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範文800字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範文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導語:《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小編整理了相關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範文800字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1:

從懵懂幼年到現在書生意氣的今天,關於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聽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每聽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聽不厭!感慨之餘,幸而未忘激勵自己努力的去接觸中華之偉大的傳統文化。有一天,當我從圖書館將《菜根譚》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後,我徹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從此往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潛意識裏逐漸的走出朦朧,有了較爲確切的輪廓,然而就算我窮盡眼力,仍舊不能看到她的邊際,在世間的所有事物中難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與之相媲美。“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愛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語言精煉雋永,對於道德的堅守與否的後果,一語道破。讀罷,我便陷入了沉思——對於人生的道理進行闡述的書籍,名人等數不勝數,但能夠像此句話一樣將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後,便無可救藥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集,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的智慧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義修身,養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的咀嚼着“菜根”,細細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靜下心來,投入到這本書中後,慢慢的從苦澀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從雪山上滲透下來的清泉在口中輕輕的滑過,絲絲的清甜的同時又帶來一種清涼至及的感覺,讓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於書香…

處世之味

很多人都說:“90後的年輕人總是裝成熟。”我是一個90後的學生,對於這句話的體會尤其深刻。以前在同學甚至在父母,老師的面前總有一種要表現的很有能力處理事情的樣子,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裝成熟”吧。很多次的經歷後,我也就漸漸的明白,其實自己一直都在做着一件很是滑稽的事情——在積極的表現成熟的同時,卻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了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涉世淺”的特點。“與其練達,不若普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着實讓我對以前的種種想法,表現感到無比的羞愧,對於朋友,親人的寬容,大度更是感激之至。見識廣,老成練達在處理世事人情方面的確很有用處,但是也常常令人圓於世故,掩沒了率真的天性,會讓自己獲得很累,更有能失去別人的信任。這其中所滲透的處世智慧因該是一種糊塗處世的智慧。“糊塗處世”並非真的糊塗,而是懂得謙虛,圓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保持沉默和敢於自我批評。

常言道,人生不順之事十有八九。只要你還在人羣中活動,就不可避免的涉入人情,不可避免的與各種各樣的煩心之事攪和在一起。畢竟“人情反覆,世路崎嶇”,然而,最重要的是“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的去處,須知讓三分之功”。這是一種謙讓圓潤的生活之法,世道人情變幻莫測,給人留點餘地,做事留點分寸,也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也就是說,對待別人的過錯,不需要過於較真。由此可以看出,此種處世之法仍舊融納了“糊塗處世”的智慧。對人糊塗,不是遷就,也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修身之法,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寬恕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在禪學裏也有,“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人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全由自己來選擇,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之別,善惡立制。

由於之前曾對於“糊塗處世”方面的有關書籍有過較長時間品讀,讀罷《菜根譚》後,對於其中所闡發的處世之學讓我對於糊塗處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子曾經說過:“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爲喜?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則與人。有德司契,天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即使能夠化解掉人與人間之間的恩怨,也必有餘怨,兩人之間也不可能像從前一樣,所以抱怨以德也不算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之道,最高明的交往策略就是根本不給別人怨恨的機會,能放開手則放手,糊糊塗塗,大家皆大歡喜。

修身之味

修身,無疑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高尚的道德素養在我的理解中包括品行的高潔,待人的真誠,處世的智慧及良好的自我審查評判能力。古人有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爲高尚之士,猶如極地未被踏足的角落,處處都是毫無瑕疵的亮,潔。但是,時間的轉軸早已將一切改變,先祖們可以“遺世獨立”,可以“採菊東籬下”,但是,我們不能!我們必須融入到這個社會纔會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交往早已成爲社會中人們工作與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擁有高尚純潔的情操固好,但是,過分的清高會使自己獨立,那會是一個可怕的後果。在現世中修身,更重要的要懂得如何靈活,智慧的修身。

談及智慧,“糊塗生活”乃是一種極好的在紛雜社會上修身養性的方法。《菜根譚》中談及“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的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看的圓滿”,“放的寬平”則是一種“正心”之道。人們的物質文明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人會熱心的去追求物質的享受,而淡忘了古聖賢一直教誨的修身之道。由此導致社會上人們的價值觀,甚至是對待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態度都有了嚴重的扭曲的變化。這種社會在一個道德素養高尚的人的眼中是一個缺陷的,混沌的世界。但要活得自在,則,就要“正心”。首先要自心看得圓滿,自心放的寬平,也即是所謂的“活得糊塗一點”。

在利慾薰心的社會中要想在心中獨留一份清新,糊塗中則必須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人生需要寂寞。獨守一份寧靜,甘受一份寂寞,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要耐的住寂寞,就要自覺的抵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禮記》中講:“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慾也。”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動,然而,此時正是各種“污物”對你進行考驗的時候。很喜歡《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爲潔,近而不染者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爲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畢竟在社會上真正的找到一塊清淨之地實屬不易。近而不染則爲至高處世之道。因此,必須要保持心底那一份純潔,寧靜如一,安之若素,必須要保持對待誘惑的一種本心,鬧處不鬧,閒處不閒,靜處不靜,躁處不躁,耐得住寂寞,更清醒,智慧的對待喧囂的塵世。耐得住寂寞,糊塗待世,道德修爲自然不俗,人格的魅力也會展現無遺!

