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堂吉訶德》讀後感(精選15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堂吉訶德》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堂吉訶德》讀後感(精選15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1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堂吉訶德》,他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著名代表作。這本小說講述了年逾五旬的紳士吉哈納因讀騎士小說走火入魔而改名堂吉訶德,鬧出不少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

這本書乍一看十分荒謬,其實它極其現實的影射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西班牙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通過戰爭統一全國後,國力發展極快,其中在文學方面尤爲明顯。這時候的文學界出現了許多優異的`作品,騎士小說就是其中一類。但隨着時代變遷,西班牙逐漸的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連年征戰和封建經濟解體,統治者的聲望大不如前,於是,統治者們勾結教會,通過騎士小說來鞏固他們的地位,宣傳所謂的“騎士道光榮”論,煽動民衆加入他們的隊伍。隨着慾望的增加,騎士小說越來越粗製濫造,越來越荒誕離奇。作者正是看到了這種現象,才動筆寫下了這篇着作。

堂吉訶德是一個正義的鬥士,他不屈不撓、勇敢無畏、行俠仗義。他深深的厭惡強暴者和黑暗的社會,企圖通過自己的遊俠行徑振興騎士道,但是事與願違,騎士道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再加上他深受騎士小說的毒害,成爲一個行動盲目的人,將幻想與現實融爲一體,他把風車當成巨人,把羊羣當成軍隊,把理髮師的金盆當成頭盔,因此大家都認爲他是個瘋子。尤其是在住旅店那幾章,他被衆人耍得團團轉,而自己卻糊里糊塗,完全沒有察覺。讀到這裏,我不禁爲堂吉訶德感到悲哀。

再者,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希望建設一個高度自由的新社會,可惜他的理想是超現實的,凌駕於現實和法律之上的,而且在這樣的驅動下,他做出了打傷押送囚車的衛兵,並釋放國王囚犯這樣瘋狂的舉動。他希望囚犯們能自由,但他不知道,囚犯是沒有權利獲得自由的。所以他的理想無法實現。

最後,用本書最後一章——堂吉訶德離世後,參孫學士爲他寫的一首詩結尾吧,這是對於堂吉訶德傳奇一生最完美的評價:不畏強暴,不惜喪身,誰說愚癡?驚世立勳!慷慨豪俠,超凡絕塵,一生或幻,臨歿知真。

《堂吉訶德》讀後感2

很久以前,著名作家蕭乾說過:“人生就是一次不帶地圖的旅行。”閱讀何嘗又不是呢?沒有船隻能像書一樣,帶我們領略人間萬象。《堂吉訶德》教了我如何充實自己的人生。

這本是講述了一位年過五旬的鄉間紳士堂吉訶德·臺·拉·曼卻,他非常喜愛關於騎士的小說,到了極爲瘋狂的地步,於是,他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名騎士,從此,便帶着僕人桑丘,踏上了追尋騎士的道路。終於,堂吉訶德明悟過來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一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的延長自己的生命。”這是庫爾茨說過的一句話,我想《堂吉訶德》無疑昭釋了這樣的一個真理。 唐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從而走上了荒誕的騎士道路,做了許多無趣的事,直到最後明悟又有什麼用呢?這無疑是給了我們一個良好的教訓,讓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的時間雖然有限,但是如果你合理的將他運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中,那麼生命的'價值將會被你無限的放大,甚至成倍,有一句古話叫:“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不錯,每一個人的生命的價值並不是都一樣的,它是以後天應訴決定的,並非以別人爲你做了多少事情而衡量,而是以你爲別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艱辛而計量的。有的人覺得,只要別人能記住我就好了,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這難道不是自私的行爲嗎?再者說,事實並非如此,古語有云:“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些覺得幫助別人是很平常的事的人,往往會被人民銘記在心,流芳百世。

做有意義的事情,會使某一些人感到很難做得到,這是因爲他在心中所規劃的範圍太大了,他可能會想:世界?人民?社會?這些都太龐大了,其實你可以簡單,對身邊的人,家人!朋友 ! 這些都能成爲有意義的事情。

生活充實很簡單,只要你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瞬間、每一霎那,或是一花一草、一樹一木,就會明白:生活,原來這樣簡單。

