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0篇)大綱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鳥朝鳳》觀後感(精選10篇)

  《百鳥朝鳳》觀後感1

這是我在電影院看完的電影。

我是在初中老師的朋友圈知道的這部電影,然後就問舍友沒有有想起看的,她們不感興趣,我思慮再三,最終決定哪怕個人去電影院,也要去看這部電影。

《百鳥朝鳳》是部感情電影,由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天明導演,陶澤如、鄭偉、李岷城主演。影片講述的是李岷城與陶澤如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爲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此片是吳天明絕唱之作,聚焦新老兩代嗩吶藝人,張藝謀、徐克、賈樟柯、黃建新等導演爲其站臺。關於這部片的其他我並不想多說什麼,我只是想說說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的感受。

天鳴的父親想要當嗩吶匠卻沒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託在了兒子天鳴的身上,要說的話,很像是子承父親的理想,也可以說是望子成龍。這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負擔。天鳴以爲焦師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時,意外聽到了父親在朋友面前吹噓他的本事。其實,父母總是會在我們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頭,總會下意識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說,哪怕是誇大其詞,與他們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夠做到的,所以他們並不覺得那是誇張了。而爲了不給父親丟臉,爲了不讓父親失望,天鳴默默地回去了。其實,影片中這段父母對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並不夠充分,只是很清淺的筆,但有切身體會的人就會懂得那背後所包含的來自父母厚重的愛,以及作爲孩子所需要承擔的甜蜜的負擔。

導演拍攝少年天鳴吹嗩吶的畫面,然後把鏡頭在嗩吶上停了數秒之後再切回去時,吹嗩吶的天鳴已長成了青年。這組鏡頭很平凡很普通,沒有絲毫的過度渲染,但是卻說明了在這段成長的歲月裏,天鳴直與嗩吶爲伴,嗩吶融進了他的生命,同時他也把嗩吶吹到了骨頭縫裏。

成年後的天鳴已經有實力自立門戶了。只是在他帶領的遊家班接的第趟活兒,是他朋友的喜事,沒有行接師禮,同時演奏也被隨意地掐斷。天鳴當時並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把紅包分給了其他的師兄。而他在與焦師傅說起這件事時,焦師傅頓了片刻,搖搖頭說:"沒規矩了,沒規矩了。"這重複了兩次的幾個字,讓我感到心酸。我們那麼多的傳統文化爲什麼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呢?教科書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要緊跟時代潮流,要現代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時代的洪流下被沖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殘忍的洪流下到底還有多少還在這世間呼吸着?每次看到新聞,或是網絡上在說着漸漸消逝的傳統文化,我都會感到絲悲傷,迷茫,也不理解。我們所知道的還只是很小很小的部分,很多我們還來不及知曉就已經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些是封建落後,但也有很多是千年來,百年來的文化積澱,我們還來不及看眼,它們就因爲時代前進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師傅喝醉酒之後,滿臉酡紅吹嗩吶的畫面讓我久久難以回過神來。導演在這裏給的是焦師傅的面部特寫,鏡頭很隨意地跟着焦師傅的搖擺而晃動,讓人更能體會到嗩吶帶來的韻律和激昂。

焦師傅是名偉大的嗩吶匠,他從他的師傅手中接過嗩吶,然後傳承給他的弟子。他說:"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傳承不能斷,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嗩吶匠,哪怕西洋樂越來越時髦,傳承就應該傳承下去。焦師傅演奏百鳥朝鳳那段,我彷彿真得聽到了杜鵑在泣血,其實泣血的是焦師傅,他因這擠壓嗩吶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傳承在他還尚在人世時就受到阻礙而泣血,他因世人對嗩吶匠越來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曾經無數人追捧,曾經無數人尊崇的文化爲什麼就這樣跌落塵埃了呢?

