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1

小說不僅僅是一部供人茶前飯後談笑的閒書,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對無知者的諷刺,不朽的著作更是如此。——題記

這部長篇小說的作家塞萬提斯,作爲黑暗中歐中世紀被誣陷、誤會三次併入獄的可憐人,他可能從沒想到過自己的這部小說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甚至連書中讚詞中讚揚的貝哈爾公爵——堂阿隆索·迭哥·洛貝斯·德·蘇涅加也因此名垂青史。他去逝後甚至被在後來的狄更斯、托爾斯泰等人譽爲“現代小說之父”。

這部鉅著中有兩個主要人物是堂吉訶德和他的隨從桑丘。潘沙,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瘋狂且搞笑的遊歷便是整本書的主體框架,塞萬提斯利用種種矛盾因素的結合,形象的表達出堂吉訶德的瘋狂與理智、桑丘。潘沙的勇敢與怯懦矛盾人格,從而使得角色更加鮮明、更加活靈活現。

這部著作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小到奴隸,大到貴族。使我能看到當時社會0的黑暗,作者運用了隱晦的方式對現實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同時藉助堂吉訶德錯誤的作爲:衝向羊羣、與風車大戰。弘揚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也體現了人們對這些觀念的迷盲,同時也諷刺了——人們嚮往民主的'美好社會,但所做所爲卻總是得到了相反結果的事實,更表達了作者的悲哀。

人不能只靠空想或者幻想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與理想,要懂得切合實際,理想中美好世界終究與現實世界相差甚遠,只可臆想,正如陶淵明所著《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依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對於當時已顯亂兆的晉王朝,這裏實在是一個理想的世界,但終究是一個烏托邦。而漁人再次尋找時的結果也只能是“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才真的是令人感受頗深。

這對我來說,這部小說更爲直接告訴我做事要行動與實際相結合,否則只能損人損己,只能像小說中人物一樣,堂吉訶德從病中清醒過來沒多久便離世死去,而在他去世後,桑丘卻瘋了。正應了佛言“一切皆幻、一切皆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以只沉迷在自己得黃粱美夢當中,要分清現實與虛幻,看清兩者之間的差距,更要生活現實而非虛幻當中,以免將來後悔,造成堂吉訶德的悲劇重演。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2

名著是遺留人世間的珍珠。

《堂吉訶德》爲我們刻畫了一位瘦骨嶙峋、乾癟面龐的主人公形象。他是一個沒落的貴族,沉溺於騎士小說而不能自拔,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把自己裝扮起來,把桑丘——一個矮胖的農民當作自己的侍從,並且把村裏的一位村姑當做美麗的夫人,作爲自己信仰的公主,然後開始了他們的三次騎士旅途。在徵途中,他竟然把風車當作三頭九臂的巨人,並且和它大戰了一番,最後以“睿智”的堂吉訶德的失敗而告終;其後,他又把客店當作城堡,睡夢中把酒囊當作巨人搏鬥。這就是他,一個荒誕不堪的堂吉訶德,他的出現,註定帶給我們無盡的歡笑。僅僅如此嗎?不,這些猶如珍珠一樣,帶給我們無盡笑料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們受益終身。

故事中,堂吉訶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與桑丘的簡單樸實形成鮮明的對比。堂吉訶德的顯著特點是脫離實際、耽於幻想,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裏,不能辨別幻想與現實。故事中,他自己幻想公主,幻想打巨人、臆想世界,當他的幻想被人戳破後,他卻不能接受現實,總想是他身邊的一位魔法師搞的鬼,故意破壞他身邊的人和物,損毀他的幸福,這更加突出了堂吉訶德的荒誕可笑以及他受騎士小說的荼毒之深。他是一個可笑的人,做事橫衝直撞,不問緣由,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連累了他人,嘲笑了自己,但在這一切的笑料之後掩藏着他那熱心、善良、正直、無私、正義的心。他勇敢,爲了他人,他可以毫不畏懼的迎向危險;他仁慈善良,在危險面前,他保全僕人,獨自應對危險;他荒誕可笑,但只是建立在一個鋤奸救苦的基礎上的,他酷愛自由和公主敢於爲主持正義而忘我鬥爭。