《堂吉訶德》讀後感3

夕陽西斜,那年無畏的騎士,戎裝破敗,戰甲凋零,如今孤獨的殘影,清瘦單薄,落魄不堪,只沉沉遠去,走盡落寞出征路,屬於他的故事,似乎荒唐至極,甚至匪夷所思,可他只想訴說一位打破枷鎖的革命者。

革命,是背棄全世界的信仰,因此孤獨常伴。“美德的小徑是狹窄的,險惡的大道是寬闊的。”騎士“征戰”在剝削和壓迫的世界裏,如此詮釋自由與平等。騎士恪守自由,爲苦役犯伸張正義。生活在絕望中的囚徒早已善惡難辨,捨命相救卻被抱以毒打和謾罵;騎士恪守平等,爲小牧童主持公道,生活在苦痛中的奴僕早已麻木不仁,同情憐憫最終換來責怪與仇恨。黑暗中的人們不會放棄大道,選擇小徑,因爲前路未知,迷茫,危機四伏,而革命者卻反其道而行之,縱使艱辛,縱使孤獨,因爲他們堅信,待到光芒初現時,風景這邊獨好。

革命,是背離全世界的戲劇,因此荒誕相隨。海涅曾說:“當高貴騎士的高尚品格僅僅贏得以怨報德的棍棒時,我只知道痛苦地流淚”。過於熱切的期望得不到實現往往成爲幻想,過於熱切的'幻想想得到實現往往變作荒誕。大戰風車固然荒誕,最終只弄得遍體鱗傷,鬧劇背後卻是對封建壓迫的痛恨—那被宣判死去而以又未曾真正死去的期望。神奇藥水固然荒誕,最終只換來上吐下瀉,鬧劇背後卻是對解救蒼生的渴望—那被剝奪生命而又未曾喪失靈魂的期望。騎士所做的一切又一切,不過是死去期望的輪迴罷。正如尼采爲哲學而瘋。

“我知道魯莽和怯懦都是過失,勇敢的美德是這兩個極端的折中。不過寧可勇敢過頭而魯莽,也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揮霍比吝嗇更近於慷慨的美德,魯莽也比怯懦更近於真正的勇敢。”作者如此詮釋所有因爲孤獨而荒誕的革命。

人生也許不會孤獨,但需要學會堅守。事業也許不會荒誕,但需要執着熱愛。夢想的人生,嚮往的事業,那些屬於我們的革命,就像探索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就像執着繪畫哲學的梵高,也許一直倍受質疑,也許從未驚天動地,但請像堂吉訶德一樣去信仰:“我們的豐功偉績,值得澆鑄於青銅器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當我的這些事蹟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亦即到來。”

曙光終會爲遠去的革命者而降臨,因爲在你的時代,我們看到屬於自己的未來。

《堂吉訶德》讀後感4

《堂吉訶德》是文學歷史上不朽的傑作。它諷刺了西班牙封建社會中的生活史詩,不過是把諷刺隱藏在故事裏,隱藏在輕鬆幽默的字裏行間和精心刻畫的形象中,把極不相稱的東西巧妙結合而達到委婉取笑的目的。

故事描寫鄉紳因迷戀騎士小說,改名爲堂吉訶德,並說服鄰居桑丘潘沙作爲侍從,立志去“冒大險,成大業,立奇功,”頭一次出師不利,被打得“像乾屍”一樣讓驢馱了回來。第二次卻幹出許多荒唐事來:他與風車作戰,是因爲他把風車當成危害人類的巨人;他解放苦役犯,因爲在他看來,“人是天生的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奴隸未免太殘酷”......堂吉訶德一系列誇張怪誕的行爲都包含着他對封建專制暴政的反抗,包含着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被奴役人們的同情。第三次出遊,堂吉訶德迫不及待地要實現他的社會理想。最後,堂吉訶德敗在“白月騎士”手下,從此收兵,臥牀不起。臨終之際恍然大悟,痛斥騎士小說。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不僅僅是一個引人發笑的滑稽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性,作者的諷刺性描寫處處閃耀着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輝。