在影片臨近結尾時,有個正局長說爲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找上了天鳴。那時我以爲,嗩吶匠有救了,誰知道他說:"希望你們能演奏遍,我們把它錄下來。"只是錄下來,只是錄下來不夠啊。種文化,只是用機器錄下來是根本不夠的。我個朋友說:"在日本,他們懂得包裝宣傳之外,凡能稱爲匠人的,是個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會用經濟獎勵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質高,審美能跟得上欣賞,有人羣懂得欣賞就不容易垮臺,匠人就該是名利雙收的,因爲他們傳承文化上這個角色(並不是人人能當)是有這個價值的。這就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區別,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賞,不從內心感受到它的美,亂包裝氣,宣傳了也就是個即逝的小火花。"每次看到些傳統工藝消亡就真的很遺憾。中國啊,雖說傳承千年,但到了現在卻像是要斷層了般。那個什麼局長說要保護非文化遺產結果只是要錄下來而已,這樣的保護完全不夠啊。焦師傅明白厲害的人才雖然難遇,但是最難的是願意傳承下來,所以天鳴的責任心才被賞識,雖然結尾沒有交代嗩吶的命運如何,但天鳴還是會吹下去的。藍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說他性子野,交給他傳承只會斷了。所以很多時候些略微平庸卻能當上負責人也是這個原因吧,腔熱血並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堅定而真誠的心。

在影片的結尾,焦師傅去世了,爲他演奏的只有天鳴個人。在山頭上,在蒼穹之下,天鳴對着師傅的墳墓,獨奏嗩吶。他的視線漸漸模糊,卻看見師傅就那樣安靜地坐在他的身前聽着他的演奏,如往常般無二。只是,過了會兒,師傅默默地站了起來,聲不吭地漸行漸遠,漸行漸遠,嗩吶聲也漸漸遠去。最後的幕是:無聲中,焦師傅遠走的背影。

這是影片的結尾,而我真的不希望這是嗩吶的結局,不希望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結局。

  《百鳥朝鳳》觀後感2

今年暑假的天,我隨父母去觀看了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令我感觸很深,它講述了民間嗩吶的傳承。

無雙鎮民間藝人焦三爺是位吹嗩吶的高手,方圓幾百裏只有他會吹百鳥朝鳳,——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嗩吶曲。但焦三爺老了,他需要位出色的年輕人將嗩吶傳承下去,而淳樸踏實的徒弟遊天鳴在歷經辛苦,努力學藝之後,繼承了師傅衣鉢。可好景不長,在西洋樂器的猛攻下,嗩吶逐漸被取代,讓人心中十分酸楚。遊天鳴在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艱難生活中仍然堅守着嗩吶,強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讓人心疼,也讓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噓和哽咽、憋屈。

在時代的變遷下,傳統藝術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更多的人選擇了西洋音樂。世道變了,人心不古,時代的年輪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沉澱在歷史長河中,可似焦三爺這樣的匠人漸漸走遠,這樣樸素有傲骨的傳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嗩吶,也許現在已無人願爲它奉獻了,那些死死守住這份藝術的人,也只能隨波逐流,或跟隨他們心中的傳統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漸漸衝遠。

電影的最後,焦三爺臨終前對遊天鳴說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我死後吹四臺就足夠了。但是,最後,在焦三爺墳前吹嗩吶的竟只有遊天鳴人了,百鳥朝鳳悽婉的聲音伴着嗚咽的風聲,飄飄渺渺,悲傷與淒涼,在嗩吶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鳥朝鳳,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部電影,更讓我理解個老匠人的執拗,焦三爺將嗩吶看得和命樣重的精神傳承,是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根,永遠都不能丟!

  《百鳥朝鳳》觀後感3

看《百鳥朝鳳》,自始至終,種沉痛的感覺,出了影院,廣場上的廣場舞音樂更顯得格外刺耳,有種想馬上逃離的感覺。片中的影像歷歷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穫,我說:“天鳴不如藍玉聰明,但割麥子很認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嗩吶,他的師傅收他做徒弟是因爲他爸爸頭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順。”

爸爸分享說:“我們爺爺也是嗩吶匠那時候可是很高貴的職業,村裏沒有幾個人會的,村裏人很尊重,現在都被遺忘了。”