堂吉訶德帶給了我們許多,讓我們認識了這位偉大的狼狽騎士,他讓我們明白了:人人生而平等,勇者無懼,信仰的力量是無盡的,信仰使他從不退縮。他的經歷告訴我們遇事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堂吉訶德陷入騎士小說而導致了他的愚昧荒誕,使我們明白,要學會扒開自己眼前的迷霧,使自己清醒。

吾日三省吾身,我們知道,我們笑他的時候,自己心裏明白,他並不比我們自己可笑多少。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3

拿着這本“大悅讀”版的《堂吉訶德》,我有一種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衝動,終於用了三天時間讀完了。並且,這是我第二次讀《堂吉訶德》。

讀完之後,我就在想,好像第一次讀人民文學版的《堂吉訶德》是厚厚的兩本,那是上初中三年級的寒假,讀的時候好像有很多的章節,感覺到索然寡味,爲什麼這一次閱讀又興味盎然了呢?

我找出原來人民文學版的和“大悅讀”版的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大悅讀”版的《堂吉訶德》,刪掉了全本《堂吉訶德》中那些枯燥囉嗦的有關次要人物的次要章節,而保留了有關主要人物的主要章節。比如有關牧羊人的牧歌和牧羊人講的牧羊姑娘瑪賽拉的故事,全本《堂吉訶德》用了四章,大約30頁,與堂吉訶德的故事幾乎無關,“大悅讀”版把它直接刪掉了;有關多羅特亞和堂費爾南多的愛情糾葛故事,全本用了十八章,近200頁,絕大多數只是別人講故事,與堂吉訶德關係不大,“大悅讀”版只保留了與堂吉訶德關係密切的多羅特亞的故事,用了四章約20頁。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部的原汁原味,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把原本的小說,變成了故事梗概,又將會失去逼真的精彩的細節描寫,也將讓人興味索然。“大悅讀”做得很好,它保留了原書最精彩的描寫,故事的銜接非常巧妙,不露刪減的痕跡。真的很佩服“大悅讀”的編輯們。

這種刪減名著的現象,在我國的古代名著中,也很典型。金聖嘆“腰斬水滸”,只保留原著前七十回,斬掉後三十回。近代學者胡適、俞平伯等人,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爲《紅樓夢》後四十回爲高鶚補綴,應從全本中剔除出去。保留精華,去其糟粕,是繼承傳統文化或借鑑外來文化的法寶哇,錯不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更多的並非原汁原味的東西;我們的飲食,大多還是加工過的東西,正是因爲這加工,味道纔會更鮮美,更加豐富多彩。比如麻辣兔頭,讓人想想都直流口水;比如清燉雞湯,也不是抱着一隻雞直接啃,也需要加工。清湯掛麪有清湯掛麪的好處,麻辣米線也有麻辣米線的優點。

即使做人,也並非都是“原汁原味”的好,與生俱來的許多缺點,需要通過學習來改正。所以孔老夫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纔可以成爲君子。

哈哈!讀了一本書,讀出了這許多的道理,你不會覺得我有點兒迂腐吧?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4

第一次接觸堂吉訶德是因爲看到張小嫺在她的一本書裏提到堂吉訶德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形象,很好奇這個人究竟有多悲劇,就借了一本《堂吉訶德》回來看看。

堂吉訶德是一位癡迷於騎士小說的紳士,身材消瘦,雖然年近五十,體格卻依然健壯。他喜歡打獵,但自從迷上了騎士小說後便把打獵忘得一乾二淨,也不管理家財,甚至變賣田產去買騎士小說來讀。他經常和當地的神甫及一位理髮師談論各位騎士以及騎士小說裏多得難以計數的神奇英雄。他覺得除此以外沒什麼事值得他費神。他癡迷到整日想入非非,滿腦子都是遊俠騎士戰勝巨人、拯救弱者的影像,最後他決定當一名遊俠騎士,遊遍天涯去尋險。