在讀書中靜靜的思考過程也即是生活的過程,若要真正的讀懂一部書,必須要保持一顆融有真實,真誠,真情的心,並可以爲你所控,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出來,讓周圍的人們感受的到你的真實,真誠與真情。讀書也就是品味人生真諦的過程,一本包含智慧的好書,讓人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爲真切的感悟。當這些集古賢人智慧於一體的文字從舌尖劃過時,不單單的是一種清新,心頭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菜根譚》成功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從而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爲人處世之道,既讓人有積極的對待人生之態度,又有超然於名利之外的情懷。我“涉世淺”,對於書中的智慧,只能“淺嘗”,結合自己以前對待人生的想法,感悟最爲深刻的就是“糊塗處世”及如何耐得住寂寞。《菜根譚》的智慧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另一方面上,我也找到了一條排遣寂寞的曲徑——在夜闌人靜時,放下手中的作業,沏上一杯清茗,翻開一本名著,靜下心來,走入文字的世界,用心來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2:

《菜根譚》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它勉勵人們在平淡乏味的菜根中體驗人生的滋味,進而充實自己,發憤圖強。

《菜根譚》提倡“抱朴”,即有一顆樸素的赤子之心。要經得起各種考驗“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菜根譚特別提倡“家和萬事興”,沒有“三綱五常”的死板說教,卻可以處處感受到作者爲保持家庭和諧而涌動的愛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功德,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學問”

菜根譚勸告人要腳踏實地。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有一股傻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需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任天機。”

在處世方面,菜根譚主張處世應該高立一步,有一種大局觀。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要求大家不要刻薄。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爲真切的感悟,遨遊其中,不單單是一種覺悟,心有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裏行間,藏着的是一雙透視人間的慧眼,在他那份沉甸甸又帶着暖意的鞭策下,必有新的體會。

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遮住眼睛,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平淡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的到極大地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菜根譚》讀後感精選3:

以前聽辦公室的同事談起過《菜根譚》,但一直沒有真正靜下心來讀一讀,正好寒假有時間,從頭到尾研讀了一遍,果然從中受到了不少的啓發。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這本書融會貫通了儒學,道學等多家文學之精華,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用平常的實例解釋人生的哲理,也成爲無數成功者成功的法寶。這本書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千古不朽。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它在修身、處事等方面提出的準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乍一看《菜根譚》覺得不怎麼樣,甚至還出現點思維混亂。但是反覆咀嚼起來,真的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文中通過淺顯的事物揭示着一個個深刻的道理,小處着眼點明爲人處世的真理,嚼着菜根香開始頓悟了。

對於德與恩,洪應明認爲“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意思是說,人想要培養道德,就得從細微的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就幫助那些無力回報的人。前一句或許大家都能夠接受,無論是培養道德還是學會做人,都要先從小事入手,只有把小事做好纔有可能成就大的事業,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遙想古今中外多少人栽到一件小事上:前蘇聯的一宇航員只因爲一個小數點的偏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人們常說細節決定命運。德行的培養也是如此,表面上的大仁大義往往都是小人僞善的表現,真正的仁者是在小事上做的盡善盡美。施恩在當代社會漸漸變成了一種交易,認爲今天我幫了你,明天你就一定得幫我,要不然就是忘恩負義。學會感恩是對的,但是懂得感恩的應該是接受幫助的人的心態,而不是施恩人的理念。如果施恩人那麼想的話,他就毀滅了善意的助人,反而變得幾分商品經濟化,在這一來一往中失去了真摯的感情,這也是當代人的悲哀啊!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其實我認爲在這個繁雜的社會真的要做到事事“行止在我”“進退有方”,還真是相當困難的!書中有篇《多喜養福,去殺遠禍》中所寫道: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爲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爲遠禍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說: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礎;人間禍害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禍害的法寶。但是要如何平橫和緩減那些壓力呢?我想這恰恰寫出了我的心聲!幸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可以自產自餘的!

通過讀者本書,我更深切的感覺到,任何事只有通過主觀的努力,通過辛勤的勞動,纔有可能獲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