個詞語。

附板書設計:

飛得慢————受過箭傷驚弓之鳥

叫得慘————孤單失羣掉下來————傷口裂開

更羸,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分析。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驚弓之鳥》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作出正確分析。全文不僅用字極爲準確,而且在寫法上也極有特點,那就是: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都是通過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來謀篇佈局的,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文本的以上解讀,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出發,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能聯繫上下文懂得“能手”、“並不”、“直”、“大吃一驚”、“孤單失羣”、“驚弓之鳥”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後說的四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

(3)瞭解課文內容,能從更羸善於觀察、善於分析中受到啓發。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把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作爲教學的重點,“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作爲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法肯和學法:

1、啓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本節課我始終讓學生帶着“這是一隻怎樣的鳥?”“更羸是個怎樣的人”這兩個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因爲任何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價值的問題能啓發兒童深刻思考,並能引導他們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識能力,促進讀寫技能的發展。

2、圖解文字法。課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兩個“直”含義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圖解文字法,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3、角色體驗法。在第四板塊的教學中,我給足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在不斷的角色體驗過程中,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讀讀、劃劃、議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說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爲了把預設目標落到實處,我想用兩課時來完成本課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

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第二課時的重要人物是通過研讀1-5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理解“驚弓之鳥”的含義,讀懂更羸的話,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下面我着重來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本課教學共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提出問題,導入新課;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第一板塊——復現問題,導入新課

在齊讀課題:驚弓之鳥後,老師引導: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留下了兩個問題還沒有解決,是哪兩個呢呢?學生反饋,老師利用課件出示這兩個問題:1)這是一隻怎樣的鳥?2)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導入環節,提出這兩個問題,既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衆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爲下文學習指名了方向。】

第二板塊——研讀1-5自然段,明確這是一隻怎樣的鳥

1、我讓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一個問題“這是一隻怎樣的鳥?”在學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反饋:學生可能會說: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這是一隻孤單的大雁等等。

2、我順勢追問:你從課文的哪裏知道的?請你自由地讀課文,把這些句子找出來。

在引導學生反饋之後,課件出示句子:“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

3、研讀第一句:“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讀句,然後啓發: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告訴你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學生能夠很快找出是“慢慢地飛來”和“邊飛邊鳴”,我相機板書這兩個詞。最後指導朗讀,相機點評:如果學生讀得很精神,很有力時,我會說:你這隻大雁一點兒都不象受傷的樣子;如果學生讀得很到位,我會說:看來你上次一定傷得不輕。同時讓全班學着他的樣子讀。

4、研讀第二句:“和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這個句子中的兩個“直”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的第一步。我是這樣突破的。

首先指名讀,課件點紅兩個“直”,提問:這兩個“直”的意思一樣嗎?用心讀讀這句話,然後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

學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出自己這樣畫的理由,對兩個“直”的理解比較正確,都應予以肯定。同時,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形成付板書。

上飛直

直往掉

邊飛邊鳴下

5、請大家把這兩句連在一起讀一讀,仔細想一想“驚弓之鳥”應該是什麼意思呢?有了這兩個句子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明白“驚弓之鳥”的字面意思: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於是,我又進一步啓發: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類似“驚弓之鳥”這樣的事情呢?估計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體驗:比如,有一次手被開水燙傷了,現在看到開水就害怕;有一回被小狗咬了一口,現在很怕小狗等等。最後我總結:對呀,這個“驚弓之鳥”的成語,後來就引申爲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的樣子。

【閱讀一篇文章,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來深入閱讀文本。這一板塊,我以“這是一隻怎樣的鳥?”作爲切入點,引出對兩個重點句的研讀,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驚弓之鳥”的含義。既承接了題目“驚弓之鳥”,又爲下文的“更羸是一個怎樣的人”埋下伏筆。用箭頭畫出大雁飛行的路線,幫助學生理解兩個“直”字的不同含義,則是典型的圖解文字的方法。這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

