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三篇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1

蘇教版教材主編 張慶老師一直倡導“簡簡單單”地上好語文課,何謂“簡簡單單”?關鍵在於突出重點,激發學習情趣,力避頭緒紛紜,花樣繁多。在教學中,我努力地實踐着這一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爲例,教學時,我化繁爲簡,僅僅讓學生說了四句話,便讓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領會了以樹喻人的寫作手法,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鍛鍊。課堂很樸實,但很紮實。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三篇

第一句話:“宋慶齡———”

指名讀課題後,我問學生,通過預習,你感受到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句話體會到的?學生很快地找出“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一句,看出宋慶齡是偉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慶齡 ”,讓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有關宋慶齡的資料練習說話,要求能表現宋慶齡的偉大人格。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一時間小手如林:“宋慶齡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宋慶齡在危難時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宋慶齡一生地位崇高,但從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勞動人民”……通過交流,學生互相分享收穫,對人物的瞭解更全面,爲深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第二句話:“樟樹———”

課文第四、五自然段,具體描寫了樟樹的外形美和品質美。我讓學生圈畫出感受深的詞句,反覆品讀,將自己讀懂的用“樟樹 ”的句式表達出來,並用聲情並茂的朗讀表現出來。頓時,教室裏議論紛紛,書聲琅琅。根據學生的說話內容,我作了概括板書:外形——蓬蓬勃勃;可貴之處——香氣永久,蟲類懼怕。

第三句話:“宋慶齡和樟樹——”

文中將宋慶齡和樟樹直接聯繫在一起的語句有兩處:一爲“我捨不得這兩棵樹”,二爲“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爲永久的紀念”。前句表達了宋慶齡對樟樹的鐘愛之情,爲了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這種情感,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描述宋慶齡在樟樹下的活動和她的所思所想。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如:每當朝陽初升時,宋慶齡在樟樹下踢踢腿,彎彎腰,鍛鍊鍛鍊身體;每當夕陽西下時,宋慶齡撫摸着樟樹粗壯的枝幹,回憶着往昔崢嶸歲月,懷念着孫中山先生;每當少年兒童來探望時,宋慶齡便和小朋友在樟樹下說呀,笑呀,還做遊戲,快樂極了……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體會到宋慶齡和樟樹是密不可分的。後句從表面上看,是人們愛樟樹,但僅止於此嗎?我讓學生聯繫蒐集的資料,比較樟樹的特點與宋慶齡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略作思考後,打開了話匣:“樟樹蓬蓬勃勃,充滿活力;宋慶齡在長達70年的戰鬥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鬥志。”“樟樹具有與衆不同的香氣,宋慶齡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樟樹的`香氣能永久保持,宋慶齡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樹的香氣使蟲類懼怕,而宋慶齡的一身正氣令敵人畏懼。”……通過比較,學生很快明白了樟樹的象徵意義:象徵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品質。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本文以樹喻人的寫作方法。

第四句話:“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蘇教版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大多可作爲仿寫的典範。隨課文特點,教師自主安排一些遷移性小練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本課學生初步瞭解了以樹喻人的寫法,但剛剛接觸,領悟不深,設計此句話的目的就是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讓學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與人(哪類人)之間的相似點,仿照課文寫一段話。我班一名同學選擇了鐵樹。在描繪鐵樹默立一角,以它粗壯的身體淨化空氣後,他寫道:“凝望這鐵樹,我眼前不由出現了那羣在田地裏揮動钁頭的農民,他們與燈紅酒綠的城市極不協調,可哪一個傲慢的城裏人能離得了他們的勞動果實?”這樣的練筆體現了對讀寫結合規律的尊重,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針對課文進行了知識遷移,於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教無定法。但只要我們教得“簡簡單單”,學生定能學得“紮紮實實”!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過閱讀感受揣摩文本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爲學生建構與文本、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藉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範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麼?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藉助小黑板把學生說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係,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梳理的過程中,我只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最後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裏?學生在對第五小節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學習 第五小節時,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爲之後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不捨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爲什麼?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通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節,我還讓學生藉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宋慶齡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爲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爲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竭盡全力。補充了這些課外的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於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意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後再來回答課後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爲樟樹有着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課後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本上,因爲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裏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爲快,或者可以設置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回去之後拿給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爲什麼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這一教學環節還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

  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3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之情,又在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

由於此節課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因此教學的重點並不是放在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上,而是圍繞“字詞”“朗讀”“概括”三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的。下面把的反思總結如下:

1、環節簡化,儘量設計得清晰明瞭,便於學生清楚明白地明白自己在自學和合作中應該做什麼。

2、每個環節都是先學後教,並且有檢測環節,確保學生學習有成效。

3、讀寫結合,掃清閱讀障礙,爲第二課時深度理解課文內容做好準備。

存在不足:

1、 課前準備不充分,結果上課時課件出現“損壞”問題,重新拷取一份後上課已經浪費了幾分鐘。反思:課前應事先查看課件,避免出現意外情況而耽擱計劃的教學任務,耗費寶貴的時間。

2、 沒有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在朗讀環節中耗時過多,導致擠佔學生查詞典的時間,變查詞典爲師生共同聯繫課文和生活經驗來理解。反思:要有時間觀念,不說廢話、空話,少說多幹。

3、 小組合作中,仍有個別小組消極懈怠,組長沒有充分發揮出應該的組織、協調作用。導致合作學習效率不高。反思:及時進行指正,讓小組長履行起自己的職責。同時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常常深入桌間,瞭解學生合作情況與效率,及時作出指導與幫助,切實提高小組的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