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有關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鞏乃斯的馬教案及教學反思

有關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鞏乃斯的馬教案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鞏乃斯的馬》

有關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鞏乃斯的馬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馬”爲主題,選文有說明文、散文,有古詩和現代自由體詩歌。《鞏乃斯的馬》爲散文,寫羣馬奔騰的動態場面如“山洪奔瀉”驚心動魄。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馬的熱愛之情,從中指出我們人類的生活與馬息息相關,說明了馬是人類的好朋友。作家周濤對於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對西部的感情一樣寬廣而深厚,執著且激情澎湃。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希望成爲這塊土地的代言人。”“遼闊”是他表現文章的藝術張力,《鞏乃斯的馬》藉助對馬羣奔跑場面的描繪,表達了一種對不受羈絆的生命力的嚮往與渴求。

學生分析

學生對於《鞏乃斯的馬》所描繪的馬羣奔跑場景並不熟悉,體會課文難度較大。課前學生收集了許多資料,包括作家本人以及鞏乃斯當地的情況。學生們通過第一課時對馬羣、鞏乃斯當地的諸多介紹,基本瞭解感悟了作者寫作的目的以及鞏乃斯馬羣奔騰的場面。學生對課文進行了畫批,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初步感受到了散文語言的感染力。在課堂學習中,學生質疑、討論、朗讀等使用各種方法學習體會課文,對場景的描寫手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教學設想與目標

1.讀中感悟。讀文百遍,其意自現。這樣一篇極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受到感染,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羣馬奔騰的壯闊氣勢。爲使學生能很好地進入語境,教師富有激情的範讀應起到積極的作用。

2.讀寫結合。從文章中學習語言文字的用法,體會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學習寫作的精妙方法。把閱讀和寫作緊密地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氣,是學習和積累的好資源,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通過讀和想象體會這些比喻句的生動之處,並及時練筆,反饋收穫。爲使學生的練筆有話可寫,有感而發,可以爲學生播放馬羣奔跑的影片片段,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心靈真正受到震撼。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馬的精神,其中國特色和風格,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2.使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及學習記提綱式筆記。

教學過程:

課前精彩兩分鐘:繼續介紹馬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見到過真正的馬羣嗎?

生:見過,去草原旅遊的時候常能見到,但是散養的居多,很少能見到成羣結隊的馬羣。

生:沒親眼見過,只是在影視作品或查找到的資料中看過,體會不深。

師:你們有什麼感受?

生:氣勢雄偉壯觀,極爲震撼,那種場面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體會。

生:雖沒親自見過,但很嚮往,想見一見。

師:沒見過的同學也不用遺憾,以後會有機會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神祕的鞏乃斯,通過語言文字來領略這世間罕見的場景。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說一說鞏乃斯的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默讀補充畫批、質疑)

生:鞏乃斯的馬數量衆多,氣勢宏大。

鞏乃斯的馬形態各異,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鞏乃斯的馬羣有着一種頑強的精神。

師:是啊,對鞏乃斯的馬羣奔跑場面的描繪,表達了一種對不受羈絆的生命力的嚮往與渴求。

二、課中研討

師:從對暴風雨中馬羣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收集組內的各種意見、條理各種意見、組織語言並徵求同組成員的意見)

讀中感悟,學生朗讀。

生:馬,這不肯安分的生靈從無數谷口、山坡涌出來,山洪奔瀉似的在這原野上彙集了,小羣匯成大羣,大羣在運動中擴展,成爲一片喧叫、紛亂、快速移動的集團衝鋒!

師:作者運用擬人、比喻的寫作手法生動逼真地把馬羣奔跑的場面展現出來。馬的精神以及對生命的嚮往與渴求躍然紙上。

生:有的瘋狂向前奔馳,像一隊尖兵,要去踏住那閃電;有的來回奔跑,儼然像臨危不懼,收拾殘局的大將;小馬跟着母馬認真而緊張地跑,不再頑皮、撒歡,一下子變得老練了許多……

師:排比、誇張的寫作手法把馬的精神和氣勢表達的淋漓盡致。

生: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鼓點,悲愴蒼勁地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畫出一條條不規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

重點品味:涌奔瀉衝鋒

師:隨着馬羣的奔跑、起伏、跳躍和喘息,我們的心情變得開朗、舒展、壓抑消失,豪興頓起……

品味後練習朗讀、學生評讀

生:文章描寫出了馬羣飛奔時的不同狀態,重點體會寫法以及排比句的作用。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師:應在2自然段重點練習朗讀

重點品味:奏碰撞飛濺扭住纏住交織

針對以上幾點展開討論、質疑。聯繫全文談感受

師:馬的狂奔與人的情感宣泄交織在一起,生命力衝擊着陰暗低沉的氣候,在壓抑的環境中使人重溫到自由的快樂。

生:作者真實鍾情於馬。

師:請大家看一部馬羣奔跑的短片,直觀感受偉大的場景。

三、總結

1.“把這幾分鐘見到的記在腦子裏,相信,它給予我的將使我中深受用不盡”現在能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了嗎?