第三板塊——研讀第9自然段,體會更羸觀察、分析的邏輯關係

過渡:那天,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獵的人一定不止更羸一個,爲什麼其他人都沒有發現,而更羸卻能發現這隻大雁呢?預計學生會說:因爲更羸仔細觀察。(板書:仔細觀察)其實,更羸不僅仔細觀察,而且非常善於分析呢。(板書:善於分析)課文哪一自然段寫更羸非常善於分析呢?快找出來讀一讀。

1、默讀第九自然段,用 劃出更羸善於分析的句子,並引導反饋,課件出示。這兩個句子是突破本課難點的一個突破口,我是這樣來教學的。

2、研讀句子:飛得慢,因爲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叫得悲慘,因爲它離開同伴,得不到幫助。

這個句子不難理解,因此我採用句式變換的方式,讓學生在說話訓練的過程中感受更羸善於分析的特點。

3、研讀句子:它一聽到弦響,心裏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句子,初步感知更羸的善於分析。然後,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組內,四個人輪流當更羸,向大家解釋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要求用上下面的句式:“一……就……”。接着請小組派代表彙報,老師相機板書:弦響-害怕-高飛-裂開-掉下來。

4、朗讀第九自然段,加深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句子,從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5、聽了更羸的分析,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預計學生會說:更羸你真會觀察分析。

更羸,沒想到你真有這樣的本領。

更羸,聽你這麼一分析,我才知道射箭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成語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更羸高超的射箭本領、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和令人折服的分析能力,抒發對更羸的讚歎之情,領悟課文的寓意。】

第四板塊——角色朗讀,深化主題

導語:更羸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他是那麼善於觀察,善於思考。這樣一個人,他在跟魏王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呢?

1、放聲朗讀更羸的話,讀出他的特點。指名彙報,相機點評。

2、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魏王的話,指導朗讀,讀出他的信不過,讀出他的大吃一驚。

3、分角色朗讀,加深理解。

【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更加貼近人物內心,更好地體會人物身上所蘊涵的情感因素。而我將這一部分放在第四板塊,就是想以此讓更羸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鮮明,讓他們得到更深的啓示。】

四、說板書設計

裂開

高飛 ↗ ∣

害怕 ↗ 直 ∣直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弦響 ↗ ↓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爲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5

《驚弓之鳥》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這是一則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魏國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贏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飛過的一隻大雁掉下來的事。從中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並能根據所見所聞做出正確分析。全文共九個自然段。先講述了更贏射大雁的經過和結果;接着講述了更贏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內容的不同把分成兩個部分。也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三段來理解。教學中爲了突出重難點,採用分兩部分的方式比較合適。

第一部分是的前五自然段。首先便交代更贏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來的四個自然段較爲具體地講到了事情的經過和結果。如文中所述,更贏見“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便斷言他“只要拉一下弓,這隻大雁就能掉下來。”這種技藝非親眼所見,誰人會信。難怪魏王會“信不過”自己的耳朵,認爲是自己聽錯了,但隨之而來的情形便足以印證了令魏王難以置信的話。“更贏並不取箭,”這句話原本毋需用一個“並”字也能講通,但通過一個“並”字,卻很好地強調了“不取箭”的事實。但聞“嘣”的一聲弦響,只見“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同樣是一個“直”字卻準確地描繪出前後兩種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寫大雁一個勁兒往高處飛,飛得急;後者是寫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讀文至此,我們定會拍案叫絕。

