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說課稿範文合集9篇

說課稿範文合集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範文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輕與重”一課是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經歷和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內容的選取都是學生身邊的、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與生活體驗。本節課的教學以實踐活動爲主,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在物體輕重比較的具體情境中,感受並認識物體的輕與重。

技能目標:在實驗的過程中,人人動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二、學生情況

我班現有學生36人,學生整體情況較好,學習氛圍較好。大多學生學習習慣較好,但是上課思維不活躍,敢於大膽發言人很少,有個別學生懶於動腦,思考問題,基本的知識都無法掌握。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觸的事物及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現了個體差異。其中大部分能夠積極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針對這些問題,我採取的對策是: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設計理念及教學方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的設計意圖,我採取“問題情境—自主建構—驗證—應用拓展”的教學方法。教學的內容主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實物和遊戲中選擇——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事物,如情境的創設利用“小貓買生日禮物”引導學生入境,以活動爲載體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爲此構建新知的過程主要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讓學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等活動中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並引發創新的慾望,並且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讓他們在觀察中思維、比較中對照,從中不斷完善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四、教學流程

在引入部分,我先讓學生憑生活經驗用眼睛觀察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與重,然後再過渡到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手中的2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實踐、體驗、論證。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如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天平稱等等。這樣的引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注意力馬上集中在如何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輕與重。當沒有這些工具時馬上想到了用手來掂一掂,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大膽地猜測、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習興趣提高了、主動地進行思維。在“掂一掂”的設計中,我選擇了四樣物品:蘋果、梨、水、氣球。在教材中有蘋果和氣球兩樣物品,我結合教材又增加了兩樣,這樣在比較時,學生就有6種不同的選擇,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小組活動更豐富,還可以讓學生有較多的語言訓練。在猜測中有的學生會認爲大盒子重,可見學生常常會有“大的就是重的”這樣的誤解,“氣球”正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說“氣球中間是空的,所以它輕”從而體驗到物體的輕重不但與它的大小有關,還和它的材質有關。

在“拎一拎”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層層推進:兩堆物品又如何比較輕與重,當物體的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如一堆梨和一堆蘋果的總重量誰重誰輕)是不是也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來比較得出結論呢?這裏我藉助了課件向學生直觀演示,當比較兩堆物體的輕與重時,用拎的方法較爲合適。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人人蔘與,通過與同桌夥伴合作拎一拎同桌的書包來體驗“拎”的感覺。

當兩個物體重量比較接近無法用手感覺時(掂不出)該如何來判斷,在實踐中又對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當2個物體的重量差不多時,還可以用手邊的工具——橡皮筋來“吊一吊”,但前提條件是橡皮筋的長度是一樣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反覆讓學生指出該看哪一段的長度,有的孩子會誤解,以爲誰最低誰就最重。在這裏我又結合課件形象的顯示出橡皮筋拉長的長度。

在五樣物體比較輕重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掂、吊、拎的方法,並進行了充分的體驗,例如,在掂一掂中,學生自己選擇兩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在個別學生嘗試了“拎”後,讓所有的學生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和同桌的書包,比一比輕重。在這些體驗活動之後,要比較五樣物體的輕重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選擇、判斷,有目測、有用生活經驗估測、有兩個兩個掂,最後選擇了用橡皮筋吊的方法,這是對所學本領判斷後的靈活運用。每組人人蔘與,學生有選擇地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最後把比較結果記錄在紙上,這裏即提升了學生的研究判斷能力,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活動的組織也更有序了。應該說這個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了,對如何運用方法來比輕重也比較清晰了。

拓展部分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方法的運用和培養他們發散性思維。學生通過看圖可以說清圖意並能從中發現1個蘋果的重量等於2個香蕉的重量,也有的同學說出了1個蘋果比1個香蕉重,從而通過等量代換的方法比較出左右兩邊物體總重量的輕與重。在最後一題學生能通過前段時間學習的本領用“算一算”的方法來比較出物體的輕與重,整節課我充分運用了集體的力量,學生討論得很積極,想到了許多方法,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合作精神也體現出來了。

數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數學的學習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爲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我通過一系列的情境設置,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從事操作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方法,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中自主參與、互動體驗、感悟交流,學生在一系列的有效數學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和協作精神,同時讓學生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第六單元裏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全文以擬人化的手法記敘了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樹毀林的危害,說明保護森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小云雀想把沙漠變成綠洲的心願。全文共15個自然段,按照雲雀飛行的地點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人們伐樹毀林,森林變成沙漠。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寫人們伐樹毀林,河水氾濫成災。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寫森林是個巨大的空調器。