堂吉訶德身穿破舊的古代騎士裝,腦子裏卻有着人文主義的嶄新思想;手中提的是中世紀的長矛,進攻的卻是槍炮盛行的資本主義時代;他清醒時是一個見識高明的智者,糊塗時卻是一個亂打亂撞的'瘋子。他的古怪更襯出他性格的鮮明。

作者大膽把一些對立的藝術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寫平凡的生活瑣事,也敘述奇異的想象;既有樸實無華的真實生活,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引人發笑的喜劇成分。巧妙地將英雄與丑角,智者與瘋子,悲劇與喜劇結合起來。

《堂吉訶德》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可嘆而又可敬的騎士,一段可悲而又可喜的人生!

《堂吉訶德》讀後感5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纔看完,最開始我只是在書城隨意的翻看了一遍。

那時根本沒看懂啥意思,就覺得是個有妄想症的人整天以爲自己是個騎士,到處“行俠仗義”,後來還有個傻冒跟他一起踏上荒唐、自欺欺人的征途。堂吉訶德本是他家鄉的一個鄉紳,過着不太富裕卻安穩的生活,爲何突發奇想要去做個騎士呢?難道他腦袋被門夾了?不,責任最終還是歸咎到他那堆滿一房離譜荒誕的騎士小說。我查過一些騎士小說的.資料,騎士小說是中世紀的歐洲流行的文學體裁,內容多是歌頌騎士的一些冒險故事和愛情故事頗受當地人的歡迎,尤其受當時多貴族的追捧。

到後來小說把騎士描寫得無所不能單槍匹馬殺惡魔,還把不少征戰美化成行俠仗義,把騎士和宮廷貴婦之間的談情說愛改成比韓劇還浪漫愛情頌歌……堂吉訶德的目的就是利用文中很多地方側面或正面的諷刺那些極度無聊的騎士小說……其實堂吉訶德讓我想到了現在許多粗俗的亂七八道的小說,很多學生都愛看,老是白日夢,想着自己是主角,弄得沒心思幹正經事。

那些書和騎士小說沒什麼兩樣,都是脫離現實,把人物極端化。比如市面上賣得最多的那些愛情小說,哪本里面不是一個善良到比觀音菩薩還強悍的女孩,然後被一羣人狂追,而且那一羣人都是世間極品,要什麼有什麼,比騎士更能耐。結果嘛,就要看當時流行什麼感覺的了。因爲現在流行“傷痛”文學,大結局的時候難免得犧牲幾位,人性化點就是主角出個車禍再失憶,得了病要出國,或者因爲某個很無聊的苦衷而消失等等。雖然堂吉訶德的行爲滑稽荒誕,但是每當我看到他被人打到遍體鱗傷,被專橫自私的公爵夫婦捉弄,好心救助了苦役犯卻被打傷,真的替他感到不值。受了那麼多苦,還是繼續他的遊俠,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勇氣很值得人敬佩,也有點覺得騎士道還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的。

到現在,我覺得《堂吉訶德》是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他越是令人發笑就越讓人感到難過。

《堂吉訶德》讀後感6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裏的雜物中,找出一副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爲杜爾西尼婭,把她作爲自己“騎士生涯的女主人公”。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是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就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因此他在死前立下遺囑,如果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雖然是一部悲劇小說,但是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常常被書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德·拉曼恰的那些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的想法和行爲逗得捧腹大笑。有人說看《堂吉訶德》時,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我看《堂吉訶德》時笑了,卻沒有哭。然而我有思考。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裏總會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

我不得不承認塞萬提斯筆下的這位奇想聯翩的'紳士,在他離家出走的這些經歷中無不體現了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但正是因爲他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在寫《堂吉訶德》這部名著時,正是當時西班牙社會風靡騎士小說的時候,人們因爲迷戀騎士小說,所以很多人都變得不切實際,做白日夢。在我們身邊,不正是有很多像主人公堂吉訶德一樣嘛。經常喜歡白日做夢,想象着那些不切實際的夢。他們只顧着一昧嚮往自己心中的那些所謂的理想世界,以至於做出了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來,耽誤了人生,實在讓人惋惜。只是他們是否也會像堂吉訶德一樣到臨終才醒過來,告別那個夢呢?