第二部分是的後四個自然段。這部分內容以更羸與魏王對話的形式出現,尤以更贏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爲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實着實令魏王“大吃一驚”,由前面的“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兩個懷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問句到“啊! “真有這樣的本事!”兩個驚訝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驚歎句便很有力的說明了這一點。課文並未就此點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驚歎之餘,寫到了更羸令魏王覺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話:“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爲我知道,這是——只受過箭傷的鳥。”這裏,我們應該注意更羸話前的提示詞語“笑笑”兩字可不簡單,因爲這笑中包含着更羸對眼前事實的最清晰的認識。然而這其中的玄機卻是我們和魏王所不知道的。這話語連同這話語前不可思議的神情對剛親眼目睹完讓人不可想象的只彎弓取鳥場面的魏王來說,當然更是覺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嗎?“你怎麼知道的?”魏王的疑問也是我們讀到這裏的疑問,當把這些不可思議的疑問推向高潮的當口,讓更羸用諸語道破天機,應當說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筆。更羸的這段話總共有四句。第—句說的是他看到和聽到的情況。看到的是——“它飛得慢”;聽到的是——“叫的聲音很悲慘”。第二句說他根據看到的和聽到的進行分析:從:飛得慢”知道“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從“叫得悲慘”知道“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這兩個倒裝的因果關係句有力地強調了“飛得慢”和“叫得悲慘”的原因。而這些原因正是更贏由所見大雁飛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進——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終所得出的結論。 倒裝因果關係的句段組合是這篇課文在寫作上突出的——個特點,小至更羸對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不僅反映出更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特點,也有力的突出了的中心內容。

本篇位於本冊教材的第八組,在訓練重點上由逐步“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的訓練進而訓練學生“把一段話寫清楚”。教學時,應抓住課文的重點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礎上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針對本冊教材的具體情況,大綱要求教學中讓學生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學習分析自然段,歸納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針對大綱對本冊教材的要求和課文自身的訓練重點,對於本課的教學我擬定以下的教學目標: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並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養能力方面:通過理解更羸說的一段話,進行讀懂自然段意思的訓練,並體會怎樣把一段話寫清楚;基礎知識訓練方面: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驚”、“孤單失羣”等詞語的意思,並懂得“驚弓之鳥”這一成語的意思,練習複述課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養成認真讀文、勤觀察、善思考的習慣。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而最後一個自然段更羸的話集中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擬定爲教學重點,而對於更羸觀察、思維的過程及準確的判斷是學生不易理解的,教學中將其作爲難點來處理。

《小學語文教學法原理》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關係到培養讀寫能力和發展智力的一種發展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是一種“雙向”心理過程。首先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讀一篇,先要讓學生感知文字,從字詞到句,從句子到段落,從段落到全篇,逐步讀懂。發展性閱讀的“雙向”過程是安排閱讀教學程序的重要依據。 結合《驚弓之鳥》一文的具體情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法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教學中的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安排的:

在第一課時中,首先揭示課題,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這個成語故事的大致內容,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通過查字典並結合上下文內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記敘的內容,按老師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將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第二課時首先在第一課時揭示課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課題導入新課的環節。由故事演繹而來的“驚弓之鳥”是一個成語,課文對更羸善射的技藝集中體現在對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準確分析和推理上,以上這些不宜過早出現,因此適當地變換形式,以幾個淺顯的小問題切入,有利於學生漸入佳境。我是這樣做的:在進一步揭示課題時,學生明確故事裏的這隻鳥是隻怎樣的鳥?以此喚起學生對大雁這種候鳥的生活習性的再認識,爲下文講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鋪墊。故事裏講到了哪些人?主要講誰?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在下面的學習中立足於瞭解的中心人物更贏的特點。在本節課新授伊始,提出這兩個問題,即是對第一課時學習內容的回顧,又能使學生在明確問題答案的基礎上自然地將更羸與這隻與衆不同的大雁聯繫在一起,爲下文的學習設置一個寓有形於無意的思維環境。

在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我採用的是按順序講讀的方法,抓重點詞句理解更羸是怎樣觀察和怎樣做的。首先讓學生默讀這五個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每個自然段講什麼?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讓學生默讀課文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在學生默讀後,提出問題:

第一自然段介紹了哪些內容?這一自然段雖然只有一句話,但交代了更羸是什麼時候、什麼國家、什麼身份的人。在讓學生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時,我引導學生從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說有着某種專長而社會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說射箭的技藝不同一般且僅此而已,加上“有名”兩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戶曉,以至下文說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獵,這樣一步步地獲得明確的概念,有助於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各講些什麼呢?讓學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點理解第二句,提出“這隻大雁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一隻”、“慢慢”等詞語認識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羣飛而徙,“一隻”說明它掉隊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況。“慢慢”是說飛得慢而吃力。在學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處後,讓學生相機體會三個句子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先講“去打獵”,再講“雁飛來”,後講“指雁說”,這幾個意思是一步一步講的,能看到現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說理見自信。再通過指名朗讀加深對句意的認識,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重點讀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詞語。

