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找駱駝》

《找駱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找駱駝》
1.學會圍繞課題、同學的回答和課文內容的省略處提出問題,並通過反覆讀課文,與學習夥伴討論,解決問題。
  2.通過比較和聯繫上下文,理解“走失”“詳細”“不緊不慢”“指點”等詞語的意思;學習用“是不是”提問;能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根據提示語讀出不同的語氣。
  3.讀懂故事,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纔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教學重點】
  1.瞭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教學難點】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有這些特點的。
  【課前準備】
  1.製作幻燈片課件:(1)課題,配背景;(2)“學習提示”上的兩個問題。
  2.橡皮泥兩團。
  【教學流程】
  一、課前遊戲
  師:老師這裏有兩團橡皮泥。請甲同學來按左邊這團橡皮泥,請你輕輕按。請乙同學來按右邊這團橡皮泥,請你用力按。
  (甲、乙兩名學生分別輕輕、有力地按壓橡皮泥)
  師:請同學們猜猜,剛纔他們各按了一個手指印,那麼左右兩團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樣深?爲什麼?
  (生答:不一樣深)
  師:如果要讓左右兩邊的指印一樣深,該怎麼做?
  (生回答)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看來,今天的課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談話揭題,整體感知,明確學習要點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六課《找駱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該怎樣學?
  (一)初讀課文
  師:這是一則讀後會讓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怎樣一個故事。讀完一遍之後請站起來讀第二遍,讀到第三遍的時候請用手勢表示一下。
  (通過手勢,讓學生的學習進程外顯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同時也能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節教學活動,一舉兩得)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預設教師點撥,教師一邊引導一邊板書)
  (二)明確學習要點
  師:爲了幫助我們學習,編書的叔叔、阿姨在課文前面作了提示,誰來讀一讀?
  (生讀提示)
  師: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麼問題?
  (問題一:駱駝有什麼特點?問題二:老人是怎麼知道這些特點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三、根據學習提示,練讀課文對話,解決問題一
  師: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讀一讀老人和商人談駱駝特點的對話,邊讀邊想: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標上記號。
  (生自讀並標註)
  師:老人說出了走失駱駝的幾個特點?
  (生答:三個)
  師:商人聽到老人說出駱駝的特點後,心情如何?(生答:心裏高興)從哪兒看出他心裏高興?
  師:現在老師來扮演老人,誰來扮演商人?(指名某學生扮演)我們分角色朗讀他們的對話。(指導加上動作)
  師:再讀對話,你們發現老人的發問有什麼特點沒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個詞語──“是不是”,這個問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師:老人說的駱駝的特點具體、全面,然而又說駱駝去哪兒了他也不知道,難怪商人會忿忿地指責老人。請大家讀一讀商人說的話。
  四、根據學習提示,細讀老人的話,解決問題二
  師: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吧?現在我們該研究什麼了?問題二的答案在課文的哪部分?
  師:好,我們來讀老人說的那段話。這段話該怎麼讀?什麼叫“不緊不慢”?
  (指導朗讀)
  師:老人看見了什麼?
  (生畫下相關內容)
  師:老人看見了這些現象,他又知道了什麼?
  (生用另一種符號畫下相關內容)
  師:我想要知道你們畫得對不對,該怎麼辦?請男同學讀“看見”的內容,女同學讀“知道”的內容。
  (男生、女生分別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學習運用“是不是”發問。商人以爲老人把駱駝藏起來了,所以忿忿不平。當老人不緊不慢地說出原因之後,他才恍然大悟。現在,老師要請你們來做一回聰明的商人。當你聽到老人說出駱駝的特點後,能不能用上“是不是”來問一問老人?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師示範:請問,您是不是看見了,所以知道)
  師:同學們會問嗎?自己試着問一問老人。
  (生自由練習)
  師:誰能夠連起來問一問?
  (同桌互相說,然後羣體表演,扮演老人的學生也要表現得越聽越高興,爲商人的聰明感到高興)
  五、深入理解,解讀推理過程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有個問題。看見了路上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怎麼就能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兒跛呢?老人當時是怎麼想的呢?(請學生結合課前的遊戲回答)能不能反過來說,要是駱駝的左腳是不跛的,那麼──
  (生答:兩隻腳印應該一樣深淺)
  師:很好。誰能來講一講老人看見路的左邊有蜜、右邊有米,心裏又是怎樣想的?