《堂吉訶德》讀後感7

讀《堂吉訶德》讓我馬上聯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們有着共通的人物性格特點,也有着深層的諷刺意味。堂吉訶德是那麼的“自以爲事”他認爲正確的事情絕不會聽別人說的。

阿Q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們都有着許多荒謬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爲。他們所處的時代並不相同,但是揭示的道理卻驚奇地相似,他們都渴望得到“勝利”。堂吉訶德希望做一個正真的、出色的.騎士,阿Q總是希望做別人的“爺爺”。

他們身上都有一份自尊自大的心理。另外有一點他們更是神似兩兄弟,就是“精神勝利法”。 堂吉訶德的精神勝利法用得比阿Q還出神入化,被人打得趴地上的時候堂吉訶德也如此囉嗦:“是我一時衝動,和下等人動起手來,嚴重違反了騎士制度,上天以此作爲懲罰,這都是我的錯……”但是這句話並非像阿Q一樣是羞恥之甚而自圓其說,而是他在經歷中摸索出的所謂“騎士道真理”。

所以阿Q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感,連他自己都懶得去信自己說了什麼。而堂吉訶德就是硬要結個真理的套子讓自己勇敢上吊。其實這兩個角色的相似是必然的。因爲兩部作品的目的都是一個“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前者是揭示騎士社會的荒淫無度,後者揭示的是封建社會的愚味無知。他們都是普通人民的掙扎,也是作者對社會現象不滿而締造的武器。

意猶未盡,卻書盡言畢,《堂吉訶德》這本外國名著用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雖然“似懂非懂”,可是真真假假並不是閱讀的初衷,享受了閱讀中的思考,享受了閱讀帶來的體會,就算“懂”與“不懂”也再沒有多少關係。《堂吉訶德》也正是讓人在這個“似懂非懂”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從而明白了、知道了。以上就是我對《堂吉訶德》這部作品的一些感受,希望以後還能賞讀更多優秀的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味。

《堂吉訶德》讀後感8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爲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所以我想他才能寫出如此有趣驚險刺激的故事。

堂吉訶德本是他家鄉的一個鄉紳,過着不太富裕卻安穩的生活,爲何突發奇想要去做個騎士呢?難道他腦袋被門夾了?不,責任最終還是歸咎到他那堆滿一房離譜荒誕的騎士小說。我查過一些騎士小說的資料,騎士小說是中世紀的歐洲流行的文學體裁,內容多是歌頌騎士的一些冒險故事和愛情故事頗受當地人的歡迎,尤其受當時多貴族的追捧,到後來小說把騎士描寫得無所不能單槍匹馬殺惡魔,還把不少征戰美化成行俠仗義,把騎士和宮廷貴婦之間的'談情說愛改成比韓劇還浪漫愛情頌歌……堂吉訶德的目的就是利用文中很多地方側面或正面的諷刺那些極度無聊的騎士小說…… 其實堂吉訶德讓我想到了現在許多粗俗的亂七八道的小說,很多學生都愛看,老是白日夢,想着自己是主角,弄得沒心思幹正經事。那些書和騎士小說沒什麼兩樣,都是脫離現實,把人物極端化。比如市面上賣得最多的那些愛情小說,哪本里面不是一個善良到比觀音菩薩還強悍的女孩,然後被一羣人狂追,而且那一羣人都是世間極品,要什麼有什麼,比騎士更能耐。結果嘛,就要看當時流行什麼感覺的了。因爲現在流行“傷痛”文學,大結局的時候難免得犧牲幾位,人性化點就是主角出個車禍再失憶,得了病要出國,或者因爲某個很無聊的苦衷而消失等等。 雖然堂吉訶德的行爲滑稽荒誕,但是每當我看到他被人打到遍體鱗傷,被專橫自私的公爵夫婦捉弄,好心救助了苦役犯卻被打傷,真的替他感到不值。受了那麼多苦,還是繼續他的遊俠,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勇氣很值得人敬佩,也有點覺得騎士道還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的。

到現在,我覺得《堂吉訶德》是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他越是令人發笑就越讓人感到難過。