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寫把沙漠變成綠洲是雲雀的心願。

本文以小云雀和媽媽對話的形式,寓環保知識於有趣的故事中,語言通俗流暢,富有兒童情趣,讀起來朗朗上口,是適合學生朗讀的好材料。

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以“環保”爲主題,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編者將這篇課文作爲第三篇課文安排在第六單元裏,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前兩篇課文的基礎上,再通過本課的學習,更深入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認識伐樹毀林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對中年段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單元重點、本課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①認識本課9個一類生字和2個會認字,懂得“咆哮”、“氾濫”“亂砍濫伐”等詞語的意思,能運用“可以……也可以……”造句;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將雲雀的心願以及不同情境下的心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並能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培養孩子的朗讀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說話以及表達與交際的能力;

③理解課文內容,能從課文內容中懂得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體會人類植樹造林的美好心願,增強環保意識,並能落實到平時的生活實踐中去。

3.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內容是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句話展開的,課文不論是寫伐樹毀林森林變沙漠、河水氾濫成災,還是寫森林是個大水庫、是個巨大的空調器,都是爲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瞭解森林的重要性。由於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理解“森林是大水庫,是一個巨大的空調器”比較困難,這就成爲學生認知的一個難點。另外,引領身處相對美好環境中的孩子體會出雲雀的心情、明確雲雀的心願並能受到啓迪,增強自我環保意識,與作者的表達意願能達成共識也是理解與感悟的一個難點。

4.課時安排:

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實現教學目標。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認識所有生字並完成書寫任務;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知道雲雀的心願是什麼。第二課時,引領學生讀懂課文,理解內容,知道森林的好處,樹立環保意識,並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品讀文字中昇華情感。我下面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5.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在教學本課之前,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幾篇和環保有關的課文:如《走,我們一起去植樹》、《特殊的葬禮》、《沙漠中的綠洲》等。對於環保知識已瞭解不少,這是順利完成本課教學的有利條件。但由於四年級學生閱歷淺,對本文中涉及環保的科學道理較難理解,根據這些實際,在教學時我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一)說教法

根據大語文教學觀和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新課程相關要求,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來實現預設目標:

1.朗讀教學法

只有讓學生通過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媽媽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語言生動有趣,適合朗讀。在教學中,我把朗讀訓練貫穿始終,採用自由讀、同桌互讀、帶着問題讀、小組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培養一定的語感。

2.情境教學法

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體驗文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這樣往往比教師單一的講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學中,我以語言描繪、聲音感染、錄像震撼、表演體驗等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受課文內容,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3.對比教學法

爲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理解文中重點部分,適當採取對比觀察、對比朗讀、對比想象,在對比教學中突破教學重難點,受到心靈的洗禮。

(二)說學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進行深入的、多層次的對話,才能深刻領悟課文內容。因此,本節課中我以學生爲主體,指導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悟、邊讀邊想、邊讀邊練,個體自學與合作交流相結合,促使學生以讀悟語,以讀促解,以讀升情,從而達到三維目標的同步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心願引領,激起閱讀慾望

1.(播放小鳥的叫聲):同學們,聽!小云雀嘰嘰嘰地叫着,正向媽媽表達自己的心願呢。那麼,小云雀的心願是什麼呢?(齊讀,板書:讓沙漠變綠洲)

2.孩子們,小云雀身小心不小,它怎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今天,我們跟隨小云雀和媽媽一起去看一看就知道啦!

【這樣的開場白直奔主題——雲雀的心願,讓雲雀的心願先在學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同時激發起孩子的閱讀慾望,引導他們滿懷好奇地去探詢這一心願的由來。】

(二)理清脈絡,引導有序感知

1.小云雀爲什麼會有這麼偉大的心願呢?請閱讀第1-13段,畫出關鍵的詞語,反覆閱讀、理解。

2.同桌討論,集體交流。

【繼續緊扣課題深入探究。同時,在集體交流時讓孩子理解,爲下面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後,自然思路清晰,自主學習必定事半功倍了。】

(三)抓住重點,啓發自主閱讀

1.讀中畫畫:小云雀每到一處地方看到了(或感覺到)什麼?是什麼心情?在與媽媽的交流中它知道了什麼?最後它終於明白了什麼?請大家帶着這些問題認真閱讀2到13自然段,注意一邊讀,一邊到文中畫出相關的詞句。