早上到學校,跟老師說:老師,你會不會吹嗩吶?我想學。麼非這小子想傳承這門藝術?影片展現出種傳承,師道和孝道的傳承,主人翁遊天鳴開始不願吹嗩吶,爲了爸爸的個願望,去學吹,爲了師傅的,句誓言,去傳承嗩吶。焦師傅,挑徒弟也是觀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擔當,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觀察個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親帶天鳴去拜師的畫面,父親對師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師的決心。焦師傅句:“磕什麼頭?這頭不是誰都能磕的。”說明了傳承的嚴謹。徒弟收七八個,其中有天資聰穎的藍玉,卻未曾教授嗩吶的頂尖作品《百鳥朝鳳》,要挑選什麼樣的人,是爲中華文化的負責任。焦師傅的智慧是我們老師該具備的,識人。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人爲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經的信仰都移情別戀了,曾經的嗩吶匠們都更改了行業,連天鳴的父親也要求兒子改行,但是焦師傅在最後時刻想的是嗩吶的傳承,而遊天鳴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鳥朝鳳》只吹給德行高的人。焦師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鳥朝鳳》

沉重之餘,也萬分慶幸,慶幸我們伏羲教育正是從根本出發,教人倫,順人性,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傳承,將來會有千萬個遊天鳴來改變社會,那就是我們的伏羲娃。

  《百鳥朝鳳》觀後感4

作爲種表演技藝,嗩吶是吹給別人的,作爲種個人志趣,嗩吶是吹給自己的,而技藝的精湛終究是根源於志趣的迷戀,所以嗩吶歸根結底是吹給自己的。如此,才能當它紅火時不得意,當它冷落時不消沉。在喧囂之外獨自享受自己的樂趣,氣定神閒並精益求精,這也纔是種匠活的傳承之道。

文藝,不應把它的保留寄託於市場,也不應把它的衰落歸咎於社會。社會是有主流有時尚的,而思想文化的潮流意識本質上是種市場專制,是泯滅藝術個性的屠刀。當種文化把大轟大嗡視爲成功的時候,離它的衰亡也就不遠了。

因而,要想保護某種文化遺產,與其呼籲社會的扶危救困,不如呼籲社會的思想自由、多元寬容,摒棄在文化領域氾濫簡單的成功哲學(即以多數人喜歡爲成功、以能掙錢爲成功),在價值多元的社會裏,自然會有人把那些小衆文化玩到極致並贏得掌聲。

焦三爺的悲劇正在於,他不僅僅是位嗩吶愛好者,還是無雙鎮的精神導師和道德審判師,他要像百鳥朝鳳樣的引領社會,因而他太注重嗩吶的社會意義了,而問題是,社會的嬗變豈能是由你來說了算呢?

  《百鳥朝鳳》觀後感5

師兄們告訴焦三爺,天鳴病得厲害。焦三爺略加思索,說:“遊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勞吧。”說完,他背朝人們,劇烈地咳嗽幾下。片刻,他轉回身,捧起嗩吶,堅定而又大聲地說:“《百鳥朝鳳》,敬送亡人。”

嗩吶聲響起,抑揚頓挫,真好似百鳥朝見鳳凰。天鳴的鳥叫也是惟妙惟肖。漸漸地,天鳴愣住了,他看見股殷紅的鮮血在鏽跡斑駁的嗩吶管上流着,是那麼刺眼!股,兩股,天鳴毅然拿走師父的嗩吶,三爺再也沒忍住,“哇”的聲,口鮮血吐在地上。但他顧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跡,大吼聲:“拿鼓來!天鳴,你繼續吹!”說着,便“咚咚咚”地敲了起來。那刻,他的眼神是那麼堅決!那麼無畏!

我的眼淚從眼角悄然滑落。這個堅毅的身影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頭。

焦三爺是在用生命吹嗩吶呀!他不顧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決然地吹響《百鳥朝鳳》,這不僅是對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對嗩吶藝術刻骨銘心的熱愛啊!他把嗩吶吹到了骨頭縫裏!我的視線又次模糊了。

爲什麼焦師傅能用生命吹嗩吶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是傳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鮮血告訴鄉親們,不要忘記嗩吶;告訴天鳴,不要氣餒,牢牢守護嗩吶的技藝,八百里秦川不能沒有嗩吶!

現在,只要打開收音機、電視機,就聽到或搖滾或悠揚的西洋樂曲,它們就像細菌樣無處不在,肆意侵佔着民族樂器的世界。許多民俗藝術正在遠離我們,瀕臨失傳。

慶幸的是,又有人開始重視民族樂器,嗩吶藝術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些曾經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藝的民間藝人們,多少也能得到些安慰了吧?

