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說課稿4篇大綱

關於說課稿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4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爲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說教學流程】 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着,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着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爲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爲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爲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着,爲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爲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

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爲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爲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更是幼兒求知、探索、創新的動力。幼兒與生俱來就有好奇心,凡是新異的事物、奇特的東西都會使他們產生好奇。我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小的問題,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而且喜歡動手學着做。所以,我設計了藝術領域的摺紙活動《紙杯》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試一試的機會。新《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在於激發情趣、激活興趣;賦於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能愉快大膽的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並樂於與同伴交流。對於小班幼兒來講,各方面都處在剛剛開始發展的階段,初步接觸摺紙活動,學着自己動手摺疊紙杯,是培養小班幼兒對摺紙興趣的開端,而小班幼兒的動手能力在平時的發展中又是最爲薄弱的一方面,那麼這次摺紙活動不僅可以鍛鍊幼兒手部肌肉的協調性和靈活性,而且也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和需求,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三點:

(1)通過本活動萌發對摺紙活動的興趣。

(2)鍛鍊手部小肌肉羣的靈活性。

(3)初步學習摺紙杯的方法。

重點:萌發對摺紙活動的興趣。

難點:學習摺疊紙杯。

3、活動準備:

爲了此次活動的組織符合幼兒學習的方式和特點,我做了一下準備:

摺紙步驟實物掛圖;紙杯範例;正方形彩紙人手一張;展板。

二、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應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尤其是以幼兒的經驗來進行。根據幼兒的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一下教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創造性、娛樂性、教育性。在第一環節中,我通過變魔術的遊戲吸引幼兒的眼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談話法:就是圍繞活動內容,通過教師提問,引導幼兒想問題,回答問題。教師通過談話鼓勵幼兒大膽發言,使幼兒說出想要自己動手摺紙杯。

3、實物演示法:教師出示摺紙實物步驟圖展示給幼兒,讓幼兒更直觀的觀察摺紙的步驟、初步瞭解學習摺紙杯的方法。

4、講解示範法:教師按摺紙步驟圖的順序直接講解、示範紙杯的摺疊方法,使幼兒進一步的學習摺紙的技能。

5、賞識激勵法: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體驗活動的快樂的同時,並樂於與同伴交流,相互欣賞、評價。教師給予鼓勵。

多種教學方法整合,達到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以幼兒爲主體,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本次活動幼兒的學法有:

1、觀察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觀察色彩鮮豔的摺紙步驟圖,配上五顏六色的實物紙杯範例,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手的慾望。

2、操作法:是幼兒進行動手探索的基本方法。幼兒喜歡動手學着做,在激發了幼兒對摺紙活動的興趣和慾望後,給幼兒自己操作的機會,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與需求。

四、說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參與的狀態。爲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變魔術:彩紙變紙杯)

興趣使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我進行遊戲魔術表演,將彩紙變成紙杯,激發幼兒參與摺紙活動的興趣。而後又通過對幼兒的提問,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要自己動手摺紙杯。

(二)觀察學習,掌握方法

根據幼兒好奇心的特點,教師出示摺紙步驟圖解祕彩紙是如何變成紙杯的。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幼兒通過觀察步驟圖並在老師的示範講解下,一步一步按摺紙步驟圖的順序講解示範,激發動手摺紙的慾望,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

(三)動手操作,巡迴指導

根據小班幼兒喜歡動手學着做的特點,我安排了幼兒動手操作,鼓勵幼兒嘗試獨立摺紙,教師巡迴指導。這一環節中讓幼兒能愉快大膽的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在幼兒操作時,教師及時給與指導和鼓勵,樹立幼兒的信心。

(四)欣賞評價,創設環境

貫徹《綱要》精神,爲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將作品貼在展示板上展示,可使幼兒體驗到自己動手摺紙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教師對摺得認真、對得整齊的幼兒提出表揚,賦於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回家後教爸爸媽媽摺紙杯。

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7—68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看到不同的視圖,並初步學會根據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通過觀察、比較、辨認、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

3、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

學生能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

四、教具準備:照片、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 觀察照片,激活相關的生活經驗

1、談話引入,觀察照片。

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老師這兒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兒嗎?(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兩張分別從教室的前後拍的照片,讓學生進行辨認,仔細看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個教室,爲什麼照片會不一樣呢?(啓發學生想象拍攝者的位置。)

3、得出結論:同一個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樣的。

(二)、 觀察實物,親身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視圖

1 、給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導“拍照”方法:請小熊“坐”在課桌中央,讓學生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個框來表示“相機”,用這個“相機”去給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來。

(2) 實地“拍照”:

先自己選一個喜歡的角度給小熊“拍”一張照片,想一想這張照片拍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腦子裏。

再變換角度,從小熊的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給它拍幾張照片。想一想這些照片拍出來又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們都 “印”在自己的腦子裏。

(3) 辨認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後、左、右拍的照片,請學生判斷是在什麼位置拍的,就站到相應的位置去。當學生辨認左、右兩邊拍的照片出現困難時,引導學生到小熊的左、右兩邊再次進行觀察,比一比這兩個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臉是朝哪邊的。經過再次觀察和比較,讓學生重新做出判斷,並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2、 給小鬧鐘“拍照”。