2.讀後填填,注意選用合適的詞句來概括。

飛到哪裏 心情及原因 知道了什麼 最終明白

沙漠上空

大河上空

森林裏

3. 小組交流自我閱讀的結果,再大組交流,取長補短,相互評議。

【語文課上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孩子,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閱讀,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思維方法;讀後填表的練習是讓孩子們邊學邊練,既是對學生讀書結果的檢測,又培養孩子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內容的能力;合作學習既是相互學習的過程,也是個個參與、人人探究的過程,達到全面提高的功效。這一自學方法正是新課程理念中提倡的自主學習方式,能促進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四)品讀感悟,突破教學難點

在上面的環節中,老師相機進行品讀感悟的引導顯得非常重要。

1.伴隨着孩子們的評議與交流,我會適時創設以下三個對比情境,來促進孩子品讀文本:

(1)觀察圖片,創設對比情境一:沙漠與森林。

(2)觀察錄像,創設對比情境二:氾濫成災的河水與“森林水庫”的蓄水示意動畫圖。

(3)觀察動畫,創設對比情境三:沙漠上空滿頭大汗喘氣飛翔的雲雀圖與棲息在森林樹枝上歡唱的雲雀圖。

2. 有感而發,小結感受:爲什麼說“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努力用上“可以……也可以……”,讓學生有條理地說一說,除了書上告訴我們的三個作用,還知道森林的什麼作用。

3.分角色朗讀全文,再次感受雲雀美好的心願。

【這裏巧設三個情境對比,用形象直觀的畫面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激發情感。再品讀抽象隱形的語言文字時,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刻了,感情昇華了,自然重難點也就突破了。】

(五)拓展提升,增強環保意識。

1.關注現狀,暢談感受:

觀看錄像一:江西江堤決口5——11米的災害實況;

觀看錄像二:甘肅泥石流災害中村莊消失及救災實況。

師:孩子們,也許我們現在身處的不是沙漠,也許我們還未親臨決堤的江水,但看看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情景,你有什麼感受呢?你不想對人們說些什麼嗎?思考兩分鐘。

2.撰寫一份倡議書:請向人們說清森林的作用和亂砍濫伐的害處。

【結合現實進行拓展,體現了語文學科開放性的特點。課文雖然學完了,但課文告訴學生的、學生心靈感觸到的還沒有結束。面對現在如此惡劣的地球環境,讓孩子們在觸目驚心

的現狀中發出倡議,是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是對文本語言的內化,是對保護地球的情感昇華,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

說板書

【這樣的板書簡潔明瞭,重點突出,還能一目瞭然地看出文本層次。】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四組第十三課。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幹什麼;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這則寓言說明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爲正確,是不對的。本課位於教材的第三組,這組教材圍繞“怎樣想問題、看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啓迪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課文“識字4”與本組課文都有一定聯繫。而本篇課文則第一個分說了道理。它處於承上啓下及過渡位置。因此,本課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像和煦的春風,吹進孩子們的心扉,而且大多數學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從父母那裏、從自己的課外讀物中已經聽過這個小故事。那麼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這篇課文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大了。如何讓大部分學生在已經熟悉的小故事中更進一步地學習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據《小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字個字。

2、情感目標: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能力目標: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解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爲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爲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爲“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爲“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流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爲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充分朗讀,讀中質疑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在上課的前5分鐘內,我簡潔地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流利、誰讀得好,就獎他一面小紅旗!”。學生們由於受到了小紅旗的激勵,課文讀得可起勁了,有的學生邊讀邊畫,有的學生還加上了動作等等。在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讓他們大膽質疑。“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從課題中提出“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有的從課文中提出“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有的還從課後思考題中提出“青蛙和小鳥爲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誰說得對”等等。根據學生的質疑,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爲閱讀課文穿針引線。

  (二)、以疑引讀,思後釋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着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同學們,你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還是要小朋友們自己來解答。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課文裏是什麼意思,這些不懂的問題讀課文後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讀找答案。”在讀的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並讓學生張貼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繫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說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於是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後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三)、讀後悟理,角色體驗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擡頭”,藉助青蛙坐在井底的電腦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爲什麼會錯?最後得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還自以爲正確。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爲正確也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並引出“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學得的道理指導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我請學生們在小組裏一個讀青蛙的話,一個讀小鳥的話,讓他們也試着爭論,這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感情朗讀。