《堂吉訶德》讀後感9

醒世警人,功德無量

堂吉訶德,一位拉·曼卻地區無名的紳士;堂吉訶德,一位對騎士道走火入魔的瘋子;堂吉訶德,一位被人恥笑,一生荒唐的怪人。這就是堂吉訶德·臺·拉·曼卻。

在塞萬提斯的筆下,他將風車當作巨人,將客店當成堡壘,將砑布機當作妖魔。他放囚犯,助貧農,與騎士決鬥。他只爲了心中的理想:能夠剷除世間不平等,匡扶正義。但塞萬提斯描述他的離奇經歷的本初卻是爲了諷刺騎士小說。這無疑一開始就是悲劇。

魯迅先生說:“堂吉訶德是立志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不自量力,也並非錯誤。錯誤是在他的打法。因爲糊塗的思想,引出了錯誤的`打法。而且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

魯迅先生的評價,我實在不敢苟同,堂吉訶德的思想境界就比其餘那些渾渾噩噩混日子之人要高出一層。他的做法雖然有點欠缺,可他的初衷,他的行爲是無比高尚而可愛的。不是“並非錯誤”而是至高無上!不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而是“醒世警人,功德無量。”

堂吉訶德的傻又可愛的無畏行動,也深深地驚醒了我,讓我體會到這當好男兒就不能渾渾噩噩,以至於讓我想起在學校裏混日子,上課搗亂的日子就不禁後悔萬分。而堂吉訶德的行爲被人唾棄與嘲笑也讓我認識到,做任何一件事,無論你的初衷是多麼的高尚,你也要講究做事的方法,做事後的影響,否則不但一事無成,而且還會損人損己。這也讓我明白爲什麼我的好心好意對同學進行管制,同學們反倒大怒不堪。

我敬仰堂吉訶德,但絕不做堂吉訶德。我要當一位無論主客觀都清醒處事的智者,讓生活變得如堂吉訶德所期望的那樣美麗。

雨果曾說過:“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着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堂吉訶德》不愧爲一部經典之作。

《堂吉訶德》讀後感10

堂吉訶德,

一個年老的鄉村紳士,

懷着偉大騎士的靈魂

苦苦思索着無人能明白的理……

————題記

一個滿臉消瘦,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爲了心中美麗的達辛尼婭,他愛上了騎士小說。一匹瘦弱的老馬-稷南提、一柄生了鏽的長矛,一個破了洞的頭盔,堂吉訶德帶着桑丘開始了他們偉大的出征。可是時代變了,騎士制度早已成爲歷史,他自然當不成騎士了,於是他只得以幻想來實現當騎士的嚮往,他把鄉村客店當作城堡,把旅店老闆當作寨主,把旋轉的風車當作巨人,把羊羣當作軍隊,把理髮師當作武士,把勝利取得的銅盤當作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把罪犯當作受迫害的紳士……鬧了許多的笑話,吃了無數苦頭,直到臨終前才醒過來。唉,可憐的堂吉訶德!

然而,堂吉訶德又是偉大的。這一點都不矛盾。由理想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調構成的唐吉訶德氣質不是每個人都能具有的,這是一種充滿實踐勇氣和內在熱情的英雄氣質,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懷抱着崇高信念和偉大理想的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堂吉訶德敢於追求自己心中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達辛尼婭是隻個美麗的夢,但是他努力尋找夢境。她對愛情是忠貞不渝的,即便那只是鄰村擠牛奶的姑娘。他有着無比正義的騎士精神,他一心認爲這世界需要拯救需要偉大的堂吉訶德。他是那麼可笑,內心卻又那麼認真。

正是堂吉訶德的無能和勇敢,讓隨同出門行俠的商丘不離不棄。商丘,一個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朱光潛先生曾經給過他們這樣一段評價: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和風箏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堂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商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實用的理想主義者。但是堂吉訶德屬於過去,商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着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訶德而是商丘。或許說堂吉訶德是聰明中的傻瓜,商丘是傻瓜中的聰明一點也沒有錯吧。

曾經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的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的摧毀,後來,它卻成了行將滅之的騎士階級的史詩。

現在,堂吉訶德騎着華麗的馬車到天堂尋找美麗的達辛尼婭了麼?