對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先指名朗讀,要求學生朗讀時注意魏王說話的語氣,通過對“信不過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更羸對魏王所說的話讓人感到奇怪。因爲這是從來也未曾聽說過的。“你有這樣的本事?”讓學生體會魏王言語中對更贏有神奇般的本領感到極其懷疑。在學生對魏王的這種情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後,再讓學生帶着體會到的這種感情來朗讀,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並結合指導朗讀,要學生注意其中標點符號的作用以及爲什麼要這樣使用、這樣表達。

課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個句子,先讓學生讀一讀,看這一個句子中講了幾層意思,引導學生從前後聯繫中發現其中的兩層意思:弦響、雁落,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自然段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我是這樣安排的,引導學生思考:“更羸並不取箭”這句話中不用“並”也能講通順,現在用上“並”起了什麼作用?讓學生領會作者用“並”是加強語氣,強調更贏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從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後出示字幕:“……那隻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裏直掉下來。”用紅筆在其中兩個“直”上加點,讓學生理解這兩個“直”在不同的句子裏,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飛”是說大雁聽到弦響一個勁兒往上飛,飛得急;“直掉下來”是說大雁一點兒也不能飛了,掉得快。這樣,教師在學生還理解不深的關鍵詞語上,畫龍點睛地做些指點,啓發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懂得怎樣運用語言文字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通過揣摩詞句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在此節有更深入的體會後,讓學生通過加重關鍵詞語氣的朗讀來更好地體驗這種感受。在學生朗讀後,出示能直觀反映這段內容的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更贏的動作,更贏和魏王的不同神態。採用這種直觀的電教手段,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要求學生輕聲讀全文的第一部分、邊讀邊想: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什麼?旨在讓學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礎上,抓住主要內容,概括段意,這也體現着大綱的要求。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採用抓重點段輔以練習,講練結合的方法。安排幾組練習突破重、難點,理解更羸是怎樣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學生默讀這部分課文,思考這四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你認爲哪一段是重要的?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感知更贏所說的原因,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內容。這部分內容是以對話形式出現的,而且對話人的表情較爲豐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內容後,要學生分角色來朗讀課文,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驚”的句子與第一部分中對更贏的話表示懷疑的句子作比較,“以理解”大吃一驚”的意思,進而體會更贏的話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爲事情的發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對內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時,再用感情朗讀來表達,並加以評議,從而溝通了從認識到理解的橋樑,也爲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礎。

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這一自然段內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讀這段話,看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各寫了什麼?在引導學生回答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要學生判斷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聽到的?聯繫前文中“一隻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個“鳴”,更羸怎麼知道它的聲音很悲慘?引導學生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進而體會出更贏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第一句講他看到和聽到的現象,第二句還是說現象嗎?‘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在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對現象產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意思理解“癒合”和生孤單失羣”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注意到這兩個並列關係句式的句子結構,因爲這一句是對前一句現象的分析,側重交代的則是原因,於是在這裏,我還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讓學生用這種句式來說一說強調原話,以加深對這一內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飛得慢,因( );叫得悲慘,因爲( ),”讓學生當堂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經過分析得出的,認識到任何分析、推測都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深入理解這兩句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更贏根據看到的、聽到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的判斷。然後重點討論:更羸又是怎樣進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訓練題目:“大雁拼命往高處飛,因( )掉了下來,因爲( )。”使學生能模仿前面學過的句式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抓住兩組相同的關聯詞“一……就……”結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學生清楚地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來這一嚴密的推理過程。《心理學》告訴我們,分析和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這兩個分析推理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思維能力。這樣,把能力的訓練落在了實處。最後要求學生在齊讀後概括課文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至此,本課時的板書已經形成,板書的內容正體現着更羸從觀察到分析、推理和實際情況的全過程。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此,要求學生根據板書來說一說更羸是怎麼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來的,在這裏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因爲“……”的句式說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爲大雁受過箭傷。通過這個說話練習,既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又對學生進行分析推理的思維訓練,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總結全文時,先讓學生朗讀全文,想一想前一部分寫了什麼?後一部分寫了什麼?作爲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總體回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揭示“驚弓之烏”這個成語的意思,並通過舉例來說明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此處,還可讓學生思考:如果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分段,可分幾段,每段寫了什麼內容。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練習複述這個成語故事。作業是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並將知識轉化爲技能的重要環節。針對這則成語故事的具體內容並結合課後練習的要求,在新授課後我佈置學生在課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練習複述課文內容,這裏提醒學生注意複述與背誦的區別,引導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話,用講故事的語氣進行復述。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驚弓之鳥》一文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更羸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準確分析、嚴密推理到情況的落實,從中可以發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途徑,並能用較爲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附板書設計:

28.驚弓之鳥

慢慢飛來 受過箭傷還在作痛 一聲弦響 嘣的一聲

拼命高飛 直往上飛

一隻大雁 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傷口裂開 拍兩下翅膀

邊飛邊鳴 掉了下來 直掉下來

(觀察) (分析) (推理) (實情)

5 O

語文說課稿《驚弓之鳥》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其中“閱讀期待”爲新術語,它作爲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學會擁有寬厚的期待,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利用閱讀期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教學效益,讓課堂更加精彩。

金明東老師在浙江省第二屆閱讀教學大賽上執教的《驚弓之鳥》,創設情境,利用閱讀期待,共同構建學生的期待視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閱讀審美認同能力,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

一、在期待中“傾聽”文本

師:上節課老師與大家一起學《驚弓之鳥》,讀讀課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什麼?

師:今天我們來學這個成語故事,同時要向更羸學一招推理的本領,來破這個“驚弓之鳥”案,破案先要幹什麼呢?

生:找線索。

師:對,我們先找第一條線索:更羸爲什麼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這條線索怎麼理清?我們先去傾聽作者是怎麼告訴我們的,自讀後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自讀自悟後組內分工討論。)

師:好,下面請各位“小福爾摩斯”發表意見!

生:因爲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傷口沒有癒合,又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師:用波浪線畫下這些句子,這是依據。(出示課件梳理領悟)

更羸怎麼就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

1、大雁飛得慢,是因爲它受過箭傷,傷口沒有癒合,還在作痛。

2、大雁叫得悲慘,是因爲它離開同伴,孤單失羣,得不到幫助。

所以更羸知道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

師:還有別的理由?

生:它一聽到弦響,心裏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師:快速讀一遍課文,合上課本,敢接受挑戰嗎?

師:將

“弦響”、“害怕

”、“高飛”、“裂開”、“掉下”這幾個詞貼在黑板上的方框內。

師:用上“因爲

……所以……”來說一說大雁直掉下來的經過。

生:因爲大雁聽到弦響,所以心裏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

生:因爲它拼命往高處飛,所以傷口就裂開了,結果從天上直掉了下來。

賞析:破案對於學生來說,是多麼的神奇而富有刺激。這一引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爲整堂課創設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究情境。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更羸爲什麼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在期待中強烈地激起學生“傾聽”

文本的慾望,既“傾聽”文本作者的言說,又“傾聽”自己(同學)的言說,作品的意義在兩種言說的交融中得以構建與生成。

二、在期待中“叩擊”文本

師:我們弄清了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原因,問題解決了,這黑板上的內容可以擦掉了嗎?

生:當然可以

師:真的嗎?老師覺得一個有責任性的警官破案到一定程度時,肯定會想:這個案子好不好結呢?能不能讓人們信服

師:(滿腹疑慮地)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直掉下來,問題的癥結在哪裏?

生:那是因爲大雁很害怕。

師:不錯,可爲什麼會那麼害怕呢?