  四、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本着板書爲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 --- 大的很

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爲是。

  五、說教學反思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真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我認爲無論是從設計上還是從課堂實踐中我的尊重了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六十個孩子就有六十隻青蛙,六十隻小鳥。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這節課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也注意瞭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他們也能在小組的幫助下區分角色的特點,先自由練讀然後再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讀。這不僅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而且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小組成功的喜悅。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其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當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練習時我發現:學生們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我想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這樣才利於學生們整體綜合發展。其二, 這節課我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學生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十分單一,如:真好、不錯、真棒、好極了等等。我想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具有判斷性、鼓勵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說:教師在評價時不光要表揚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個判斷,並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語言加以概括,真正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首先,我簡要地對教材和學情進行分析,同時闡明我確定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

  (一)教材簡析

從本框地位來看,本框既是第六課的教學重點,也是第六課的教學落腳點。本框在第一框初步認識情緒的基本類型及情緒對人的影響和作用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把握自己情緒變化的特點,學會合理地宣泄與調控自己的情緒,培養和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普遍性上來講,七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情緒的衝動、不穩定、極端化等特點,使得不少學生成爲不良情緒的俘虜,妨礙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同學之間的友愛和團結,甚至違反校紀或國法等。其次,從特殊性上來說,我校作爲一所海口市西郊的普通中學,地處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整體較差,學生的日常行爲規範能力不強,許多學生進入七年級以後,難以適應初中生活,漸漸產生煩躁、焦慮、不安乃至厭學等消極情緒。而他們又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正確認識能力和合理調控能力,往往將很多瑣碎的小事演變成爲發生口角、打架、鬥毆的導火線。這就需要老師恰當地給予引導,使他們認識到,青少年的情緒亟需調控,要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並學會關愛他人的情緒感受,以利於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的班級和校園。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知道並能逐步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因爲要成爲自己情緒的主人,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就要在正確認識情緒的基礎上,掌握調控情緒的有效方法。從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和學生的學情來看,引導學生知道並能逐步掌握調控情緒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合理表達和調控情緒,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本課的難點。

因爲七年級學生由於心理髮展還很不成熟以及閱歷水平、思維能力的有限,很多學生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爲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情緒表達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他們在發泄情緒時往往不太會顧及他人的感受,因此引導學生無論表達情緒還是調控情緒時都要記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是有一定難度的。

  (四)說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合理宣泄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狀態。

(2)尊重他人,關注他人的感受,適時適當地表達個人的情緒。

2、能力目標

(1)逐步掌握一些情緒調節的有效方法。

(2)培養自我調適,自我控制的能力。

(3)能夠較理智地調控自已的情緒。

3、知識目標

(1)瞭解青少年時期情緒易於波動、不穩定的特點,明白情緒需要個人主動調控的道理。

(2)知道情緒調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主要運用以下四種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三個情景,貼近學生生活,實現直觀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小組合作探究法: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互相提出解決煩惱的辦法並作出反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相互關愛的品質。

3、活動探究教學法:新的課程標準要求 “讓學生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4、問題激趣教學法:根據“思維總是始於疑問”的思維規律,我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問題,由淺入深,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念,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

我確定以上教法的依據是:①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學習的互動過程。因此,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思品學習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達成師生、生生間的情感溝通,有利於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②本校七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三、說學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因此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本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學法指導主要有以下三種:

1、自主閱讀學習法:本節課設計了兩次學生閱讀教材的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自學獲取知識的能力。

2、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小組同學間的合作,充分發揮團體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

3、問題討論學習法:針對問題,通過討論、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確定以上學法的理論依據是: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②本校七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四、說教學程序

本框題的教學程序是沿着不良情緒“爲什麼調控”、“能不能調控”、“怎麼去調控”的邏輯線依次推進的,因此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必要的整合,將“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的內容放到了“情緒是可以調適的”之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情景、兩個活動來串聯教學過程,以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強調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下面我就簡要闡述一下這一框的教學程序:

  (一)引用材料,巧妙導入新課(4分鐘)

本節課的導入,我引用的是3月22日發生的南平實驗小學13名小學生死傷的驚天血案的新聞材料。我通過PPT給出的這一新聞的典型圖片和簡明新聞解說設問:鄭民生因爲長期處於消極情緒中以致製造驚天血案,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的慘痛教訓給你什麼啓示?然後緊承學生的回答,巧妙導入新課——《學會調控情緒》。

  (二)給出教學問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導入新課後我用PPT給出本節課的三個主要教學問題:

1、爲什麼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

2、情緒能調控嗎?爲什麼?