《百鳥朝鳳》告訴我們,民族文化纔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瑰寶重新綻放光芒!

  《百鳥朝鳳》觀後感6

作家三毛說:“個人至少擁有個夢想,有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有夢想可追,是幸福的,因爲心會跟着夢想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難,也是沿途最亮麗的風景。

媽媽常會陪着我看電影,她說:“你總能從電影裏看到自己,然後便慢慢地跟着影片裏的人物起長大。”從小,夢想就是個遙遠的名字,就像太空與星際間的距離樣。昨晚,在淚花與抽搐聲中,我第次感覺到夢想原來可以這麼真實,這麼有力度。房間裏媽媽眼含熱淚地看着電影《百鳥朝鳳》,連中途的廣告也不缺席,唯恐錯過了那些逐夢的細節。故事很簡單,但逐夢的細節卻感人肺腑。

故事圍繞嗩吶展開,吳天明爲了父親未完成的夢想,歷經千辛萬苦去拜師學藝,並憑着德行和刻苦,接過了焦三爺的衣鉢。焦三爺的祖祖輩輩都是吹嗩吶的高手,是羣能將嗩吶“吹到骨頭縫裏”的藝匠。爲了將吹嗩吶的夢想延續下去,焦三爺嘔心瀝血。當遊家班的人紛紛去省城打工時,他怒火中燒,幫天明四處尋回弟子;在村長葬禮上,他帶病爲天明撐場子,並在吹《百鳥朝鳳》時,吐血倒地,起身後,又勁頭十足地爲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後,他忍痛賣了自家的牛,讓天明去置辦新的嗩吶等樂器;臨死時,申遺的縣領導來訪。焦三爺用生在堅持並追逐着自己的夢想。

所幸的是,嗩吶的夢想還在,逐夢的腳步從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爺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鳥朝鳳》,嗩吶聲聲,響徹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裏活着。

媽媽看後,感慨了許久。她說,江西的'兩位舅公公也是吹嗩吶的,不過他們純屬於喜愛,爲了這夢想,他們在家裏不斷地練習,練到定火候了,就有人請他們去吹喜宴和白事。後來這種傳統的技藝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嗩吶的夢想總會時不時地冒出來……現在,兩位舅公公又開始玩起嗩吶來了,媽媽說,家鄉搞新農村建設,組織了支鄉村樂隊,讓舅公公的嗩吶在各鄉鎮間巡迴演出……此時,我彷彿聽見了夢想撥節的聲響。

夢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纔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懷夢想,就算細若微塵,也會有讓人驚豔的崛起。朋友,如果你的夢想在藍天,那就向上飛;如果你的夢想在遠方,那就往前走。

  《百鳥朝鳳》觀後感7

“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爺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句發自肺腑的感慨。

嗩吶,也是焦三爺奮鬥了輩子的事業,或者在他心裏,這不是事業,這是份手藝,份傳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爺提到很多次他的師父,師爺,師爺的師爺。我認爲,這正是他表現出來的對嗩吶的摯愛,對這份手藝的驕自豪、驕傲。

他們稱呼演奏嗩吶的人爲嗩吶匠人,匠人,就是將件事做了輩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遊天鳴跟着焦三爺學吹嗩吶。天鳴的天分不高,也沒有通過焦三爺安排的考覈,最開始焦三爺甚至不願意收他爲徒。但是在天鳴的父親因爲腳滑摔倒導致頭部摔破時,天鳴邊心疼的掉淚邊給父親擦拭受傷的頭部時,焦三爺收下了天鳴,同意天鳴跟着自己學習嗩吶技藝。在最開始的兩個月,天鳴天天拿着蘆葦杆在河邊吸河水。學習嗩吶的過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嗩吶這份技藝裏,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鳥朝鳳”,天鳴想學,天分更高的師弟藍玉也想學,終於在傳承日,焦三爺允諾天鳴,將教導天鳴吹奏“百鳥朝鳳”。並將焦家班改名爲遊家班傳承給天鳴。

影片的後半部分,由於外來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紅白喜事更傾向於請樂隊演奏,不願意再請“土老帽”的嗩吶,遊天鳴的遊家班沒有經濟來源,師兄弟們紛紛出走,遠離農村,前往城市打工,只爲養家餬口。只有遊天鳴自己支撐着搖搖欲墜的遊家班。