在人生的瞬間作者難得地面對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壯烈。

2.小組交流課堂筆記,說說記筆記的方法和收穫。

四、作業

1.完成《伴你成長》的相關活動

2.摘錄文中的比喻句。

3.收集帶“馬”字的成語

課後反思:

《鞏乃斯的馬》這篇課文是作家周濤《鞏乃斯的馬》一文的節選。文章藉助對馬羣奔跑場面的描繪,表達了對不受羈絆的生命力的嚮往和追求。這篇文章的語言富有特色,在作者的筆下,馬羣之中無論大小,個個皆爲勇者,雖然暴風雨不期而至,它們卻都能勇敢地共同應對。文字極爲樸素,卻能讓人體會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壯美氣象。對於此次講課所用的四年級學生來說,理解並感受到馬羣奔跑的氣勢並不是很難,但是要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內涵,使一個10歲的孩子與作者的心靈產生碰撞,卻有一定的難度。在本次授課的過程中,我感覺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1、巧妙設計導入,搭設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課前談話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馬在你心中象徵着什麼?”這樣一個問題與學生交流,孩子們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馬象徵着瀟灑”,有的說“馬象徵着速度”,甚至還有的孩子說“馬象徵着勇敢”。聽着孩子們五花八門的答案,我真有些忍俊不禁,就在孩子們情緒高漲的時候,我適時的出示了馬自古以來象徵含義的一些資料,孩子們認真的讀着,原本有些喧鬧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了起來,當孩子們讀到“馬是剛健、高昂、熱烈、飽滿的代名詞。在象徵傳統中,馬是力量和活力的化身”時,彷彿已經陷入了沉思,引發了他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帶着這樣的思索,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入了課堂,也是這樣的課前鋪墊,爲學生進一步理解這篇課文的內涵打下了一個很好基礎。

2、精心設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授課過程中,我始終圍繞着“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鞏乃斯草原上馬羣的壯闊?”這一個大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用這樣的一個問題來串聯起整篇文章的內容。當學生抓住馬羣奔跑時氣勢壯闊的句子談出感受後,我又順勢提問“馬羣是在什麼環境下這樣奔跑的?”引導學生感受到馬羣是在“夏日迅疾而猛烈的暴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奔馳着,抓住“迅疾、猛烈、孤鷹來不及躲避、草原瞬時打得煙塵滾滾”等重點詞句,通過朗讀感受到了環境的惡劣,此時再聯想到“在暴雨中狂奔的馬羣”學生很快的就能感受到馬羣有着不畏懼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並從“涌、山洪奔瀉、踏住閃電”等詞語中感受到來自馬羣身上的生命的力量。學生的這一層次的理解已經與作者邁進了很大的一步,此時我再出示一段作者周濤的個人經歷,推波助瀾讓學生能夠更近的與作者接觸,產生心與心的交流,使文本、作者、讀者之間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到有過如此坎坷經歷的作者看到這樣一羣自由奔跑、不畏懼暴風雨的馬羣會產生的那種對不受任何羈絆的生命力的嚮往和追求,揭示了本課的中心。這樣由一個問題引入,教師再從中爲學生搭設一層層的扶梯,整節課下來不僅使老師的瑣碎問題變少了,節約出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思考,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使學生們感受到每一個環節就像尋寶一樣,逐層遞近,從始至終都保持着積極思考的興趣。

3、機智運用評價,點亮語文課堂

教師的評價是教師上課過程中必不可少語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感覺自己能夠及時抓住學生語言中的閃光點,進行適時的引導,爲後面學生的思考拓寬了思路,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比如:當一個學生談到鞏乃斯的馬羣讓她感受到如果今後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坎坷,自己也會堅強的面對。這個看似與文本內容不是十分貼近的答案,卻讓我的腦海中靈光一現,這個孩子不正是談出了讀文章後自己獨特的感受嗎?這不正是我希望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不同感受所體會的內容嗎?於是我及時的抓住了這個孩子的精彩回答,追問了一個問題:“鞏乃斯的馬羣爲什麼會讓你感受到人生的坎坷呢?”聽了我的追問,孩子也就順勢答出了是暴風雨的惡劣環境讓她聯想到了人生中可能會出現的坎坷,而馬羣在這樣的環境中奔跑使她感受到了來自馬羣身上的那種拼搏精神。多麼精彩的回答,聽了這個孩子精彩的發言,我不禁對她豎起了大拇指,當着全體同學的面對她說:“你的理解能力讓老師爲你讚歎,而且你還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不僅能結合課文中的語言談感受,還能聯繫自己的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老師發自內心的爲你喝彩!”這幾句簡單的評價語不僅讓這個孩子得到了滿足,而且也更激發了課堂中的其他學生,爲他們的思考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孩子們在接下來對文章內容談理解的時候,也會向這個孩子一樣加上了一兩句自己獨特的感受,有的說“從馬羣中感受到做事情要團結、要有秩序。”還有的說“從馬羣在暴雨中奔跑感受到今後自己不管遇到什麼難題都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課堂上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堂課結束後,也讓我感覺到有許多遺憾之處,比如整節課下來,學生在談理解、談感受方面感覺比較透徹,但談得多了無形中就縮短了朗讀的時間,因此整體感覺課堂中學生的讀還是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不夠多樣,在今後的教學中究竟要如何處理“談”與“讀”之間的關係,在課堂中做到既不是學生不停的談偏離了文本,又不是教師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性朗讀,讓學生在無效重複的朗讀中逐漸失去了讀的興趣,而是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使這兩者能夠有效的結合,還是一個值得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