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蒲柳人家(節選)》精簡教學設計

《蒲柳人家(節選)》精簡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蒲柳人家(節選)》教學設計

《蒲柳人家(節選)》精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從肖像、語言、行動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獨特而鮮明的個性

2.品味形象生動、充滿鄉土氣息的語言

3.感受純樸鄉情,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豐富自己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

領會小說所具有的民族作風和民族氣派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流程】

 一、師生與文本對話

閱讀課文,感知人物形象可通過下面問題逐步感知:

1.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何滿子、何滿子奶奶和爺爺

2.何滿子奶奶和爺爺爲什麼叫“一丈青”和“何大學問”?

何滿子的奶奶個高腳大,身強體健,性格豪爽,特別潑辣,愛打抱不平,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找不到敵手,而且很能打架,因爲年輕縴夫的無理,她大打出手,趕得縴夫紛紛落水她那剛直不阿、危急相扶、困厄相濟的性格,透出了莊稼人的凜然正氣,與《水滸》中著名女將一丈青扈三娘頗爲神似何滿子的爺爺走的地方多,見的世面廣,何大學問的外號帶有戲謔的性質他貌似關公,脾氣性格也像關老爺一樣,俠肝義膽,仗義輕鬆,慷慨豁達,愛打抱不平,甘爲朋友兩肋插刀同時善於講故事,想象力豐富,編起故事來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因此得了“何大學問”的外號而爲了和這一外號相稱,他還真穿起了長衫,說話也咬文嚼字起來,讓人忍俊不禁

3.在這三個人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爲什麼?(師生共同從文中組合語言,歸納總結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

何滿子:好動頑劣,聰慧靈秀;好學好問,伶俐可愛;疼愛爺爺,有愛憎立場,有男子漢氣

何大學問:剛正不阿,仗義疏財;慷慨豁達,俠肝義膽;能說會道,嫉惡如仇

一丈青大娘:潑辣能幹,口利心善,溺愛孫子;身強體壯;信神拜佛,思想守舊;直腸直性,愛憎分明;性格豪爽,勤勞善良

 二、師生與作者對話

小說是怎樣刻畫人物形象的?請用“我喜歡‘ ’(填文句),因爲 ”這樣的句式說話(學生自主品味,找讀文中感受最深的描寫語言,教師相機點撥)

既有概括介紹,又有形象描繪,主要運用了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生動地刻畫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爺爺何大學問的音容笑貌、喜怒悲樂

示例:我喜歡“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一丈青大娘罵人,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罵一天,一氣呵成,也不倒嗓子”,因爲這句話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潑辣豪爽

我喜歡“何滿子的爺爺,名諱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號,北運河兩岸,古北口內外,在賣力氣走江湖的人們中間,那可真是叫得山響”,因爲這句話繼承了說唱藝術的特點,講究押韻和對偶,用詞造句文白相間,讀來抑揚頓挫,很有節奏感,幽默詼諧

我喜歡“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趕快搬梯子去摘”、“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因爲這句話形象生動而又準確傳神地寫出一丈青大娘對孫子的溺愛,讓我想起我的奶奶

……

 三、師生和編者對話

你覺得編輯老師將這篇小說選進教材的目的是什麼?(可以從各個方面談,教師可從人情美、民風美和民族本色美方面引導)

首先,從人物形象上來說,這篇小說的人物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性格特點和傳統美德他們身上那種俠肝義膽、仗義輕財、疾惡如仇.扶危濟困的品格,正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小說一貫宣揚和傳承的價值追求這可以從“一丈青大娘”的外號和爺爺何大學問“一副關公相貌”中反映出來,更從他們爲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現出來對這種人物、這種品德的追求,正顯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藝術上,小說不僅情節富有傳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時也多借鑑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說唱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我國古典文學的發展史上,英雄傳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類別,《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以及《三俠五義》《說岳全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蒲柳人家》中無論一丈青大娘的大鬧運河灘,何大學問的威鎮古北口,還是後來的巧計鋤奸、智鬥花鞋杜四,無不出奇制勝,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綱”“大鬧野豬林”等故事,想起我們民族多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舉

另外,多用語言和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用外號概括人物性格特點等,也正是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藝術常見的表現手法

  四、師生間對話

學習這篇小說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豐富深厚的民族傳統和濃郁的水鄉風情,孕育了劉紹棠的鄉土文學“我要一生一世謳歌生我養我的勞動人民”(劉紹棠語),這滿懷的率真之情,恰是我們解讀鄉土創作情感的一把鑰匙透過小說的渲染,我們洞察人物,更能觀照那曾經鮮活演繹着的社會生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乃至將來,生活的底色都是鮮亮的,文學藝術創作要善於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因爲生活纔是創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