此時,焦三爺在萬分心痛的情況下,親自出山,這場演奏中,焦三爺拖着肺癌晚期的身體吹奏“百鳥朝鳳”,當焦三爺的鮮血通過嗩吶的喇叭低落時,我想,那時的遊天鳴更加堅定了要將嗩吶事業堅定不移走下去的決心。

即使在西安的牆角下,看到吹着嗩吶的老人在乞討時,他也沒有動搖過將嗩吶事業堅持下去的心。在那個不太願意接受嗩吶這種土樂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斷入侵的年代,堅持着連身邊人都不再支持的事業,遊天鳴心裏是苦澀的,但是又是堅定的,因爲這是他摯愛的樂器,這是他熱愛的事業,這也是他對離世的師父的承諾。

匠人精神,就是對工作執着、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是對專業的專注精神。

匠人精神並不是舶來品,《莊子》中就有記載了個“庖丁解牛”的故事。

廚師給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觸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腳所踩的地方,膝蓋所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問:“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廚師回答說,他憑精神和牛的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九年了,他的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樣鋒利。

廚師還說:每當碰到筋骨交錯很難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視力集中到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霍啦聲,牛的骨和肉下子就解開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人們個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達到登峯造極、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爺,是個匠人;

遊天鳴,也是個匠人;

他們將自己熱愛的事業,摯愛的樂器深刻的刻入骨頭縫,融入自己的血液裏。

就如影片中焦三爺所說,嗩吶,要吹到骨頭裏!

  《百鳥朝鳳》觀後感8

觀看完《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進步的認識。

影片講述了小男孩遊天明跟着老輩嗩吶匠焦三爺學習吹嗩吶的事情,在這部影片中,焦三爺對遊天的嚴厲是希望他能更好的吹奏嗩吶,將嗩吶傳承下去,而父親對遊天明去學嗩吶的初衷是在那個年代學好吹嗩吶可以光耀門楣,也可以養家餬口。

殊不知,在時代的變遷下,在農村的這種紅白喜事上,嗩吶漸漸被淘汰。但我們對嗩吶的傳承不僅僅是它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是這門樂器,而是個對傳統民樂的繼承精神和認同感,嗩吶是中國民族管樂器的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影片也是圍繞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展開情節描述。

《百鳥朝鳳》出自《唐書》及《太平御覽》,百年朝鳳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衆望所歸,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在死後享有這首曲子,影片中有三處是關於吹不吹百鳥朝鳳演奏的問題,第次是給個不好的幹部,他的家人哀求焦三爺爲其家父吹上曲百鳥朝鳳,在那個年代,焦三爺義正嚴辭地拒絕了,因爲那個人擔不起這首曲子,他的家人也被狠狠的打了臉。第二次是位好乾部,焦三爺當着很多人的面總結了這位幹部的畢生,此等德高望重之人擔的起這首曲子。第三次則是遊天鳴對師父焦三爺獻上首百鳥朝鳳,在影片的最後,焦三爺的魂魄伴着這首《百鳥朝鳳》向遠方走去,焦三爺也用他的生詮釋了他對嗩吶的熱愛和對嗩吶傳承的決心。

影片中還有處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節,在改革開放之後,村裏的戶人家在喪事上既請了西洋樂隊,又請了民族樂隊,當然,那個時候的中西方文化還沒有融合,結果兩隊人馬就打了起來,這也體現了老輩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觀念的根深蒂固。

當然,影片中的主人公也通過刻苦學習成爲了名出色的嗩吶匠,吹嗩吶不是件容易的事,遊天明剛開始學的時候直在吹蘆葦杆,我有很大體會。也讓我想起了我剛學吹竹笛的時候,每天只能吹笛頭,吹響才能練指法,其中的艱辛非常瞭解,努力就會有收穫,遊天明也因此獲得了成功,繼承焦家班發展爲遊家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遊家班最終還是沒能發展起來,這是大遺憾,但也同時向我們闡述了些較之傳統,落後的文化終會被淘汰,成爲寶貴的遺產,若不加以創新,不與時俱進,也只落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號。

