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爲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爲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爲‘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2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題記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奶奶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於她和她愛的女兒圓圓以及她的丈夫鍾書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們仨’,如此簡單的三個字,也正是這麼簡單的三個字背後卻蘊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對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的無限眷戀。

曾經“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是楊絳奶奶在失去兩個最親的人或者說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後對曾經的往事的回憶,縱然以前再苦再累卻還有鍾書和圓圓相伴,如今卻只剩她一個人……

她曾這樣說“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這樣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三里河的家曾是楊絳奶奶的家但如今卻是她的客棧因爲‘我們仨’失散了家也就沒有了是啊沒有我們仨的家又何嘗不是客棧呢。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2016年5月25日,楊絳奶奶逝世,享年105歲。到現在我想我們仨已經在另一個世界裏相隨相伴再不分開了。

就這樣恍然間書已翻到了盡頭故事也悄然結束,讓我知道了: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陣清風拂過在我的暑假裏,留下陣陣清涼……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3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題記

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鍾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裏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世間彩雲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好物不堅牢,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拉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裏?在曾經的夢裏。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願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4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刻而輕飄的筆法,回憶了先他失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的快樂與痛苦,愛與痛的日子。

文章分爲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內容,卻在其中蘊含了楊絳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獨特筆法。利用一次夢境,講述她在夢中夢見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並遇見拉車的老人載她回家,自己卻又不知去哪裏的故事,這個夢境看似平淡,甚至連自己的丈夫聽後也不聲不息的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但這夢卻直面反映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最後幾年中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夢中的夕陽西下,黃昏薄暮,蒼蒼茫茫,再到丈夫從山林中消失,無不體現着她們一家最後幾年中的艱難困苦,直到離別。短短兩頁字,短短一個夢,已經把文章基調寫的那樣悲涼,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文章中還多次涉及了夢,夢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說,是小說的精髓和靈魂,當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過日子的時候,方纔發現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經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文中曾經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她告訴我們家庭纔是人生的避難所,家人才是心靈的棲息地。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並不重視家庭,漠視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樣視而不見,文中作者一家雖然經歷了無數波瀾險阻,但家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互相牽掛,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記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親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纔是最重要的。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後感5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爲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後以“鍾書是大概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爲我們展現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鍾書及女兒先後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裏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戰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每當讀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着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裏,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