————————後記

《堂吉訶德》讀後感11

這本書是由西班牙作者塞萬提斯創作。

書中講了一位名叫吉哈達的紳士,因受騎士小說的荼毒,竟幻想自己是位騎士,稱自己爲堂吉訶德,封自己爲“狼狽騎士”和“獅子騎士”。於是,他帶着他僅有的一點財產——是指能夠作爲騎士的必備用品的東西,踏上了在他眼中所謂的通往成功的道路。途中,處於幻想中的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挺槍拍馬地衝去,卻被扇葉打得落花流水,半天不能動彈;他把窮旅店當作魔堡、把妓女當作貴婦人,受盡別人嘲弄;他把理髮師的銅盆當作曼布里諾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地提矛殺去;他把羊羣當作交戰的軍隊,縱馬大開殺戒;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聖水”,卻害得他的侍從上吐下瀉,渾身疼痛難忍,骨頭像散了架了一樣,站都站不起來。

文中的吉哈達是一個脫離現實、耿於幻想、行動盲目的人,他滿懷真誠想救人於危難,卻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爲一個滑稽的人,但他從不怕人們的嘲弄和諷刺,依然以清除世間的不平爲自己人生的理想。而作爲他的侍從——桑丘。潘沙,就老實多了,他只是一個貧苦的農民,膽小怕事,一字不識,甚至有些狹隘自私,但是他又具備他自己特有的智慧和一份淳樸善良。他與吉哈達不同在,吉哈達代表的是一個要改造社會的.人文主義者,而桑丘只是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生產者,講究實際,與吉哈達的幻想形成鮮明對比。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會喜歡上這部作品,看起來不切實際,很荒誕,但又如此的趣味橫生,引人入勝,這或許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名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吧!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部作品中讀出作者對於騎士制度,和對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的憎恨,他想通過這部作品來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些麻醉人們精神的毒品,讓人們迴歸現實。

我讀了這部作品後,便厭惡起了那些騎士小說,瞧瞧,那些萬惡的騎士小說將吉哈達害成什麼樣子啦!多閱讀是可以提高人們的閱讀水平,但是,在閱讀前,我們也需要適當的刪選,選擇合適的文學書來閱讀,否則,如果你想當個“精神飯桶”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落得個跟那可憐的差點命都沒了的,還害別人造成傷害的吉哈達一樣的下場。

《堂吉訶德》讀後感12

我認爲作者所描述桑丘這一人物形象十分成功,唯一不足便是桑丘以媲美福爾摩斯的智慧取得總督的職位,這一點顛覆了他原先呆傻蠢笨的性格,與前文顯得格格不入,十分突兀。

書中有一段描述堂吉訶德和桑丘爲尊嚴請村長爲他們出具聲明的橋段“…堂吉訶德和桑丘十分高興,覺得這個聲明對於他們很重要,似乎他們的言行還不足以證明兩個堂吉訶德和兩個桑丘之間的差別似的。”雖然他們的言行與常人相比,有着必須的距離,但他們卻懂得扞衛自我的尊嚴,當今社會,“乾爹”“男寵”“公關”等特色職業屢見不鮮,爲感情摒棄尊嚴的也比比皆是,爲生計,更有人賣“祖”求榮(那裏的賣“祖”求榮能夠明白爲背叛等一類毫無骨氣的意思,切莫望文生義。),試問各位看官,也試問下自我,真的`比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和桑丘強麼?

風車之戰,顯現出他堅定的毅力,獅子騎士,又冠以他極高的勇氣,公爵極具盛情的邀請(雖然他充滿了羞辱)給了他自認爲不可一世的榮譽。阿爾東薩·洛倫孛,亦可稱“託波孛的杜爾西內婭”,一位普通的農家農婦,一段假意中的感情,雖然這段“感情”充滿了騎士道的味道,但也表現了堂吉訶德無限的忠誠,每打敗一位對手,都要對方承認曼恰的杜爾西內婭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生,FIR樂團有一首同名歌曲《唐(注意,是唐。)吉訶德》,歌詞中對堂吉訶德的這份感情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不可悲,像堂吉訶德浪漫還有誰?”關於感情,我不想談太多,如果有興趣,能夠看看我寫過的一篇文章《所謂感情。》,我也不想在這個話題上廢話太多。