3、排解不良情緒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給出主要教學問題的目的是讓師生一起帶着問題進入教學過程,明確目標,以便更加有效地參與課堂,同時也爲課堂最後的檢驗打下基礎。

  (三)實施新課教學,解決教學問題,達成教學目標

1、情景一:出黑板報引發的尷尬(6分鐘)

通過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出黑板報的情景來設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特點以及這種情緒特點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解決第一個教學問題——爲什麼青少年的情緒需要調控?

2、情景二:相同的雨,不同的情緒(8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4頁的漫畫,思考並回答問題,讓學生明確: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會帶來不同的情緒表現以及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控制自己的情緒的道理。解決第二個教學問題——情緒能調控嗎?爲什麼?

3、情景三:哭婆婆變笑婆婆(2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65頁“相關鏈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積極的態度帶來積極的情緒,消極的態度帶來消極的情緒也就是不良的情緒的道理。明確我們應該積極調控情緒,發揮情緒的積極作用。那當不良情緒來臨時如何進行調控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調控情緒的有效方法。

4、活動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0分鐘)

讓學生自學課本第66頁至67頁的“相關鏈接”,同時用PPT給出七年級學生小雯調控情緒的材料,讓學生思考並開展四人小組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調控情緒有哪三種常用的有效方法?

2、小雯運用了哪些調控情緒的方法?

3、你如何理解“合理發泄法”的“合理”二字隱含的意思?請舉例說明。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教師引導等方式,多管齊下,強調並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解決第三個教學問題——排解不良情緒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活動中,通過對第三個小問題:“你如何理解‘合理發泄法’的‘合理’二字隱含的意思?請舉例說明。”的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意識到無論表達情緒還是調控情緒時都要記得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必要性,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同時也爲下一課時“喜怒哀樂,不忘關心他人”的教學打下伏筆和基礎。

5、活動二:活學活用,互幫互助(10分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調控情緒的方法,鍛鍊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踐行在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時要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原則,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品質。進一步強調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還能落實本節課能力目標的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活動步驟和要求如下:

第一步:每位同學在老師發的卡片上寫上自己的姓名、煩惱的內容。(課前完成)

第二步:每位同學在自己的卡片上填寫計劃採用的解決方法。

第三步:同桌互換卡片,填寫“同學一的評價”和“同學一建議的解決辦法”兩欄內容。

第四步:前後桌互換卡片,填寫“同學二的評價”和“同學二建議的解決辦法”兩欄內容。

第五步:將煩惱卡片還回煩惱主人,由主人分別對同學一和二的建議做出反饋。

第六步:教師選取幾張卡片進行點評總結。

6、課堂小結:(4分鐘)由學生結合主要的教學問題來談收穫,最後再由教師用PPT給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圖進行總結,用知識結構圖中的三個教學邏輯問題來回應課前的三個主要教學問題,首尾呼應,強調本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爲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爲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爲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衆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爲染,最後一句爲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歷史傳統史 驚歎

環境優美、經濟繁榮

3. 自然景觀 讚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羨慕

圖景

5. 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說課稿 篇6

《傳統文化的繼承》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鑽研課標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第四課的第一框。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其表現形式。

2、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對傳統文化的概念理解比較困難。

3、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

(1)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以及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的知識目標是:學生能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

(2)依據高中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成熟及涉世不深、閱歷淺的實際情況,結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確立的能力目標是: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3)針對思想政治課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徑和某些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爲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難點:傳統文化的概念及表現形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二、說教法

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發展爲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我準備嘗試採以下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爲。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爲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三、說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分析法:通過對周杰倫中國風的歌詞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

自主學習法:通過學生耳聽、口讀、眼看、動手、心思,從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上課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表現、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釋放。

2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爲“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歌詞分析突破難點————歸納小結佈置作業—---情感昇華實踐導行”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播放《卷珠簾》視頻,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身邊事入手,讓學生容易接受,感覺親切,激發學習興趣,爲下一教學環節作鋪墊。

2、歌詞分析突破難點

(1)通過對《卷珠簾》流行的原因分析,以及對歌曲《卷珠簾》知識背景的展示,總結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

