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再見了,親人》說課稿

《再見了,親人》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各位老師:

《再見了,親人》說課稿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再見了,親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篇課文爲抒情散文,描寫了 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讚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兩國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爲線索貫穿全文。本文的編寫意圖: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能夠正確讀寫“戰役、封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4)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之一爲“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讓我們感動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所以我把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定爲本課重點, “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定爲本課的難點。

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課教學,下面我重點說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首先,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從本學期開始,我校語文組一直在進行着找“課眼”的研究,即每篇課文都要抓住主線,以期達到“提領一頓,百毛皆順”的目的。而這節課的“課眼”很明顯,就是“親人”。

所以上課伊始,我就緊緊抓住“親人”這一話題,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親人之間相互付出的無私,從而喚醒學生在腦海深處對親人模糊的認識,使其清晰明朗起來,對親人有了更深的感知。這也是對“親人”理解的第一個層次。

接下來,回憶課文: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爲什麼要稱爲“親人”。此時,要求學生認真地默讀課文,畫出觸動自己心絃的那些詞兒,講一講“親人”。在學生讀課文之前引導學生討論“講”的方法:首先要認真閱讀課文,理解有關詞句,並把這些詞句變成自己的話,然後用具體事實深情地“講”。在學生的彙報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同學們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進行講述,抓住“雪中送炭”“情深似海”“唯一”等詞語進行品味識記,抓住文中的祈使句、反問句等主要句段進行感情朗讀。

新課陳理念倡導下的閱讀教學最忌的就是教師對課文內容繁瑣多餘的分析串講,用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這個教學環節,教師讓學生自己“講”,在講中品詞、品句、品讀,讓學生切實經歷了自主理解和感悟的說讀過程。教師真正把自己定位成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就應該引導學生去講。

具體講過之後,教師用大屏幕出示這樣的句式讓學生練習概括“講”。爲了志願軍,大娘(               );

爲了志願軍,大嫂(               );

爲了志願軍,小金花(               )

有了前面具體講的基礎,學生不難概括出

爲了志願軍,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

爲了志願軍,大嫂失去了雙腿;

爲了志願軍,小金花失去了媽媽。

此時教師再引導:難道朝鮮只有這幾位親人嗎?爲什麼寫的都是女性?讓學生體會出:他們只是朝鮮人民的代表,男的都上前線打仗了。從而說明朝鮮人民全部投入了戰鬥。

這時大屏幕再顯示這樣的句式,

爲了志願軍,朝鮮人民(            )

通過學生的概括,使他們理解朝鮮人民對志願軍的情誼有了提升。

朝鮮人民爲什麼對我們這樣感激?大屏幕再顯示這樣的句式,

爲了朝鮮人民,志願軍( )爲了志願軍,朝鮮人民( )

通過具體的講和概括地講,學生們已經真正地感受到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情厚誼。使學生們對“親人”的理解上升到了第二個層次,那就是跨越了民族和國界的國際主義精神,在活動中理解和感悟了“當親人的'含義普遍超越了家庭,世界將無比溫馨,無比輝煌”的真諦。

入境入情地朗讀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剛纔“講親人”的環節當中,也進行了訓練。接下來,教師設計告別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志願軍戰士,在這分別的時刻,你想和誰告別就對他說吧!在這一部分的引導中我設計了不同的語境,如:與大娘的話別:“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戰士們的心思大娘理解,可大娘不願意回去呀,我們只好求大娘回去,請求大娘回去,懇求、哀求、直到無奈地下命令。學生根據詞義和特定的語境讀出不同的語氣語勢,讓自己的領會逐步深入,情感漸趨投入,在反覆的朗讀中,“心入於境,情會於物”。

走進文本,有激烈的情感提升;走出文本,便要有冷靜的寫作思考。“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是高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校高年級閱讀教學,在 趙老師的倡導下從去年開始嘗試進行課文的“賞析”環節。針對這篇課文的特點,我讓學生默讀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想一想在表達上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理性地感知到:三個自然段都是用滿含懇求意願的祈使句開頭,中間敘述送別的情景,追憶令人難忘的往事,最後用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尾。

此時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依依惜別之時,在志願軍追憶往事的時候,朝鮮人民也一定會回憶起志願軍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氣描寫送別的場面。寫好後,讓學生把自己所寫的內容穿插在課文中,與相關的段落連起來讀一讀。真正做到閱讀與習作的結合。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祈使句——敘述情景、追憶往事——反問句

我的板書設計是扣着課堂的節奏,在“講親人”的環節,我板書出“親人”,有助於學生在理解時緊扣主題,也就是本課的“課眼”,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我再板書出“再見了”,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情感。這是從內容上來說。

在走出文本的“評賞”中我再板書出三個自然段的結構,有助於學生在表達方法上從“自發行爲”向“自覺行爲”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