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上冊語文《題西林壁》評課稿

四年級上冊語文《題西林壁》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題西林壁》評課稿一

四年級上冊語文《題西林壁》評課稿

一、“實”

實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追求的最終目標。本課的教學無疑是切實有效的。

1、關於字典的運用。字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工具,本課中,老師花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兩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從字典中查出“緣”,重點理解“緣”字第四、五畫的名稱,二是通過查字典區分“嶺”“峯”意義的不同。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2、關於知識的拓展。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要理解本詩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樣才能看清楚廬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紹有關廬山的古詩和最後對蘇軾的詞的歌唱都具有現實的意義。

二、“美”

語文是美的,尤其是經典的古詩。

1、古詩的韻律美。古詩具有韻律美,適合朗讀與吟誦。語言精煉,寓意深刻,理解時必須展開豐富的想象。教學時多次安排學生自主誦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合朗讀熱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學時,教者有機地將四首古曲貫穿全過程,尤其時由學生自主選擇後的配樂吟誦,更增添了詩味,使詩意更深遠。

三、“活”

1、學生的自主。課堂上,學生是快樂的,自由的,他們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選擇學習的方式,研究的途徑以及誦讀的內容和古曲的名稱。因此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主動、輕鬆。

2、形式的多樣。詩意的理解,教者沒有拘泥於簡單的講解,而是有效地採用寫、畫、查、讀、議等方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學習、去發現。所以“一堂課就是一湖春波盪漾的活水。”

 《題西林壁》評課稿二

今天聽了丁細蓮老師執教《題西林壁》一課,收穫頗多,課堂氛圍活躍,教學紮實、樸實、真實,體現了師生交流的多層互動,教學效果良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上課,丁老師先出示廬山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喜歡上廬山,再對蘇軾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然後引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北宋大蘇軾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這樣,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詩人筆下的廬山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自由吟誦,走進文本

教學中,丁老師採用“讀”、“誦”、“吟”的方法。在《題西林壁》的教學課堂上,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詩,要求做到通順、流利,能認真、正確地讀下來。然後,在學生慢慢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情感吟誦詩歌,在反覆地吟誦中走進文本。

三、自主理解,體驗情感

學生熟讀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詩句裏字詞的意思就應理解,把字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詩句的意思。具體的方法有三:1、藉助註釋2、查閱字典、詞典3、聯繫整首詩)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教師對學生不理解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是讓學生真正地自己動腦,避免了老師泛泛地講,學生暈暈地聽,讓學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礎上,真正體

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這首詩本來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這節課的難點在於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含義。讓學生理解這句詩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的道理。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吟誦古詩,此時學生吟起詩來有滋有味。

一點建議:

教學過程中,有些環節有待完善。如:

一、課堂上對學生信任不足。這首詩很簡單,學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老師總怕學生理解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課堂上有時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

二、拓展延伸地不夠好。對於廬山的介紹、作者的介紹不夠到位。聯繫實際太少,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