(2)通過對歌曲《東風破》《菊花臺》《蘭亭序》《聽媽媽的話》的分析,探究傳統文化的四種表現形式。

3、歸納小結佈置作業

對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做總結,帶領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佈置課後作業。

4、情感昇華實踐導行 結束語:作爲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爲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藉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 3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參賽執教的課題是《我是中國人》。下面我將從理念與目標、內容與資源、過程與方法、教學評價、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教學過程和設計意圖,並就課堂實際呈現的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

  一、理念與目標

《我是中國人》是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國人了不起》的第一個主題的第一課時,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作爲中國人的一種自豪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勇於探究,熱愛生活爲目標,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徵。要求選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結合本課活動主題,我將本課教學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爲:瞭解中國人的外貌特徵,知道炎黃子孫的故事。認識中國版圖,知道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誌。學會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

就《品德與生活》學科特點而言,它不是簡單的生活常識的介紹,也不是道德觀念的灌輸與滲透,而是激情、明理、導行的有機整合。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本課教學活動我儘量做到從故事中學習知識,瞭解祖國燦爛文化。從圖片中,欣賞大好河山,感受祖國的美麗神奇。再從當代一個個真實具體的事例中,讚歎祖國的繁榮昌盛。從而突出課程的德育功能。爲此,我將本課教學情感與態度目標確定爲:初步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從教育對象實際來說,剛剛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學生,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物質資源的極大豐富,加之祖父兩代“六位”家長的悉心呵護,使他們在生活中很少能體驗到挫折和困苦,缺乏與他人溝通、合作、分享的意識和能力,更沒有機會體會今天與過去的變化,對於古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舉世驚人的成就更是知道甚少。結合學情,我將本課教學行爲與習慣目標確定爲:願意與他人合作、交流,樂於分享感受和活動成果。學會運用調查、訪問、查資料等多種途徑來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爲達成以上目標,我將本課教學活動的重難點確定爲:瞭解祖先,欣賞河山,感受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和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情懷。

  二、內容與資源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強課堂實效性。

本課教材介紹了四種不同膚色的兒童頭像,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上的人有不同的人種,課本中還有關於古代中國人的各種傳說故事和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的典型事例。但對於中國的版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當代中國人所取得的豐功偉績等沒有介紹,如果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僅僅停留在老祖先昔日的輝煌和幾千年積澱的文化遺產上,那麼今天的中國人難道就是些平庸之輩嗎?考慮到這些因素,我適時增添了賞祖國大好河山和了解當代中國人的偉大成就環節,並大膽調整本單元教學,將第三個主題活動《我們的驕傲與希望》中有關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內容穿插進本課教學。

2.努力開發課外資源,讓課堂迴歸生活。

課標中指出:課程內容要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感興趣的題材,課堂應從教室擴展到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樣有彈性地延展,給了老師極大的發展空間。執教本課是在20xx年5月,中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可以說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中國人又一次以大氣磅礴的姿態展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我及時將這樣鮮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課堂,緊跟時代步伐。我想,如果今年再來執教本課,中國廣州亞運會、中國西安世園會這些身邊的、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也將是我課外資源的寶庫。

本課教學內容多而雜,廣而深,考查的是教師是否具備統攬全局的意識和豐厚的文化素養。爲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我閱覽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努力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三、過程與方法

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生活,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教學本課時,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有資料調查、討論交流、創設情境、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體驗、講述故事等,讓學生在情境中去體驗、去了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在活動中,有目的地把學生引進富有教育意義的情境中,吸取知識,避免空洞的說教和道德的灌輸。這些教學方法無論是課前調查、課上交流,還是課後實踐,目的就是爲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陶冶學生美好情操。

  本課教學具體流程從以下四個環節層層展開:

  (一)圖片導入 我是中國人

首先,我出示了地球的圖片,並以這樣的導語進入教學:“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有一個金雞一樣的版圖,她就是可愛的中國。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我們都是中國人。”隨即板書課題。這樣的開場,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爲整堂課的學習做好了情感的鋪墊。課伊始,趣已生,情已動。

接着,再出示黑種人、白種人、棕種人以及黃種人圖片,重點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方法,從膚色、頭髮、眼睛等方面發現中外小朋友長相的不同,從而更清楚、直觀地瞭解中國人的外貌特點。此時,引出兒歌,黃皮膚,黑頭髮,我們都是中國娃。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龍的傳人。並就其中的“炎”和“黃”進行質疑:他們分別指的是誰?巧妙自然地銜接下一環節,可謂一舉兩得。