(1) 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給小鬧鐘拍照的場景及3張不同的照片。請學生判斷這些照片分別是誰拍的,並在書上69頁連一連。

(2)覈對結果。

3、觀察小木船。

出示“小橋流水人家”圖,在這美麗的小河上有一條小船剛剛劃過小橋,這時,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這隻小船,他們都給小朋友拍了照。

(1)請組長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師指定的朝向放在課桌中央。

(2)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並把每次看到的樣子記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學分別從上、前、側面觀察木船的場景,並出示3種不同的視圖,請學生判斷它們分別是誰看到的。

(4)小組內交流,全班評議並覈對結果。

4、觀察大水車

(1)出示“小橋流水人家”圖

(2)有2個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車,引導學生他們的位置關係。

(3)請一組學生彙報觀察結果。討論:2個小朋友看到的一樣嗎?爲什麼會不一樣?

5、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剛纔我們一起觀察了一些物體,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進行觀察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三)、觀察圖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視圖

1、出示一張大樓的照片,說明:這是一幢長方體的大樓。

2、引導學生想象:從大樓的前、後、左、

右去觀察,分別會看到什麼樣子呢?

3、在小組內互相說說想象的結果。

4、出示四張圖片,請學生判斷分別是在哪個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課後繼續觀察 你還想觀察些什麼?請同學們課後自己再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看會看到那些不同得樣子?把你看到的結果和同學交流交流。

教學反思:

1、給定一個方向能夠分辨出其他三個方向,回看簡單的線路圖,但如果讓其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學生有困難。

2、缺乏在生活中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信息窗2—小橋流水人家 教學內容: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黃河象》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說明了大地在二百萬年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的變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緻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後不僅使我們增長了關於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本課我準備分二課時教學,我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訓練重點,結合教材特點,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如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閱讀,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說說這樣推想的依據。

2、過程與方法

能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的過程。

2、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

二、說教法

學生對科學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在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方法:

①從興趣入手,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

②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課件,使學生進入情景,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③朗讀指導法。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

三、說學法

1、重點詞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2、自主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部分,我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科學家假想了些什麼。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情感,從而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部分是一個美麗而悲壯的故事,語言描寫細緻,是很好的朗讀材料,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我要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理清課文層次。

板書:黃河象

骨架樣子————假象來歷————發掘化石

爲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個環節:學習第一部分,瞭解象化石的特點。

學生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層次和主要內容,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直接出示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讓學生看着這具大象骨架的樣子說出它的特點。接着引入課文,問課文是怎樣描寫它的樣子的呢?讓學生自瀆第一段,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它的特點。

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從“高四米,長八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長,連末端趾骨也有3、4釐米長”體會它的高大。從“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這句話體會它保存完整的特點,用重點詞語“甚至連…也…”仿照課文的句式說一句話。這樣使學生積累了更豐富的詞彙。在本段的教學中適時的進行多種形式的指導朗讀,從讀中讓學生感受黃河象化石的高大和完整的特點。

板書:高大、完整

第二個環節:學習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找出發掘經過。

在學生已經感受化石的高大完整的特點後,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疑問。根據學生的問題總結有價值的問題: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爲什麼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然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快速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其中要抓住重點的詞語:斜站沙土、腳踩礫石。從它的姿態,人們做出了合理的科學的推想。

板書:斜站沙土、腳踩礫石

在本段中爲了讓學生體會時間的久遠,變化的巨大,要重點指導朗讀“二百萬年間……黃河”一句。

第三個環節:學習第二部分(2—7自然段),理解合理假象。

通過提問、感悟、品讀,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後我接着問:瞭解了有關黃河象化石的這麼多內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故事內容認真導讀,明確聯繫。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指導學生朗讀好2—4自然段,例如讀第三自然段時前兩句要讀得低沉緩慢些,要體會黃河象被疲勞和乾渴折磨得有氣無力的情景,突出“撲踏撲踏、走、乾渴、有氣無力”等詞語,第三句要讀得高揚些,突出“小河、高興、跑”等詞語,和前面的形成對比。

板書:炙熱、乾渴

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本段中“老象的左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擡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裏,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下去。”這一句是關鍵句,描寫細緻的句子,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理解。

板書:陷進

在此處爲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想象能力,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轉變學習方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裏的情景。

爲了進一步地體會推想的合理性,可以在熟度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把黃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過程講一講,並且表演出來。爲了激發培養學生的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啓發學生:如果不是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呢?讓學生進行同桌、小組、全班交流、評價、爭論。

第四個環節:嘗試變換順序

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的可以讓學生變換寫作順序重新敘述這個故事。

第五個環節:開拓思路延伸

傳統教學重結論,而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所以在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憑着已有的對科學假想粗淺的認知進行自編故事實踐,“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爲來喝水才掉進河裏去的嗎?”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學生會想象到:兩羣大象爲了爭奪地盤,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隻大象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爲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

第六個環節:課堂小結:

爲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改爲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七個環節:作業

爲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閱讀作業:將黃河象還可能是怎樣掉進河裏的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第八個環節: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第九個環節:板書設計

黃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