在隨堂吉訶德追逐夢想的途中,堂吉訶德答應讓桑丘當一座島嶼的總督,儘管笑料百出,儘管困難重重,但桑丘還是當上了他夢想的總督。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他踏上過自我的夢想,可能凌駕於某種境遇都會有思想上的昇華,桑丘在臨走時道出了兩段極具內涵的言論。

書中出現的神甫、理髮師、參孫·卡拉斯科學士等好心人,然而,正是這些好心人,讓曼恰的堂吉訶德鬱鬱而終,正是這些好心人,毀了一位英雄的夢想,堂吉訶德就應戰死沙場,這樣纔會更顯得有尊嚴,更有男子氣概!這段話的意思我也就不說明了,正因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自知,說多了,傷人傷己。

《堂吉訶德》讀後感13

現實與理想有什麼區別呢?塞萬提斯用她筆下的《堂吉訶德》來向我們做了完美介紹。而堂吉訶德,原是一個住在一個村裏的鄉紳,由於平常頻繁的閱讀騎士小說,在後來,終於忍不住,自己開始冒險。而作者以喜劇的效果展現了現實的悲慘。

對於作者,塞萬提斯的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小的時候隨父親去闖蕩,也可以說是他做了“助理醫生”,生活不言而喻,他還做過教主的侍從,受教主影響開始寫詩,還當過兵,卻不幸受傷,又不幸被海盜抓了起來,那時的他,到底經歷着什麼,終於,很長時間後,他被放出來了,而他卻成了無業遊民,好不容易混個官還總是出問題,最後,他終於心灰意冷,開始創作。

人生總是一場悲劇的片段,塞萬提斯歷經苦難,卻寫下了幽默小說,無形在刺痛着人們的心。堂吉訶德,在冒險途中,令人恥笑,但他卻無不代表了一類人,更代表了16、17世紀西班牙社會的腐朽,也有着鮮明的個人主義傾向。

他對於騎士很執着,程序也很全,但就是東西不到位。他牽一頭瘦馬當做自己的寶馬;還給自己封號,想到自己沒有城堡,他就把客棧當做城堡,讓主人給他冊封;騎士的話當然要找公主,沒有公主,他就找了個村姑,而那個村姑長得還特別像男人;又給自己找了一個隨從。一切都無不襯托出幽默。

由他上演的精彩好戲——大戰風車,大戰羊羣,更是鬧劇一堆。在最後,有位公爵聽到了他的故事,故意拿他尋開心,他派桑丘到自己屬下的一個小鎮當總督,並佈置了各種疑案和海盜去嚇唬他,又一次他差點送了命他在也不當了,而這時,堂吉訶德也成爲了笑柄。而又有人假裝跟他決鬥,他失敗後就只得回家去了,然後一病直到迴光返照時,他才醒悟過來。

魯迅說過“堂吉訶德立志打抱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錯誤的`是在他的打法。”確實也是,現實總是與理想相違背的,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劇。有人說,對於堂吉訶德是一種含淚的笑。當笑出現在某個特殊的時代是,便會出現不定程度的悲劇。

塞萬提斯也說過“兩種願望一樣的癡愚,或者要當前再回到過去,或者要未來馬上在目前實現。”或許,就是這種想法才寫出來了不朽名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14

第一次接觸堂吉訶德是因爲看到張小嫺在她的一本書裏提到堂吉訶德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很好奇這個人究竟有多悲劇,就借了一本《堂吉訶德》回來看看。

堂吉訶德是一位癡迷於騎士小說的紳士,身材消瘦,雖然年近五十,體格卻依然健壯。他喜歡打獵,但自從迷上了騎士小說後便把打獵忘得一乾二淨,也不管理家財,甚至變賣田產去買騎士小說來讀。他經常和當地的神甫及一位理髮師談論各位騎士以及騎士小說裏多得難以計數的神奇英雄。他覺得除此以外沒什麼事值得他費神。他癡迷到整日想入非非,滿腦子都是遊俠騎士戰勝巨人、拯救弱者的影像,最後他決定當一名遊俠騎士,遊遍天涯去尋險。