  (二)追溯先祖 贊燦爛文化

本環節從聆聽炎黃的故事切入,接着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瞭解到的祖先故事,再到考考你的小測試,充分挖掘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發明創造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遊戲中考察學生對四大發明、四大名著、絲綢之路、龍的傳人等常識的瞭解,達到“學者無心,教者有意”的目的。有句話這樣說:知之深,愛之切。在全面瞭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後,學生內心產生了一種美好而震撼心靈的力量,那便是: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三)話說版圖 賞大好河山

本環節先讓學生認識了中國的版圖,再欣賞祖國的壯美河山,這裏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景觀,有古代的奇蹟,也有現代的傑作。我們的祖國真的是幅員遼闊、人傑地靈呀!色彩明麗的圖片,配以悠揚的音樂,學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身爲中國人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四)銘記中國 抒愛國情懷

國旗國徽國歌是祖國的標誌,這是每一箇中國人必須要牢記的,作爲一名小學生,更要銘記於心。當《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音樂響起,一幕幕中國人站在世界之巔的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大家個個激動不已。一次次世界級的盛會選中中國,尤其是當中國北京奧運會、中國上海世博會這些兒童身邊的生活內容走進課堂,學生一下子興奮不已,這也是本課一大亮點。此環節讓學生把對祖國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時學生的愛國熱情猶如波濤澎湃的潮水,需要一吐爲快。我適時安排了“祖國,我想對你說……”環節,讓學生將積蓄已久的赤子之情在筆尖流淌。揚國威,抒情懷,立誓言。可謂水到渠成。

  四、說教學評價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目的在於獲得反饋信息,以幫助老師改進教學,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保證目標的實現。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教學中儘量用描述性評語和結果判斷性評語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就進行及時的鼓勵。評價語言努力做到準確機智、獨特創新。“你很會思考!”“你的知識真豐富!”“你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未來的科學家也許就有你!”……教學中這樣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充滿了整個課堂。課堂一以貫之地體現德育的靈魂——尊重。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片掌聲,都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笑臉”的小徽章及時鼓勵,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熱情。

  五、板書設計

從活動主題和課型特點着想,我將板書確定爲這樣:

我是中國人

我愛我的祖國

簡潔的板書設計,既是對本次教學活動的總結,同時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是我本次說課的主要內容,如有不足,懇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不吝賜教。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這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想詩,學習這首詩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對的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懷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掌握不夠,對詩歌深層內涵理解不透,這就要求老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誦,提前預習,用心品讀,感悟詩歌所寫之景之情。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品詞析句,體會詩人煉字的精妙,品味詩歌的優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情懷,感受詩人真摯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爲:通過創設情境、小組合作探究,體會詩詞意思,體會作者的心聲;本課難點爲:體會詩人思鄉情懷,釋破“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深層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將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的學習特點,我採用的教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時我採用的學法有課前預習法、課中圈點批註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主要談談教學過程的設計,分爲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探究的慾望。

因此上課伊始,我將通過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關於月亮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餅、嫦娥之外,還和思鄉有關,接着我講鼓勵學生回顧小學所學過的關於思鄉的詩歌,並引導學生進行背誦,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月夜憶舍地》等,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關於思鄉新詩,即王安石的思鄉名作《泊船瓜洲》。此時我將順勢板書課題。

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能直接切入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瞭解王安石的求知慾望。

(二)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因此在此環節,我先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安排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詩句,並將學生讀不準和不理解的詩詞句勾畫記錄下來;

其次我將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用課件出示生字詞,尤其是詩中出現的多音字,如“泊、間、重、還”,接着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讀準字音,着重講解課題“泊船瓜洲”的含義,並用課件出示全詩,並播放示範錄音朗讀,要求學生跟讀,指導學生在讀詩歌時注重用“/”劃出節奏,注意停頓,讀出節拍,讀出情感,從而感知全詩內容,走進詩歌所表描寫的情境。並在此環節我將進行示範讀,全班進行朗誦比賽等形式,評出本節課“最佳朗讀之星”。

