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鼎湖山聽泉》課文學習

《鼎湖山聽泉》課文學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課文學習

《鼎湖山聽泉》課文學習

1、隨着立足點的變化,變換觀察對象,這種寫法叫“移步換景”。作者把自己的行蹤線索交代的十分清楚,請找出交代作者行蹤的句子。並說說這種寫法的好處。

明確:作者登鼎湖山路線的順序是:從江輪挾着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遊了一遭七星巖,趕到了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過了寒翠橋,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登四百餘階達慶雲寺。爲了整合材料和體現觀賞景物的背景,還略約交代了時間的變化:黃昏——晚飯後——夜間。我們可以把遊蹤(空間變化)看作緯線,把時間推移看着經線,這兩者交織在一起,成爲縱橫交叉式的結構。

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以行蹤爲線索,這樣可以表現在不同時間裏景物的風貌神韻,可以展現景物的各種變化和不同面貌,給人一種移動感,使讀者從中感受到一種動態美、整體美。本文成功地運用了“移步換景”這種表現手法。

2、貫穿全文的是“聽”字,還是“泉”字?

明確:單純從題目看,“聽字”支配“泉”字,但是從全文來看,一方面,落實到“聽”字有一個過程。起先,由聽到泉聲而想見到山泉,但是,山泉時隱時現,由泉影的變化不定,作者聯想起愛女而愛上山泉。及至亭前觀山,聞鍾泉之聲相應,把鐘聲與泉聲化爲老人與孩子——成爲兩個時代的象徵,點出泉水活潑流動的青春氣息。及至夜間,由聽泉生悟,寫出了泉所蘊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後,仿《陋室銘》中結句寫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則靈”,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頌泉,而“聽”,不過是認識泉的手段。

3、進山以後,作者如何見泉而由愛女引發聯想,愛上山泉?

明確:作者步入山中,不由聯想起遠在千里之外的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繞膝愛女。山泉與人,本沒有什麼共同之處,但是泉的蹤影不可捉摸,顯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似乎與調皮的愛女有着相通之處。這樣,由愛女而愛泉,由一般的品賞、出於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愛意轉入用聽覺去領略和感受泉聲,就顯得自然了。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顯得“年輕了許多”,處處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氣”,顯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過來作用於人,使遊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隱隱點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4、作者寫亭前仰觀和殿前漫步,直接寫泉的地方並不多,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中心?

明確:這樣寫沒有偏離中心,其作用有二:一是蓄勢,就像登山運動員在向頂峯衝向頂峯前積蓄體力,準備一鼓作氣衝上去一樣;二是給作品賦予時代意義。前人也有“聽泉”一說,鼎湖山就有一個景點叫“伏虎聽泉”,那是善男信女們從泉中聽到佛音,而作者要聽的是生機萬類的帶有時代色彩的泉聲。從鼎湖山之變寫出作者聽泉的獨特感受。

5、作者如何寫枕泉而眠、從多層次的的泉聲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明確:雨後,山澗的水勢更大;夜間,萬籟俱寂,白天渾然一片泉鳴,如今卻能分辯出許多層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渾……輕重疾徐,節奏又有着各種各樣的變化。文章由辨聲想像出聲音產生的具體情境:草叢中淌過的小溪,石縫間漏下的滴泉,細流匯合的山谷,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卵石,讓我們神遊山間。接着,作者又把這些泉水彙集起來,組合起來,比之爲交響樂——各種樂器交融在一起,並且描寫了樂曲的起伏變化,用對樂曲的闡釋道出作者對人生規律乃至社會和宇宙發展的領悟。聽泉的過程無形中就成了自我心靈的淨化過程。作者和鼎湖山之旅,實際上就是心靈之旅。作者把山泉當作山的靈魂來寫,從自己對泉水的喜愛之情不斷昇華,透露出對人生的見解: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