他把鄰村粗魯的村姑想象成高貴美麗的公主杜爾西內亞,把自己的瘦馬當成健壯的羅西南多,甚至把風車看成是巨臂怪物。他夢想自己能成爲一個英勇無比的騎士,鋤強扶弱並邂逅一個美麗的貴婦人然後與其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但是這種夢想在現實中卻寸步難行,他只能向想象出來的杜爾西內亞吐訴衷情;他把過路的商隊臆想成遊俠騎士向他們挑戰,結果卻被騾夫打得站不起來;他把貝尼教會的教士想象成劫持了公主的魔法師並襲擊他們,卻捱了一頓暴打。

初次看到這些,只覺得滑稽可笑,堂吉訶德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越表現得淋漓盡致,就越發的讓人瞧不起他。但是看完之後仔細回想,又覺得堂吉訶德其實是最勇敢的人。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夢想。而堂吉訶德卻做到了,他不顧世人的眼光,不理家人的反對,毅然踏上了尋夢的旅途,執着地追隨着自己的夢想,雖然屢遭慘敗,他的行爲甚至在別人看來有些荒誕無稽,但他始終不放棄。

有人說堂吉訶德是個瘋子,我卻不那麼認爲。騎士小說裏灌輸給他的盡是些勇敢的騎士鋤強扶弱的故事,堂吉訶德只是因爲太單純而整日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纔會做出如此癡狂之事,從他的這些行爲中也能看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

故事的最後堂吉訶德在彌留之際頓悟到騎士小說對人類精神的危害,在他經過一系列的遊俠生活之後他終於明白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可以說堂吉訶德是個充滿辛酸的理想主義者。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5

十七世紀,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封建王朝岌岌可危,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勢力日益強大,在這個大背景下,塞萬提斯筆耕不輟,寫出了不朽的著作《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的主人公原名叫阿隆索·吉哈達,他爲了效仿他心目中神聖的騎士,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又物色了一名僕人桑丘和一位意中人——擠奶工——杜爾西內婭。他爲追求那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甚至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

第一次,他單槍匹馬而行,拯救了被綁在樹上被主人毒打的放羊的小孩。之後,他又和一個不承認杜爾西內婭——他的意中人——是絕世佳人的商人大戰。第二次,他和風車大戰,釋放了一羣犯人,衝入羊羣大戰,碰到了多羅特亞和堂費爾南多這對有情人。第三次,他被公爵夫婦戲弄。

作者通過堂吉訶德的故事,描繪了西班牙醜惡的社會百態。

比如堂吉訶德拯救放羊的小孩的故事中,那地主心腸狠毒,行跡十分惡劣,他表面答應堂吉訶德的要求,但待堂吉訶德走後,他打得牧羊小孩只剩下半條命。更令人生氣的是,牧羊小孩再次遇到堂吉訶德時,竟然不心存感激,反而要求堂吉訶德不要再幫助他,認爲他越幫越糟。西班牙的封建社會,人們道德淪喪,同情心和感恩心似乎同西班牙王國一樣逐漸地消失,人性的醜惡令人痛心。

再比如堂吉訶德談論騎士道時他是神志不清的,就像一個瘋子;但不涉及騎士道時,卻也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爲、對正義的堅信。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堂吉訶德的失敗,不僅僅是害人的騎士小說的失敗,其實也是高尚的理想主義的失敗。

堂吉訶德所追求的騎士精神是和當時的主流價格觀是格格不入的。當時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僞的道德所滲透演變,對上帝的忠誠和對英雄的崇敬,早已轉向了對個體實用價值的追求。

