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1

這本書是約翰·霍特1958年至1961年期間在美國一所小學的教學日誌,讀完了之後你會非常驚訝地發現,作者幾十年前在書中所指出的美國教育問題正在中國中小學校裏蔓延。約翰·霍特同時指出,這本書雖然冠以“孩子爲何失敗”書名,其實也是一部探討老師爲何失敗或教育爲何失敗的作品。我們不應該認爲學校是強迫學生聽話做事的地方。如果學校只是教導學生必須學習的知識,那我們實在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霍特發現,在自己的班上,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學生,並沒有必須去取悅老師的感覺。其中有些人成績很優異,有些人成績不太好,但不管他們的成績是好是壞,他們都不刻意取悅老師。

針對一些教師提出對學生從嚴管理的要求,霍特提出了自己針鋒相對的想法,他認爲,教師要努力創設輕鬆、有趣的學習環境。霍特的想法給很多美國教師以啓示,如果我們只是觀察學生是否在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事,我們很可能會錯過最有意義或最重要的事情。這也是一些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對學生了解很少的一個原因。只有當教師把自己從傳統教師的角色——老闆、警察、法官中解放出來,他們才能充分了解學生並提供最好的幫助和服務。

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自以爲經驗豐富的老師都會以爲通過課堂提問就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以此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活躍課堂氣氛等。但是,霍特通過仔細觀察並發現,我們老師在“課堂提問”中無數次看到的是學生和老師的“鬥智鬥勇”,看到的我們學生如何在“課堂提問”中敷衍和應付老師的。我看了之後,審視自己的課堂發現作者分析的很對,很多次在課堂上當問題拋出,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思考,很多學生是在揣測你老師需要什麼樣的答案,或是豎起耳朵聽那幾個平時課堂上愛“搶嘴”的同學會不會露一些口風,更有甚者什麼都會不會,我先舉手再說,因爲他知道老師喜歡舉手的學生……孩子們就是通過這樣種種方法來迎合老師,其實他並沒有真正的去思考和理解。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2

《孩子爲何失敗》一書的第一篇《孩子的策略》中寫到艾米麗有種畏懼錯誤的心理。這種畏懼錯誤渴望正確的心理在孩子們中間普遍存在,正確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同學的認可,而錯誤的答案往往會引來同學們的笑聲,特別是一些衆所周知的答案,這很容易讓學生心情沮喪處境尷尬。艾米麗非常善於觀察,採取了很多同學都採取的方法,每當老師提問,首先觀察是大部分人的表現,看他們究竟舉不舉手,然後隨大流,此種現象有點類似古人中庸之道,多次的經驗告訴她起來回答問題的是小部分人;其次,小聲回答這個方法也屢試不爽,老師對所提出的問題,心中早就有了一個標準的答案或思路,一邊期待着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回答,當孩子的回答很小聲,那麼便很容易將那些接近答案的聲音視爲正確答案,那麼如果孩子對答案不是很確定,這樣賭一把還是很有機會對。特別是英語課B、D總是難以分辨,現在基本以boy、dog區分,而且即使回答錯誤,老師爲了節省課堂時間也會做一些提示“是不是啊?對不對啊?再想一想啊?”等等,將學生引導到老師的`標準答案上去,或者忍不住直接糾正他們,給出答案。儘管目前的教學還有填鴨式的嫌疑,但教師盡力採用引導啓發式教學嘗試,往往在學生面前不停的提示引誘,像是在驢子面前的胡蘿蔔,引誘你到達終點。

當然孩子們的小伎倆有很多,甚至幾十年前的還普遍存在着,經歷過學生時代的老師也瞭解孩子們內心的小九九,然而老師應該怎麼做呢?在書中,約翰·霍特和我們分享了他的一些經歷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的錯誤答案與思路往往能有不少收穫,瞭解學生所想才能更好地教學,學生隨大流的心理究其原因是害怕出錯,教師要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出錯沒關係,因爲錯誤也是很好的“養料”,知道自己哪裏不足是一件值得高興地事情。

孩子爲何失敗讀後感3

暑假某一天,想起很久沒讓兒子做口算了,於是問兒子:7+3=?,兒子一會兒說11,一會兒說9,最後還是通過扳手指算出來的。我很鬱悶,兩個月前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很熟練的,就過了這麼一個暑假,居然都不會了。又想起自己,以前學校裏的知識又能記得多少?我們也一直聽說這樣一件事,學了物理卻連一個燈泡都不會裝。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在學校裏跟學生強調,學生首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生在學習了,是真的在學習嗎?《孩子爲何失敗》這本書裏提出了,學生是真學習還是假學習的說法,我想以上所說的情況應該屬於“假學習”,兒子暑假前能馬上答出7+3是多少是因爲他通過反覆的練習記住了答案,自己記不起以前的`知識是因爲在現實生活中不再遇到,學了物理不能裝燈泡是因爲知識離開了實踐。我們以前的學習,都是老師將一些知識灌輸給我們,我們便不加思索的接受,長此以往我們都只是在不斷地接受訓練,不斷的接受一臺單調教學機器的運轉。

那麼怎樣纔是“真學習”呢?書中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很認同,我們也能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是否在“真學習”:

(1) 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和語言來表達它

(2) 我可以舉例說明

(3) 無論它以何種情況或何種方式出現,我都可以指認出來

(4) 我能將它何其他事物或觀念融會貫通

(5) 我可以將它運用在各種情況中

(6) 我可以大致預知結果

(7) 我能以反面或相對的情況來講解它

我們要明白,只有能夠使所學習的知識和實際運用彼此呼應,才能真正肯定自己學習了某些知識,即是“真學習”;否則我們的學習就是不確實、不完全、不正確的,這樣的學習即是“假學習”,這種學習是毫無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