他把鄰村粗魯的村姑想象成高貴美麗的公主杜爾西內亞,把自己的瘦馬當成健壯的羅西南多,甚至把風車看成是巨臂怪物。他夢想自己能成爲一個英勇無比的.騎士,鋤強扶弱並邂逅一個美麗的貴婦人然後與其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但是這種夢想在現實中卻寸步難行,他只能向想象出來的杜爾西內亞吐訴衷情;他把過路的商隊臆想成遊俠騎士向他們挑戰,結果卻被騾夫打得站不起來;他把貝尼教會的教士想象成劫持了公主的魔法師並襲擊他們,卻捱了一頓暴打。

初次看到這些,只覺得滑稽可笑,堂吉訶德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越表現得淋漓盡致,就越發的讓人瞧不起他。但是看完之後仔細回想,又覺得堂吉訶德其實是最勇敢的人。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而堂吉訶德卻做到了,他不顧世人的眼光,不理家人的反對,毅然踏上了尋夢的旅途,執着地追隨着自己的夢想,雖然屢遭慘敗,他的行爲甚至在別人看來有些荒誕無稽,但他始終不放棄。

有人說堂吉訶德是個瘋子,我卻不那麼認爲。騎士小說裏灌輸給他的盡是些勇敢的騎士鋤強扶弱的故事,堂吉訶德只是因爲太單純而整日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纔會做出如此癡狂之事,從他的這些行爲中也能看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

故事的最後堂吉訶德在彌留之際頓悟到騎士小說對人類精神的危害,在他經過一系列的遊俠生活之後他終於明白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可以說堂吉訶德是個充滿辛酸的理想主義者。

《堂吉訶德》讀後感15

《堂吉訶德》這本名著用堂吉訶德那幽默可笑的事蹟告訴了我種種看似美好的精神品質在不斷與現實生活碰撞後發出的生存的思索,讓我從笑聲中讀史明理,瞭解當時西班牙的社會背景,而此時,也讓我明白了堂吉訶德也是一種精神,一種守信、正義、勇敢、堅強、正直、樂觀的精神。

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土壤與環境,所以總是找不到讓它們發芽的陽光與溫度,所以總讓人覺得悲涼與心酸……同時也讓我思考:人應該怎樣即保持自己真實善良的本性又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生存的更好更有價值和意義!

有人說《堂吉訶德》是一個悲劇,有人說它是一個喜劇。說它悲劇,是因爲他雖然有着美好願望、崇高理想卻想借助於騎士精神來實現,並且得不到世人的認同,構成不可調的矛盾;說它喜劇,理由是他的瘋癲、愚癡好、具有十足的.諷刺意味,被世人所嘲笑。我覺得這部作品可能兩方面都具有一點,這取決於個人立場的不同。正着看即爲喜劇,反着看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悲劇。當然就我個人而言,傾向於把它當作一個悲劇,畢竟堂吉訶德不論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還是外在的世界裏都是個十足的失敗者。

然而“遺憾”的是,他最後竟然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敗。這恐怕也不是塞萬提斯的本意,了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纔不得不作此選擇。在我看來,這實在不夠“完美”。

一個人到底應該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還是回到衆人的世界中再死去?這實在是個問題!對於此問題的探討極容易進入到在宗教領域中。儘管處在反對神學如火如荼的文藝復興時期,但作者仍不免受到了基督教世界觀的影響。認爲死前需要懺悔才能昇天堂。堂吉訶德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善的,不升入天堂似乎太不值。當然也可以從另一方面解釋。堂吉訶德是爲中世紀腐朽的東西所害,造就了荒唐一生,故在死前一定要從中解脫出來。我個人認爲兩種解釋都具有合理性,雖然從意識形態上講,第一種更合適。

我覺得堂吉訶德還可以用很多詞來描繪,比如:打抱不平、志向遠大……

之前還有一篇寫他看《昆蟲記》,講了幾種昆蟲一個比一個厲害、每個都有制服它的天敵,然後總結道:我覺得世上沒有永遠的強者也沒有永遠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