《堂吉訶德》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示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表達了對人民的疾苦的深切同情,更透露出對高尚追求正日趨沒落的深深遺憾。就好像在哈哈鏡前一樣,雖然故事誇張、變形,讓人哈哈大笑,但是,透過故事的表象,尋求其意義的內核時,卻常常有“笑着笑着卻哭了”的感觸。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6

利用這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這本名著。我的內心五味雜陳,這是一部讓我的心情感到很複雜的小說,它讓我開懷大笑的同時,也讓我備感沉重。

最開始我只是在書裏面隨意地翻看了一遍,根本沒有看懂啥意思,就覺得堂吉訶德是個傻乎乎的人,整天以爲自己是個騎士,到處“行俠仗義”,後來還有個追求名利的桑丘跟他一起踏上荒唐,自欺欺人的征途。

書中記敘了唐吉訶德的兩次出行旅遊,最終被朋友帶回了家。可堂吉訶德這個人,給我的印象是多種多樣的。他時而是一個瘋癲可笑的騎士,瘋子,時而又有理性,講道德,顯然他是飽讀詩書,十分有正義感的法國紳士。在許多危機關頭總能體現出他的英勇果斷,並在一些細節上可以體現出他的宏圖大志,好在最終他清醒了,卻落得了一個悲慘的結局。

他一心追求正義,成爲令衆人啼笑皆非的瘋子,落得個狼狽不堪的下場,是他的觀念造成的。他寧可舍掉性命,卻絕不放棄理想,他之所以尊重自己的性命,就是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侍從桑丘的確很傻,且又癡中有黠,可是他對主人很忠實,知恩圖報。他既是堂唐吉訶德的陪襯也'是他的對照。只是前者注重理想,後者在乎現實而已。

其實,我很敬佩唐吉訶德的理想:堅持自我!於是,我在想一個人一直堅持一種對的東西,而且只是做法上與其他人不同的時候,爲什麼就被視爲另類,而且不斷被人取笑呢?當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名人,如馬雲,馬化騰,比爾蓋茨等這些著名的人物,他們或許也就永遠沒有成功的日子,也自然不會取得像現在一樣的成就。馬雲曾經說過,他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創業的時候,以前也經常被人說是騙子、瘋子……但是他卻一直在堅持着自己認爲是正確的理想。而今的馬雲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成功人士了。這些都跟堂吉訶德一模一樣,但是書中的堂吉訶德最後鬱鬱而終,而現實中的馬雲卻春風得意。

我所說的這些想法也許不成熟,但我也想像堂吉訶德那樣,成爲一個懲惡揚善的大英雄。但這距我現在還很遙遠,我當下首要的任務就是,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爲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7

《堂吉訶德》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紳,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拉曼恰,又物識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小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作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傷的騎士,把酒囊當作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爲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讀《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讀,又覺得書中蘊含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本質就是爲自己的目標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在現實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稈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爲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爲我們瞭解和研究當時西班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的一部百科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質,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意義。相隔四個世紀,仍感動着每一位讀者。

《堂吉訶德》中出現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8

堂吉訶德說;“老天把我生在這黑鐵時代,是爲了在世上恢復黃金時代。”

於是他將現實當做了騎士小說,堅持着單純的正義,無所畏懼的在外闖蕩,將風車當做巨人,將銅盆當做頭盔,將客棧當做城堡,什麼正經事都沒做成,卻將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他確實是瘋了些,但因着這股子瘋勁,卻將他的勇敢善良紳士血性等特質展現了出來,外出探險的途中無數次受傷,但他仍在堅持,爲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堅定的想要恢復黃金時代,並願意爲此奮鬥付出一切。

可惜的是,他所一路上所堅持的正義過於非黑即白,也將人看的過於簡單,他堅持着簡單的正義,纔會在救下那個男僕後,相信他的主人真的會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卻導致男僕再次被綁起來又受了一頓毒打。

