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找駱駝》教後反思2篇

《找駱駝》教後反思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找駱駝》教後反思1

《找駱駝》教後反思2篇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以讀、演、講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蘊涵的合理的分析與推理,明白課文的主旨。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並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啓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這接課最大的亮點是老師講得少,學生說得多,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找駱駝》教學反思2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我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爲了體現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我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運用正確的評價

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讚美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成美妙的音樂,可以激發人的自豪感和上進心,因此,在課堂上我儘量少批評,多讚美,但這並不是說不加辨析地肯定與讚揚。比如說:在辨析走失和丟失兩詞,當有學生把這兩個詞說混用時。

師:走失和丟失一樣嗎?

生:差不多。

師:是的,這兩詞都有不見了的意思,但真的一樣嗎?

生:我知道走失是人或家禽走着走着不見了的意思。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從詞語手冊上看來的。

師:你真會學習呀!那誰能說說丟失的意思嗎?

(沒人回答)

師:那我們先來做一組練習吧!

出示練習,學生共同完成。

師:其時你們已經會用這兩個詞了,那誰來說說用時,有什麼特點?

生:走失是指會走的不見了,丟失是指東西不見了。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

二、注重朗讀。

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引導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正在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協作者、組織者的新型教學關係轉變。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走向語文教學的前臺。

在教學《找駱駝》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讀。

在教學第一小段時,請學生輕聲讀,並想一想你能從中讀懂什麼?有什麼不懂的要問大家?讀後交流。

生1:我讀懂了商人丟了駱駝。

生2:我讀懂了它心裏很着急。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來的。

生3:還可以從着急、趕上去問可以看出來。

師:你們看得真仔細,那誰能讀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讀,自己讀,齊讀)

而在教學第2——9自然段時,分角色朗讀,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讀等。

更有趣的是教學第十自然段時,學生學用不緊不慢的語氣讀老人話時,學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樣子,真是讓人佩服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模仿力。

三、學習交流和總結

我們每個學期都要作總結。學習、生活、工作需要交流思想、溝通情感,還要善於總結,這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備能力,我們應充分關注這種能力的生成。比如在引導學生該怎樣朗讀時,先指名學生讀,然後大家一起評價後再指名讀,全體各自讀。在朗讀的過程中,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交流完之後還給予了自練的機會。在課將終了時,說說你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什麼?有同學說:“遇事不要太急了,否則會像商人那樣錯怪老人的。”有同學說:“要仔細觀察。”有同學說:“觀察時還要動動腦筋。”……

疑問: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做到把“學”的權力還給學生,把“讀”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的使命交給學生,一切交給學生了,老師的調控限度該如何把握。

2、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裏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設計課的時候,又該如何去把握?

雛鴨學走路,只會在形式上模仿,想領會語文教學的真正精神,不知方向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