(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研讀是深入地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所以我在研讀部分我將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註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歌大意,我預設學生能夠根據工具書及註釋能夠說出: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緊接着我將繼續追問“到底是什麼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而引導學生品讀這首詩,弄清楚京口、瓜洲、鐘山這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並用筆簡單畫出來,此時我將順勢板書,通過自己的簡筆畫示範劃出三者的方位,並追問學生“作者此刻站在什麼位置,他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什麼?”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以及黑板我的簡筆畫,引導學生品讀全詩,首聯和頷聯中,“一水”“只隔”的含義,我預設學生通過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車馬、船隻,瞭解到從瓜洲到京口再到鐘山實際距離很遠,而心理距離卻很近,正說明詩人在途中卻心繫家鄉。

“那家鄉一定是很美的地方,從哪句詩可以看出”,通過這個問題順勢引導學生品讀頸聯,重點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用的妙處,並結合課後資料袋,通過將“綠”換成“滿、過、入”哪一個用得好的對比講解中,加深學生對“綠”字的理解,形容詞用作動詞,將春景寫活了,使春風的形象更加鮮明,似乎有陣陣春風鋪面而來吹綠兩岸的樹木。

我將繼續追問“通過這個綠字你們彷彿看到什麼?又聽到什麼?”我將預設學生會說看到碧樹,聽到了盪漾的春水,還有學生會想到寫春的古詩詞,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等,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後通過品讀詩的尾聯“明月何時照我還”設問句句式,並在PPT課件上呈現陳述句“明月照我還”,在句式的強烈對比中體會詩人的思鄉心切之情。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讀、悟、議、賞、再讀”,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四)再讀詩句,延伸思維

爲了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此環節,先請全體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接着播放《故鄉的雲》這首歌曲,並這樣引導學生髮散思維、體會情感,“家鄉,在遊子的心裏,永遠是最溫馨、最難以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們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離開家鄉甚至出國,你會有怎樣的心情?”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指導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鄉之情。

這樣的設計意圖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切入,以情延伸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情感。

(五)小結作業,積累運用

一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爲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此環節我將採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結束課堂,並在作業超市裏佈置兩道作業,學生任意選做:

1、背誦古詩,想象畫面,並畫一幅江南春景圖;

2、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愛,寫一首讚美家鄉的詩或寫一篇小短文介紹自己的家鄉。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突出重點、難點,使學生一目瞭然,並體現簡筆畫的藝術美,因此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湖南版8年級上冊美術第四課《觸摸美麗》。

1、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類型課,它是與生活、自然緊密相關的課程。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平凡、樸實的物質材料,並從中發現由不同材質本身的肌理、質感產生的形式美,並利用材質的美感進行創作、製作裝飾品。探索美化生活、提高學生對藝術學習持久的興趣,並獲得美的薰陶。

  一、說教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初步體驗材料的不同肌理和質感特徵,加強對形式美感的基本認識。

(2)、能力目標:能選擇運用自己喜歡的自然材質創作簡單的裝飾作品。

(3)、情感目標:促進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及同學之間友好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

認識材料的肌理、質感特性、感受材質的形式美感,利用材質進行造型。

4、教學任務:

怎樣運用材質的形式特徵進行創作,並充分體現其裝飾性與趣味性。

  二、說教法

變“教師講課”爲“師生交流”,變“灌輸”爲“引導”,實行啓發式教學,採用多媒體教學與直觀教具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三、說學法

本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突破傳統,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自由評述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欣賞水平,通過分組遊戲,合作完成作品,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並體驗合作的效率和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程序

這一課我分爲兩個課時來上,第一課時以體驗和分析材質的不同質感爲主;第二課時以動手製作爲主。

1、分組遊戲:在事先分好的八個小組中各選代表一名參與遊戲。把這幾位同學的眼睛蒙上,讓他們去觸摸其它小組收集好的一些材料,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能只憑觸覺辨別出更多的物體。通過觸摸、撕扯、敲擊、搓揉等手段,再加上同學們的討論活動,同學們得出了不同材質具有軟與硬、輕與重、粗與細、韌與脆、粗糙與光滑等特徵。通過這個遊戲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引出了課題。

下面我就說一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2、展示:展示用不同材質製作的作品,及利用多媒體展示材質的美感。讓同學們充分體驗不同材質帶來的多方位的美聯社,並驚歎,原來我們身邊的一些普通物品,甚至一些“廢品”經過藝術加工後可以創造出強大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分析:請各小組展示自己選擇好的畫,由小組長來向同學們分析自己的畫應該利用什麼材料,通過怎樣的手段製作,才能達到裝飾畫的效果。

這些準備工作做好後利用第二課時製作,並舉辦一個小展覽,對優秀作品進行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