  師:老人看見樹葉上駱駝留下的牙印,知道駱駝缺了一顆牙齒,你們能不能畫一畫,缺了一顆牙的駱駝留下的牙印應該是怎樣的?
  (生試畫—投影展示—進行比較判斷)
  師:對,老人在樹葉上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這駱駝──誰能接下去說?
  (師指名學生回答)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六、自由質疑,理解寓意
  師:課文中的老人請商人順着腳印去找。讀到這裏,同學們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生問問題:爲什麼要順着腳印去找?)
  師:是啊,爲什麼要讓商人順着駱駝腳印去找呢?我們來討論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
  師: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同學們覺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樣的一位老人?
  七、回顧全文,積累語言
  師:故事很有趣,讀了課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啓發。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全文。同學們喜歡怎樣讀,齊讀還是分角色讀?大家要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的哪些詞語或寫法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別深。
  (生讀課文並交流)
  師:相信這些好詞好句會隨同《找駱駝》這個故事,一直留在我們的腦海裏。
  【設計思路】
  一、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共同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在《找駱駝》這篇課文中,老人說出了商人走失的駱駝的三個特點。但是,在課文中並沒有展開描寫老人的思維過程,課文留白處爲學生思維發展預留了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特點的,再用自己的話說出老人思維的過程,用課前遊戲和課中畫圖爲學生的思考作鋪墊,引導學生可以從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這一過程,既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讓語文教學更有語文味
  要在課堂上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爲一體,讓語文課有濃濃的語文味。
  在《找駱駝》這課的教學中,如果只重視讓學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駱駝的哪些特點,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三個特點這兩個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作爲一堂教授中年級學生的語文課,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積累,有所提升,這纔是語文課語文性的體現與落實。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老人向商人發問時用上的“是不是……”這個句式,讓學生學習發問,發問的內容則是展示老人是怎樣知道駱駝特點的思維過程。如此一來,就把課文內容和語言文字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點評】
  怎麼教略讀課,一直是教師們很關注的問題。如果將略讀課僅僅當做一篇閱讀材料,上不掛單元學習專題的要求,下不連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至於語言學習,更不在思考之列,讀過了事──這是對略讀課文資源的一種浪費。但要是將略讀課文當做精讀課文一樣來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極端,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沒法得到鍛鍊──這就辜負了教材編者安排這一類課文的良苦用心。陸虹老師教授《找駱駝》一課教學設計,爲我們研究略讀課文的教學,特別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讀課文這一教材資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找駱駝》這篇課文位於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組,全組課文圍繞“觀察中的發現”這一專題組合。衆所周知,觀察中要有發現,極爲重要的就是要善於提出問題。因此,構思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從語言文字學習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強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能力(即掌握提問的表達形式)的培養。陸虹老師正是從落實單元專題的內容及形式這兩方面的要求出發,來制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過程的。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可圈可點之處不少。比如:課前按橡皮泥遊戲的安排,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爲突破學習難點(理解老人沒見到駱駝,怎麼會知道駱駝的右腳有點跛的問題)作好了鋪墊;整個教學設計以課文前“學習提示”中體現閱讀方法指導的兩大問題──商人走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以及老人是怎麼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爲主線展開,重點明確,思路清晰;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缺了一顆牙的駱駝啃過的樹葉上留下的牙齒印,形象地展現了中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和過程;等等。然而,我個人覺得特別值得稱道的還當屬“是不是”這一語言形式從發現到運用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課第二板塊的教學主要是通過朗讀來推進的。在讀了老人和商人的對話後,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老人的發問有什麼特點,讓“是不是”這樣一種帶有猜測、比較委婉的問法在學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後又在第三板塊中利用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轉換成商人的角色,嘗試運用“是不是”這一形式來向老人發問。這一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離開課文,去搞外加的、爲運用而運用的提問形式練習,而是融課文內容理解、語言形式運用和思維發展於一體,嘗試用“是不是”發問,練得很自然、很落實,使語文學科的本質──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是不是”這一使用頻率很高的提問形式,會在學生頭腦裏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學生的生活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