關於此影片,我從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對於人情世故,影片中講述了師徒情,友情,父子情,着重突顯出了師徒情,天明對師父的感情已與父子情相同,他對師父的愛就像對嗩吶的愛,以及與藍玉的友情。

第二,關於嗩吶。嗩吶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以聲音高亢著名,但漸漸也不符合大衆潮流,所以對嗩吶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纔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第三,對於百鳥朝鳳,百鳥朝鳳在嗩吶名曲中的地位固然很高,但跟着時代的腳步,不拘泥於傳統,將它推廣給大衆,讓它更爲流傳。

  《百鳥朝鳳》觀後感9

這是條彎曲的河流,河面寬廣。河邊長着高高的蘆葦,風吹,蘆葦跳舞樣擺了起來,就像片綠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個少年,他上穿藍白條紋的圓領短袖,下着深藍色長褲,兩腿微微叉開,雙手拿着根人長的葦杆。葦杆頭含在少年的嘴裏,頭淺淺的斜斜的探入水面。少年蹙着眉,雙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口氣,開始吸起水來。他圓鼓鼓的臉頰漸漸癟了下去,凹成了兩個小坑,水面也隨着葦杆的抖動,蕩起了圈圈的波紋……

突然,少年停了下來,扔下葦杆,雙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裏吐出了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興地大喊:“我吸上來了!我吸上來了!!”他下子跑回了師傅家,大聲對師傅說:“師傅,我吸上來了!”結果,師傅卻又給了他根兩倍長的葦杆。

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總是做會兒作業就想玩,幹會兒家務就叫累,上個興趣班,開始興致勃勃,等覺得有難度了就想放棄。吸水這麼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定吸了分鐘就不幹了,而他爲了這口水卻實實足足吸了十天。想到這裏,我覺得他真的很能堅持,他定會成功!

後來,無論是狂風暴雨,還是烈日驕陽,他都日夜不停地練習吸水。雖然他不是天賦最好的學生,但他的堅持和實幹得到了師傅的肯定,他最後成爲了《百鳥朝鳳》唯的傳人。

電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畫面卻直印在我腦海,時時提醒我:要堅持纔會成功!

  《百鳥朝鳳》觀後感10

5月23日晚,東青山西同志們起學習了電影《百鳥朝鳳》,觀後內心波瀾,久難平靜。當民間藝術遭遇現代科技,珍貴藝術逐漸被遺忘;當傳統文化遭遇信息時代,文化精神不再受重視,身爲炎黃子孫,身爲民族的接班人,該作何思考?又該如何應對?

感中華師承文化

真正的老師,會把畢生所學,毫無保留、絕對無私地傳授給學生;而真正的學生,則會謙卑受教,不惜切代價,不計個人得失,繼師之志,將老師所教發揚光大。電影裏,焦老師是這樣的老師,天鳴是這樣的學生。以身作則,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尊師重道,傳承道統,是學生的本分。有好的老師和好的學生,如此脈相承,纔會有好的教育。電影中,針對天鳴的疑惑,焦老師叮囑他說:別盯着手裏的那幾張票子,得盯着手裏的嗩吶;天鳴在人羣中迷失,焦老師句話,喚醒夢中人;臨去世時,焦老師依然不忘嗩吶的傳承:我賣牛不是爲了看病,是爲了你把嗩吶傳下去。在焦老師那裏,嗩吶的價值超過了金錢的價值,嗩吶的重量超過了自己生命的重量。唯有這樣的情懷和熱愛,唯有超脫了利益的桎梏,真正的教育才能落實,文化的真正精神方能得以傳承。

另外,對焦老師選擇學生的原則與標準,印象深刻。相比於聰明,更注重德行,因爲德行才能真正讓讓師者放心,讓個人走得長遠。獨具慧眼,善於識人,才能選對接班人,這也應是位老師必備的能力。

