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導語:有多少人會珍惜平靜的生活,卻還有多少人依然尋找溫暖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楊絳先生《我們仨》這部書,帶給我們的是關於生活的思考。小編精選了相關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發。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着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着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着一點火花,潛藏着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着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爲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爲詩歌,化爲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爲“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2:

從各種零散的信息瞭解錢鍾書,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欠缺.楊絳寫的《我們仨》,真實真情.第一部,簡單的開頭.第二部,用夢幻的虛筆寫真情.第三部,真情地深情地懷念過去.三個附錄補充.《我們仨》,原本是女兒要寫的回憶文章,看見那些提綱,也是相當感人的.

第二部的文章,我以後再會仔細閱讀.只摘錄第三部的部分文字:

這個段落,我只能完整地保留下來: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愛動的楊,不愛動的錢:

他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遊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遊頤和園。鍾書也遊過頤和園,他也遊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直到一九三四年春,我在清華上學,他北來看我,才由我帶着遍遊北京名勝。

當時中國同學有俞大縝、俞大絪姊妹,(這種對比,可見錢鍾書夫妻的樸素)

俞氏姐妹的哥哥俞大維,...1939年歐洲戰爭發生時,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如華羅庚、李旭旦、楊憲益都相率回國,...抗戰時期,大家都很窮,俞氏姐妹冬天來上課時,上身穿着狐皮大衣,下身卻穿着長筒絲襪,腳上着高跟鞋,加上又擦抹口紅,她們姐妹的這身裝束,十分引人注目。(我所知道的俞大絪和俞大縝,日期:2008-10-21 作者:劉敬坤 來源:文匯報)

這件事情原本是極其簡單的,但傳說相當多:

有一天,鍾書回來滿面愁容,說是爹爹來信,叫他到藍田去,當英文系主任,同時可以侍奉父親。我認爲清華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滿一年,憑什麼也不該換工作。鍾書並不願意丟棄清華的工作。但是他媽媽、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都主張他去。他也覺得應當去。我卻覺得怎麼也不應當去,他該向家人講講不當去的道理。

我等鍾書到了錢家去,就一一告訴爸爸,指望聽爸爸怎麼說。可是我爸爸聽了臉上漠無表情,一言不發。我是個乖女兒。爸爸的沉默啓我深思。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

鍾書在九月中旬給清華外語系主任葉公超先生寫了信,葉先生未有回答。十月初旬,他就和藍田師院的新同事結伴上路了。鍾書剛離開上海,我就接到清華大學的電報,問鍾書爲什麼不回覆梅校長的電報。可是我們並未收到過梅校長的電報呀。

這段有趣:

我看圓圓這麼羨慕《看圖識字》,就也爲她買了兩冊。那天我晚飯前回家,大姐三姐和兩個妹妹都在笑,叫我“快來看圓圓頭唸書”。她們把我爲圓圓買的新書給圓圓念。圓圓立即把書倒過來,從頭唸到底,一字不錯。她們最初以爲圓圓是聽熟了背的。後來大妹妹忽然明白了,圓圓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對面旁聽,她認的全是顛倒的字。那時圓圓整兩歲半。我爸爸不贊成太小的孩子識字,她識了顛倒的字,慢慢地自會忘記。可是大姐姐認爲應當糾正,特地買了一匣方塊字教她。

這二段有味(讀通!)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滋味值得品嚐,因爲憂患孕育智慧。

勝利後我們接觸到各式各等的人。每次宴會歸來,我們總有許多研究,種種探索,我們把所見所聞,剖析琢磨,“讀通”許多人,許多事,長了不少學問。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3:

終於把《我們仨》看完了,雖然其中有些簡化未成熟的或是現在看來不能通用但作者寫作時仍在通用的字需要停頓一下仔細的辨認思索一下,

雖然其中只是記載了作者記憶中家人的瑣碎點滴,但是細細讀來,仍是能收穫不少道理和感動。

有人說,大智慧者必大愚笨,這似乎也符合持“上帝是公平的”觀點的人們的認知。《我們仨》中以平鋪直敘的方式記述了錢鍾書、楊絳、錢圓(錢健汝)一家三口長達六十年的家庭生活、工作。從那些簡單的詞句中,可以看到錢老先生和錢圓身上都有很多不同於他們做工作時的幹練、精細的踏實和笨拙。尤其是錢老先生,在有些日常的生活方面都近乎於癡了。我想就是因爲這股癡勁,才使他在做學問上有諸多建樹。客這種癡,有時候卻與生活格格不入,但因爲有了家人的包容和體諒,也使得這癡愈發可愛的讓人不忍生氣,只剩憐惜。

在那些艱難的歲月中他們所共同經歷的苦難和挫折在書中也有所提及,雖然作者沒有很詳細的描寫進幹校、下鄉的情形,但可以從隻言片語中感覺出運動給他們帶去的傷害。但是他們一家三口藉由愛相互扶持着蹣跚前行,以讀書爲精神食糧,以愛爲生命支柱,終究是走過了充滿會亂無奈的霧區,挺出了吃人不吐骨頭的沼澤,迎來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文中作者對於丈夫和女兒的記述,對他們深深的愛溢於言表,讓人感動,讓人感到溫暖。

芸芸衆生中,每一個爲人父母者,每一個爲人子女者,都在平凡的忙碌中孕育着不平凡,都在看似冷漠的人情世故中追尋着溫暖的親情、友情、愛情。

總之,我想我相信,愛在人們心中,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