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教學反思一】

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教學完成後,我思考自己的教學,有得有失。

得:充分讓學生在動中學習,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課文。我以表格的方式教學,這就要求每個學生上課必須有所活動,必須根據課文完成表格。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的活動一目瞭然,讓我知道每一個在寫的學生都在進行着自己的語文學習。

相比之下,這節課我的失大於得,主要在兩點。

1.對學生的預估有錯誤。

我沒有預料到學生對錶格的理解力這樣之低。因此在完成表格時耗費了大量時間,影響了教學進度,所設計的教學環節未完成。這種預估錯誤,還讓我的教學整體效果有所缺失:首先,學生動了起來,但有一部分學生並未瞭解老師的意圖,他們的動是盲目的動;其次,我從未以表格方式進行過教學,因而學生並不熟悉這種方式,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費在填表上,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彙報及教師的總結,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2.忽視語文的本質及文本,設計教學時被“公開課”及“40分鐘”限制了。

在備課時,有兩個問題我實際上是考慮到了:一個是學生的朗讀,我以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爲由忽視掉了;另一個是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在備課時我考慮到了學生對這部分可能有疑惑,但是我以公開課只有“40分鐘”爲由略過。其直接後果是學生的感悟不夠深刻,停留在文字上。

從以上得失中,我得到一個結論。作爲語文教師,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忽視語文的本質,要記住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是課本知識,而是語文。課本只是語文知識的例子,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學習課程標準,站在一個“大語文”的立場上整合課本,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個道理我實際上早就懂了,但是每每在關鍵時刻卻因爲種種看似重要的原因而捨棄,這次的教學提醒我,語文教師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本末倒置,讓“課本”或 “公開課”站在“語文”之上。

 【教學反思二】

看了課例分析和教學視頻後,對新課程教學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結合這次培訓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因此我讓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後,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嘗試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並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遊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爲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着更爲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採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彙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採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於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餘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