民間藝術傳承之困

時代浪潮滾滾而來,浪潮中夾雜着利益的誘惑、信息的爆炸以及科技的"權威"。電影中,面對如此浪潮,師徒二人顯然因勢單力薄,完全招架不住了。人們對於嗩吶匠越發的不重視,相比於嗩吶老套的表演形式,人們更喜歡看美女,聽流行音樂。不是嗩吶落伍了,嗩吶還是那個嗩吶,只不過是世道變了,人心變了。世道變得利益至上,人心變得浮躁不堪。嗩吶是門藝術,浮躁的時代下浮躁的人們,哪還有心思欣賞這嗩吶?不再像以前那個時候,婚喪嫁娶,首先重視的是嗩吶,人們的眼神中透着敬畏,彷彿嗩吶發出的每個音符都是那麼神聖,過世的老人,如果能配得上《百鳥朝鳳》,則代表着他德行厚重,功德圓滿。於是,嗩吶不是簡單的樂器,成了老百姓的種精神寄託,甚至是種信仰!世代延傳,這種信念便約定俗成,漸漸形成了種傳統。就是這幾百年的傳統啊,面對現代化浪潮的巨大沖擊,竟然顯得如此"弱不禁風",時代發展,新舊交替,本是無可厚非,但在這鉅變和聚變中,人們是否丟失了比金錢更寶貴的東西呢?

傳統,傳承正統。正統代表着正直、正義和正氣,正統不存,便難怪社會有不正之風了。藝術是表現形式、表達手法,是個民族文化核心和靈魂的外現。藝術的形式與技藝丟了不可怕,可以通過刻苦學習,重新找回來;但支撐藝術長久流傳的文藝精神、文藝靈魂旦丟失,便意味着這類藝術正統的丟失。而"民藝論"定文化,古往今來,民間藝術直離老百姓最近,區別於宮廷或貴族藝術,它們起到了極大的教化大衆百姓、影響社會風氣以及塑造民間文化的作用。以"評書"(又稱"說書")爲例,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評古論今,演繹人生,在嬉笑中辨清是非,在怒罵中闡釋大道,在中國民間非常喜聞樂見,影響了代又代老百姓的思維方式、行爲習慣和價值觀念。網上有段關於"陝北說書"的文字,可令我們感受二:

"每逢說書,村裏男女老少都要圍坐在孔窯洞裏。說書人搖頭晃腦,指手畫腳,嘻笑怒罵,表情誇張,時而扮男,時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目不暇接,啼笑不止。說到高潮時,場內不時爆發出鬨堂大笑,整個窯洞沉浸在片歡樂之中;說到悲苦時,藝人聲音嘶啞,如泣如訴,聲淚俱下,聽衆也往往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斷非斷,悲從中來,整個書場無人不悲、無人不慟。小時候,我常常坐在人堆裏,聽那些盲人藝人說書。前面往往加段"小段子",然後纔開正本。如《五女興唐傳》、《薛仁貴徵西》、《烏鴉告狀》等,常常聽得我如癡如醉,彷彿身臨其境,久久不願離去。"

而今,民間藝術受時代衝擊,民藝精神受世人冷落,民間技藝找不到接班人。民間藝術傳承之困,如何突圍?

在危機中尋得轉機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給每個中國人留下了個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如何傳承。這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亦是項大工程。文化是個民族的根,民藝代表着個民族的風骨,把根留住,把風骨保存,是每個炎黃子孫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有繼承纔有傳承,有傳承纔有文明。只有深深紮根於中華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中的創新,纔是真正的創新,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也就是說,民族的文化、文藝裏的核心永遠不能丟。而若要繼承,則有賴於"師承",中國的師承文化,老師超脫利益,傳授的是"心法";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技藝,更是老師身上的精神與熱愛。唯有這份信仰,才能使文化、文藝得以繼承和傳承。

文化在於轉化。時代在變化,民間藝術如果始終保守陳舊,不主動適應時代變化,則必將被淘汰。因此,民間藝術需要應時代特點,主動調整創新,滿足並引領當代人的需求,給民族文藝賦予新內涵。當今世界是開放的,民藝也要主動向世界敞開大門,以更寬廣的視野和胸懷,學習新元素、新理念和新思路,並藉助科學技術的有利工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建造中華民族偉大事業。

民衆意識覺醒。空有民間藝術藝人們的堅守,得不到民衆的響應,也是"個巴掌拍不響"。人們在信息大爆炸中逐漸被淹沒而迷失方向,亟需心靈的歸宿,精神的寄託。人心浮躁,世風日下是危機,危機背後定有轉機。人們需要民間藝術、民族文化的滋養,這也是民間藝術重新發揚光大的大好時機。民衆意識覺醒了,民間藝術的春天便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