生:因爲它第一次受過箭傷。

師:有道理,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語言描述大雁第一次受箭傷的情景。

生:一天,大雁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聽得“嘣”的一聲響,以爲是什麼,沒去理會,說時遲,那時快,一支箭正中它腹部,幸虧不是要害,但還是吃盡了苦頭。

生:那天,大雁在天上飛,瞧見地面上有許多人朝它指指點點,很開心,以爲人們在讚美它,防備之心一點兒也沒有了。沒想到會遭此厄運,大難不死,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生:剛纔兩位同學說得非常好。我要說的是正因爲它第一次受過箭傷,知道箭的厲害,吃盡了苦頭,一聽到弦響,以爲又有箭射上來了,所以纔會那麼驚慌失措。

師:嗯,

現在這些內容可以擦掉了嗎?

生:可以,真的可以了!

師:但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警官,弄清案情後,應該向人們陳述報告,交代說明案情的前因後果。(讓學生結合板書自讀課文,小組內陳述。)

生:這隻大雁飛得慢,叫得悲慘,可知這是一隻受過箭傷的鳥。它一聽到弦響,心裏很害怕,於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傷口裂開,就掉了下來。

生:這隻大雁邊飛邊鳴,孤單失羣。因爲它受過箭傷,現在一聽到弦響,以爲又有箭射來,心裏害怕,於是使勁往高飛,傷口就裂開,直掉了下來。

賞析:教學實踐說明,如果學生的“期待視野”超越了教學內容的水平,即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對閱讀就會失去興趣;如果“期待視野”遠低於教學內容,即教學要求過高,學生也會無法接受,閱讀就會遭到冷遇。課堂上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學生就會分心,課堂上就會出現騷動。金老師在學生第一次閱讀期待得到滿足後,質疑過渡,反思引入,自然地生成“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直掉下來,問題的癥結在哪裏?它爲什麼那麼害怕?”這組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和教學內容之間構成了一種協調的張力平衡,學生的“期待視野”與教學內容水平相當,教學又一次強烈地激起學生探究文本的衝動,在新一輪的閱讀期待下不斷地扣擊文本,反思文本。

三、在期待中“讀活”文本

師:大王有一次到郊外去,看到一隻邊飛邊鳴的大雁,也學更羸的樣子,拉動弓弦,但大雁不落,這是爲什麼呢?(有哪些可能'把自己的思考寫下來。)

生:這隻大雁根本就沒受傷,從來也沒有過中箭的體驗。

生:也許這隻大雁有邊飛邊鳴的習慣,此時此刻它思想正開着小差,悠閒着呢!

師:那麼,這樣反過來,大王是不是更佩服更羸了呢?課文中有一句話概括地告訴我們,一起讀。(更羸是古時候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

師:剛纔更羸跟大王說話是在大雁邊飛邊鳴的時候還是大雁掉下來的時候?

生:是在邊飛邊鳴的時候。

師:那我們如何讀更羸說的這幾句話?選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練一練。

師:(讀得不錯)更羸的話要讀得胸有成竹。那麼大王的話該怎麼讀呢?

生:(練讀)

師:你爲什麼這樣讀?

生:“是嗎?”“你有這樣的本事!”這是魏王不相信更羸的話,表示懷疑,所以讀“是嗎”語調要向上揚一點,“這樣”兩字讀得要稍重一些。我再讀一遍。

生:我讀的是:“‘啊!’魏王看了,大吃一驚說:‘真有這樣的本事!’”這句話,我認爲要讀出大王“大吃一驚”的味道。

師:你試試這“啊!”字,該怎麼讀?當你十分吃驚的時候這“啊!”聲會如何出?

師:範讀,讓學生看老師讀。(看老師的表情)

師:我們班朗讀最好的“三劍客”在哪兒?站起來讀。

(讓學生上講臺分角色朗讀、表演)

賞析:當弄清楚更羸只拉弦、不用箭射下大雁這一問題的癥結後,學生的期待慾望得以滿足,教學也因此進入鬆弛階段。此時此刻,教師大膽創設情境:大王拉響絃射邊飛邊鳴的大雁卻不成,與更羸拉弦卻大雁落地的成竹在胸形成反差,在對比中透徹領悟大王對更羸由衷的欽佩之情,從而在這種情感催動下激發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慾望和激情,師生在互動、合作的平臺上激活文本,讀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