與他脾氣秉性幾乎完全相反的桑丘,在堂吉訶德的影響下,從粗俗、文盲變得有所教養,從只顧眼下的享樂變得有所擔當,堂吉訶德的探險歷程在同鄉人看來是一場瘋病,在路人看來是一場大笑話,但他確確實實改變了一個人的品德。

桑丘在擔任總督期間的斷案,可謂是他一生中最爲成功的部分了,儘管那些稀奇古怪的案件本就是爲了捉弄他而起的,但他卻用自己的智慧,以刁鑽的角度來判定對與錯,也一直記着堂吉訶德的教導,絕不貪婪,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肩負起總督的擔當。

整部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不少,似乎除了堂吉訶德外,其他人都是“聰明人”,明白這世間的條條框框,也明白那些潛在的規則,也懂得何爲明哲保身,但,機靈的人太多,社會充斥着壓榨與算計,偶爾出現堂吉訶德這樣的“瘋子”才能平衡社會的善與惡,不然,惡沒有人來批判,人人守着自己的一份安穩,惡愈來愈多,善也就漸漸消失了,而那樣的話,也不再是黑鐵時代,而是黑暗時代了。

小說的創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堂吉訶德的騎士生涯爲什麼那麼理想化,與社會格格不入?他又爲什麼在臨死前幡然醒悟,迴歸了現實?故事需要結尾,堂吉訶德也需要一個歸宿,塞萬提斯的目的在於摧毀騎士小說,當時的騎士小說已經與社會脫節,堂吉訶德的醒悟也是塞萬提斯對當時社會的希望。

《堂吉訶德》名著讀後感9

我應該是早幾年前就想拜讀這本世界名著的了,但是因爲一直執着於楊絳先生的譯本,而又恰巧沒遇到,所以一直擱置了。但是,在我讀完這本楊絳先生所譯的《堂吉訶德》後,我覺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其實,翻譯也是又一次創作。楊絳先生和塞萬提斯先生彼此創造的完美結合才得以讓我等今天有幸拜讀此大作。

這部著作中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堂吉訶德和桑丘了,我們的“哭喪着臉”騎士和“最逗樂”的侍從。堂吉訶德本身是位高明的鄉紳,但因受“騎士小說”的影響常常會做出常人覺得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比如會把風車當成巨人去挑戰、會衝入羊羣戰鬥。我們會覺得這很荒唐、很傻氣,甚至很可笑,但又可以感受到他是多麼嚴肅和認真地去做這些事,又會很心疼,很敬愛他。常常會看着看着就放聲大笑,笑過後又會悲傷地流淚,好像我自己也是一個“瘋子”。我知道當小男孩被僱主綁在樹上打時,他出手相助是出於好意,但卻又好像是辦了“壞事”。似乎他的被創造就是爲了“取悅”別人,看看那些公爵或客店的人怎麼將他當成“傻子”似的捉弄,只爲看他的笑話。可是把別人當傻子、瘋子捉弄、整蠱的人,不恰恰是瘋子、傻子嗎!有些人的瘋傻是沒有意識的,有些卻是故意爲之呢!

在這部著作裏,要說我最喜歡的情節,覺得最有趣、最有意思的地方,那就非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對話莫屬了。這些對話讀着覺得輕鬆、有趣,沉下來思考,原來又都暗藏哲理呀!像這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漸漸明白很多道理,我真是極爲滿足,極爲欣喜的。無比感嘆塞萬提斯先生的才,這樣的“雙主人公”設置成就了堂吉訶德和桑丘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沒有桑丘的話,堂吉訶德將不再是我們認識的堂吉訶德;沒有堂吉訶德,桑丘也將不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逗趣的桑丘了。

塞萬提斯先生寫這本書的最初用意據說是爲了諷刺當時極爲風行的“騎士小說”,但時間似乎賦予了這部著作更多的意義。那對您來說它的意義是什麼呢?還得您“親身跟着堂吉訶德去冒險一番”也能知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